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之声」第四十二章 预期作用

第四十二章 预期作用


前面一章我试图讨论无意识领会的问题,我用狗在战斗和性的方面作为说明。我试图猜测在这种聪明的动物中所发生的过程,猜测它们如何会懂得其他动物心中的意图。现在让我们采取更大胆的一步,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栏杆解除,来探讨一下在人与人之间是否有类似的本能了解。在这里我们便会触及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交活动中无意识的了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受无意识冲动的左右。

我说到内射作用,在我看来这比移情说更能够作为心理学的基础。移情说的鼓吹者认为移情性的了解是认识力的最终途径,就像看与听一样,是心理学无法再予以分析的基本本能。从这个观点来说,马克期•谢勒(Max scheler)当然很轻易的就可以提出所谓的“内在的可感知性”。照这位哲学家的说法,心理上无所谓“我”与“你”;.整个的心理现象只是不区分的河流。

如果我们坚持心理上的“我”和“你”的分别,我们就不得不假定某种心理上的行为和交互行为。如果我们引证无意识的心理学,我们就明白为什么谢勒会得出他那个独特的学说;两个无意识的心灵之交互作用,很可能使谢勒误以为两者没有分别,而得出他的理论。在心理分析文献中,对心理上这种反应的直接性——有时候这种反应会穿入意识层面——常说是某个人对另一个人无意识的了解。到了这里,心理分析者要想把这种无意识的了解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往往就会发现不可超越的障碍。

很显然,在想超越它的时候,分析者有时会对分析治疗的对象作很笨拙的处理,甚至作错误的处理。譬如说,芬奈契尔(Fsichel )就在无意识的领会中分出两类:一种是以讯号为根据的,另一种则是没有讯号的。在我看起来,后面这种假定完全是错误的。讯号必然是有的,只不过非常微妙,在潜意识中才能发出和接受,而在意识层面则没有感觉。“领会”这个字在这种关键上用得不恰当。我们对于别人心中无意识的过程之捕捉往往是闪电一般,或者是慢慢的猜测。猜测有时候跟意识的结果完全相反,从这一点看来我们就知道,“领会”一词如何不当。有时候在无意识中我们可以猜测出来的意思,在意识层面却是我们未能了解的,甚至可能足彻底误解的,从这里看来,“领会”一词更可以看出不合用。凡是细心的心理分析者,都可以注意到无数的例子,让他明白有意识的了解和无意识的猜测之间往往是何等对立。

似乎可以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除了可见的关系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那种关系跟意识层面离得很远,然而它的性质和行为却仍旧可以被我们猜测出来。有时候这些秘密的行为不仅是能够找到表达方式,而且在许多年甚至几十年以后可以穿透到意识层面。秘密的行动是那些不论经过何等努力,都无法到达光天化日之下的。我们同胞的行为,不论是做出来的,还是没有做出来的,他们的话不论是说出来的,还是没有说出来的,都提供了毫不含混的证据——即使我们不能够在意识的层面解释它们。在意识的了解领域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它说着秘密的、地下层面的语言,比有意识的领会层面所说的语言更为温和,然而更为聪慧。有时候我们有意识的行为似乎就像魔术幻灯一般,而所有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却完全在幕后进行。在这个真实的领域,提出来的不恰当问题,得到了真确的回答;在虚假的回答中可以侦察出真正的事实;如此,一个没有听到或在意识上没有领会到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恰当的回答。无意识中不经意的暗示可以得到明确的了解。在无意识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动作或一个行为的意图。在人与人关系的迷雾里,无意识却非常明朗。在意识层面我们对别人隐藏的意图和冲动虽然没有明确的观念,在无意识中我们却对这些东西作反应,其敏感性就像地震对于模糊、遥远的地下震动的敏感一般。

艾丁堡曾说,科学的进步主要是看它所提出的问题,而不是靠它所解答的问题。如果这个话是真的,那么心理分析学几乎就已经走到了停顿状态,而它所能够达到的东西,也只是弗洛依德所写的一本已经合起来的书。今天事实上,心理分析学是需要提出新的问题。譬如说,一个人的潜意识如何回应另一个人的潜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学实际上还是心理分析学所未曾探讨的领域。有许多心理上的机转到现在我们都还没有注意到,而距离了解的程度更是遥远。

让我们选一个现象作为代表,这种现象我想可以称作“无意识的预期”(unconsciousamicipation)机转。在这里我们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中我们相互之间无意识的认识找到了象征性的表达,而且也不只是象征性而已。这种机转在无意识中预期别人对于我们行为的情感反应,可以说这是一种实验的预期(有实际意义的预期),自我并不曾意识到,然而在无意中,我们了解由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我想在这里与其用定义或抽象的描述说明我的意思,不如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我刻意挑选的,并不是出自心理分析工作,而是出自日常生活。我们都曾经看到过,一个女人走在前面,后面有一个男人跟着,这个女人自顾自的梳理她的头发。这种心理上的机转是十分单纯的。女人梳理她的头发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她要取悦跟在后面的男人。每一个女人都会说,心理的过程不是那么原始。一个女人在梳理头发或妆饰自己的时候,并不是有意识的行为。那男人的眼光落在她身上,使她用那个人的眼光来看她自己,她的头发和她整个的仪表。由于这样的眼光使她预计到自己仪表会造成什么样的印象。换句话说,她的动作是她所预期的印象的反应。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止于前面所举的这种行为,在许多无意识的过程中,都有许多类似的情况。

现在让我们举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就是当女人在月经的期间,对于她们身体的情况所感到的厌恶,无疑,这种反应是由于她们预期丈夫的厌恶感,而这种预期的厌恶感在女孩子成年的期间所受的敎育中一定也占了一部分比例。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动作所产生的反应,在我们心中所造成的预期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是我们这种整个厌恶感的重要起源。

现在我要从这个狭窄的范围,作更概括的说明,因为个人的行为与反应,大部分都受着这预期所左右。有些预期是意识层面的,有些是无意识而后来有意识的,有些则一直是无意识的。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第二种类型:王先生是一个美国人,他想告诉李先生,头一天晚上他的太太不能够去看戏,因为她病了;他本来想说“病了”(sick)这个字,但他后来又选了别字。后来他回想到这次谈话,他想到了为什么会选用别的字,因为李先生是一个英国人,而在英国的一般用语中,“她病了”(she is sick)可以表示女人呕吐。而这句话又可以表示女人怀孕。王先生当然不想让李先生以为他太太怀孕了。因此,他在无意识中就避免用这一个字。像这一类的例子,心理观察家往往都知道得不少。

当爱情或友情慢慢消褪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相似的无意识的了解和预期。原先弥足珍惜的一些关系,现在都无意识的被误解。这种无意识的预期在人的关系中非常重要,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发展中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之一,不管这种关系是多情或敌意,友情或嫉妒,在预期的心理作用中,我们可以猜测到自己无意识的冲动,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心理反应。一个羞涩的人往往也使别人感到羞涩,一个在社交关系中,采取被虐待态度的人,往往也激起别人虐待的反应,这种人无意识间是不是想引起别人的虐待冲动呢?

无意识的现象的起源并不难看出:小孩子在他的许多动作中都会想象着父母亲或奶妈的反应。他想象这种人在他身边会说什么话,或作什么反应,当然这种想象的反应大部分是消极面的,他会预料到父母亲或奶妈会责备他,告诫他(我们可以想象那母亲会对某一个人说:“你去看看泰德在花园干什么?告诉他不可以那样。”)。

孩子们对于这一类的反应往往非常敏感。有一个天生驼背的人曾经告诉我一件事。幼年的时候当他独自走在街上,别的孩子们拿他来当笑柄,他并不觉得非常难堪,可是当他跟母亲走在一起的时候,若别人嘲笑他,他会感到深受屈辱。我们心里的超自我有很重要的因素是由这种对于父母亲的预期而构成。许多的这类预期都在我们心中留下长远的痕迹。

另外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年经人经济情况不佳,想要谋职。可是每次都不成功。每次当这个年轻人去跟征求职员的人面谈时,他都会做出一些拙笨的或傲慢的动作和言词,对于他原先熟悉的事情,突然变得一无所知。毫无疑问的,他自己在无意识破坏他的机会。心理分析显示出来,他几乎是自己安排的,就好像在无意识他等待着这个破灭的机会,而在表面上,他却深深渴望着获得工作。

在我看起来,许多这些似乎是被黑暗的命运所左右的例子,实际上都是由于当事者本身潜意识的预期所造成的结果。另外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每次跟年青男人们的关系总是失败。就似乎在无意识中,她已经认定了这种结果,似乎她已经秘密的看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而她的行为似乎都在走向这一方面,虽然在意识层面她全心全意的希望不要再有相同的结果。在这个例子中,也像许多其他类似的例子一样,无意识的自卑感在发挥作用。那女孩无意识的恐惧年青的男人一旦了解她更清楚,就会发现她一无所知,会发现她愚蠢,浅薄。当年青人向她追求的时候,她的那种焦急就变得越来越可怕,于是她利用下一次见面的机会把关系打破。她是如此害怕,以致于她比她想象中的危险先走一步。似乎她没有其他的办法把恐惧移开,只有先行把它切断。这就像一个职员要被解聘以前他说,“你开除不了我,因为我自己辞职。”

无意识的预期在我们社会的关系中非常广泛。偶然的一句话,以及我们的整个心理行为,会引起别人如何的反应?在意识层面有确定动机的行为,以及外表上看来似乎是被命运所决定的一连串事件所引起的反应,都在我们的无意识的预期之内。别人心理对我们的行为所发生的反应在我们的无意识中产生的预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人作充份的认识。我们无意识中往往意含着某种目的,这种目的在表面上我们并不知道,可是有某种内在的心理力量我们其实已经预料到。我们可以说,自我对于自我的猜测,要比自己所知道的情况更为明确。前面所说的这个概念,在心理学的理论上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对于日常生活也具有相当有重要性。有一个法国人曾说:“不但英格兰是一个岛屿,每一个英国人都是一个岛屿。”每一个孤立的个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岛屿。当他独处的时候,他还可以隐藏他的性格特点与动机,但人跟人的关系却是这样的一种性质,使他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无法避免杷他自己表露出来。

那个想获得工作而不成功的年青人,与那个想获得男朋友而屡次失败的女孩,他们的语言都清楚表现了他们的情况。他们的遭遇似乎都是由外在引发,使他们遭受打击,实际上却是自导自演而成的结果,因为他们在无意识中预料到别人的反应。如果他们没有预料到别人的反应,他们绝不会造成这种结果。他人的情感的反应,如果真有无意识的预料,我们就可以说,在当时人的心中有秘密的愿望要他实现,不管这个愿望多么远离自我的意识,隐藏在黑暗中。心理分析者在对于人类关系的观察中,总是可以看到这种无意识中,对于环境反应的预期。

有一个年青人抱怨道,当他向公务员提出询问的时候,他总是得到粗鲁的回答。关于这类事情他提出了很多例子。分析者可以证明,他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如此愚蠢,一定曾使别人感到恼怒。这个年青人在无意识中是个叛徒,他想激怒那些权威的代表。他表面上低声下气,对于这些代表备致推祟,而这些态度又是如此的显眼,以致于掩藏不了他潜意识的意图。回答他的人并不是回答他有意识的态度,而是他回答无意识的嘲弄。这个年青人还有另外一种很奇怪的习惯,就是把别人的回答慢慢的,若有所思地反复一遍,就好像怀疑这话的正确性。毫无疑问的,回答他话的人自然会失去耐心。实际上这个年青人是“自找”的。

有个女孩一直担心她母亲的健康,坚持这个老妇人要穿厚暖的衣服,即使在天气热的时候也是一样。下雨天她不让她外出,她也不让她接见访客,免得别人传染感冒给她。这个女儿对她母亲健康的关系与担忧是如此的过份,实际上等于是虐待。母亲一开始的时候忍耐,到最后却变得愤怒。她的反应就好像她的女儿对她并不是关怀,而是敌意,而她的反应实际上都是针对她女儿无意识的态度。我看到许多人表面上对某些人存心很好,可是却激起那些人的愤怒。他们使人家懊恼,而我们却必须假定这正是他们的意图。父母子女,丈夫妻子,都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千上万的方式表达出他们无意识的倾向,他们那些无意识的动机,别人很了解,只是他们自己几乎毫不自觉。这些行为的真正本性,只有由别人的反应才可以看出来。

有一个女患者跟我说到她跟老板吵起来,因为她说了几句伤害老板的话。后来她觉得罪过,向老板道歉,可是她的道歉词却使那个老板更感到受伤。我可假定在有意识的层面她虽然想求他的原谅,在无意识中她却想更进一步的伤害他。

有一个女孩非常想结婚,可是不晓得为什么所有的男人在跟她相交一段短时期后便离她而去。从她关于她跟这些人报告中,我明白她是想用坦白的态度来取悦他们,而实际上却是说了一些尖酸刻薄的话。在无意识中她自己摧毁了她的计划;这些男人的行为显示出来他们感到触怒。这个女人岂不是有意要触怒他们吗?在无意识中她对男人抱着敌意。

我不想玩弄观念;我不是把它抛到一边,就是彻底把它弄通。从我所得的许多印象,我前面所提出的观点都应重加审定和证明。这些观察到的数据,似乎肯定了心理上的洞察,在我的观念中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定例。就我所知,这个看法到目前为止在心理分析学的文献上还没有提出来。我几乎觉得这个定例可以适用于各个个案。那就是:一个人无意识的动机可以由他的行为使别人所产生的反应显示出来。用另外的一个方式可以这样说:心理学家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而推论出他无意识的动机,这种无意识的动机往往跟他有意识的想法相反。如果我们把这条规律用在日常生活上,我们就可以确定某人的无意识的动机是什么,而不必管他有意识的愿望和意图。当然有例外,譬如说,如果反应者本人是一个罪犯或心理有病态的人,或者外在的环境是如此复杂以致于把当事者的潜意识的意含扭曲。

当然,前面这种洞察在心理学上仍是一种初步。我们可以观察到人由于他自己的行为而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太太,朋友或老板所发生的反应,往往是愤怒的,往往是对他的一种欲罚。心理分析家现在一定会发现,这人的无意识动机使别人产生了确定的反应,分析家在这个时候要把石头挪开,看看下面隐藏的是什么。他会发现有许多不同的动机,或者是自我惩罚,或者是伤害自己的意图,或者攻击他人的意图等等。我关于这方面所提供的概略性的洞察,并不能用来通达堂奥,但是我确实已经把大厅的门打开,从这里你可以进入内间。我自己年青的时候有一个类似的例子,使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次我跟亚瑟•许尼兹勒(Arthur scler)聊天,我说,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像他的一出戏剧中所描述的处境。几个月以后我发现自己正好处在那种不可相信的处境中,就好像我原先预期这种处境,而我对许尼兹勒所说的话,正好表示了我这种激烈处境的排斥,是对于我在意识中不知道、但在无意识中却明白的可能性之否认。

我们的行为与言词在他人心中所引起的结果,我们往往都能够预期,而这种预期可以说是无意识间投射所产生的结果。再者,我们也不可以低估前意识知识所扮演的角色,这种角色是以我们早先的经验为基础。但“预期”这个现象,最主要还是由无意识的内射所决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处在他人的处境中,我们会怎么样。有时候,这种预期甚至会达到意识层面。

譬如说,我有一个女患者,在一次分析治疗的时候,显示了强烈的无意识的抗阻,然后她说:“你会多么厌恶我呀。”这句话意思好像是说,如果我处在你的地位,对于一个想折磨我的人,我是多么厌恶。另外有一个年青的女患者所说的话也相类似,她一直要确定我的善意和原谅。她不断的求我原谅,问我是不是一直还对她耐烦,是不是对她还一直保持友善的态度,不过这时候她在意识层面并不感到我对她有何恶意,到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她求请我原谅究竟是什么意思,那是因为她心中有一种对我攻击的倾向,这种倾向没有表达出来,却有一种请求原谅的态度透露出;她的自我虽然没有察觉出这种攻击的倾向,然而在无意识中她却是知道的,因此不断求我原谅。

心理的投射作用透过预期的作用,使我们明白许多的宗敎信仰和迷信如何在心理上产生。当我们作了某些事情,我无意识中会察觉到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因此我们就采取了某些预防的手段,以免那些我们意料中的惩罚落到我的身上。像我们有时候相信“邪恶之眼”(the evil eye),便是由于这种心理的缘故而产生。

我已经说过,预期的作用对于我们自己内在有秘密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就像被埋藏的宝藏一样,埋藏的处所已经不知道,因而也就无法挖掘出来。在无意识中自我对于他自己和别人拥有如许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却是我们所无法接近的。而在另一方面,它却常常过份高估我们在有意识层面所具有的心理认识——也就是说,高估了他所能够运用的那一部分心理认识。


哥德在跟艾克曼谈话的时候曾经说,预期是“一种先见(Foreknowledge),从我们对于内在的自我认识而来。”如果我们把这个定义加以补充,说明“先见”是从对我们内在自我无意识的或被压抑的知识而来,我们就可以同意哥德的这个定义。如果我们对于内在自我没有无意识的认识,便不可能有先见。心理的知识都是以人对心理的了解为基础而产生。再者,预期的作用要比理性的知识先行许多,它那种顽强的自信是由心灵的深渊中产生。在某些特殊的分析治疗中,我们可以证明,这种“先见”可以追溯到我们对于自已隐藏的冲动,对于自己内心或别人的内心中隐藏的可能性的察觉,从这里找出先见的渊源。拉丁学者们有一句谚语,说“学习只不过是回忆”(nihil aliud discere quamrecordari)。我不认为这一句拉丁谚语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学习很多事物而并不是由记忆力产生。然而预期和先见在本质上却只能是我们无意识知识之反映,而关于这种无意识的知识的心理渊源和它的本性,往往逃出了我们的记忆之外。这种认识是属于自我认识的广大领域,这广大的领域便是自我的领域,它远远超过了有意识的自我之狭隘的界限。

「内在之声」第四十二章 预期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作用   先见   年青人   潜意识   意图   动机   层面   例子   态度   意识   心中   自我   情况   关系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