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序言

1979年,宝鸡至天水铁路电气化改造施工,侯登科听工程队的当地民工说,天水附近的人,每年夏天要到宝鸡塬上赶场割麦。这里出麦客?那是文革刚结束的几年,赶场割麦已经中断了好些年,当时还带点“资本主义尾巴”的余悸。但没办法,得糊口。


侯登科当时在西安铁路局当宣传干事,喜欢摄影。他独自翻过距离天水车站三站外的一座土山,山后梁有个村子,那是他第一回到麦客的家中。山里人家日子过得恓惶,孩子破衣烂衫,光着腚满院子跑,土厚命薄,是他对麦客家乡的直观感受。


侯登科小时候住在宝鸡凤翔,每到五黄六月,麦客一波一波出现在故乡的街巷。曾祖母每每一边叹着“可怜人”,一边施饭赠水,她偶尔念叨,自己小时候见到的麦客,还留着长辫子。


小孩子们追着麦客叫嚷,少时的侯登科也在其中,“你是哪嗒人?”麦客回答:‘曹’是西和礼县人!真有意思,他们不说“我”,说“曹”。他们吃“炒面粉”,一种用燕麦、黑豆、豌豆、高粱混合磨就的吃食,用手嘬一口干吃,和水拌匀了吃,都行。“炒面客,炒面客,‘算黄算割’到陕西”,“炒面客”由此而来。


搞摄影之前,侯登科酷爱绘画,他凭记忆勾画出少年时见过的麦客模样,除了自称“曹”,吃容易呛到人的炒面,麦客们时常背着圆尖底的背篓,穿绑腿和套裤,酷似连环画里当兵人的装束。热天里,他们用镰刀片子把头剃光,卷卷的大胡子留着。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80年代以后的十数年,侯登科在工作以外的时间,跟着麦客扒火车、钻山越岭,进麦田,又追随到麦客故乡。一年一趟,麦客们西来又东去,如“候鸟”在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之间往复。2000年以后,这种麦客生态随着机械化作业兴起彻底消逝,农耕文明连同旧有的生产秩序一并衰落。侯登科拍下的这些照片,集结在了他的个人摄影集《麦客》中,无意间成为这一群体最后的“立照存证”。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麦客们从黄土高原、陇西高原一路下到关中平原



1


麦客们大多来自甘肃、宁夏两省,这种外省麦客被称为“野战兵团”,也有部分来自渭北、陕南的本地麦客,相当于“地方部队”,本地麦客占少数。每到农历五月,甘宁两省的麦客从南、西、北三个方向进入关中。


南路有陇南康县、成县、徽县等地的麦客沿宝成铁路穿越秦岭而来;


西路有甘肃渭源、定西、陇西、甘谷、武都、天水、礼县、西和等地的麦客沿宝(鸡)兰(州)铁路而来;


西南两路麦客汇于宝鸡,一路东进渐次分流在关中平原。


北面有甘肃灵台、庄浪、张家川、庆阳、镇原、泾川、平凉、环县以及宁夏泾源、隆德、彭阳、固原、海原、同心等地麦客,沿着公路支线南下而来。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麦客迁徙图,实心点为出麦客的地方,空心点代表雇佣麦客的地方,箭头指示为麦客去程路线,返程恰好相反。


80、90年代,麦客们早已不再徒步从黄土高原、秦岭的沟壑梁峁,跋涉千里走到关中,扒火车是他们的交通方式,圆尖底的背篓也换成了尿素袋。每年来关中麦客的成千上万,但相关的史料记载几近于无。从西和、固原、定西三个方向到关中腹地,往返都在一千余公里,没有人知道这种古老的揾食方式延续了多久。


这种揾食更像是西北地区特有的生态依存现象。麦客多来自黄土高原腹地,如甘肃、宁夏陇东南、固原等地,那里风多雨少、缺水严重,许多地方只能以豆薯为主,且产量贫瘠。秋种之后是很长的农闲期,余粮告磬,青黄不接。


相比之下,关中平原土壤肥沃,小麦由东到西依次成熟,早于甘、宁两省,正与青黄不接期相对应。关中麦熟“口松”,热风一起,麦粒散地,因此有“麦熟一晌,蚕老一时”之说。这时候,甘宁两地的富余劳动力,出于揾食需求,奔走关中,恰好满足急等抢收小麦的“主家”需求。


2


昨个祭镰今个走,

关中道上赶场口。

大麦黄了二麦黄,

一年一恓惶。


——麦客自吟



1992年五月下旬,甘肃的麦子才刚抽穗,关中东部的麦子已开始成熟,正是麦客们告别家乡,奔赴关中的时节。火车从天水开往宝鸡,车顶扒满了麦客,少说千把人。听着麦客们互相招呼,定西?通渭!渭源县的!渭源,顾名思义,是渭河的发源地。天水的麦客就近,天没明拖拉机一坐就来了。几个西和麦客有点倒霉,夜里急头背脸,车坐反了!朝西开了几十公里才反应过来。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麦客扒车赶场进关中 宝(鸡)天(水)铁路林家村区段 1992年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等车 甘肃甘谷火车站 1989


火车驶过渭河川,进入秦岭、陇山间的渭河峡谷,走走停停,沿途数次有麦客扒着上车,过了林家村车站,宝鸡就在眼前,渭河滩宽展起来,八百里秦川就在眼前。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火车驶进关中平原·西宝铁路常兴区段 1992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麦收时节西安到宝鸡的火车上 1993年


宝鸡站就要到了,老远就看见火车站里,一大群麦客齐刷刷站起,车未停稳,就蜂拥一样涌上来。宝鸡是麦客来关中赶场的第一站,西边的南边的麦客都在这里汇集。值班人员连连摇头,年年夏收,年年如此,要紧时还要开专列!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车到宝鸡火车站 1992年


沿着宝成铁路,康县、成县、徽县、两当的麦客从南面翻越秦岭而来,这一路的麦客比较少,车站也清净多了。一位年轻麦客由最南边的康县而来,他和同伴四人,头天一大早走了六七十里路到康县,坐了3个小时汽车到宝成线略阳站扒火车,开到徽县下车找水喝,结果车开走了,成了落单的孤雁。躺在一旁的麦客搭话:“小伙子,不要急,都是出门下苦人,车来了一块走。”又有人说:“有伴总比没伴强,死在外头还有个报丧的!”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等车北上的年轻麦客 宝成铁路徽县火车站 1986年


3


宝鸡到西安的各小站,慢车一到,麦客们仗着人多,钻车窗、攀车顶,悬在车厢外,疯子似的往上扑。能买票乘车的麦客是少数。上了车,人穷志短,自惭形秽,自觉地挤在车厢连接处,即使车厢有空位也不大坐,免得遭列车员白眼:“到车厢头上去!倒八辈子霉了,走哪哪脏兮兮!”只要不撵下车就行。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西安至天水间的旅客列车上 1993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路两旁的麦田金灿灿、沉甸甸的,睡着的被叫醒,坐着的站起来,有人把镰攥的紧紧的,有人把尿素袋搂紧怀里,蔡家坡车站了。“下不下?”“下!”车还在滑行,有麦客扑通扑通跳车,就地趴下,摔倒,爬起来。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西安至天水间的旅客列车上 1993


数天阴雨,凤翔县城南关汽车站麦客团团。关中西部塬上“岐宝风”(岐山、宝鸡、凤翔)为主要小麦产区。凤翔北与甘肃灵台、泾川、镇原相连,西(北)与平凉、庄浪以及宁夏固原相同,是甘宁两省麦客赶场的又一必经之地,车站候车室出出进进吵吵嚷嚷全是麦客,“五味俱全”。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席地躺着一群甘肃华亭人,倒是快乐,赶场出来只割了五场,“挣得不够花的,今年雨太多”。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雨中 凤翔县 1990年


华山脚下,一群甘肃西和县的麦客你争我吵,有人抱怨不该上大荔,全是收割机,老麦客压根不去,有人争辩不该离渭南,价虽低总比乱跑好。有人接茬,“麦都割‘洪’(高潮)了还由西往东赶,割个球!”有人劝慰,“知道尿炕就不铺席,谁还不踏绽(空)脚?算了。七天赶了四场,将就。”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有人自言自语,收割机有啥好,麦茬高,收不净,割完还得放火烧,麦草(麦秸秆)全是短节节。有人回怼,不碾不打收麦子,人轻省。不喂牲口了,要“麦草”给人吃。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走哇走,走哇走”,有人放开嗓子大声嚎。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甘肃民谣


4

背斗(篓)麻鞋毛褡裢,

槐木肘肘刃片片。

麦客子走州过县,

掌柜的馍馍加面。


——关中民谣(注)


入夜,宝鸡火车站,东南西北初来乍到的和塬上塬下转场“回来”的麦客,各自在路旁的街巷找住宿的地方。从五月末到六月上旬,西安、咸阳、礼泉、渭南,大凡麦客们集中的各区、县、市的街口,交通岗上都有麦客“下榻”,既敞亮又避雨……白天交警站,晚上麦客睡。黎明时分,交警来把这些木讷的“代岗者”撵走。“真会找地方”!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西安大,麦客们不显眼,繁华的东大街与麦客的身影总不相称,立交桥下、城门洞下是他们的栖身地。麦客们来西安不为赶场,东经灞桥可去渭南、临潼、高陵;北经龙首、草滩可去泾阳、三原、富平;西南有韦曲、鱼化寨,可去长安、户县、周至的“场口”。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西安尚德门 1994


这是在西安灞桥新合乡卫生所,住院部平房外,一间屋子门口蹲着几个神情沮丧拿镰刀的年轻人,屋内传出咿呀的呻吟声。这是一帮商县麦客,前天离家坐汽车到了灞桥豁口,夜经新合乡,冷不防一辆狂奔的三轮机动车从身后穿过,撞了人直接跑了。同行乡亲手忙脚乱将人抬进乡卫生所。接到电报的妻子,第二天东拼西借了200多块钱从陕南赶来。医生来了几次催促转院,说是严重脑内伤。同村人你看我,我看你,妻子更是没主意,半晌一句话:“天煞人,(家里)老的老小的小……”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宝鸡车站外饮食一条街。烧猪蹄、砂锅烩菜、凉皮、肉夹馍、醪糟汤圆、油茶麻花,麦客穿街而过,任凭招呼就是不落座。想挣麦客的钱不容易,麦客的钱是黄柏树上结的果,连着妻儿老小的苦命。尿素袋里掏一块干馍,汤里一泡。拔丝了(馊了),晒干还能吃,婆娘娃娃在家吃洋芋腌菜,攒着馍馍给咱吃,为啥来?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麦客与招待员 宝鸡火车站饮食街 1990


麦客好喝“罐罐茶”。一个小茶缸,多半是茶叶,放在火上熬啊熬,茶酽得吊汁,苦得咂舌。用麦客的话说,酽茶提神,赶场割麦是“王法活”(意为活路奇重,重若“王法”),睡觉没地方没准头、吃喝没饥饱没时节,割麦没黑白没多少,全靠自家的力气撑头(劲)。工钱是汗珠珠换的,镰刃刃片(割)的,酽茶就是麦客的鸦片烟。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转场途中 关中西部千阳县 1989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麦客夫妇 关中东部临潼县 1997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女麦客 武功火车站 1997



5


酒肉海子曹没想,

房院睡觉曹没怨。

谁个把曹待承好,

麦子(籽)扬撒不了。


——麦客乱弹


一天一夜的热干风吹得“麦口”炸开,人急了!


高陵东关汽车站一早麦价(工价)就涨到30块一亩了!杀人呀!急得乱窜的雇主直嚷:“一亩地打多少(粮食)?六百斤麦卖多钱?浇地、化肥、打药,乱七八糟开销多少?昨个才是十几块!”你气麦客不气,生气雇收割机去,五十块。“解放前赶场,一宗一族一村的麦客都听‘压场的’口话”。“压场的”就是麦客头,他开口,场口开。如今人心散,随行就市。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争执的麦客与雇主 1992


“二十八一亩。”二十八?二十八。刚才还不紧不慢的麦客,步脚见乱。“场口开了”。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麦客与雇主 关中三原县 1994


雇主家的女人送水来,说是她叫麦客还专叫女的,图个仔细、干净。三个女人一台戏,问这问那,越发话多。说是男人们往出跑,咱也随着。场口论价是男人们的事,咱只管进地割,能割多少是多少。转场只管跟着男人走,走哪算哪,囫囵睡,就地躺。赶场还是女人少,女人中姐姐(姑娘)少。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已近中午,华县罗敷镇由西向东的公路上,三四个麦客停停走走,一辆自行车打身后追过来。骑车人高喊:“三十块,再加两块割不割?”“不割!”“真不割?”自行车停住,掉头,麦客也掉头停住,“车站四十块都没割,四十算了。”“三十六。”几个麦客相互对视,“割吧,不走了。”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关中东部华县罗敷镇 1993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很多人把这幅照片里中间的麦客认作侯登科本人,其实不是。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在雇主家的麦田里,关中眉县常兴镇 1997


眼见麦子熟,谁不怕一阵风一阵雨给耽搁在地里,长处芽来!男人们一整天扑在麦地、场里割运晒,边收边种。女人们顾了地里、场里还得顾家里,老老小小吃吃喝喝撵出挪进,提着裤子找不见腰的连颠带跑。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奔向打麦场的关中农妇 武功县杨凌镇 1997


这父子五人一早跟着“掌柜的”又从咸阳乘汽车返回塬上(他们昨天才从平凉下塬到咸阳),下车走了半个时辰来到礼泉和兴平交口的大村庄。“掌柜的”在咸阳工作,接了妻子捎的口信,赶急叫了麦客回来。先割还是先歇息先吃饭?麦客父子倒是干脆:先割,送些水来。水未进口,饭未粘牙,五人扎进麦地,父开镰,子殿后的“撒跑镰”。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在雇主的麦田里 礼泉县 1997年


“撒跑镰”是甘宁以及陕西西北麦客的割法。精壮劳力数人联手,前后接茬,流水作业,平均每人每天割个亩半两亩麦子不在话下。不像陕南或西安以东人的“攒把割”,一把一镰,一人一片,虽割得干净,茬低,却慢了许多。打头的父亲比起四个儿,一下镰就显出“把式”的身手,刷刷只听镰撒欢,哗哗但见麦倒地。每次转身之际,镰把“倏”地在空中滑转一下,手与镰若即若离。侯登科觉得简直像美国西部牛仔转动指尖的左轮枪。


老人是平凉塬上的回民,打小跟着父辈赶场,老了带着二辈赶场。家中生活还算殷实,只是“粮够钱紧”,三个儿子已婚,眼下犯愁的就是给小儿子娶媳妇。一个媳妇娶进门最少得一两万元,房子、家什不说,光聘礼就得七八千。雇主说他“买卖婚姻”,他说“不买卖谁往(平凉)塬上跑?”雇主又说“谁让你不计划生育一生一大堆。”他哈哈大笑捋胡子,“计划时候想要个女子偏来儿,苦命加穷命。”问他往年割麦能挣多少,他说场口好能挣个七八百块。都像你这一亩三十几块,打发盘缠差不多!”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倒伏的麦田 宝鸡市贾村塬 1986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甘肃麦客 关中临潼县 1992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七十三岁的甘肃麦客在雇主家休息 临潼县斜口乡 1997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在雇主家就餐 临潼县纸李乡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雇主给麦客付工钱 潼关县港口镇 1993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夜宿雇主家 临潼县纸李乡 1994



6


金斗银山旁人的。

绫罗绸缎旁人的。

赶场把人念想的。

绣花裹肚怀里的—

哥是妹的。


——甘肃花儿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麦客一家三口,迁徙途中


麦客由东而西由南而北割至宝鸡,一年一趟的赶场就快到尾声,兜里或多或少有些票子,少不得要到龙泉巷街一带专为麦客上市的摊点上转转,给儿子、孙子买点鞋帽,给女儿、妻子买条头巾,给父母买点什么,不算枉来一场。摊点上的东西多是二手旧货,麦客们不嫌,只图省钱便宜。为一块、几毛钱的“让头”软缠硬磨。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回程前在旧货市场给家人买东西 1992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给孩子买的小花裙


蔡家坡火车站内站台上,麦客们一团一团等待着西去的火车,有人在墙角面壁而坐,避着旁人的目光数钱,有人数了一遍又一遍,有人把钱藏在帽子内沿,有人把钱掖进裤腰夹层。怕丢,更怕抢?短程票长途坐,怕被人盘查抓住罚钱,下苦一场白没了。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回程前把工钱藏在裤腰里 蔡家坡火车站 1997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回程 凤翔县汽车站 1991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麦客故乡

麦客故乡


很少有人了解过麦客的家乡,侯登科在拍摄麦客专题进入尾声时,去了一趟宁夏西、海、固(西吉、海原、固原),寻访当年拍过的麦客。麦客们认出他,是那个照相的。


固原夹在六盘山西北、贺兰山脉以南连绵不断塬套塬岭捱岭的腹沟里,生存在这样的地貌下,人格外有一种过客的感觉。生在这地方的羊都可怜,吃草连根嚼。侯登科遇到一老一少,老人五十开外,女孩十二岁,是他的孙女,叫“咩尕子”。


“培土豆?”

“噢,洋芋。”

“洋芋是个好东西。”

“好,离了洋芋没吃的。”

“麦哩?”

“不成。能把种子收回来。一春到夏没下雨,没水。没办法,天不惜人。”


侯登科听认识的麦客说,麦客的孩子们,有些去了银川的建筑工地干活,有些去了西安的泡馍馆跑堂,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赶场割麦了,日子慢慢慢慢变好了……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甘肃庄浪县 1998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培土豆 宁夏固原县 1998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土窑 宁夏同心县 1998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打井 宁夏固原县 1997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宁夏泾源县 1998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窑炕上 甘肃西峰地区


一把镰刀闯关中的甘肃麦客,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 麦客张和平和妻儿 侯登科的朋友 宁夏隆德县 1998



■ 以上文字及图片摘编自侯登科《麦客》一书,本文所选用图片及文字资料均已获侯登科女儿授权许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摄影家、影像文化学者潘科老师为本文提供了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编后语



今天是侯登科的生日,拍摄麦客这些主题大多在业余时间,是侯登科隔离在工作以外的私人天地,《麦客》出版于2000年世纪之交,也为麦客这一跨越陕甘宁三地的候鸟生态划上句点。三年后,侯登科逝世于临潼。侯登科身上有过很多标签,诸如纪实摄影先驱、农民摄影师……近些年除了人文因素,关于他的摄影作品中的视觉美感也被重新认识。在侯登科留下的日记里,从70、80年代的意识形态惯性中挣扎出来,他拼命想要在镜头中找寻到一种平素感,而在《麦客》这本影集里,技艺日臻成熟的侯登科,也将这种平素感糅合了进去。



整理 | 图图 | 贞观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关中   凤翔县   甘肃   陕南   渭河   西和   固原   黄土高原   平凉   秦岭   天水   宝鸡   镰刀   宁夏   西安   雇主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