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清晨,笔者一行人乘坐K9897次列车抵达格尔木站,由于格尔木车站正在进行改造,临时站房距离很远。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拖着行李出了站,便租了辆汽车,沿着青藏公路前往昆仑山口探访。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改造中的格尔木站(拍摄:杨天策)

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基本平行,一起穿越西大滩,蜿蜒格尔木河谷,翻越昆仑山。离开格尔木市区,一路向南,很快,南山口站浮现在薄薄晨雾中。该站有条专用线,通向驻扎在附近的部队和一个采石场,南山口站有台“西瓜”专门跑这些专用线。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戈壁滩上的青藏铁路(拍摄:岳磊)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西瓜”牵引客、货混合列车驶出南山口站,进入专用线(拍摄:黄明轩)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奋力爬坡准备挑战昆仑山的货列(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3台HXN3高原型与1台NJ2牵引Z9816次列车接近南山口站(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山间驶来的“油龙”(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铁色的山峰(拍摄:杨天策)

过了南山口站不远,便是青藏公路上的第一个检查站,登记身份证后就放行了。随后便是一路急剧的上坡,从南山口到昆仑山口,仅仅一百多公里,海拔由3000米陡升至4600米,铁路和公路开始沿着格尔木河峡谷并行。格尔木河,又称“昆仑河”,发源于昆仑山脉的博卡雷克塔克山的冰川,流经格尔木市,注入达布逊湖。顺便说一句,“格尔木”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南山口站下一站是甘隆站,海拔3337米,青藏铁路在这里与格尔木河的支流雪水河相遇。雪水河,又名“舒尔干河”,河水常常呈现迷人的淡蓝色,显得美丽而独特。跨过雪水河,青藏铁路随着格尔木河峡谷蜿蜒,进入昆仑桥站。昆仑桥站是青藏铁路扩能改造时新增的车站,因其紧邻著名的青藏公路昆仑桥而得名。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列车驶出甘隆站(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HXN3高原型牵引货车行驶山间(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雪水河大桥(拍摄:岳磊)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夏季的雪水河大桥,较为浑浊,未显现出蓝色(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货车行进在明镜般的河水旁(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大山下的货车(拍摄:杨天策)

昆仑桥是青藏公路上唯一一座石拱桥,全长只有4米,施工难度却非常大。昆仑桥本身并不壮观,桥下的深谷却异常险峻。格尔木河从昆仑山上奔流而下,历经亿万年,湍急的河水在坚硬的岩石间冲出一条宽仅数米,却深达40余米的险谷。站在桥头往下望,只见白浪翻滚,雷鸣般的水声震耳欲聋。1950年,青藏公路修筑之时,被这“一线天”阻隔,只得绕道十几公里,在地势较平坦处搭建起一座临时木桥。1956年,四川籍设计师李子荣,设计出一座石拱桥,并于当年9月竣工。该桥最早叫“天涯桥”,取“咫尺天涯”之意。1965年,陈毅元帅将天涯桥更名为“昆仑桥”。因昆仑桥的重要地位,桥头至今仍有武警常年把守。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油龙”驶出昆仑桥站(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货车驶出干沟隧道(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驶入昆仑山的“油龙”(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四机NJ2牵引客车奋力爬坡(拍摄:杨天策)

继续向西,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的桥梁——三岔河大桥出现在眼前。大桥全长690米,共有20个桥墩,桥身距地面54米,犹如蓝天下一条圣洁的哈达。三岔河大桥的建设创造了世界高寒桥梁施工的奇迹,因为这座桥承担着为青藏铁路前方铺轨、架桥运输物资的任务,因此工期只给了一年时间!为了保证按时完工,工人们争分夺秒,就是寒冷的冬季也未停工。一月份,当地最低气温可达-34℃,工人们努力攻关,解决了混凝土浇筑的保温难题。最终,三岔河如期竣工,为青藏铁路后续工程积累了宝贵的施工经验。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油龙”驶过三岔河大桥(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宏伟的三岔河大桥(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飞架河谷间(拍摄:岳磊)

跨过三岔河,经过纳赤台和小南川两站,可以看到远处的峰顶出现了积雪,雄伟的昆仑山就要到了。玉珠峰又称“可可赛极门峰”,为昆仑山东段最高峰,海拔6178米,山脚下即是玉珠峰站。这里被称为“西大滩”,周边一片荒芜,全是沙丘。玉珠峰站海拔4195米,高原反应已十分明显,稍稍跑两步就有明显的疲惫和喘息。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群山下的纳赤台站,站房和火车在青海的群山的映衬下,如同小小的玩具一般(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驶入纳赤台站的货车(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铁路两旁开始出现雪山(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远处的雪山已近在眼前,异常宏伟(拍摄:岳磊)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货车接近玉珠峰站(拍摄:杨天策)

望昆站紧邻玉珠峰站之后,站名有“守望昆仑山”之意。列车走下行方向出站,旋即爬上昆仑山展线,冲击翻越昆仑山的最后一道征程。昆仑山展线是一个巨大的马蹄型展线,列车先向西,经过U型弯道,转了180°往东,继而向南,一头扎进昆仑山隧道中。展线弯道直径1.2公里,实在太大,很难拍摄全景,实在可惜。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行进在昆仑山展线上的“油龙”(拍摄:杨天策)

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海拔4648米,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紧着在昆仑山隧道后面,全长1338米,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隧道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这两条隧道的施工难度是平原地带的数十倍!通常开掘隧道,只需在锚喷支护后,外加一层混凝土即可。但在冻土地区隧道施工,还需要设两道防水层和一道保温板,起到防水、保温作用,最后再衬砌一道混凝土。这就相当于给隧道穿上了保暖大衣,成功防止了冻土融化、隧道塌方的难题。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列车驶出昆仑山隧道(拍摄:岳磊)

昆仑山口海拔4767米,是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翻越昆仑山进藏的咽喉。1956年4月,陈毅元帅率代表团驱车前往拉萨,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经过这道垭口,陈毅元帅有感于山河的壮丽,不禁赋诗一首:

昆仑魄力何伟大,

不以丘壑博盛名。

驱道江河东入海,

控制五岳断山横。

垭口之南为辽阔的可可西里,垭口之北莽莽昆仑山层峦叠嶂直抵柴达木盆地。唯驻足于斯,才可领略昆仑山之神韵,龙脉之恢弘。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昆仑山口,众多游客在此拍照(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卡车载着私家车前往西藏,到达后这些进藏旅游的私家车主再来提自己的车,进行自驾游(拍摄:杨天策)

越过垭口,写有“可可西里欢迎您”的字样的牌子和索南达杰的墓出现在路边。“可可西里”,是蒙古语“美丽的少女”之意,然而这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很难匹配这个温婉的名字。时维七月,内地已是炎炎夏天,但在这里,青藏公路两侧,成片的积雪随处可见。据当地人讲,由于海拔高,昆仑山口天气变幻无常,一年中有近三百天都在下雪!可可西里地势虽高,但位于高原顶端,地势平坦,乍看上去并不壮观。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路边写着“可可西里欢迎您”字样的牌子(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雕塑(拍摄:洛桑)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索南达杰的墓(拍摄:季云柯)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国家地质公园”石碑(拍摄:张亦航)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5台机车牵引的货车从经幡前驶过(拍摄:岳磊)

可可西里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为方便动物穿越铁路迁徙,青藏铁路“以桥代路”,一方面作为动物通道,另一方面减少路基与地面的接触,防止热量和振动向下传导至永久冻土层,导致沉降。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就是其中的代表,大桥全长12公里,飞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这里,冻土层厚度达20多米,且含冰量高。大桥如巨龙般逶迤,1300多个桥洞防止了沉降,也让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得以自由穿行。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穿过可可西里的铁路桥(拍摄:杨天策)

出了昆仑山隧道,翻过昆仑山口后,青藏铁路经过不冻泉和楚玛尔河两站,来到海拔4636米的五道梁站。20世纪50年代,慕生忠将军带领修筑青藏公路的大军来此,问战士们这是哪里,有人说:“不知道,只记得翻过了五道山梁!”这里从此得名“五道梁”。有句话说得好,“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五道梁虽然不是海拔最高的地方,然而高原的全面缺氧却是从此开始,很多进藏的旅人也是在越过五道梁后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的!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驶过不冻泉站的“油龙”(拍摄:杨天策)

铁影 | 两个小时跨四季——青藏铁路运转记其三

苍茫的大地上,双机NJ2牵引“油龙”驶过(拍摄:杨天策)

因天气忽然变得恶劣,笔者一行人不得不放弃了继续向前探访沱沱河的计划,返回了格尔木。

青藏铁路昆仑山口附近,看护非常严格。尤其是三岔河大桥、昆仑山隧道重点咽喉工程,都有武警把守,稍稍靠近、停留、拍摄都会被驱赶,探访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从格尔木到昆仑山口,海拔从2828米陡然升至4648米,短短130余公里的路程,高度上升近2000米,历时仅仅两个小时!沙漠中的格尔木在阳光充沛的夏日午后,气温甚至能飙升至三十度左右,可以穿一会儿短袖。雪线以上的不冻泉,常年气温在零度以下,必须穿羽绒服,而短短两个小时经历四季的变化,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青藏铁路   昆仑山   格尔木   可可西里   冻土   雪水   全长   大桥   海拔   青藏   货车   隧道   南山   高原   公路   两个   小时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