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坚武传略(10)

(10)

白坚武传略(10)

直皖战争结束后,由直奉双方共同维持北京治安和稳定北方局势,实际上等于是由直系与奉系共同分享权力。在战争中,双方出于各自的利益尚有合作的可能,一旦军事结束,马上面临分赃的矛盾。吴佩孚十分明白这一点:直奉之间早晚有一战。通过连年征战,他已充分体会到军事实力的重要性,聪明的他开始韬光养晦,选择了中原古都洛阳,作为他伺机夺取天下的练兵之地。1920年9月,他率领他的第三师进驻洛阳,成立了直鲁豫巡阅副使署。他对自己要雄霸天下的意图毫不隐讳,常说:“我把军队练好,要消灭国内两大敌人(指张作霖与孙中山)统一全国,然后与外国人一战,收回主权,恢复失地,尽雪国耻,将中国治成一个强国。”(见刘振宗《吴佩孚洛阳练兵实况》)

此时的白坚武,尚逗留于北京。自1920年9月16日告别吴佩孚以来,他一直留在北京静观事变。果然,未及一个月,吴佩孚便又邀他赴洛,好友李倬章和孙汉忱也发来急电,催他动身。恰好是离开保定一个月后的10月16日,白坚武又踏上了奔向吴佩孚的火车。因为此时局势较为平静,所以,白坚武来到洛阳,除了与吴佩孚探讨探讨局势,拜访拜访朋友,日子过得倒也平静。如果非说有什么重要事件的话,那就是在吴佩孚处见到了他日后的冤家死敌冯玉祥。不过,初次见面的二人心中无芥蒂,白坚武对冯印象也不错,甚至称他“神采伟然”。

12月份,孙洪伊向广州军政府力荐白坚武任总务厅长。白坚武听到此消息,立即写信力辞,他的意思是“自信运用南北汰恶;留良自有其道;若拘束于一方反受拘缚,或生障碍,故无牵挂最宜。”他的目标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一个前途未卜的军政府的总务厅长;不但如此,连吴佩孚这里他也不想待了。12月8日在吴佩孚举行的家宴上,他“表示归意,坚决不可留也。”次日,就开始检点行装,10日就告辞南下上海了。到上海后,他又去了一趟广州,与孙洪伊等人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再次拜会了孙中山并转交了吴佩孚给孙中山的信。然后,就回到了上海,将家眷也接来,开始了一段寓公生活。

然而不幸的是,他刚踏进家门,便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原来,有人告发他结合吴佩孚,想推翻北京政府,所以,北京方面已经密电南京方面,要缉拿他。其实他也明白,真正的幕后推手还在南京方面。尽管离开南京后,从不迈入南京一步,以避嫌疑,可是,他的对头仍不放过他,非要置他于死地。没有办法,他只好把家搬到外国租界内的恺自尔路瑞康里262号。过了不久,他得到消息,说北京当局沟通英捕,要将他逮捕引渡。尽管这段时间以来,他也自知有人要算计他,可他是个喜动不喜静的人,仍然不断地频频出去会友聚会。他的太太多次劝阻于他,仍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但在这两天,发现在他的住宅附近总有两个形迹可疑的人活动,他自己在窗内也亲眼看见,这才加强了戒备。他托人探询,得到确切消息,说交涉捕他的密令来自北京,由南京方面执行。听到这一消息,他立即给江苏督军齐夑元写信,质问为什么原因而逮捕他?不久齐的复信到了,力辩无交涉拘捕的意思。白坚武当然不会轻信齐的话,他给齐写信的目的,不过是想让齐明白,他白某人并非毫不知情;而且让那些捣鬼的小人们也明白真相,不必两头捣鬼了。后来齐夑元得到探报,说白坚武在上海代表吴佩孚从事反对江苏督军的活动,就托人来找白坚武疏通关系。白坚武知道又是有人恶意诬陷,立即复函,“告以真伪于内“,并为吴佩孚辩诬。

尽管如此,他仍是加倍小心,几乎不敢出租界一步。这对喜动厌静的白坚武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煎熬。“余自为魔伺以来,精神苦,难告慰。”“余日来陷沉闷之境,有身欲奋飞病在床之苦。”他只得时时告诫自己,“凡处逆境者,一切均宜脱弃得开,实则神经捐除痛苦,往往于道德上发生问题。困苦艰难中逃得出来方算得人也。”

但是,白坚武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消沉下去,他照样与友人谈论时局,探听外界信息,照样吟诗作赋,照样饮酒聚会。年初,有一份名叫《正报》的报纸,因为登载的内容,被人挑拨诬陷,遭到法国捕房的干涉,经理人梁晋朴被拘押,并罚洋100元。白坚武听到此事,拍案而起:‘“以政治关系托于租界,而为二三外奴所弄,可叹也!”他立即与身边的友人共同为报纸捐款,并写信给外地的朋友,动员他们也为《正报》捐款。从这件事上看,在他身上还是表现出一点民族气节的。

白坚武居沪以来,一直有各种身份的人劝他赴洛阳襄助吴佩孚,吴佩孚也多次写信召他前往,吴佩孚甚至让人给他送来名誉高等顾问的聘书和400元大洋。而白坚武将聘书收下,却不肯收钱。吴的代表反复纠缠了好几日,他才暂时收下。当然,他仍以时机未到为由,不肯奔赴洛阳,“以今日公私而论,均无西行之必要。况其中促成者别有种种作用。余安能冒然一往耶?”但是,他不去洛阳并不代表他不肯帮助吴佩孚,他时时刻刻关注着吴佩孚的一举一动,频频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且,他对自己的这些意见和建议相当自信,“彼吴子玉人非木石,当有感悟。即现在不纳余言,第二步亦非据余所示不能度厄;脱令不然,是以终败也,已较之冒昧一行所得实多”。

那么,白坚武为什么屡屡拒绝赴洛呢?他只强调说时机未到,那么,他究竟等待什么样的时机?在他的日记中没有详谈,也无其他可信的资料说明;不过,按照白坚武的性情和处世风格,应该是基于以下的考虑:一是避谣言,免使吴受拖累。社会上一直有谣传,说吴白联合反北京、反南京,此时如果白坚武赴洛,会不会贻人口实?二是待价而沽。大凡想有大建树者,往往会选择最关要的时机出山,用股市的术语说,就是在行情低迷的时候进去抄底,这样才会建树迅速;三是他对吴佩孚仍有诸多不能苟同之处,比如白坚武主张不能轻易用兵,“其所以成者,即其所以败者”,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奈屡以斯言感吴子玉,而子玉嗜兵如嗜家常饭,然渐端见矣,余又安知其终也?”

当然,话虽如此说,但为了帮助朋友,同时,也为自己前途打算,最终,他还是出山了,不过这已是1922年底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军政府   督军   传略   聘书   洛阳   租界   时局   总务   建树   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局势   时机   消息   白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