那些要票证的商品

文革那会儿是个票证泛滥的年代,由于物资短缺,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要票的。尽管每个商店的里面都挂着毛主席语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但真实的情况是供给是绝对不能充分保障的。所以,一个是票证现象,一个是排队现象,在那个年代是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我家里有一个过去盛点心的小铁盒子,里面放着全家最重要的东西:除了钱和存折之外,就是粮食供应证(俗称粮本)、居民副食供应证(俗称副食本)、煤炭供应证(俗称煤本)、液化气供应证(俗称煤气本),还有每个月定量的油票、香油票、肉票、糖票、麻酱票、烟票、火柴票、肥皂票、布票、工业品票(俗称工业券)。盛放这些东西的铁盒子被大人锁在柜子里,只有到买东西的时候才会把相应的票证交给我们,让我们去商店排队买。

那些要票证的商品

平时买吃的东西都是在马路对面的小铺,跟小铺里的三个工作人员都混得很熟,看他们卖东西有时也觉得非常羡慕,因为那是一种权力,同样的商品,手头偏一偏就差得很大。比如卖肉时给不给你肥肉,卖菜时让不让你挑,等等。同时,他们也会“近水楼台先得月”,买一些自己店里处理的东西。所以,当时的社会上有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是最好的工作,叫做“听诊器、方向盘、大壳帽、售货员”,说明这几个行业的人员权力大,好办事。

就说买麻酱吧,一般情况下我家买麻酱都是用一个用过的玻璃水果罐头瓶子,由我们孩子拿上钱和麻酱票到小铺去买,小铺里的那个女售货员先把瓶子放在台秤上称出重量,然后用一个木勺从麻酱桶里挖出一勺麻酱倒进瓶中,同时眼睛看着秤杆,要是你跟她关系好,秤杆就高高的,关系差点就刚够秤,这里外里积少成多就能差出不少来,到月底他们就有机会自己买不要票的麻酱。我们院里有个邻居在附近早点铺工作,他们家里从来就没缺过油条,虽然都是放久了用牙都咬不动的,但有一条那就是这些油条都不要粮票,把这些老油条切碎了炒菜,能够见油水、有肉味。

那些要票证的商品

每年到了春节、五一、国庆几个重要节日时,会在商店门前贴出一张通知,告诉大家可以凭副食本购买一些食品。这些食品之所以凭本卖而不是凭票卖,原因在于这些东西并不固定是哪一种商品,而且与凭票不同的是,这类食品不是按照人头出售的,而是按户卖的。一般而言,年节凭本供应的食品主要有鸡鸭、鱼虾等,一般都是冷冻货。

那个时候由于商品普遍短缺,所以一些质量有问题的产品,只要不是太出格,就一样可以销售。这样一来,每种商品就都分别出现了“一等品”(即完全合格的产品)、“二等品”(即质量有一点小问题的产品)、“三等品”(即质量明显有问题但不影响使用的产品),以及“等外品”,也就是不合格品但凑合着能用的产品。对等外品的销售一般都会采取不收或减收票证的做法。除此之外,有些食品的边角下料也会按照等外品的方式销售。

那些要票证的商品

比如鸡蛋吧,一般来说鸡蛋都是凭票或者凭本才能买,但是有一些质量不好的蛋,比如在副食店里通过灯光照射发现已经散了黄的鸡蛋,都会被挑出来放到另外一个木盒子里运回去,这批鸡蛋运回去之后会被打碎,将里面混在一起的蛋黄蛋清弄出来,然后冻成一块一块的冰坨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再拉到小铺来卖。这样的“冰坨子鸡蛋”就不用凭票或凭本,只要排队交钱就能买到。

每次买“冰坨子鸡蛋”时,消息一出街坊邻居就立即奔走相告,很快就会在小铺门前排起长长的队伍,这时小铺里的三个人简单一分工,由一个人在屋里看摊,另外两个人负责收钱和称鸡蛋,忙得不可开交。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卖这种不要本的鸡蛋的时间基本上都要到下午四五点钟开始,也不知道他们白天都干什么了。反正每次都要在小铺的门前点上汽灯,一口气忙到晚上七八点钟。由于那时候没有冰箱,所以街坊四邻去买这种鸡蛋都不敢多买,因为本来就是散了黄的鸡蛋,买回家再多放几天就不能吃了,所以基本上每家就拿一个小搪瓷盆买上一斤多。我家里每次买了这种鸡蛋后,一般是立即炒出来放着,每天炒菜时放一些,这样就不用买肉了。

让人奔走相告的另一种重要商品是豆腐。豆腐也是凭本供应的,但是平时卖豆浆的早点铺不是经常做豆腐。什么时间做豆腐基本上是看心情,毫无规律可言,所以只要是早点铺门前贴出通知说今天卖豆腐,各家立即用最快的速度往早点铺跑,几乎是一瞬间就排起了长队,排队的人每人手里都是一手拿着个小盆,一手拿着副食本,个个伸长脖子往前看,自己暗自盘算着能不能买到。因为早点铺做豆腐不仅什么时间做看心情,做多少也看心情,所以即使排上队能不能买到豆腐也全看运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敢加塞,后面的人能够把他打死。

那些要票证的商品

还有一种让人大排长队的东西是“减收布票”的布匹。这种“减收布票”的布都是等外品,上面其实都有肉眼可见的残疵,但人们本着“有毛不是秃子”的原则,只要是个便宜就立即要占。所谓“减收布票”一般分为几档,有的是一尺布收三寸布票的,有的是收半尺布票,这种“减收布票”的残次品布虽然质量有问题,但是对于家中人口多、特别是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较多的家庭主妇们还是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的。

那些要票证的商品

我记得有一次,妈妈听到邻居说商店里有“减收布票”的布,根本就没问布的品种,就让我立刻跑到商店去排队,我一路连呼哧带喘地跑到商店,门前已经排了不少人,过了一会儿,妈妈忙完了手头的事也来到商店,这时才打听明白,是一尺收三寸布票的印染小花布,布面染得有点“花了”,所以当成等外品处理。我们还比较幸运,最后还是排队买上了,妈妈用这块花布给妹妹做了一条小裙子。

那些要票证的商品

另外,在那个票证时代,一般用票证的都是价格较低的大路货,相对高档比较贵的商品反正买得起的人也不多,所以也不要票。比如肥皂票和火柴票,都是用来买普通的洗衣皂和每盒二分钱的火柴,至于很贵的香皂和那种高档火柴(那种火柴做得很精致,一盒只有十几根,火柴盒也印得十分好看,好像是出口转内销的),都是不收票的。

那些要票证的商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票证   坨子   商品   麻酱   副食   俗称   火柴   豆腐   门前   早点   鸡蛋   商店   东西   质量   食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