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一部电影诠释如何让孩子从“兽性”走向“人性”

01 你也听过小海蒂的故事吗?

2019年5月16日,电影《海蒂和爷爷》在国内上映,好评如潮。电影是根据瑞士作家约翰丽·斯皮里的小说《海蒂》,改变而成的。

《海蒂》这本书,被认为是是西方儿童文学史中的经典,至今已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

《海蒂和爷爷》:一部电影诠释如何让孩子从“兽性”走向“人性”

《海蒂和爷爷》:一部电影诠释如何让孩子从“兽性”走向“人性”

故事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刻画了孤女海蒂在阿尔卑斯山的爷爷家,和法兰克福的贵族女孩克拉拉家发生的生活故事。

在山区里,小海蒂是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女孩却生活得十分愉快。她每天和男孩皮特放羊,不知疲倦地追逐小动物,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大自然的奇妙。甚至在梦里,海蒂梦见的都是“闪闪发光的山和山上火红的玫瑰,小羊在玫瑰丛中欢快地跳跃”。

这段山区生活,为小海蒂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合她自然天性发展的环境,女孩十分快乐。

然而,好景不长,姨妈将小海蒂专卖到了法兰克福的贵族之家。并且认为这对海蒂来说是一种福气。

贵族女孩克拉拉一家虽然条件优渥,可以为海蒂提供更好地物质条件,但同时也限制了她天性的发展。繁琐的就餐礼仪、刻板的生活守则,比如吃饭需要使用餐具、上课不能说话、要按时入睡等,都让小姑娘感到压抑。有一种“身处牢笼的压抑感”。家庭女教师也认为海蒂十分的粗鲁,强迫她改掉身上的“陋习”,让她遵守一大堆的繁文缛节。

日积月累,虽然富家女克拉拉对待海蒂很友好。但是开朗、乐观的小海蒂患上了梦游症,日渐消瘦。不难想象,在这种氛围家长大的克拉拉,将是多么地孤独和寂寞。因为母亲早逝,父亲忙于工作,克拉拉虽然有仆人精心地照顾,但身体虚弱,行走不便。

后来,在回到阿尔卑斯山的海蒂的帮助下,克拉拉释放了天性,重新找回了童年的自由自在。

小海蒂的遭遇,为我们解释了儿童从自然人发展到社会人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斯芬克斯因子在儿童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而儿童和成人的区别,不在于年龄和身体发育,而在于斯芬克斯因子在他们各自身上所占的不同比例。

02 你是人还是兽?

不管是在中国传统神话中,还是西方《圣经》故事里,在神明创造人类的一开始,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符号。人同其他生物的最大不同点,只是外形的不同,而没有区别于其他飞禽走兽的思想和意识。

只有在人类拥有了智慧之后,这个物种才在历史文明中有了姓名。人有了智慧,才能分辨善恶,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善恶才是人类伦理的基础。人类伦理选择的实质,其实就是选择做人还是做兽。

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它会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拦住过往的路人,用谜语问他们,猜不中者就会被它吃掉。

《海蒂和爷爷》:一部电影诠释如何让孩子从“兽性”走向“人性”

这个谜语就是:“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也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

俄狄浦斯猜中了正确答案,谜底就是“人”。

《海蒂和爷爷》:一部电影诠释如何让孩子从“兽性”走向“人性”

所谓的斯芬克斯因子,其实就是说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人性因子、兽性因子。人类因子是高级因子,也就是人的理性,可以控制兽性因子,从而让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具有了伦理意识。

简单来说,人性因子就是伦理意识,也是人区别动物的最明显特征。兽性因子就是人身上的动物性本能。动物完全凭借本能选择,没有善恶的选择和区分。

这就是我们人类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选择,你究竟是做人还是做兽?

《海蒂和爷爷》:一部电影诠释如何让孩子从“兽性”走向“人性”

03 有的人,只会成功,但永远不会快乐

在小说和电影中,小海蒂的遭遇就揭示了一段人类发展的必然轨迹。

先说小海蒂,她乐观、善良、淳朴。但是因为父母双亡和爷爷的不加管束,也让一开始的她身上的动物性胜过于人性。她的善,都是本能善,而不是她加以选择的结果。

因为她的到来,把贵族克拉拉一家“作”得鸡飞狗跳,“家里乱了套”。因为他喜欢小动物,就把小动物带到家里,也不管束它们;她天性好动,每次上课时都无法安静学习;她没有规矩,不仅体现在没有时间观念上,而且把面包都藏在衣柜里,食物都腐坏变质了。

而在小说的后半段,小海蒂虽然在克拉拉家中生活倍感约束。但是克拉拉奶奶的出现,为她的人性成长提供了条件,给她打开了全新的世界。

小海蒂学习到了规矩和礼仪,而且在奶奶的鼓励下,爱上了阅读并学会了拼写。

为什么教育都在强调经典阅读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是因为书本中凝结了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也为儿童的心智发展提供了更优秀的渠道。

再次回归到爷爷身边的小海蒂,变得更加从容了。她身上的兽性因子被人性因子控制,让她“时不时”会产生一些新念头。

她会自发认真学习,并且教会了淘气男孩皮特拼读。通过阅读,小海蒂也学写了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有益知识,并且让她帮助了身边更多的人。

小海蒂在法兰克福的经历,是她成长中的一段重要过往。除了克拉拉奶奶的精心指导,与此相对的,则是女家庭教师的“海腾歌尔”的高压政策。

平心而论,海腾歌尔并非是一个坏人。她虽然不苟言笑,给小海蒂制订了一大堆规矩,但是她并没有体罚小女孩。她还对小海蒂说,搜都希望自己能在这里长大,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海蒂和爷爷》:一部电影诠释如何让孩子从“兽性”走向“人性”

从这句话里,我们不难猜到,女教师应该也是出身平寒,依靠自己的打拼才能走到今天。她坚信只有严苛的教育,才能把“不规矩”的孩子培养成才,对克拉拉如此,对小海蒂亦如是。

在女教师的身上,人性因子远远超过兽性因子,理性有余但感性不足。这种人可能会成功,但是永远不会快乐。

04 家庭教育的本质,你真的了解吗?

如果说爷爷的教育是自由但是放纵的,女教师的教育是严苛但是没有感性的,那么克拉拉奶奶的教育,才是做到了有限制的爱和自由。

奶奶不会用刻板的规矩,教育小海蒂“应该”怎么做。而是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用兴趣引导小海蒂成为真正的自己。

小海蒂不喜欢读书,所以奶奶故意只念了一半故事,激发小女孩对于学习和阅读的兴趣。

在小海蒂说出自己想要成为作家,但是被别人耻笑时,奶奶也没有轻描淡写地安慰她,而是说你喜欢什么,就大胆去做,不要管别人会说什么。这句话无异于一缕阳光,开启了小海蒂的心智,让她拥有不一样的视角看待今后的人生。

《海蒂和爷爷》:一部电影诠释如何让孩子从“兽性”走向“人性”

从海蒂成长经历,也能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儿童的伦理选择需要得到成人的帮助和引导,但是成人同时需要对儿童给予理解与尊重。要善于把握孩子们的天性,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引导他们完成从“兽性”到”人性”的转化。

《海蒂和爷爷》:一部电影诠释如何让孩子从“兽性”走向“人性”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而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教育才是最核心的。

请蹲下身子,倾听儿童的心声。也祝愿每一个人都可以保有童真,相信美好总会发生。

《海蒂和爷爷》:一部电影诠释如何让孩子从“兽性”走向“人性”

我是漫风点点,关注我,成为更好一点的父母!

参考资料: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

今日话题:读了小海蒂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对自己的父母或者孩子说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兽性   阿尔卑斯山   法兰克福   爷爷   人性   因子   伦理   天性   规矩   贵族   奶奶   身上   走向   人类   儿童   故事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