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坚武传略(17)

(17)

对于吴佩孚的失败,白坚武似乎早就有预感。1924年大年初一,他在北京与前来拜年的友人谈天,朋友谈起吴佩孚的未来前途,他就表示了自己的忧虑:“虑及洛阳之未来,天人各居其半,余唯有竭尽智虑而已”。

为了打好直奉这一仗,吴佩孚特设了军事参议处,任命白坚武为总参议;参议处下设六个组,其中包括财政组和外交组来协助解决外交、军械和军饷问题。但是,一开始白坚武就感觉非常不顺利,比如外交方面。英美始终支持吴佩孚,这一点没问题;没有把握的的就是俄国与日本。俄国在这次战争问题上始终态度暧昧,原因是俄奉之间曾签有条约。白坚武便去做俄国大使加拉罕的工作,他告诉加拉罕:张作霖其实是横于中俄间的障碍物,中国除去了张作霖之后,俄也应取缔帮助张的俄国白党,中俄双方应相互合作一帮助。但几天过去,俄国人对合作问题仍含含糊糊,没有确切答复。于是,白坚武告诉外交部,就所谓的奉俄问题向俄国正式提出抗议;令白坚武最伤脑筋的是日本人。日本人早就对东三省垂涎欲滴,所以它一直支持张作霖。白坚武知道,虽然日本人声称中立,但绝对是假话;但他还是动了一番脑子,并把吴佩孚的日本高级顾问冈野请来做日本方面的工作。经反复交涉,最终日本人答应保持中立。虽说属于表面文章,但能真正做到暂时的中立也是好的。

军械问题也不小。虽说这几年吴佩孚曾向西方国家订购了一些武器,再加上汉阳和巩县两个兵工厂自己生产了一批,但是距实战要求仍然不够,于是,只好向晋军阎锡山求援。阎锡山是个脚踏两只船的老油子,虽不敢公开得罪吴佩孚,但也不想给他太大的帮助。最终,只答应给60万发子弹。

军饷问题就更让吴佩学挠头了。此时的国库空空,而且债台高筑,无钱可拨。10月5日,白坚武在日记中大发牢骚:“大军陆续出发,而财部近尚塞绝一切财源,置他人火炉之上,而促成二三私人富家翁之金佛郎案。军政不能合作,为害于军事前途,亦见内阁不得人。”所谓“金法郎案”,是指法国要用已贬值近废纸的法币“金法郎”来偿付庚子赔款。这个计划,一直遭到国人的普遍反对。而此时的财政部长王克敏,想借此发财,就向曹锟重提这个方案,要以上亿的国家负担,来换取千百万元的军饷,也籍此逼吴承认此案。吴佩孚闻之大怒,声称要枪毙王克敏。实在无法解决军饷问题了,吴佩孚想出了一个绝法:10月9日,白坚武让自己手下的财政主任谢宗陶出面,约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总裁强行借款,不同意借款就不允许离开。没有办法,最后两家银行只得各借60万,共计120万,这才解决了军饷问题。

最让白坚武感到后怕的是,到了前线,他差点成了奉军的阶下囚。那是10月13日,吴佩孚带着大部分部属,坐战舰开往葫芦岛、营口前所轰击敌人后路,大本营只留下白坚武留守。白坚武非常不满,他认为这种“虚击之策”本来就不应由总帅亲去;即便亲去,也不应该把重要的职员全部带去,只留下自己这个无军事职责的总参议坐守大本营。结果,吴佩孚一行走后,石门、长新店等阵地相续被奉军占领。奉军一直进攻到据直军大本营只有十几里的地方;而直军又无援兵可用,一时间,大本营内人心慌慌。白坚武强自镇定,安抚人心。恰在此时,14师的一个团赶到,白坚武以总司令的手谕要其应援,可该团长居然以未得到师长命令,抗不奉命。白坚武只是干生气,却无办法。幸亏奉军不知底细,未敢冒然进攻,大本营这才未失守。随着战争的进展,终于因冯玉祥的叛变而导致直军大败,白坚武也从而结束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巅峰时期,随着吴佩孚开始了四处漂泊的日子。他自1915年就开始并一直没有间断的日记,也于1924年10月22日戛然而止。等再重新开始记日记时,已是1927年的9月了。

后来,白坚武对这场战争的惨败有过深切的反思。他认为,此次直奉之战之所以失败,冯玉祥的倒戈固然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另外还有三个深层次的原因,值得反思。

一是内部分裂。过去直军之所以屡收奇功,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吴佩孚的出奇制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曹锟的信任。第一次直奉大战之后,直系可以揽持中央时局,所以,曹锟当总统的欲望突生,并且要在短期内实现。因为顾忌时局,吴佩孚对此颇不赞成。但曹的欲望太强,他身边的那些人又一味怂恿,结果,曹吴之间竟因此心生芥蒂。曹锟当上总统后,任命冯玉祥为河南督军,实为监视吴佩孚;后来,吴令冯部援闽,曹锟却让他入拱京师,为日后冯玉祥的政变埋下了种子。吴又甚为爱惜名节,顾及曹锟而不肯揽权。白坚武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当年开始恢复法统时,人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吴的身上,惟有白坚武“独自沉默,不发一语”,是因为他知道“实则吴固非其人,即令负其才,展其志,主师不能容,侪列之忌视,敢断其溃裂之结局尤速也。”此次的惨败,足以证明白坚武的眼光不错。、

二是不谙远交近攻方略。远交近攻的说法来自于秦始皇。当初,六国对秦都深恶痛绝,但最终都被秦国一一消灭,所为者何?就是因为秦始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直系执政以后,因为晋、鲁均为心腹必争之地,本应该将其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再相机对奉;这样,即使内部有变,也容易平复。可是,曹锟对此毫不在意,吴佩孚虽说有所省察,但亦为曹锟所误。因此,对奉战时期,冯玉祥一倒戈,援军都被山东和山西方面阻援,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惨败。

三是用人治军不明新陈代谢之旨。直系的人材原本就缺乏,尤其是自湖南北归以来,直系渐渐由统治局部进而主持全国,旧的军官大部分已升迁,到处都是骄逸朽腐之气,而又不肯补充新鲜血液。曹锟自不必说,即便吴佩孚似乎也未悟到这一点,所用人才,不是同籍老乡,就是沾有各种关系;而从军官学校培养出来的年轻军官一直不肯重用,结果大部分跑到奉军去了。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

白坚武认为,上述三点才是吴佩孚致败的根本原因;另外,白坚武还认为,此次的失败,吴的参谋长张方严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张方严未经请示,擅自向第二、三路军发电,称“此间战事紧急,均由二、三两军延迟不进所致;倘仍逗留不发,大局不堪设想”。其实,二、三两路本来就应观望,视正面战事进退以为变化。张方言如果不发此电而导致严重后果,则奉军损耗已十有七、八,再战两三天,直军一主动出关,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但张方严电一发出,使冯玉祥倒戈意向确定;祸机一发,全局遂不可问。另外,当冯玉祥倒戈,吴佩孚率军讨伐时,直系的实力仍在;可是,吴一离身,前方各将领却都擅离军位而逃,致使全军一溃不可收拾。“大而疆帅,小而兵官,竟无明正负责之人”,焉有不败之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无明   俄国   远交近攻   军饷   传略   军械   法郎   时局   这一点   参议   日本人   日本   战事   军官   大本营   外交   白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