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01

4月17日的上海卢浦大桥,一个17岁的少年在众目睽睽下,跳桥自杀了。他自杀的原因,据说是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后,又和母亲发生口角,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网上放出的视频中,我对2个细节最有印象:一是这辆车是停在大桥中间许久,网友猜测母亲和儿子在车内发生激烈争执;二是少年奔向桥边跳下时,没有一丝犹豫。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不知从何时开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新闻见诸于各种媒体,不胜枚举。

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高一 29 班学生蒋某因玩手机遭到其母亲两次批评,并抢夺手机,从教学楼 5 楼纵身跳下,当场死亡。

安徽毛坦厂中学一高二女生在教室传看不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被班主任发现,班主任联系家长将其带回家中。次日凌晨,该生跳楼身亡。

自杀现象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里越来越常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做过全球统计,全球青少年平均自杀率为10万分之10。自杀已经成为国际青少年的第四大死因。

美国儿科学会也早2016年就指出,自杀已经成为美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如果他们和自己的父母关系紧张、住在外面、在学校遇到困难,也会产生更高的自杀企图风险。

国内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根据妇联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自杀人数达每年60万以上,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

上海也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放弃生命,这个决定需要多大的绝望?

选择自杀,他们究竟承受了怎样的痛苦?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02

每当看到此类新闻被报道,作为一个母亲和高校教育者,我其实很讨厌旁观者那些诸如“这些孩子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一点挫折都受不了。”现在孩子都是被家里惯的。“的言论。

没有一个看似偶然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

在上海男孩跳桥自杀的新闻下,有很多网友都回忆自己小时候和别人有矛盾时,也曾经遭遇过父母的指责谩骂,现在想来都很不甘与委屈。

“其实真的很能理解这种感受,小时候被同学欺负回来跟妈妈说,结果都是再被教育一顿,太了解这种感觉了。”

“我妈一致也这样,我和别人发生矛盾时,她反而总是找我的原因,其实我就想有人安慰我一下……”

“以前我爸不停骂我,真的几次想直接跳楼……”

“家是避风港,父母是孩子的靠山,如果在外面受了委屈欺负,还要受父母的指责批评谩骂,在那一瞬间,孩子可能感觉到,整个世界都是恶意的,感觉生无可恋……其实,生死就在一瞬间。”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有果必有因,更何况蝼蚁尚且贪生,更何况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我们也都经历过那段晦涩难懂的青春期。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那是一个充满了困惑、羞耻和不确定感的非常阶段,异性无心的一瞥、伙伴随意的玩笑、成绩起伏和波动,都可能让孩子们的心情犹如过山车,似乎天塌下来了一般。在成人眼里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在孩子们心里却像压上了千斤顶,压力无法排遣。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之前的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究竟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呢?

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美国最畅销亲子教育书系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曾经合著过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里面就提供了如何温和但坚定地与孩子沟通,达成“双赢”合作的方法。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这本书被成为家教图书历史上的“销售奇迹”,30年来不断再版并被翻译为30多种文字,全球销量数百万。因为它用很多生动形象的例子,告诉父母如何学会沟通,把和孩子的矛盾“消弭”于无形之中。

虽然这本书虽然更适合给2-13岁孩子的父母看的,但是里面有很多方法可以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提供借鉴与参考。

以下,就结合本书内容,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与孩子正确对话,开展互赢合作。

一、尊重孩子们的感受

网上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句子:“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这句话的本质其实就是点出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感受,会强加在他们身上很多负荷。生活中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的。“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这些父母语言的背后,其实是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客体看待,而是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感受如何如何。

而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他们会感到困惑和愤怒。父母在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做的最大危害就是让孩子放弃自己的感受,成为父母的依附。

如何帮助孩子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

第一个技巧:全神关注地听。有的时候,孩子甚至不需要父母的建议,只要被倾听就是最大的理解了。

那些表面上在听,实际心不在焉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第二个技巧:在孩子倾诉时,给予简单回应。

在和孩子沟通时,用简单的词语,比如“哦……”、“恩……”、“这样啊!……”来回应他们。

第三个技巧:把孩子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

比如,孩子说:“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还好好的呢。它是我的好朋友。”爸爸说:“噢,不会吧。太让人震惊了,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

第四个技巧: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不是逻辑上的解释

比如,孩子说:“我要吃薯片。妈妈说:“我要能变魔术就好了,马上变一大盒出来!”孩子说:“好吧!吃点爆米花也行啊。”

在和孩子对话是,过多的逻辑解释只会让他们越加叛逆。但是借助想象满足他们的愿望,就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总之,在理解他们感受的过程中,秉持真诚、开放地态度是很重要的。

除此之外,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要着急给孩子指导!比如,孩子说:“我累了。”你是不是下意识就想说:“快休息一会吧。”我们要控制自己给予给孩子指导的冲动,而是要尝试接受他们的感受。

二、 寻求与孩子们合作

1. 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2.给孩子提供信息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3.要用简单的词语表述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4.说出你的感受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父母描述感受的时候,只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描述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可以用“我...活着我觉得...”开头,不要谈及孩子的品行和个性。

5.使用便条

可能是国情的原因,这个小妙招中国父母很少用。我们只在公众场合,如草坪上,看过类似“青青绿草,踏之何忍”的告示牌。

其实父母在家里,可以用写便条的方式,提醒孩子与自己合作。

比如在容易堵塞的管道旁边,贴上“请援助!头发在管道里,疼痛在我心里。—堵塞的管道留”的字条。

上面介绍的5种技巧,可以帮助孩子与父母达成共识,而且减少了语言上发生碰撞与摩擦的可能性。更好地让彼此达成合作。

中国父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习惯指责孩子或对他们发号施令,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指示做事。如果孩子没有及时反馈或者充耳不闻,我们就容易生气发火。

有证据表明,经常受到指责的孩子,容易变得敏感、脆弱。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常会因为我们随口的一句话,就变得没有自信或干脆放弃努力。

仔细想想,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一定要时时刻刻存在着被动的命令关系。如果有些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学着忽略他们的一些错误,或者与孩子静静地待在一起,什么都不做,只是享受当下在一起的温馨时刻。


三、如何用其他方法代替惩罚

父母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孩子会犯错,会调皮,也会不管父母的阻止打碎家里的花瓶,更不用提青春期的孩子了。光靠批评、指责、谩骂甚至体罚,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我们扪心自问,回忆一下小时候受到父母责罚后,心里会有很多想法。

“我真希望大病一场,好让我妈内疚。”
“我爸根本不了解情况,一有问题就先批评我,真希望赶紧长大离开他。”

长大成人的我们,光是回忆小时候遭遇类似情景的感受,才能理解责罚可能带来的那些负面情绪:内疚、不满、仇恨、反抗。但是放弃惩罚孩子,不是会让孩子以后更难管教吗?

其实我们都错了,对待烦了错误的孩子,不是要让他们接受惩罚,而是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会带来的后果。换句话来说,我们惩罚的目的,是想要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及时补救;相反的,给孩子惩罚只会产生反作用力。

那么,那些方法可以取代惩罚?如何又能更好地让孩子修正自己的行为呢?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看了上面的可以取代惩罚的方法,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孩子的小错误,当然可以简单解决。如果是叛逆期的孩子,可能会反复出现相同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掌握解决孩子棘手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说出孩子的感受与需要

第二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步: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第四步:把讨论过的所有方案都写出来,不加以评判。

第五步:调出那些可以接受的建议,放弃那些不合适的建议,并决定那些建议可以正式实施。

书中举了一个男孩鲍尔比的例子。鲍尔比特别喜欢放学后和朋友玩耍,但是经常错过妈妈规定的回家时间。妈妈用尽了所有办法,但是鲍尔比总是反复犯同一个错误。

她是如何用上述步骤和鲍尔比交流的呢?

妈妈鼓励孩子谈自己的感受。

妈妈找到一个放松的场合,和鲍尔比说:

“我一直在想,让你在玩兴正浓时离开朋友们回家,是不容易的。”

鲍尔比说:“是呀!”

妈妈说:“但另一方面呢,你回家晚了我会担心。”

之后,妈妈和鲍尔比一起讨论所有可能的方案,并不加褒贬地记录下来。比如“妈妈去操场接鲍尔比。”“家里帮鲍尔比把晚饭留一下。”“把鲍尔比的手表修一下”。最后的结局很有趣,鲍尔比一直晚回家的原因,是不喜欢戴手表。所以他等着6点钟消防站的号子在回家,这个“顽疾”就迎刃而解了。

03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可见渴望被人尊重是人的一种本性。尊重意味着关怀、理解、接纳、同感, 也意味着不要指责、不要嘲讽、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表现常常会很糟糕。对小孩子来说,是因为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痛苦的情绪。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可能是因为成长的阵痛与迷惑,让他们羞于和家长亲近。

如果我们肯学习一些方法,并用真诚的态度来倾听孩子、接纳孩子,努力培养与孩子之间积极健康的关系。也许,本文开篇的那些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在孩子与外界发生摩擦与矛盾时,我们不能反射性地认为孩子是错的,他们的行为是需要修正的。

不要仗着自己有父母的“头衔”,就认为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孩子不听我们的,就是与我们作对。这其实代表了一种中国父母的消极底层逻辑:孩子如果犯错了,如果我们不够严厉,孩子们就会骑到我们的头上。以后就不好管了。

特别喜欢注明导演李安在接受采访时,被主持人问及 “现阶段您最大的幸福感是什么?”

他的的回答很触动我:“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这个标准,因为这个是,让我不懈怠的一个原因。”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请记住,如果和孩子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要做的绝不是打击、惩戒、言语侮辱孩子,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寻求合作来解决问题。

作为个体,我们都需要彼此的尊重。你与孩子之间充满爱意的关系越是持久,孩子们就越能感受到内心的恬静和舒适。

爱与包容,是治愈一切的良方。

冰心曾在《繁星》中这样写道: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在母亲的怀里。”相信没有人不想成为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母亲父母,那就请从现在放下对孩子管教的执念,也许你的执迷不悟正在将孩子推离你的身边。

愿你我在今后和孩子相处中,都能少一点责备,多一点温柔与耐心。

上海花季少年跳桥自杀:求求你了妈妈,能不能和我好好说话!


我是漫风点点,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一点的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妈妈   美国   花季   青春期   上海   中国   青少年   小时候   矛盾   说话   父母   母亲   错误   原因   少年   发生   孩子   技巧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