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炮轰教师:教师无法助穷人改命,穷二代又该如何改变人生?

01

“大嘴”俞敏洪又火了。

3月25日,俞敏洪在直播中爆轰中小学教师:

“有很多中小学老师,一年都不读三五本书,而且一辈子都是教教科书上的那点东西,不断地重不断地重复,最后自己就被掏空了”。

“所以我们发现不少中小学老师,到最后变得知识面很狭窄,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中国学生教好”。


俞敏洪炮轰教师:教师无法助穷人改命,穷二代又该如何改变人生?


此言一出,全网哗然。

支持者鼓掌叫好:老俞真是铁血真汉子,虽然刺耳,但是敢于戳破真相,说大实话。

也有很多人反对:认为老俞以点带面,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击一大群人,有失偏颇。毕竟不是所有老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也都享有北上广一线教学资源的加持的。

先不讨论俞敏洪话语正确与否,其实他的发言,给所有指望学校、老师替自己教育孩子的家长,敲了警钟:

孩子的学习,真的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教育。


俞敏洪炮轰教师:教师无法助穷人改命,穷二代又该如何改变人生?


02

为什么说现在孩子的教育,不能单纯依赖学校教育?其实可以概况成如下两点。

其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精力有限,照顾到每位学生并不现实。

就拿现在家中上网课为例,有家长被孩子气到崩溃,血压升高心脏绞痛,还不敢去医院的?

咱们家里的磨人神兽,两个大人都搞不定,可想而知老师面对这么多学生,每天得多崩溃了。

俞敏洪炮轰教师:教师无法助穷人改命,穷二代又该如何改变人生?


除此之外,老师还得平衡精力,一方面得备课写教案,另一方面还得写论文评职称,老师就算再有责任心,也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放到你家孩儿身上。

这个情况下,你还想让老师保持“持续学习”,也未免太难为他们了。

所以,想单靠学校学的知识,PK同一起跑线的孩子,无异于痴人说梦。这就是残酷现实。


俞敏洪炮轰教师:教师无法助穷人改命,穷二代又该如何改变人生?


其二,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暂时无法改变。

我们国家教育的伟大之处,就是为很多普通人家庭,提供高考作为改变命运的跳板。在许多欧美国家,单纯想通过学习来进入好大学,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了。

感谢国家的政策,我们的贫困人口在逐渐减少。但是,一般地区的教育资源,还是无法和优势地区的资源相提并论的。

单看体制内的教育资源,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都无法相提并论,更不要说偏远农村的资源了。

国内高中排名第一的高中,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在一次教育部门的会议上介绍经验:我们高中可以开出十四门外语课。很多与会的农村中学校长一听都懵了,说我们连英语老师都招不来呢!

体制内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体制外的教育资源了。就拿国内想申请常青藤大学的孩子举例,他们除了GPA(绩点)高到吓人外,社团活动、艺术特长、义工经历都是必不可缺的。

有记者调查过北京的中产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支出情况:

每周4个小时以下都属于玩票性质,6个小时属于中等投入,如果想参加比赛,则至少每周要有10个小时的投入。相应的,投入的金钱也可以计算出来:足球、篮球属于大众项目,每年投入大概1~2万元;如果是网球、冰球、击剑、马术,费用就要成倍增加,从5万到20万元不等。

几年下来,这些花费,可以妥妥拿下在3线城市的一套小户型。

所以要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单纯依靠老师教育,思路太局限了。


俞敏洪炮轰教师:教师无法助穷人改命,穷二代又该如何改变人生?


03

说了这么多,可能屏幕前的你会感觉特别丧:

没有好的家庭背景,也无法给孩子提供强有力的“金援”,普通家庭、甚至“穷二代”的孩子,就无法有出头之日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在经典著作《稀缺》中,提出了一个“心智带宽”的概念。

它是指我们大脑工作的内存和容量,包括我们处理事情、思考问题用到的认知能力与执行控制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脑力资源。

如果把大脑看成大马路,你接纳的信息越多,你的马路就会出现拥堵、塞车,我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自控能力就都会下降。

为什么经济压力大的穷人,比有钱有闲的富人,戒除烟瘾的几率低很多?就是因为前者被生活压力缠身,需要为生计操心,分散了很多自身的注意力和自控力,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智关注戒烟了。

所以,想要让普通人,或者穷人摆脱目前的生活状态,只能从拓宽”心智带宽”的方面下手。

诺贝尔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曾经写过一本书《贫穷的本质》,根据对世界上五大洲多个国家贫困人口的15年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普通人借鉴的思路。

虽然书中说得贫穷,大多指得是各国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但是各位不妨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否也具有同样的“贫穷思维”需要改进。

第一,拓宽心智心宽,加强持续的外界信息输入。

普通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不要指望多生孩子改变阶层。

贫困地区很多人信奉“越穷越生”,因为他们坚信:只要孩子多了,就可以像中彩票一样,万一除了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就可以带给全家生活改变。

可事实上,孩子多了,生活成本会大大增加,生而不养,更是不负责任。

曾经引起社会剧烈反响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就讲述的是一个多子女家庭陷入绝望的故事。

小男孩赞恩的妹妹来了初潮,男孩却忧心忡忡怕被父母发现:如果家长发现女儿成人,就要把她卖给年龄能做爷爷的老男人为妻,换取钱财。

几经周折之后,妹妹还是因为过早怀孕而惨死。心如死灰的赞恩将亲生父母告上法庭,认为父母在根本无法抚养孩子的时候生孩子,就是谋杀......


俞敏洪炮轰教师:教师无法助穷人改命,穷二代又该如何改变人生?


培养孩子,要在精不在多。孩子小的时候,让他们多体验、多感受。如果孩子在学业上有天分,就尽可能创造机会,提供教育资源;如果孩子对其他门类感兴趣,就根据家里条件衡量,选择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

如果你的家庭条件,连普通的达不到,甚至更穷,怎么办?《贫穷的本质》给出的建议,让孩子考体制内的工作。因为稳定的工作和持续的工资收入,会让我们不必因为生计操心,可以拓宽心智,甚至有余力思考未来的发展。

第二,减少无效信息的输入,避免心智心宽堵塞。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活得浑浑噩噩的,没有目标?那是因为摄取了太多的无效信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这一辈人接触到了海量的信息。流量即利润,让企业为了博取你的关注,不断升级更美的画面,更刺激的音乐,更狗血的情节,让你欲罢不能,达到从你兜里掏钱的目的。

当你习惯了垃圾信息,就无法对有深度的书籍、高浓度的教育感兴趣,因为你已经无法接受低刺激的生活了。

所以,戒掉一切无用的视频app,该看书看书,该学习学习。如果你是父母,就培养家庭学习的氛围。孩子在学习,你在旁边打游戏,你怎么能指望培养出来爱学习的孩子?这首先就是悖论。


俞敏洪炮轰教师:教师无法助穷人改命,穷二代又该如何改变人生?


第三,不被消费主义诱惑,减少无效支出。

沉迷网络世界,无法独立思考的人,就更容易被消费主义的“买买买”催眠。不信?看看网上多少因为“XX贷”崩溃的年轻人就知道了。

更可怕的是,收入低的人,如果一旦有了收入,不会习惯性储蓄反而会挥霍一空。因为生活太绝望了,他们只能用短暂的欢愉来麻痹自己。就算明知道攒下这笔钱,可以应对未来的不测,很多人也会及时行乐。

就像《贫穷的本质》中说的:

“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这可以是一台电视机,也可以是一点儿特别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

不因为低价、便宜而买一些无用的东西,有计划地进行储蓄应急基金,这是对抗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了。

写在最后:

其实大家都忘了,“网红老俞”的发言还有后半句:

“(有的老师)他们光是释放了,但是没有积累的过程”。

“所以一辈子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是一个不断积累释放的过程”。

这段话不仅是对教师的建议,对我们普通人也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的思路:

我们习惯了现状,因为太舒服了就不想改变。任何想改变现状的行为,比如学习、减肥、自控都是都是痛苦的,但是可以带来撕裂式的成长。

永远不要固执己见,多学习、学思考、多行动,永远是普通人改变人生的方式。


俞敏洪炮轰教师:教师无法助穷人改命,穷二代又该如何改变人生?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穷人   心智   普通人   贫穷   体制   本质   思路   能力   老师   孩子   教师   家庭   学校   人生   国家   工作   信息   俞敏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