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拥有自由人生的人,都会逼自己养成这个习惯

知道大家是否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一段“外卖小哥读西方哲学史”的视频微博上成为热搜,全网轰动都引来人民日报的转发。

渴望拥有自由人生的人,都会逼自己养成这个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外卖小哥”和“哲学史”这2个标签,让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引起社会上褒贬不一的评价。支持者认为阅读是好事,需要支持与鼓励;但反对者却认为外卖小哥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即可,读哲学书纯属装相。在知乎竟然有人提问,如何看待这件事,认为外卖小哥很忙,还要看这种无用之书,毫无必要。


渴望拥有自由人生的人,都会逼自己养成这个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国内研究机构公布的国人阅读情况,令人堪忧。早在2016 年初,就有媒体披露,有专业机构对中美两国著名大学学生做了2015 年全年学生借阅图书情况的调查,公布出来的调查情况是: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的图书馆学生借阅量排在前四位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尼科罗•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中国排名前十的大学的图书馆学生借阅量最高的依次是《平凡的世界》《三体》《盗墓笔记》《天龙八部》《明朝那些事儿》。

并不是说看哲学书,就是比看通俗读物高级多少。但是相比较而言,历经时光淬炼的名著,会更好地给读者带来思想和共鸣与价值观的指导。

为什么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们对阅读经典兴趣不大,难道我们现在的阅读,只能停留在功利性的教科书阅读和快餐式的轻文学阅读了吗?

为什么要阅读、需要阅读什么内容、如何才能更好阅读,这些问题似乎是人类在阅读上的共性问题。

尤其在智能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海量的信息碎片呼啸而来,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来得容易。

我们每天阅读的信息如此之大,但是当中的大部分都发生在手机上,而不是传统的纸质书籍上。在一个如此追求效率和随时更新的数字化时代下,传统阅读的价值又何在?

可能你会说,用智能手机阅读没什么不好啊?照样可以从中搜罗信息,阅读文章,不是一样吗?

但是,你以为的高效“轻”阅读,真的能带来有价值的能力吗?我们要分辨出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籍。而有分辨力的前提,是需要我们通过有效阅读改造大脑的思维结构,提高共鸣力、沟通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阅读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也许在你读完《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脑科学家教我的读书法》,心中便有答案。

渴望拥有自由人生的人,都会逼自己养成这个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脑科学家教我的读书法》一书的作者,是日本的脑科学家第一人,茂木健一郎。他擅长将枯燥无味的脑科学知识,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出来,在日本拥有大量拥趸。

在这本书中,茂木健一郎分别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怎样培养聪明的头脑、怎样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如何将知识融会贯通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阅读改造大脑的“神奇魔法”。《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的第五部分,还列出了他的推荐书单,让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找到属于自己的好书。

一、为何阅读:想要自己“被看见”


日本作家原尻淳一在他的知名著作《高效能阅读》中,曾经总结过读书的目的:获得知识、收集信息、消遣。为什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仍旧有人坚守传统阅读的阵地,是因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更好地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虽然在现代都市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文字表达思想和内容。但是文字发展的历史,也只有5000年,在文明的浩瀚长河中不值一提。

所以说,不论是古今中外,文字但凡能够著书立说流芳百世的,都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考验的。书籍是浓缩的智慧胶囊,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打磨我们的语言,更能让我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自己“被看见”。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曾经说道:“我为千百种不同的理由读书,但我对我称之为益智的读物却抱有明确的目的——强化我自己。与我同时代的大多数文学作品并不能强化而是弱化读者。一切放大了人类的书籍,一切描摹出人的多维存在的书籍,都使我们壮大,使我们得到强化。人不仅仅是一具肉体,他还是超越尘世的另外一个世界的居民,通过他的祈祷频繁造访。”

可以说,是阅读,推动了人类的智力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传承,它极大地扩展了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创造、自我思考的能力。阅读就像是给我们的大脑提供了一个外接“云盘”,让我们能够进入人类的过去,预测人类的未来。

二、爱上阅读:需要一点“危险感”

2019年,有一部科幻片大火,它就是刘慈欣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当观众陶醉在大刘缔造的梦幻国度时,很多人都在追问,为什么一个偏僻角落里的电力工程师,可以如此脑洞大开,驰骋于浩渺的银河宇宙?


渴望拥有自由人生的人,都会逼自己养成这个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与一般知名作家的经历不同,刘慈欣从小就因为“文革”中的家庭原因,从北京下放到山西阳泉。追溯刘慈欣心中萌发科幻文学的源头,是父亲从北京偷偷带来的《地心游记》。

读到这本书,刘慈欣“一下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就像是寻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自此,科幻世界的大幕在刘慈欣面前徐徐打开,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在他心中深埋。


渴望拥有自由人生的人,都会逼自己养成这个习惯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越是接触广阔的世界,就越有可能踏入危险的区域。这类书籍,并不是说它们的内容很危险,而是有可能颠覆你的三观和认知,让你和刘慈欣一样,“瞬间被击中”。

茂木健一郎在上小学时,第一次阅读加拿大儿童小说《绿山墙的安妮》,就收到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书中的兄妹俩,原本打算收养一名男孩,分担农活。谁知阴差阳错,女孩安妮却被送来了。虽然没有达成愿望,但是哥哥却说:“不要考虑这个孩子能为我们做什么,想一想我们能为她做什么吧。”


渴望拥有自由人生的人,都会逼自己养成这个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茂木健一郎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想想自己能为对方做些什么”,和自己原本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

至此,他懂得了,世间万物,真的有太多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同时要学会对自己已经习惯的价值观提出质疑。如此看来,尝试了解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观念,也许是自己精神上的升华的契机,这才是阅读“危险性”书籍的最大意义。


三、如何“深度”阅读:抓住四个关键点

01 爱上“杂食”,享受同时阅读多本书的乐趣


大部分人阅读中常犯的毛病,是只喜欢读那些自己擅长领域或感兴趣的书。读书有如吃饭,时间一长,“挑食”的缺点就会显现出来:不能融会贯通,只会固步自封。

其实有的时候,阅读书籍,未必要在熟悉的领域盘桓,或者是为了知道一项确切的知识,而是能够体会阅读的快乐。何不将不同的知识杂糅在一起,体验一回奇妙的化学反应?

茂木健一郎还建议,可以将阅读这个大任务,细化成小任务,不要贪多,每天十页即可。也可以“左右开弓”,同时阅读几本书,降低倦怠感。

02 打造只属于自己的“教典”

这里的教典,其实就是指那些自己无比钟意的“心选之书”。你不论阅读多少遍,总能从中有所收获的书籍。

据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对《堂吉诃德》爱不释手,连生病了都会反复阅读。

渴望拥有自由人生的人,都会逼自己养成这个习惯


03 既要读书,也要交友

虽然喜欢阅读的人,可以在书籍的海洋里独自遨游,不觉乏味。但是如果想发现更大的世界,最好的方法,是和了解这些知识的人做朋友。

“气味相投”的人,总会相聚。就像曾国藩曾说过的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儿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儿去。”

04 珍惜阅读纸质书籍的机会

现今社会,智能手机和大众传媒渠道这么方便,为什么还要一再强调重视纸质书的阅读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网络上的信息参差不齐,我们普通人很难分辨。而纸质书籍经过反复推敲,更值得我们阅读。

也有研究表明,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相比,读者很容易受到前者网络信息的干扰,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网络阅读,读者内化阅读知识的能力较弱,长期记忆表现不如纸质阅读。

四、 爱阅读,获得爱和自由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脑科学家教我的读书法》虽然说了很多阅读的好处,但是作者茂木健一郎始终强调一点:一味的读书并不能使人发生质的飞跃,独立思考才会。有人读了很多书,却只喜欢炫耀自己的知识,这种读书不如不读。只有独立思考,将知识内化并传递、分享给别人,才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饱满,

20世纪最有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我的语言的限制意味着我的世界的限制。”我这句话对于阅读,同样实用,我们的阅读的限制,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的限制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据说秘鲁有一个小城市,那里的警察性情暴躁,市民怨声载道。

为了改变现状,市长用了一个看似无用的办法:给警察们放了三天假,同时赠给每人三部文学作品,希望他们在假期里读完。

神奇的是,警察们读了这些书以后,性情竟有了改变,对市民的态度有了缓解。他们究竟阅读了什么作品,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猜测的是,警察们也许在随意的阅读中,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并被阅读所带来的力量而改变,发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吧。

美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桑塔格曾经发表过一篇演讲《文学就是自由》,把阅读和自由划上了等号。她说:“接触文学、接触世界文学,不啻是逃出民族虚荣心的监狱,市侩的监狱,强迫性的地方主义的监狱,愚蠢的学校教育、不完美的命运和坏运气的监狱。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尤其是一个阅读的价值和内向的价值都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文学就是自由。”


渴望拥有自由人生的人,都会逼自己养成这个习惯



希望我们都能在通过阅读《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脑科学家教我的读书法》这本书,找寻到可以“诗意地栖居”的自由之地。

渴望拥有自由人生的人,都会逼自己养成这个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小哥   脑科学   自由   都会   纸质   外卖   大脑   人类   习惯   读者   能力   书籍   人生   知识   世界   网络   信息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