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01 低美感社会下的我们,该如何自处?

对于中国人来说,什么是美?

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春水流转?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暗香?还是“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秋衣渐浓?抑或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冬日暖景?

是与齐白石笔下的瓜果小虫?还是沈周笔下的竹林池塘?还是徐悲鸿笔下的骏马奔腾?抑或是任伯年笔下的栩栩花鸟?

但是为什么,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美学教育,却在退步呢?

走入城市,瞬间被高饱和度低设计感的商铺招牌包围;来到景区,迎接你的多半是前篇一律的商品一条街;翻看手机,最火的短视频app上都是网红脸直播“老铁单击666”。


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引起争论的上海店铺招牌


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2018年金鸡奖海报引发“全民吐槽”


《新周刊》更是犀利,把中国人患上的审美匮乏症概括为十大病征:

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

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整个社会审美意识的普遍匮乏有关。

中国人,真的是太“实用主义”了。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好看又不能当饭吃。”人们只看重事物的实用价值,而从来不考虑“无用的美感”其实也是一种价值。

就像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烟火》中的嘲讽:“对美的仇恨……对诗歌的仇恨,教育只为了培养工程师和银行家。”

我们,都需要美学教育。

就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家张世英都说说:

“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而真正有“审美境界”的人,也一定是有“道德境界“。

02 为什么美学教育,要从娃娃时开始培养?

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会经历多个关乎一生命运发展重要时刻。而孩子0-6岁的敏感期,是儿童心智水平飞跃到全新层面的重要契机。

提起儿童敏感期,我们就不得不引出一位20世纪初最伟大的女性幼儿教育家,“蒙氏教育”的创始人,玛利亚·蒙台梭利女士。

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1951年,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伦敦史密斯菲尔德学校和孩子们在一起

经过长时间与孩子的相处和研究,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敏感期的理论。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被外部环境所激发的,而是受到儿童敏感期的本能来引导的。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都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他们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都是这种“内在生命”自然展开的结果。(摘自青云获奖文章:无知,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了解儿童敏感期,做优秀爸妈!)

一般从3岁开始,幼儿就会进入到审美和色彩的敏感期。蒙台梭利非常重视艺术、美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是幼儿自我表达、交流感情的方式。

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也提到:“3-4岁的孩子,眼球发育完善,对美也有了执着的追求,这时候让孩子练习涂色,能训练孩子的审美,同时还能让孩子练习拿笔,为以后学习写字打下基础。”

美学教育,真可一举多得!


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也许你会犯难:

知道美感的启蒙很重要,家里也有了很多绘本,但自己不是专家,怎么才能更好引导宝宝呢?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如此发愁。

美感的启蒙,和其他音乐、语言的启蒙不同,不是一蹴而就,而更强调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我们教宝宝认识水果、形状,可能一下子就学会了。但是艺术启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灌溉的过程。也许你今天播种的艺术种子,到了10、20年、甚至30年年之后才能萌发。但是心中的点点温暖绿色,是会贯穿孩子的一生的。

学会感受美,是我们的必修课,因为这关乎幸福。

如果父母能在引导孩子感受传世的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引入亲子阅读,也必定是一件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幸运之事。

这就是我喜欢《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系列丛书的理由。这是一套给0-4岁宝宝看的艺术启蒙书,一共6册,每册是一个绘画大师、一个主题、12副名画。最妙的是,每副彩色中国画的旁边,都配上一首韵律诗,可以给孩子美感和语言的双重启蒙,同时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好。


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03 “用艺术观察生活,用生活成就艺术”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大师,都擅长用 “用艺术观察生活,用生活成就艺术”。

达·芬奇曾说:“如果你不立足于大自然这个很好的基础,你的劳动将无裨于人,无益于己。”这句话也是《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选取大师以及作品的原则。

系列丛书一共选取了6位中国画大师,分别是:

绘画大师齐白石、一代名家徐悲鸿、“身家上亿”的石涛、五百年才有一个的仇英、明四家沈周、全才画家任伯年。

每一位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更何况是选取的都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针对6名大师,又选取了6大主题,每个主题,既突出了大师的关键特点,又刻画了孩子周围随处可见的生活;每幅画作,既是大师的扛鼎之作,又是孩子喜欢、熟悉的事物;每首韵律诗,既配合画面的内容,又在描述画中的故事;每本小书,既是主题式名画集,又是跟亲子共读最美好的时光。

以我个人最喜欢的《与沈周一起去池塘边》为例,书中描绘得是风景迤逦、风光秀美的江南景色。

沈周,是明朝最具影响力的一位画家,也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他虽出身豪门大户,饱读诗书,性情淡泊,但是拒绝入仕,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的弟子最著名的是唐伯虎,沈周的功力可见一斑。

和一般国画大师不同,沈周擅长日常所见物象的生趣,以独特的方式加以记录。别出心裁,饶有心意。

《与沈周一起去池塘边》的开篇,就是他的代表作《东庄画册》的一部分。《东庄画册》是他为朋友庄园画的写生,连人家祖先堂供奉的祖宗肖像,也“傻乎乎地”临摹进画面,甚为可爱。

一起来欣赏下吧:

远山如黛、烟波耸翠的竹田:


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实物拍摄


“清风作伴好读书”的小园子:


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实物拍摄


恬静淡然的小池荷花:


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实物拍摄


悠闲情致的古人泛舟:

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实物拍摄


晚饭后、入睡前的亲子共读,不仅会让孩子收获自然之美,而且连大人都能一同感受到画面的美感和意境。

一副真正的画作,一首真正的好诗,不能只有颜色和韵律,更重要的是有引发共鸣的情感。《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做到了。

夏目漱石说:“我们生逢这自由、独立、充满自信的现代社会,却不得不去忍受孤独之痛苦。”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永远无法连成一片陆地。你让孩子学好奥数、英语,并不会让他们在长大后,抵御现代社会的孤独。但是如果他们的眼睛,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那也许才是孩子能够依靠的唯一力量。


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请你始终相信:

一个习惯于欣赏沈周等大师作品的孩子长大后,人生未来的发展和一个只刷手机短视频长大的宝宝会有一些细微不同。

你今天的每一分用心付出,都是给你的宝宝一份来自未来的馈赠。


身处低美感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齐白石   徐悲鸿   美感   华夏   艺术大师   美学   笔下   实物   境界   敏感   大师   儿童   宝宝   孩子   艺术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