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坚武传略(6)

(6)

白坚武传略(6)

1919年下半年开始,白坚武的心情变得一天比一天糟糕。这种灵魂的痛苦,基本上都是因失望而造成的。

首先是对时局的失望。自从李纯首倡议和以来,基本上都是委托白坚武在主持。白坚武也不负使命,全心全意地四处奔波游说,然而,随着对各方情况的日益加深了解,他对和谈的前途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正如他年初日记所说的,“双方都无诚意,不胜不败之局,开此糊涂会议,无非两方当局交换利益。”他读过《新潮》杂志上一篇《白话文学与改革心理》的文章之后,进一步引申道:“余年来深悟政治以及各社会内幕,亟有待于根本澄清,绝对不赞成调和。调和在本身为自灭,对客体为投降。凡天地间事事物物皆不容有调和,政治社会更无论矣”(1919.7.10)。他甚至气愤地骂道:“如此终谈和局,则南北统不是东西!” 其实,和谈各方也都是心知肚明,不过,为顾及社会舆论,表面上谁也不肯做破坏和谈的元凶。而作为和谈的首倡者李纯,却始终抱着一丝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白坚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心里自然是痛苦的:“凡事明知其无望而犹做敷衍之举者,在心里至为难过,其痛苦更不能以言喻矣。”

其次是与李纯政见不合。白坚武当初投到李纯麾下,是抱着要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的,然而,随着时局的发展,他却发现在对形势的判断上,自己与李纯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远。尤其是眼下,他的多次进言,几乎都被李纯弃之不纳,这就更增添了白坚武怀才不遇的痛苦。“言而不用,说下天来等于零也。” 白坚武本来是个心气很高的人,愈发不能忍受这种被冷淡的感觉,胸中难免会产生怨气:“大丈夫生乱世不能建树事业,寄居竖子下,精神之苦痛为何如?此余之所以病也,此余之所以愧也!” “日来深以接近官僚为苦痛,此辈罪孽深重,毫无希望可言。日以假面具相虚与委蛇,其苦为何如乎?逆性之事,未有能久者也” 。有时情绪竟激烈到看谁都不顺眼:“仆仆长途,眼中皆竖子也,乌足与谋。”

白坚武自然也不是个轻易服输的人。尽管自己的建议屡屡被拒,但该说的话照样要说,该提的建议照样要提,“尽管今日大抵劳而无功,尽吾心而已”;有时甚至不惜犯颜直谏,据理力争:“午后,与秀督力言根本问题,以去就争之。”居然以辞职来要挟上级,白坚武的性情与态度激烈可见一斑了。当然,准确地说,这倒不是以去留相要挟,事实上,在他心中早已萌生去意,“然于此益知其不能成事,归途决心提出辞职书” 。1919年7月,东北日军与吉林驻军屡屡发生摩擦,战事一触即发。此时,吉林代表陈叔川来到南京寻求,白坚武接待了他。本来,作为李督的幕僚,白坚武应该积极引见李督,谁知他竟然“余劝以赴沪筹意中办法,久居此间无为也。”第二天,就与陈叔川一起到上海,“筹商应援事”去了。这几乎等于是要另起炉灶单干了。此后,白坚武一直在关注着吉林方面的情况,多次与吉方和其他有关人员商议解决吉事办法,只不过不是出于宁督的命令,而是他的性格使然罢了。

李纯派他往湖南一行,其时,吴佩孚正驻军湖南。吴佩孚向来是白坚武所佩服的人物,他很愿意见吴,所以,很高兴地就出发了。自9月29日启程,绕道香港,抵达衡阳吴佩孚驻地时,已是10月16日了。他在那里与吴佩孚多次深谈,并广泛接触有关人员,商议“大局局部拯救办法”。他深为吴佩孚的魅力所折服;也就是在此期间,他才下定决心回南京之后提出辞职的。与对李纯的失望相反,他对吴佩孚寄予了很大希望。这在他写给吴佩孚的诗中表现淋漓尽致:

天末无消息,河山有泪痕;

妨再谈,往事不堪论;

正气通衡麓,流光送国门;

故亭新望岳,时已近黄昏;

世乱才难用,时危节易迁;

生天闻有数,成佛乃云先;

莽莽无完陆,滔滔付逝川;

蓬莱天下望,丹史待名贤。

又是“正气通衡麓,流光送国门”,又是“蓬莱天下望,丹史待名贤”,可见白坚武对吴佩孚是寄予怎样的希望了。

10月29日,白坚武告别吴佩孚回南京。吴佩孚亲自为他饯行,并赠一大幅自己画的竹图。归途中,“余偃卧舟中思,凡当局无信义而狡猾者,必不能成事,泰半自误;同之共事者,亦不可不慎虑自处。余年来甚稔此中痛苦,尝以当义而行自定,余中去留听之,不为此辈哓哓所动也。”湖南一行,使白坚武下定了决心,决意要与政见不和的李纯分道扬镳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蓬莱   竖子   传略   政见   时局   驻军   吉林   湖南   成事   南京   国门   去留   正气   失望   痛苦   办法   白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