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之声」第三十四章 相互作用

第三十四章 相互作用


为别人作心理分析,也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秘密心理过程的猜测,不过它的方式是间接的,而且也比较特殊。对于自己身外的人作分析,使心理学家不断需要对他自己作了解。我以前也曾说过,如果想了解别人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只领会别人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还要跟我们自己内在的经验相接触。

猜测他人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必需借镜于我们对自己内心的种种可能性与实际的心理情况之领会。而这一条道路,几乎本身完全是没有意识的。只有在一些意外的情况下,这种认识的过程才会显露到我们的意识层面来,这使我们都可以了解到,这种认识对于我们所分析的患者,和对于我们自己对自己更深刻的了解所具有的意义。我想把这种过程称作“无意识心理经验之相互照明”(reciprocalilluminaticn of unconscions nappengs)。

对于别人的分析,可使我们对自己有更多的知识,这一点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领略,但是别人的分析在我们自己心中所造成的感情的和心理治疗的效果,更是很少被人认识到。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别人所作的心理分析考察,等于是我们自己分析的延续,一直贯彻到更深的底层。我们常常说,凡是没有自己体会到心理分析对于自己的效力的人,他就没有资格对这一门科学表示严肃的意见。这个意思并不只是说他自己对自己的分析,而且也表示他对许多别的人的分析,是对自我分析的延续。这种分析除了在从科学观点上来说具有意义以外,对于个人的内心更具有重大的价值。凡是有长久经验的心理分析者,都可以确定的说,他对于别人的分析帮助他掌握了旧有情感的累积。这些情感的本质以及强度,往往都是他自己不知道的。

就我所知,心理分析学的这种治疗性的反应,在心理分析的专门文献中,仍旧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再者,“无意识心理经验之相互照明”,不仅存在于分析考察的界域,而且越过这个界域,也扩延到内心隐藏的一切心理过程的领会。

心理分析学的文献曾经再再强调,分析观察者内心中所具有的压抑会如何限制了他心理认识的能力。然而,现在我们还没有研究出这种抑制在移除以后,对于心理分析者的心理领会能力会如何的加强,又如何能够造成心理上的惊人发现。心理分析的文献曾一再强调,心理分析者的主观观念会有何等的误导性,然而却很少提到这种主观的观念如果严格训练和反复试验,在对于心理学家所面临的难题之探讨与解决方面,会有丰富的成果。

这种个人内在的观念往往从分析者心理的未知领域产生,打通了前此未能接触到的潜意识层面。这种观念也帮助心理分析者穿透了另一个人的内在生命。同时,由于后来对于这种观念的起源有所认识,分析者往往借着迀回而几乎深不可测的道路,对他自己潜藏的心理过程有所了解。如果他对自己的了解比别的心理学家对于他们自己的了解更多,那当然主要是由于他比别人经历更多的自我分析,但也同样是由于他对别人所做的心理分析使然。

对于自我的这一种真诚的认识,无疑主要是由于分析者自己,但同样也由于他对于“无名的患者”所作的分析,因为这种分析使他反观自己的问题。就我所知,这是科学中特殊的例子,它的性质最好用一个相反的例子来对照;一个医生对于患者的心脏做了解,就其本身而言,并不能使医生对自己的心脏功能更加认识。

我要详细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当然,我们不能希望每条路都一样。每一个个例中都有它各自不同的地方。而我现在举的这个例子目的是要说明,我们对于他人内在生活潜含的意识了解,就某一部份来说,受到我们自己内在自我潜含心理过程的左右。

当我在为一个女患者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在某一个阶段有一个念头突然来到我的心中,这种情况虽然并不是很特殊,但是如果我们从心理方面去迫踪它的脉络,就可以做个例子,来证明我前面所提的论点。这个女人的病况依照主要的病症看来,最恰当的病名就是“歇斯底里精神病”(hysterical neurcsis),她的病症之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她对她的孩子暴发不可遏止的愤怒,而这些愤怒的原因却在意识的层面没有适当的理由。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她是“遭受盛怒的袭击”。因为在这些愤怒的时候,这个女人明明知道不应该,却仍旧对孩子辱骂,拳踢脚打。奇怪的是她没有罪恶感,不过她深深感觉到对于孩子这样的打骂,会造成很坏的恶果。这种缺乏忏悔和罪恶感的情况,只有我们把它跟另外的一个特征链接在一起的时候,才可以有所了解。在这些责打以后——也常常在这些责打的冲动被她压抑下去以后——她对自己做出严重的虐待性行为。譬如说,她会用很硬的东西打自己的头。由于她对•自己实施了这种痛苦的惩罚,因此她就不再有罪恶感。对于这个个案的研究,使我首次了解到一种病情,这种病情后来我把它写成一本书,提出一个理论①。自此以后我找到许多个案都肯定了我这种学说,不过,到现在为止有许多心理分析学家对于这种病况的心理过程仍旧一无所知;我的看法认为自我惩罚和有意识的罪恶感,往往几乎是互相排斥的,也就是说,往往几乎不能够共存。【①《现代的人被虐待症》。】

经过缓慢的心理分析,我们慢慢发觉到她这种突然的愤怒和事后的反应有幕后的根源,同时罪恶感也出现。在她这种个案中,有显然的几个特点:她最小的儿子相当顽皮,难于处理,而这种性格有一部份也是由于母亲的错误所造成;她对这个小儿子特别会责打,发作起来就难于控制。不久我们便发现,每当她丈夫激怒了她,或伤了她的情感,这个小男孩的顽皮特别会引起她的愤怒。这个时候她的愤怒便发泄在孩子身上。有时候她这种发作也是由于一阵强烈的自卑感引起,另外有些时候孩子在别人面前表现得不好,而这些人的意见她也很在乎,她就会爆发起来。另一个特征是这种愤怒一旦发作就越来越强烈。一旦失去了控制,打了孩子一下,这种打的动作就会使她打得越来越凶,似乎难以住手。当她的愤怒遂渐增加,似乎她会产生这样的念头:“现在我可以住手了。”或者,“我还来得及住手”;然而她却被强迫着继续打下去,就好像每打一下就强迫着打第二下。

从我们心理分析的经验看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特征跟另一种特征连在一起,那就是缺少有意识的罪恶感。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是无意识的罪恶感之表现,在患者的心中似乎有这种没有说出的感觉:“现在我已经做了很可恶的事情;我已经做了邪恶而应当受到道德责备的事情,我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蛮不讲理的把这个孩子打成残废,以此来毁灭我这一辈子。”

几乎不用说,她这种责打还有另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那就是“愤怒的狂欢”(orgasm ofrage)。这稀愤怒的狂欢,实际上是这类无意识的冲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不过关于这点我不在此讨论。这个女人发作起来对她的孩子没头没脑的乱打,而在其他时候,却往往很有耐性,对孩子特别慈爱,这两种特点互相对照,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在分析治疗中,这个患者对于自己愤怒的发作和自我责备性质的伤害,慢慢产生了罪恶感,这个患者常常担忧她对孩子这种粗戾的责打会在孩子内心的发展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另一个问题也在这时产生:以后那孩子一想到他母亲这样对待他会怎样?他会原谅她吗?当我听到这个女人这种顾虑与哀叹的时候,有一个短短的句子来到我脑子里,这句话是不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凶猛的打另外一个人,而却完全不伤害他,这种事情是可能的。”这句话令我吃惊,因为在意识的层面我以前没有想过这句话。这句话来自何处?我立刻就知道我曾经在那里听过,几天以后我想到那是出自弗兰克·慕尔纳(FrscMolnar)的一出戏剧《黎利欧姆》。

这出戏是我在八、九年以前看的,至此以后就很少想到它。现在又是什么原因使我想到这出戏剧?又是什么原因使我想到这句话呢?很显然这句话是在回答我那位患者心中的问题。就似乎是对她的担忧的一种安慰,但是我的思想为什么会偏偏想到那一出戏,而又用它的句子呢?我的观念所经历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潜在过程呢?

跟这出戏最初有关的念头便是我看戏的那天晚上的一段回忆。我并不想去看这出戏,传奇故事中《黎利欧姆》最初景象并不引起我的兴趣,当然其中有些吸引人的画面,在第一幕的结束之处,甚至也有民歌一样迷人的东西。这出戏剧中有些机智的谈话,有时候也有让人反刍的观念。但整个来说,这出戏却是让人倒胃口的东西。写剧本的人所用的方法非常粗俗,他所追求的效果是廉价的,不管在喜剧方面或悲剧方面都是一样。人物的个性塑造都太直接,而场面的对照也太明显,其中的情感成份又近乎造作虚假,这些都是我不喜欢的。写剧本的人是一个能手,然而这出戏是二流作品,是要给一般的人观看的。我很不客气的说,这出戏除了有些引人的角色和场面之外,整个的来说都是废料。

然而,快终场的时候,却有一段感人的场面出现,而它感人的部份绝不是造作的,却是出自深沉的感受。这出戏我虽然一直带着厌烦、不耐——偶而也觉得有趣——的心情在观看,但到了最后两分钟才真正受到感动,而至此以后,每当我一想到这出戏,都无法摆脱这种情感——也不知道这种情感倒底是来自何处,只感觉到它会在我心中长久的保存下去。以后我虽然很少想到这出戏,但是每当想到,就喉中梗住一块。有一次我就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我感到这种深深的感动,却找不到答案。这样一出平凡的戏剧,却用少数几句话在我心中留下这样强的印象,那不是很特殊吗?让我把这出戏的主要情节说一说,主要的角色是黎利欧姆,他在布达佩斯市公园里一个旋转木马场作招徕和保镖,这个主人是中年的慕旗塔克太太。慕斯塔克太太认为黎利欧姆不仅能为她招徕頋客,而且对她个人也有很大的帮助。年轻的女佣们,下班以后往往到旋转木马场游戏,由于她们渴望爱情,很被黎利欧姆那种粗犷的热情所吸引。其中有一个名叫朱丽叶的女孩,她虽然尽量把持自己,却仍旧逃不脱黎利欧姆的那种自然的“粗犷的和抗逆性格的吸引。”此后她就对他一往深情。黎利欧姆个很不会表达自己情感的人。每一次觉得不对劲,他就咒骂,打人。

然而黎利欧姆粗犷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慈善的心灵。忠心耿耿而温柔的朱丽叶,由于黎利欧姆而被辞退。而嫉妒心重的慕斯塔克太太,也由于他们情感的问题而把黎利欧姆解雇。贫穷与生活的顾虑并没有使黎利欧姆变得更为温和。只有当他得知朱丽叶怀孕的时候,他才欢喜起来,然而,他这种欢喜却仍旧用一种蛮不在乎的神情掩饰着。因于他性格的使然,也使他很容易陷入别人的诱惑,参加了一个抢劫银行经理的行动,结果这个行动失败了,当警察围着他要逮捕他的时候,举刀自杀,在他垂死的时候,被人送到朱丽叶面前,即使在这个时候他也不肯表达他温和的情感。而他参加抢劫经理银行的行动,实际上是对于朱丽叶和未来孩子的关怀。在他咽气以前,他几乎只有时间说了这么一句:“喂!我的女人!”

接下来观众看到黎利欧姆从他的棺材里向天国上升,到达审判自杀者的天国法庭里,他仍旧是不愿意讲话,法官对他提出问题,他往往只是说:“这不干你的事。”他抗逆的坐在那里,当一个仁慈的、有耐心的、留着白胡子的天国法庭职员走来,他向他提出问题,他只是很粗犷的,不情愿的简短回答。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表示没有悔意,对于天国法庭职员温和的说服,一概表示抗逆不顺。最后他被判十四年炼狱苦刑,来净化他的罪恶。当天国的警察把他带出去的时候,他小声的向警察要一根香烟。在监狱中渡过十四年以后,他又受命返回地球,要他对太太和孩子做一些善事,来表明他道德的进步。这出戏最后的一幕,出现朱丽叶,头发已经灰白,跟她十三岁的女儿住在一间小房子里。黎利欧姆出现了,后边跟着两个天国的侦探。他现在的样子是一个乞丐,他没有表明身份,而跟他的女儿聊天,有一部份内容是对于她的父亲的,他给这个女孩玩了一两手纸牌魔术,然后拿出来一大块红手帕,里边卷了一颗星星,这是他从天上下来的时候为她偷来的。可是他的小女儿不肯接受这颗星星,很不客气的要这个流浪汉走出去。他看着她,然后愤怒的在那女孩子的手上打了一下。接下来便是那使人感动的一段。那女孩很吃惊。那一声很响,可是她并不觉得痛。“就好像他在我的手上亲了一下一样。”当那两个天国侦探摇着头又把黎利欧姆送到天上的时候,这个女孩问她的母亲说:“当有人打了你,打的那么凶,又那么响——你却一点儿不痛,那可能吗?”那母亲在帷幕慢慢落下来的时候,就好像回忆到什么事情一样那样说:“亲爱的,可能的,有的人可以一直打你,你却一点儿也不痛。”

那么为什么我长久以来不曾想到的这一句话,竟然在这一刻,出现在我的脑子里呢?表面的关联是很显然的:常常责打孩子的这个母亲的焦虑是两者的接触点。但从这种观点来看只是表面的看法。我所关怀的不是这种表面的关联,而是这种观念无意识中的关联。用比喻来说,我所要探索的是矿源。

也许我们以为用心理分析的术语可以把这个主角的心理过程认识的更清楚:譬如说,我们用意情结的观念来作解释。在这种解释下,慕斯塔克和朱丽叶代表着母亲,前者供应黎利欧姆生活,后者则为他生了孩子。从这个观点来看,黎利欧姆攻击和抢劫银行经理的行为,便代表了弑父心理。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阉割情结的痕迹。他的自杀也可以视为他对于弑父行为罪行的补偿。而地上的警察和天国的警察也都代表着父亲的形象。黎利欧姆在天国的行为乃是在地上的行为的延续,是他对父亲的反叛态度的表现。从这个心理分析的学说看来,心理分析者也免不了会注意到恋母情结的消极面,他的幻想面,以及婴儿发育期的其他的效果。这样的分析家会认为戏剧家的想象力有这些潜意识的来源。当然,在这种分析里面,也有它一点概略性的意义,不过,终究只是概略性的,可以说是心理分析的初级班。

或许另一个心理分析者——其实也就是前面的那种分析者,只是所站的角度略为不同而已——会注意到黎利欧姆那种致命的本能,就是这种本能决定了他的生活与性格。他可以认为黎利欧姆是一个有虐待倾向的人,因为责打他所爱的女人,粗戾的对待她,会使他感到性的乐趣。而当外在的情况转为不利的时候,他的这种虐待性冲动又转过来指向他自己,即使在他自己的毁灭中,他也可以感到阴沉的乐趣。从这种观点来看,我们不难把黎利欧姆看作是一个道德癫狂症者。他无意识的罪恶感驱使他犯罪,使他从一种卑鄙的行为转向另一种,种种驱使力都在黎利欧姆心中的找到出口,但他生活中的各种目标,却没有任何一个在他的生活中占据领导的地位。他在他的自我中,没有达成一种综合,而这种综合却是性格形成的先决条件。很显然,在这位剧作家的写作动机里,隐含的在透露着本能的冲动。

这些心理分析上的解释,到今天已经有它相当的价值。然而,今天我们却也必须弄清楚这类的解释究竟有什么意义,究竟是不是非常初步的东西。如果他们能让我们对某些特征作更深的洞察,能够让我们从少数的征迹,而猜测出性格和驱使力的发展,这种心理学的学说就更有用处。譬如说,黎利欧姆由于是一个私生子,所以对他的性格发展必然有影响,因为他缺乏父亲的权威影响。这跟黎利欧姆以本能冲动为主的性格形成,以及他对女人的态度之产生都有关系。

现在,我要从另一个观点来谈这出戏剧,也就是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来着眼。当然,这种讨论的方式,可能很使我博学的同业们感到愤怒。然而,这种方法却比他们的博学更接近心理分析的精神。这两种方式的利弊,各位将可以自己裁断。一开始看来,我的方法可能很像某些评论家对于文学作品的看法。这些评论家之一安纳托•法朗士,甚至把评论家看作是“在领会艺术作品时做灵魂冒险的人。”然而在文学评论家和心理分析学家之间,仍旧有两个主要的不同。第一,心理学家要考察他自己的情绪过程,同时他借用的是科学方法。这些情绪过程只是心理研究的题材。第二,评论家想对于艺术作品和其内容得出艺术的评价,心理学家则想探讨潜含的心理过程,以便达到新的心理洞察。

我已经说过,这出戏的最后一景在我看过以后,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我心里盘旋。当时我并不了解究竟为什么能使我感动得如此之深。我对心理分析学的知识也只不过使我觉得这一景代表了主角一种强烈的冲动,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然而此后几年关于这一景的印象必然仍旧在我心中酝酿。当我脱口而出,说道“有些责打不会伤人“的时候,有些观念就在我心中产生,而当我追踪它们的时候我才明白了那出戏的最后一景究竟在潜意识里具有何种涵义,对我的个人又具有何种涵义。

这些想法以及随后的一些念头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它们是一个一个,经过好几个钟头或好几天的间断陆续出现,而在这个时期我并没有有意识的想到那一出戏剧。最初我的这一些念头似乎只不过是心理学解释的总连续。但是这种心理学的解释却无法说明为什么戏剧会有后来从地上移到天国又转到地上的一幕。同时也没有办法解释最后的一景为什么会令我这么的感动。

我的这些观念从看过戏以后经过许多年的无意识的思考一直到后来一连串的想法归结起来可以述之如下:黎利欧姆的职业是在一个旋转木马场里当招徕员,这跟小孩子的兴趣非常像。他那种没有自制力的性格,他那种野蛮而不循规蹈矩的性格,那种叛逆的态度,以及他对环境的不适应,都跟他小时候以本能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有关。天国的一段戏跟他的自杀连在一起,使我突然想到小孩典型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在这出戏中用诗意的手法表现出来。突然我明白了这里边跟男孩子们在青春期以前经常产生的一个现象有关,那就是当他们觉得被忽视,或者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没有得到父母亲足够的爱的时候他们会产生这种幻想;他们会想象自己自杀。然后他的父亲和母亲就会极端的自责。他们会觉得原来对这样一个好孩子太坏了,太不公平了,他们对他的顽皮责备得太过份了,而现在他们失去了这么好的孩子。

因此我看出这是这出戏的潜意识核心,是那位作家把这种幻想用戏剧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戏剧的剧情从地上转移到天堂不是跟同样的幻想也有关系吗?在孩子的想象中天国当然也和地上相似。最后的审判也不过是和警察局的情况相近,而这却是顽皮的孩子最惧怕的。在典型的儿童幻境中,对父母亲的报复总是出之于一种自我肯定的虚荣心,苦难的失望之感,以及对父母亲的爱。

从这个观点出发,整个戏剧就有了新的意涵。黎利欧姆似乎不再是个大人,不再是布达佩斯市公园里玩旋转木马的男孩子,他幻想自己在招徕顾客时扮演的角色。在这里我们看到儿童愿望的出现:儿童羡慕旋转木马场的招徕员,因为他可以喜欢骑多久就骑多久,不用花钱。他的职业又合意又有用。在女孩子方面我们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有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子曾经这样说过:“将来我要嫁一个牙医,而且又有一个糖果商做朋友。”

从这个角度看来这出戏的主角不再是一个罪犯,而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他喜欢玩乐,然而在某些心理的处境下他仍旧会变成一个罪犯,比如说过于严厉或过于放纵的待遇之下。他并不是一个背叛法律的叛徒,而是一个孩子,这一个孩子不了解为什么他不能够快快乐乐的享受着过日子,而对于那些他所不了解的责备与惩罚感到愤怒。这个男孩对于社会不适应,又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感觉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惩罚与责备。或许他真的在幻想中想象着去抢人家的钱。也或许他模模糊糊的感到想跟一个年青的女佣人约会,而这女佣人却是他妈妈的替代品。早熟的男孩对于家中女佣人总是有这样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总是跟无意识间的罪恶感连在一起。此外,在孩子的幻想中一定也想到如何去弄一些钱,好让他去玩旋转木马和其他的好玩的东西。

从这些假定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戏剧家在无意识间把黎利欧姆写成一个孩子,一个抗逆的男孩,而不是一个成人。从这个观点看,我们就对这一出戏有了重大的了解。像黎利欧姆这样一个自私的混混儿当然可以是穿起成人衣服的坏孩子的代表。在贫民窟的居民要比贵族住宅区的居民更接近孩子,在他们本能的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是如此。在这出戏里,孩子对于市公园的印象得到活泼的表现。可以说黎利欧姆虽然是一个成人,他所代表的却是布达佩斯街上的流浪汉,坏而并不邪恶,他是一个既放肆而又仁慈的孩子,他的心一半充满了儿童的游戏,一半充满了高特。就是由于这种真实的经验之反应,观众才被这出戏所掌握,也使得这出戏的最后一景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使我们感到这种一无是处的人有他神圣的地方。

自杀的一幕和在天国的剧情跟孩子的幻想很适合,而这个孩子后来变成成人,变成诗人,而他从来不知道在他所写的喜剧或悲剧中在反复着孩子的游戏,而在创造戏剧的角色时他是把幼年的幻想用戏剧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果说作者是梦想回到童年,是不对的。他所表现的真正是一个成人的幻想;然而我们仍旧可以说用这种方式表现了他童年的愿望。我们知道,莫纳尔曾经写过自传性的童话故事,《保罗街的顽童》,《狼的童话》和《魔鬼》;在这些童话故事中会把无意识的童年印象表达出来。《黎利欧姆》一剧中黎利欧姆从地上升到天国又返回地球,也跟儿童幻想相合。这种想象是跟童话故事出自同源。

在这种想象中,黎利欧姆免除了他那种幼稚的复仇渴望,表明了于失去爱的时候所感到的悲伤,用他的抗议肯定了自己的人格,然而也同时表示了他的懊悔以及他对母亲的爱——他的母亲曾经惩罚他,而他则把对母亲的爱隐藏起来。在这孩子的心中有那么多东西隐藏着,而这些东西中又是那么互相矛盾。戏剧中的抢劫与打伤人,在成人的心目中看起来是罪大恶极,然而从这新的角度来看这只不过是儿童幻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他打他所爱的女人,也只不过是一个顽皮而敎养不良的孩子的抗议行为,这个孩子如果被人强迫,让他自己感到罪恶,会变得更坏。他从天上盗取星星,在孩子的幻想中也并不为奇。(其实在成人心中这种念头也未必是完全陌生的吧?)我们曾经听说诗人会想从天上摘取星星送给爱人。梅菲斯托菲曾经指出这种愿望的幼稚,因为这种愿望表示了对于现实的疆界没有认识:

相思少年郎,

取悦俏姑娘,

吹泡入空中,

幻化星辰与月亮。

——歌德,《浮士德》

我们所得到的这种结果仍旧未完全令我们满意。因为最后一景所产生的感人力量这里没有解释出来。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认为这个男孩幻想着自己将来有一天变成了父亲,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更多一点的了解,也对他更好一点,给他玩纸牌,送他一些美好的东西。这种猜测可以说是说是男孩自杀的幻想和黎利欧姆来回天国一趟的幻想的延续。这种想法当然并不是没有道理,可是并不很贴切。

如果我们要了解这出戏最后一景的意涵,我们必须把它表面的人物颠倒一下。那就是说从天国回来的不是黎利欧姆,而是他的母亲。相对的不是黎利欧姆跟他十三岁的女儿,而是他父亲母亲跟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男孩。这种地位的对调在心理学上并不少见。

这出戏的最后一景可以说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这样的:那个生气的男孩想要自杀,在天国里他要像在地上一样那么抗逆。神圣检察官在询问他的时候,他硬着脖子说“那又怎么样?”可是返回到地上的时候他却为他母亲带来最可爱的礼物。第二个层面却是另外一个发展方向:死的是这男孩的母亲。这个男孩子,现在梦想着他母亲会回来,从天国给他带来礼物。在这个时候,幻想的结构上可能有一些分叉。这可能是幻想者又想到他以前那种不驯服的、顽劣的行为。这个幻想者从他的回忆中可能又想象着自己是如何的顽皮,如何的抗逆。他的母亲会打他手心,就像她在世的时候一样,然而他的母亲宁愿摘取天上的星星给他。这时小男孩发现到他母亲打他完全没有损害到对他的爱。他母亲的责打完全没有伤害他。只是他这种认识已经太迟了。

现在我想我们对这个故事的背景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出戏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一个顽皮的小男孩,由于他的行为恼人,常常遭受惩罚,他梦想着有一天想成为旋转木马场的职员,又由于新的错误他会被人当作罪犯。然后他会自杀;而即使天国的警察也拿他没办法。天国的警察把他送到少年训练所,却毫无效用。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布达佩斯市街头流浪儿对于敎育的反叛。

幻想发展到这一步,有了关键性的转变。从天国又回到世界上来,黎利欧姆仍旧没有任何改变。在时间上已经过了十四年,但显然剧情是直线发展的,而事实上戏剧的表面却和内容相反。我们必须假定去世的不是黎利欧姆,而是他的母亲。

在童话和民歌中我们都常常听到,一个去世的母亲会返回地球来照顾和监视他们的孩子,暗暗的帮助他们。事实上,希望母亲重返地球的愿望往往又以这样一种想法表现出来:如果她能够再打我多好!那一向如此顽皮的孩子现在忧伤的垂着头,痛苦的想念着他的母亲,而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他曾经因为她惩罚他而愤怒。我原先所提到的一些潜含的背景,无疑在这出戏剧中具有意义。那男孩因为母亲的惩罚而受苦,由于他是一个女佣人的私生子而在贫穷的环境中长大。在表面上被虐待的却是朱丽叶,而不是黎利欧姆。这出戏的最后一景之所以如此感人,我想必然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也就是由于母亲虽然对孩子责打,但并不能破除两人密切的关系。

在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中,我们几乎可以说有一种心电感应般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当下就懂得对方的心理过程——尽管两个人在意识层面好像互相误解。母亲无意识间可以了解,他的儿子即使如何顽劣,内心却潜含着对她的热爱。而那男孩也在无意间明白,即使母亲责打他,表面上不再爱他,而实际上仍旧是爱他的。

「内在之声」第三十四章 相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布达佩斯   朱丽叶   罪恶感   相互作用   顽皮   天国   戏剧   愤怒   观念   母亲   心中   过程   幻想   孩子   心理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