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南泉

水是生命之源,大漠戈壁上,泉水格外珍贵,逐水而居的人们,留下了各种以“泉”结尾的地名,这是不同于内地的特别之处。

在三道岭,“南泉”即是如此。那眼孕育了生命的泉水,原在居民区以北的四岔路口附近,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质变迁,泉水早已不存,而“南泉”的名字却留存了下来。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四岔路口的这片胡杨林,据说就是“南泉”所孕育(拍摄:罗昊琛)

1958年,哈密矿务局成立,由于地形平坦,选煤厂、机修厂、棉纺厂、化工厂、火车站等配套工程在南泉陆续建设。为了职工们就近上班,南泉附近开始建设居民住宅,历经前后三十年,逐渐形成了仅次于三道岭镇的第二大住宅区,居住人口最多时候达到八千余人。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南泉现状(拍摄:罗昊琛)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矿务局的生活水平远胜过哈密市区。在南泉,学校、医院、公园、俱乐部、商店、银行、邮局、新华书店等一应俱全,堪称整个三道岭的核心区域。

好景不长,如每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三道岭也经历了转型的阵痛。资源的枯竭让这里荣光不在,体制的僵化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多年的过度开采,南泉被列入了潜在的沉降区,人们纷纷向着北边的“西工地”,即现在的三道岭城区迁移,生活设施也随之搬走,留下的往往都是一些老人。青壮年人口逐渐外流,“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人们用三十年的时间建设的小镇,只用了不到十年就变成了一座“鬼城”,一切景观被封存在了20世纪80年代。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露天电影院废墟(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废弃的露天矿工人俱乐部,这里是南泉的核心区(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废弃“南泉商店,如今作为仓库(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一座用处不明的建筑(拍摄:罗昊琛)

南泉“鬼城”的景致,吸引了电影《无人区》在此取景。但这部电影,并没有给三道岭的人们留下什么实际的好处。拍摄后,只有场景道具“帝豪大酒店”的牌子摆在南泉的路口,成为当地人必讲的故事。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南泉的“帝豪大酒店”,是这里的标志性景点(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和平鸽涂鸦是南泉的另一个景点,位置在南泉平交道口附近(拍摄:罗昊琛)

如今,到了夜晚,伴着南泉的只有呼呼的风声。去往选煤厂的蒸汽机车偶尔驶过,蒸汽的喷吐声如同诡异突兀,在奇形怪状的废墟里往返碰撞,令人毛骨悚然。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喷吐火焰的蒸汽机车驶过南泉平交道口(拍摄:杨雨和)


荣光

1958年,来自抚顺矿务局的67人先遣队来到三道岭,打响了第一发开山炮,随后,来自全国的支边职工、知识青年陆续来到三道岭,掀起了矿务局大开发的序幕。

2017年12月,笔者一行在南泉居民区拍摄人文片时,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经过交谈,得知老人是沈阳人,1966年从锦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阜新矿务局子弟学校当老师,后随当机修工程师的丈夫支援哈密矿务局建设,一呆就是四十多年。丈夫去世后,老人独自一人在南泉的老房子里居住,听到笔者的东北口音,百感交集,才叫住了我们。“我已经快二十年没有听过东北话了,小同志,你陪我聊聊天吧。”老人诚恳地说。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南泉居民区里的老人(拍摄:罗昊琛)

那天下午,老人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为笔者讲述了三道岭的历史,特别是蒸汽机车的运用史,其中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老人还把家中的一本老相册拿给笔者看。相片中,老人的丈夫身后,是一台俗称“大礼帽”的DB1型蒸汽机车。这种机车由美国ALCL机车公司1907年制造,因功率较小且使用年限过久,早已退役。照片上刚刚厂修出来的DB1锃光瓦亮,就像年轻的建设者一样,英姿飒爽。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沈阳铁路博物馆里的DB1型蒸汽机车(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三道岭的“矿工楼”(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大门上的维语涂鸦(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飞机上的副油箱被当地人立在房顶作为水箱(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平安家庭”的牌子(拍摄:罗昊琛)

“您为什么不回沈阳或者阜新呢?”离开老人家时,笔者问道。

“老家早就回不去啦。”老人苦笑。“你没陪着那里发展变化,怎么能说那里还是你的故乡呢?”

来年,笔者再赴三道岭时,想去探望老人,可电话却始终打不通。来到老人家楼下,问街坊邻居,他们告诉笔者,老人去了天津,投奔自已刚退休的儿子。听邻居说,离开三道岭那天,汽车早已开出三道岭镇,老人却又让儿子掉头回来,带走了一块坑下的煤,和丈夫坟前的一抔土。


未来

在三道岭,铁路是矿的血管和脊梁。火车将煤炭从坑下运往选煤厂,从矿井运往车站,最终运往天山南北、河西走廊,串联起了生产的全过程。穿梭往复的火车,如同命运的针线,为三道岭缝补着衣裳。也正是因为如此,矿山、蒸汽机车、工人和城镇的命运,被紧紧绑在一起。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铁路旁烤火的工人(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行进在清真寺旁的蒸汽机车(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三道岭镇上的路牌,由一段工字钢支起来(拍摄:罗昊琛)

从2010年开始,铁影随行团队成员几乎每年都要去三道岭采风拍摄,见证了“西坑”的废弃、推土的停止、内燃机车的到来和人情的冷暖。或许由于用心,每次来到三道岭,总能感到和上次的“不一样”,而大趋势,却是萧条越来越明显,寒冷越来扎心。

西剥离的盛况不复、推土犁的热闹不存、蒸汽吊车的出现愈少,一二矿的行车频次更低......就连东坑下常用的蒸汽机车,也从2014年的6台锐减到2019年的3台。铁路运输是一面镜子,煤矿储量的减少是不争的事实,露天矿像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即便有再高明的医生为其续命,也改变不了最终闭坑停产的未来。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列车开出东剥离站,行驶在东西坑联络线上(拍摄:孙博文)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工程列车(拍摄:孙博文)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机厂线上,去临修的单机(拍摄:孙博文)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推土作业(拍摄:孙博文)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曾经的“挂牌车”——建设8077(拍摄:孙博文)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曾经西剥离站交班的壮观景象(拍摄:孙博文)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清晨西剥离(拍摄:孙博文)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进入“煤检线”的列车(拍摄:孙博文)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蒸汽机车与列车电站的残骸(拍摄:杨雨和)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西剥离的矿工通勤(拍摄:孙博文)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西坑下的“推挽运行”(拍摄:孙博文)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西坑下的双机牵引(拍摄:孙博文)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蒸汽机车行进在排土线上(拍摄:孙博文)

2018年,在露天矿西北,现代化的沙墩子煤矿正式投产,新的铁路专用线从运销南站一路延展过去。在这段长约30公里的新线上,潞新集团曾用蒸汽机车试跑,但又最终放弃了,引入了一台国铁的东风4B填补运力缺口——蒸汽机车的老化,安全性能的下降,让它们的步伐不能再跨出矿坑—南站—二矿这个范围。潞新集团一位主管运输的中层干部对笔者说起蒸汽机车时,也很感慨:“加固坑下线路和买新机车,其实花不了太多钱,”他认为,蒸汽机车的保留,很大方面是保留“公益岗位”:“要是都换成内燃了,你让咱们那些老师傅去哪儿啊?”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推着自行车下班的师傅(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师傅在检查炉膛内煤炭的燃烧情况(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师傅用喷灯加热汽缸排水阀(拍摄:罗昊琛)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租用的DF4B从废车场前开过,车上的段标是“乌局哈段”(拍摄:罗昊琛)

如整个新疆的大环境一样,“稳定大于一切”是这里的主旋律,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效率的提升。三道岭的人们习惯了看着陌生人对着火车拍来拍去,可当笔者到柳树泉站附近拍摄时,挂着长焦镜头的相机引发了猜测与戒备。不一会儿,一台皮卡车便穿越戈壁旷野,直接开到笔者一行人身旁,两位下车的维族警员客气而专业地查看了笔者的证件,确认是“良民”,没有威胁后,仔细登记了一番,友好地和笔者聊了好久家长里短后才离开。


结语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三道岭的第一代拓荒者大多都离开了这里,第二代、第三代建设者还在苦苦维持这里的一切,而年轻的第四代人,大多都选择离开三道岭,前往内地工作、学习。

当资源逐渐匮乏,人们逐渐离开,城市又将何去何从呢?这里会像南票、玉门、杨家杖子、721矿之类一样沉沦下去,还是会像阜新、景德镇、大庆一样浴火重生?三道岭的现在,在风中飘着,未来,没人知道。

离开三道岭那天,笔者没有选择走高速,而是沿着潞新公司的Z502专用公路一路南下。公路上,没有什么车,放眼望去,只有一望无际的荒凉。

随行 | 路在何方一一三道岭矿铁运转记(四)

三道岭夕照(拍摄:罗昊琛)


(感谢为本文写作做出贡献的罗昊琛、孙博文、杨雨和、张亦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哈密   阜新   平交道   露天矿   居民区   矿务局   泉水   蒸汽   机车   煤矿   笔者   列车   丈夫   老人   铁路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