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01你跑得赢同龄人,但是,你跑得过这个时代吗?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畅销书作者吴军博士,在他的著作《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出生低层、没有受过教育的小伙子,进出过监狱很多次。出狱后,他迫于生计,又想去抢劫药品杂货店。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跑去警局把自己的可怕想法告诉了警察。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出乎意料的是,警察为他掏钱租了房,还将身上的一些现金给了他,鼓励他好好生活。小伙子深受感动,决心不再做社会的寄生虫,而要自力更生。但是小伙子最终也没有逆袭,他虽然努力找工作,但还是无法找到合适的位置。

这个故事也是特朗普曾经讲过的,他其实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工作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但是吴军认为,随着智能时代大数据的发展,适合这类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因为机器会代替人们去做那些简单出卖体力或脑力的工作。吴军甚至认为,那些所谓“高大上”的职业,比如医生、律师、新闻记者和金融分析师,都会被计算机所取代。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报告,从2003年开始,美国的生产力就与就业率没有关系了,换句话说,因为信息化数字革命带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需要雇佣更多的人口。美国著名企业管理顾问,华伦·贝尼斯讲过一个著名的笑话。他说,“未来的工厂里只需要一个人和一条狗。人的工作是喂狗,而狗在那儿是要看住人,不让他碰机器”。

更有计算机专家提出,在2040年,机器智能就能达到与人类相同的水平。到那时,“免费的钱(指不用劳动就可以获得收入)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许多经济学家甚至设想了一种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富有的人给其他人提供食物和衣服,能够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不流浪街头就可以了。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02 未来社会,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智能革命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可怕吗?可怕,而且这是一个不可逆的现实。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中国的很多家长,还抱着“死读书、读死书”的想法在逼迫孩子学习那些未来可能根本无用的知识。

“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一刻出门,到学校还得早自习,然后这一天的课程,回来六张卷子,还得写作业,回头咱学习成绩是弄上去了,整个身体坏了值当吗?”

这是电视剧《小别离》中的台词,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国学生的真实写照。我们大多经历过题海战术、填鸭教育、分数高压这些学习日常。我们这样长大,却又守着我们的孩子这样长大。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看到,随着信息革命带来的变革,信息获取变得如此容易。

谷歌前CEO艾瑞克·施密特的说过,人类每两天制造的信息,相当于自文明开始到2003年之间创造的信息的总和。

我们的信息量前所未有地增大,我们的新技术就像浪潮一样不断涌现,拍打着我们自以为恒久不变的生活。现在,一部分简单工作已经能被机器人取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也将触角深入传统领域,变成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等。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技术与产业迭代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就有全新市场的裁员与波动,甚至连我们与工作的关系都在解体和重组。传统的稳定组织,已经无法在疾风骇浪中给人以安全感,因为它自己也不知路在何方。每一个都会成为一个意见领袖,可同时也要独自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的社会。如果想要跟着时代走下去,还得储备面向未来的全新能力。

在一个如此追求快速、效率、不确定性的数字时代,我们究竟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指导呢?我们该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呢?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03 增强“硬实力”,不如苦练“软实力”

时代的列车在飞速前行,不远未来社会需要的“硬实力”是现在没法预测的,比如教他C++编程、word、PPT,可能两年之后就没用了。我在网上就看过一个人对于智能革命的评论,他刚入职时为了学习flash接连几天都没有休息,谁知道现在这项技能都已经被淘汰了。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这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面对的尴尬现实,我们信以为真并从中获益的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

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教育要给孩子一套固定的模板,好像已经存在一套完美的认知体系、一个确定的社会。你学习了所有“固定套路”之后,就可以顺利加入社会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行自己的小宇宙。但是现在需要的教育应该更像是“助推器”,把孩子内在的好奇心和潜力引出来,然后你自己去面对这个正在快速变化的社会。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未来的孩子,可能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些“软实力”,如何换位思考、如何感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台湾儿童哲学大师杨茂秀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名叫“犹太女孩的三个答案”,也许会给我们中国的父母一个启迪。一位犹太长老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女儿说,自己长大后也要当长老。但是族群有规定,只有男人才能当长老。这位长老就说,我问你一个问题,这样我就知道你有没有当长老的潜质了。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父亲的问题是,有一对双胞胎进入烟囱打扫,出来之后,一个脸黑一个脸白,请问谁会先去洗脸?”女儿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黑脸”。

父亲说你并没有当长老的潜质,女儿不服输,然后说:“是白脸”。然而,父亲同样摇着头说:“这次进步了一点点,你有那么一点可能将来当上长老了。”

女儿还是没有放弃,说:“这次我没有答案了,但我有问题。 为什么明明是一对双胞胎,从同一个烟囱进去,同一个烟囱出来,一个人的脸变成黑的,一个人的脸却变成白的呢?这可能吗?”

这一刻,父亲回过头蹲下来,抱起女儿说:“你的问题真好!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你拥有当长老的潜能!你很可能是我们犹太族群第一位女性长老。”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当我们的教育,不再盲目地让孩子接受僵化的问题和知识,而是认真地去思索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才有可能改变不合理的现状,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未来之人”。

04 打造软实力,成为“未来之人”

而早在半个世纪前,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就指出,儿童的学习都是通过活动完成的,知识既不是孩子自己产生的,也不是被外界灌输的,知识起源于孩子与世界之间的活动。他曾经说过:“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一次他们学习的机会。”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做为一个高校教育者,经常有家长来问我们,你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孩子未来能成为什么?我只能说,现在让我预测孩子未来的样子,并不现实。

但是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可以用更长远的眼光,来观察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应该帮助和点燃孩子内心的深处的好奇心,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永远积极主动地提问,谦逊有礼地与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讨论和争论,最后逻辑清晰地去解决核心问题。这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分析了全球各国际组织重视的人才未来核心能力,最受重视的7项素养分别是:

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为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这七项素养中有6项为指向跨领域的“通用素养”;仅有1项“信息素养”指向特定领域。

由此可见,“全球范围内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不局限指向特定目标或特定领域,核心素养的框架及内涵呈现广谱、多元、全面的特点。同时,高阶认知、个人成长与社会性发展等通用素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特点说明,培养“健全发展的人”正在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们知道,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还是一个人,他们的硬实力,也就是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集中学习来掌握。而软实力的培养,却需要很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来培养,而且这种实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这未来人才应该具备的7项核心素质,都不是具体的、可在短期内习得的技能,而是需要家庭教育对孩子进行长期培养的实力。

软实力这个概念,现在主要应用在职场中。它是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最早用在国家层面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后来,这个概念才被用来引申到个人身上。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软实力?

首先,作为父母,我们要从原生家庭的束缚和影响中解脱出来,不把代际伤害传递到孩子身上。

英国精神分析师、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在80年代提出,儿童时与父母交往的经历使个体形成了有关自我与他人的“内部模型”,这种模型将成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与儿时被父母接受或感受到父母温暖的个体相比,儿时受到父母拒绝或攻击性反应的人,在为人父母之后通常对孩子的需求和信号不敏感,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观点,并且常会因为孩子的哭闹等焦虑信号体验到压力和威胁,进一步采取体罚等严厉管教的行为”。于是,一些抚养方式会像遗传一样呈现代际的延续。他曾经说过,“如果社会真的重视孩子,也应该珍爱他们的父母”。

其次,我们要给孩子努力建造一个温暖、安全、积极向上的和谐家庭氛围。

《美国科学家》曾经公布过10种最佳科学育儿方法中,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怀排在第一位。排在其后的,就是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压力,如何维持夫妻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远远超过为孩子提供教育机会、稳定的收入、行为管教、锻炼和营养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考量。

最后,我们要和孩子建立起互相依存、亲密自然的互动关系。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不要斥责他们,而是要俯下身来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当孩子情感痛苦时,我们不要不以为然,而是要在身边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当孩子收获成功喜悦时,我们不要只表扬他们的天赋,而是要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的辛苦。

研究证明,如果拥有善于对情感作出良好回应的父母,那么这个家庭的氛围肯定会是融洽和温暖的,孩子也会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表达情感,他们的大脑发育和心智模型也会更加成熟稳定。

总而言之,就是要帮助孩子打造坚强的内心,帮助孩子更好地接纳和塑造自我。

这也正是暗合了新教育家们对未来的一个崭新理解,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可以依照于固定秩序的想法已然落后与时代。我们能教给孩子的,就是培养他们锻炼出强大的自我,去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05 未来已来,迫不及待

当未来的某一天,科技的进步不再需要我们付出脑力和体力,去换取生存的资源了。我们会不会丧失自我的驱动力和进去心,只要活着就可以了?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可如果我们为人父母,我们肯定希望,孩子会有超越满足生存需要的崭新动力,继续去努力积极地生活、去憧憬、去爱。

也许他们会成为流浪画家,甚至去参与改造银河系,总之去实现他们自我的价值。我们都会比孩子更早地离开这个蔚蓝星球,但除了血缘的牵挂,我们也要教会他们怎么样爱自己、接纳自己。

有了内心丰盈的爱,孩子就会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安抚自己;或者在懈怠的时候,鼓励自己。因为他们知道,人应该为什么而活。

美国政治家约翰·亚当斯曾经说过:“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就是为了让我的孩子们能研究数学和哲学。我的孩子们应当研究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历史、造船学、航海、商业和农业,目的是让他们的孩子们能够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编织和陶艺。”

废掉一个孩子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拼命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犹太   未来   孩子   美国   长老   素养   实力   父母   核心   自我   智能   方法   社会   时代   工作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