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中的战略思想:动态平衡、不对称、净评估的分析思维方法

一切和人心有关的问题上,间接路线的观念都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人心在人类历史上,也正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李德哈特

由此可见,人类一切的问题根源归根结底都在人心问题上,谁能解决人心问题,谁就是伟大者,就能做成伟大的事业。毛泽东伟大的革命事业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李德哈特提到的“间接路线”指的就是战略。

对个人而言,在人生事业上,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是假勤奋;用战略上的勤奋来掩盖战术上的懒惰,这是幻想,不切实际。都是不对的。

李德哈特认为,假使一个人总是习惯于为了眼前的利害,而牺牲真理,则从你的思想子宫中所产生出来的,一定都会是个畸形的婴儿。

因此,战略学的意义就是告诉你,最重要的,就是一方面经常保持着一个目标,而另一方面在追求目标时,却应该适应环境,随时改变路线。

在毛泽东身上,你要知道,真理一定会遭到反对的,存在一种不可避免的抵抗的,任何时候,你只能想方设法来化解或减缓这种抵抗,切记不要背离真理。

在毛泽东战略思想《毛选》著作中,其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目前的形式和我们的任务》这三篇著作中,以及他的军事作战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中藏着他深邃的战略思想,军事辩证法思想,工程思维,包括动态平衡、净评估、不对称的分析思维与方法。

当你了解这些后,你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真正做成一件事是极其困难而且属于极少数的事情了,甚至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注定一生都会一事无成,原因就在这里。

因为这个复杂的世界是呈动态分布的,是不对称的。

那怎么办?怎么活下来?

答案是:具备战略思想,通过自身持续实践去找到动态平衡的那个点,也就是规律。然后再去一遍又一遍去实践应用这些规律在你做的事情上,直到做成这件事。

而大多数还没等到找到那个点,哎呀妈呀,太难了,就不想干了,就放弃了,或干不下去了。

就一个“持续性做正确的事”中的“持续”二字就把大多数人筛选掉了。

所以,你就忘了那些“复利”“一成不变”的概念吧,这个世界还没有人靠复利取胜,更不可能出现什么复利就会产生奇迹啊。

我20多岁的年纪感觉一事无成,有的人30岁感到一事无成,还有的人一生感觉一事无成,这正常吗?

正常啊,因为大多数人注定是个幸福的普通人啊,因此,不要太纠结了,如果你没有一颗决绝之心想要做成一件事,我觉得那就做个快乐幸福的普通人吧。

如果你不想做个普通人,想要成事,那我希望这些战略思想可以在你成事路上,让你稳步前进,步步为赢啊。

1

人与人之间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是,是否有战略思想。

战略一词最早来源于军事战争的常被提到的名词。

如今在和平年代,有的人觉得生活太难,有人觉得人生太难,还有的人觉得工作太难,那我想说的是,其实,你不知道的是,主席有多难?

那可是战争年代啊,提到人生,很多人觉得复杂,那你觉得战争复杂吗?或者让你研究战争,你觉得你能研究明白吗?你能分析明白吗?

那毛泽东是靠什么能把如此复杂的战争问题研究的非常透彻呢?

靠的就是战略思想中的一些分析方法与思维。

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战略思想家,比如约米尼是启蒙时代,十八世纪战略思想主流的末代传人,其著作有《战争的艺术》,还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战争哲学,甚至在1929年英国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写的《战略论》,都是著名战略思想著作,这是国外。

那国内呢?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毛泽东的《毛泽东选集》都是著名的战略思想著作。

孙武最基本的哲学信条是:如果你能仔细规划好你的战略,那么你就能获胜。而且,如果你拥有一个真正伟大的战略,你甚至可以不战而胜。

而东方与西方对于战略思想的意义差别也很大,东方人执着于用战略智慧取胜,而西方执着于用战术,强调的是行动,喜欢用武力解决一切,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你说你牛逼,我也说我牛逼,那到底谁牛逼呢?直接干一架,发动一场场战争或小的战役就知道了。像过去那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都是想用武力来瓜分中国,然后分一杯羹,取得最后胜利。

那什么是战略?

简单来说,战略,首先是一种思维,具有策略性。其次,它又是一种战术与方法,是用来落实思维,策略的。战略包含思维与方法,思维指导方法去落实,去行动,而方法去落实思维的指令,为了达到实现一种目标或目的,在特定的环境下,对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进行最佳合理的分配,组合打法(打组合拳)的一套方**,它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思考,站在未来看现在,把影响你未来的选择进行合理取舍,并指导你进行正确决策。

所以,提到战略,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思维方面,另外一层是方法与战术层面。也就是说它是一套“组合拳”,两者缺一不可。但战略更偏向思维层面,而战术就仅仅指的是方**,我如何落实我的思维,达到我的目标与目的。

啥意思呢?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就拿渔夫捕鱼这件事来讲,战术指的是捕鱼的方法,我要通过什么方法?捕捉到鱼,一些具体的行动操作步骤。而战略指的是捕不捕鱼?我为什么要捕鱼?捕鱼的意义是什么?(比如吃饭或卖钱谋生);我要捕哪一类的鱼?我捕鱼的对象是谁?;我要在哪里捕鱼?;什么时候去能捕到鱼?等,这就是你做为一个渔夫,在战略层面的思考。

其实,理都是相通的,渔夫捕鱼跟人做事是一样的。你要做一件事情,肯定有你的目的与要完成的目标,战术说的就是你要完成这个目标或者达到这个目的,你要采取什么方法?具体的一些行动操作指令。

而战略即是说,这件事你做不做?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你要完成的这个目标或目的具体是什么?也就是你要实现的对象;这件事在哪里能做?哪里不能做?;什么时候去做?什么时间去完成比较合适?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效果会比较好?等。

就好像,为什么生活与工作中,越是努力与勤奋的人,反而还是没有进步,而且还可能不进则退?就是缺乏战略性思考,在假努力,假勤奋,只看得见树,而看不到林。

而李德哈特在《战略论》中说的就是“间接路线”的战略意义,他认为,战略的历史也就是间接路线的使用和演化的记录。

就拿销售来说,什么是直接路线?就是直接上硬广,到处宣传产品,打广告。这样做销售就是死路一条。

那什么是间接路线呢?

就是不让产品出现,不怎么提产品,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刺激用户需求或引出产品,吸引用户,让用户自己成交自己,达到一种不战而胜的销售境界,这就具备战略性啦。

这就像,李德哈特所说:战略对于人生途径上的一切问题,它都能够加以解决。无论在何种情形之下,一个新观念的直接攻击,结果必然会挑起顽强的抵抗,使局面反而难以改善。若是使用出人意外的渗透手段,用侧击的方式,则其收效反而会更容易和更迅速。

2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著作《毛选》是他军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军事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他在延安红军大学演讲时提出“军事辩证法”,为军事理论奠基了基础。

而最伟大的战略家列夫托尔斯泰和克劳塞维茨,曾提到一个战略名词是:净评估。

克劳塞维茨的磁极理论提到净评估结构呈“三角形”的,虽然有两种理解方式:当你努力去平衡“已知”“可能”“未知”时,你也在时间、空间和规模三者之间试图寻找平衡。

什么意思呢?

一个整体的所有部分之间都互相连接,并依靠连接来产生影响,因而无论这种影响多么微小,都会影响到每个部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操纵和更改最终的结果。就跟列夫托尔斯泰的微积分思想。它的本质就是动态平衡与不对称分析的思维与方法。

其实,这也是毛泽东用于分析和研究复杂战争问题时常用的思维与方法。

其中净评估起源于冷战时期的美国,被用于在古今中外国家的竞争分析上。

据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的研究论文《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中看出,这种净评估方法分析还属于比较典型的“工程思维”以及“系统思维”,是一套综合性的思维方法分析模型,用于研究复杂的事物,比如战争。

其中,净评估,就曾被美军用于战略分析,以SWOT--CLPV矩阵分析为基本模式,最常用的分析手段是场景分析方法,假象敌机制和模型模拟工具,大概其流程是按照:目标确立、现状描述、环境分析、竞争对手、潜在对手和战略优化等六步完成,其中净评估报告主要围绕:平衡、不对称、战争情景、作战构想、长期观察等五个主轴展开。

它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人安德鲁·马歇尔尝试,并为美国国防部采用。起初主要着眼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帮助决策者识别当前战略关系,安全竞争走向,以及哪些因素决定未来军事力量对比,是跨学科的战略性评估过程。

随后不断的发展,逐步涵盖环境、作战、绩效、风险等各类评估,成为内容广泛的运筹方式,在实际运作上,净评估分为面向国家战略问题与面向联合问题的两类进行评估活动。

前者为本国及其盟国与铁在敌人,国家安全今日间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重心是战略环境评估,国力评估,未来趋势分析,不对称分析,及政策风险分析等,用来提供国家指挥当局,制定国家安全目标。

后者是对本国及其盟国与潜在敌人武装部队能力的比较分析,重心是战略环境评估,军力评估,未来趋势分析,不对称作战方法及兵力风险评估等,以提供参联会主席制定国家军事目标与各种作战计划。

净评估层级,领域不同,它的“问题中心”也不同,但是分析敌我双方能力的评估方法与逻辑,可以应用到每个层级和领域。

它一共经历了四个时期,最开始源于孙武的《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度量数称胜”“庙算”等思想。

接着又被吸入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的“动态分析优于静态分析”和“人类行为模式分析比双方优劣势分析(企业优劣势SWOT分析)”等思想。

紧接着,又借鉴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以及“否定之否定”三大原理。

最后,又吸收了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研究与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势,进行对比,找出相互的关系等著名观点。

40多年来,美军战略净评估就是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地分析与综合,也就是企业常用的“SWOT”分析。

那什么又是“CLPV”分析呢?它指的是通过对“SWOT”分析中的因素进行排列组合,去研究它交互作用后产生的抑制性、杠杆性、问题性、脆弱性效应,即是说“CLPV”分析模型。因此,它的完整模型应该是:“SWOT--CLPV矩阵分析”。这也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进行群体作业,多方博弈和综合集成研究的系统工程有效模型思维与方法。

提到“SWOT分析”,我想很多人并不会太陌生了,它也称为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是说态势分析法,主要分析敌我双方各自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一般在工作中的SWOT分析,往往流于简单的情况罗列,并不提供策略选择,远远不够系统和深入。

而在战略净评估活动中,通常是将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和概括,提取和确认s wot因素,进而分析态势,进行判断,做出策略选择。

SWOT分别代表了:S⁃优势(Strengths )、W⁃劣势(Weakness)、O⁃机会(Opportunity)和T⁃威胁(Threats)。SWOT因素辨识,即通过分析该研究对象内部具有的各种资源以及相对应的能力,辨识其相应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研究对象的外部环境及其能力,并指出其拥有的机遇以及所面对的威胁和挑战。综合四种因素进行合理组合,有效分析内外部有利与不利因素,帮助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

1) 优势:在问题领域中,分析对象的内部因素优于竞争对手的方面或独有的、固有的长处,比如: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护城河等。

2) 劣势:在问题领域中,分析对象的内部因素弱于竞争对手的方面或有较大影响的弱点,比如,人在哪方面的不足,还需要改进与优化的部分。

3) 机遇:外部环境中对具有战略吸引力的领域或未来发展可能带来较大战略利益,提升竞争地位的领域,如:那些外部因素对你个人未来发展或者对你所做的领域有助推作用。

4) 威胁:外部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竞争地位削弱,如:外部环境给人发展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你要去规避与打破,或者你的敌人是越来越多了,还是朋友越来越多了?等。

那什么又是“CLPV分析”呢?简单来说,“CLPV分析”也被称为“SWOT因素交叉作用分析”。

CLPV分析是一种能够比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当前现实情况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分析对象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如何去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S、W、O、T四种因素相互作用,对战略成败影响很大 。

1:抑制性(C, Control)

抑制性”效应矩阵,是由劣势因素 W 与机遇因素 O 生成的 WO 矩阵,是指因为某种劣势使得能力存在短板,机遇来了没有准备好,结果丧失了机遇。如: 当猎物出现时,没有准备好枪弹,而难以作为。

2:杠杆效应(L, Leverage)

“杠杆性”效应矩阵,是由优势因素 S 与机遇因素 O 生成的 SO 矩阵,是指当机遇与优势充分结合时,实力得到充分发挥。如: 2007 年国际能源价格飞涨,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利用能源产品出口获取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国家综合实力和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再比如,以前人写作,普通人是很难被别人看见的,而现在只要你会写作,你就能通过互联网这个杠杆,把你的写作能力放大几百倍,甚至更大,收获更大的影响力。

3:问题性(P, Problem)

“问题性”效应矩阵,是由劣势因素 W 与威胁因素 T 生成的 WT 矩阵,是指当劣势与威胁叠加激荡时,面临重大问题。就是“屋漏偏遇连阴雨”。

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地面交通全部中断,因我军直升机装备型号不适合高原山地地区使用,难以发挥应急机动运输作用。

4:脆弱性(V, Vulnerability)

“脆弱性”效应矩阵,是由优势因素 S 与威胁因素 T 生成的 ST 矩阵,是指外部威胁降低了内部优势的竞争力,优势因而不优了。如: 1992 年海湾战争中,美军 M1A1 主战坦克虽具激光测距、夜视、目标指示等先进功能,但在沙漠地区使用受到很大影响,只是部分效能得以发挥。

比如:1992年海湾战争中,美军M1A1主战坦克等的激光测距、夜视、目标指示等装备在沙漠地区使用受到很大影响,作战效能难以保证,只发挥部分实力。

比如,过去人们创业很难,可能一百个创业人中有一两个成功的,现在不同了,自从由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后,说明国家这个外部环境增加了个体内部的优势,让个体发挥了自身优势。如果大环境下,一个人的创业方向不符合一系列的国家政策,那这个人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或只能发挥一部分。

接下来,将为你实际分析如何将《毛选》中的战略思想:动态平衡,净评估、不对称的分析与思维方法应用到你的人生奋斗战略问题上呢?

3

其实《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写的,里面系统的分析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

第一步,从这个题目中看出,毛泽东研究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战争。第二是革命战争。第三是中国革命战争。

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

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以上是毛泽东关于如何研究战争?展开延伸到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论述,其实,战争--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这三者是层层递进,后者都是前者的延伸。

那同样的,如何研究奋斗呢?

奋斗(自始至终存在)的规律---这是任何参与斗争的人不得不研究和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个人奋斗(人与自己)的规律---这是任何参与个人斗争的人不得不研究和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人生奋斗(人与工作和生活)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人生斗争的个人不得不研究和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也因为如此,战争规律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奋斗规律也是不断发展的。

那具体如何做呢?

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中指出:

大家明白,无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之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由此,要抓住做好一件事的规律,首先,你要了解那件事的具体情况,它的性质是怎么样的?这件事与这件事之外的事情有哪些关系?

如果摸不清楚,你就抓不住做好这件事的规律,也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就做不好这件事,做不好这件事也就不会发生做成这件事。

奋斗---任何事物自始至终都会存在的东西,只要事物存在,那就会有斗争产生。在这一阶段,你要知道事物奋斗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奋斗,是个人上的?还是工作与生活上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还是事物之间的奋斗?它们的性质是怎么样的?以及这个奋斗与它之外的事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这是一般奋斗阶段。

个人奋斗---人自始至终都会存在的,只要人活着就有奋斗。主要指的是个人与自己的奋斗,人嘛,活着不就是要跟自己斗嘛,努力奋斗,学会与自己独处,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理清自己的优劣势,这个奋斗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寻找你的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当然啦,把个人拉入奋斗后,就变得特殊了,因此,你只要了解个人奋斗的特殊情况和性质以及个人奋斗之外与它事情的关系,抓住个人奋斗规律,你就能指导你的个人奋斗,取得奋斗胜利。而个人奋斗是特殊斗争阶段。

人生奋斗---当然啦,除了个人奋斗外,人不可能独立存在,而人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生奋斗就要比个人奋斗要大了,比如人要和工作奋斗,与生活奋斗,与困难作奋斗,人与人之间要奋斗等。再把个人拉入人生奋斗中后,那就更加特殊了,你要了解工作奋斗,生活奋斗,困难奋斗,人与人之间竞争等具体情况与性质,抓住它们奋斗的规律,你才能正确指导你的人生奋斗取得重大性成果。而人生奋斗相比于奋斗,个人奋斗是更加特殊的奋斗。

因此,奋斗---个人奋斗---人生奋斗。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后者都是前者延伸出来的。也是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更加特殊这样发展的。

第二步,你要注意一点:

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中指出:

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

由此,奋斗的情况不同,那每个人面临的奋斗就不同,也就决定着不同奋斗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

这个具体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

最后,还需要提醒一点:

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中指出:

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基于此,一切人奋斗指导规律,依照人奋斗的历史发展而发展,依照人奋斗的发展情况而发展,奋斗自始至终都存在,都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没有不变,也没有不存在奋斗的东西。

这个可以看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解一下。

第三步,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指出: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那一样的,奋斗的目的不是消灭斗争,因为事物的斗争自始至终都存在,不会消失。我们斗争的目的是,通过不断奋斗,跟人斗,跟工作斗,跟自己斗,跟生活斗,直到当你实现你的目标或者你的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当然啦,实现后不是说你就不用奋斗,不用斗争了,你还要更努力的斗争,因为你的背后不再是你一个人了,而是很多支持你的人,爱你的人,你爱的人,是因为你值得,你有所期待。

第四步,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中指出: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那一样,斗争战略问题是研究斗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这个可以查看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哈。关于全局与局部的辩证法关系。

第五步,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中指出: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关于这个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哈。

第六步,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战术是游击战术,大要说来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具体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而毛泽东这个红军作战的16字决其中就是对作战的动态平衡与不对称分析思维方法的体现与应用。

怎么理解呢?

就是人生会遇到大大小小,重要与次要,各种问题与困难,那此时你要怎么办呢?

这16字方针就很好,“敌进我退”说的是遇到一些大的困难与问题,或者想要实现的大的目标,可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问题与困难,或者可能是你能力或者资源方面还比较欠缺,你就千万不要跟它们去硬碰硬,一步步,一点点去解决,不要着急,在解决过程中你也在一步步积攒经验与总结教训,在不断提升,这个阶段就是先积攒实力与经验,不要呈一时之强,得学会忍让,因为你不能一下子就吃个大胖子。

“敌驻我扰”说的是遇到困难的事情不是选择一直忍着,退缩,而是一边积攒经验与实力,一边不断对问题与困难进行骚扰,试探或寻找解决的方法,或者问题的弱点,分析要解决它的一些实质性东西,想到一点,就去骚扰一点,解决一点,对困难与问题骚扰的次数多了,你就了解了困难与问题的本质,以及它的性质,特点,你就能找到解决它的方法。

就跟谈恋爱一样,刚开始没谈过恋爱,那没有关系啊,多去谈几次,谈的次数多了,不就有了恋爱经验了吗?哎,真是的。

“敌疲我打”说的是困难与问题已经被你骚扰了很多次,你也摸清楚了问题与困难的特点,哪些困难问题是重要且紧急的,且在短时间内能解决?那就立马上手解决掉,不留后患。哪些问题与困难是重要不紧急的?可以稍微晚一点解决。哪些问题与困难是不重要且紧急?哪些问题与困难是不重要不紧急的?可以稍微把解决时间往后靠。

总之就是,抓主要问题与困难解决,次要问题与困难靠后解决。

“敌退我追”即是说,困难与问题你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基本该解决的都解决了,但是问题与困难不是说,你解决完了就不在出现了,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又会出现不同新的问题与困难,你又要去挑战新的困难与问题,通过在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完善自己。

然后这个可以看下我之前的文章哈。

第六步,善于复盘,不断实践,总结经验。

毛泽东曾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去搞军事,去打仗。后来自己带起队伍打起仗来,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先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又打了两个大败仗,于是开始总结经验,产生了打游击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就是他说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而且只之所以强调总结经验,就是在实践后总结的经验才是真正的理论。

为什么呢?

教员曾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离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通过实践得到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称的上我们所说的理论。

所以,不管是思维,方法,还是理论都要去实践检验,只有通过检验后,得到证明的理论才是有用的,而理论联系实践非常重要。

这个可以戳我之前写的文章哈。

而以上六点就是毛泽东在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中分析的,简单总结一下,然后再加几点:

第一步:确立研究对象。你要研究的对象是谁?也就是你要研究的是你做到是哪件事?你想做成这件事你不研究肯定做不成。而毛泽东研究的就是战争。

第二步:研究你所要做的事情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它的发展规律是怎么样的?事事有规律,你抓不住事物规律,你就不能知道它的本质,也就很难做成它。

第三步:你做的或研究的这件事目的是什么?比如毛泽东研究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

第四步:你的战略问题是你研究你做的这件事全局的规律的东西。你对你做的事情有没有一个全局整体上的把握,也就是没有战略思考?你要去哪里?做成这件事后它能最终把你带去哪里?有没有找到做这件事的全局规律?

第五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要学习,而且还要会学习。

第六步:做正确的事,也就是你做的这件事要政治正确,当然,同时也要有明确的行动战术规律与路线。

那这些从哪里来呢?嗯,肯定不是你坐在那里瞎想出来的,而是在斗争实践中发展与产生的。

第七步:了解你做的这件事情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呢?

毛泽东说: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

只有你了解了你做的这件事情的性质与特点,你才能制定出相对应的战略战术。这也是你要做成这件事的一个前提。

而毛泽东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16字方针中充满了他能打仗,打胜仗的思维方法。当然还有“反围剿”原则,包括战略防御,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战略防御时又包括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至于后来的东西都是它的发展与延伸。

最后还有一系列战术,运动战,歼灭战,阵地战,消耗战,速决战等,而这些战略战术都是基于他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战争之间的性质与特点的了解,也是基于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敌我双方力量动态分布,以及不对称的认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免硬碰硬,而是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创造出一套动态平衡,不对称方针的原则与打法。

4

接下来,再来聊聊毛泽东战略思想中的动态平衡与不对称分析的思维与方法,它就蕴藏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著作中。

这是毛泽东在1938年5月26到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同时也是抗日战争前十个月的实践后的科学总结,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情况中的经典实践案例。

第一部分:在战略战术层面,倡导并明确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和战役战术上的外线的进攻。(属于内外分析)。

在开始部分,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日战争问题中提起的“中国亡国论”和“中国速胜论”,经过一系列的事实论证分析后给予了科学的批判与反驳,指出了持这种说法的人看问题都是主观的,片面的,是非科学的。

接着,又一针见血的分析指出: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最本质最核心的根源是什么呢?

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因此,毛泽东指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定是一场持久战,因此,对内要建立持久的防御战略。

基于此防御战略之上,又分析创造出一些战役战术的外线的进攻战,比如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对敌人不断进行反攻。因此,在对外上,在对内的持久防御战略之上又建立战役战术的进攻战。

第二部分:在战争方式上,整个抗日战争,主要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在正面战役战斗上主要采取运动战,在反面也就是敌后战役战斗采取游击战,坚定在一切有利于形势下进行歼灭战。

这就跟“人前说人话,人后说鬼话”,也是战争中对于敌我双方的正面与反面分析,毛泽东在同斯诺的对话《西北印象记》中都能看出。

第三部分:之前毛泽东说完了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基本说的都是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接着又开始分析说:怎么样做?不怎么样做?的问题。就是讲能动性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包括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有乘敌之隙的可能,阐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哲理,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而不是事的重要性。

第四:在敌我决战问题上,一贯坚持一切有利条件下的战斗,而要避免一切在不利条件下的战斗。这是有利与不利因素的分析。

第五:毛泽东还擅长用数学模型,就是在文章事实中用具体的数字符号来分析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强弱。

第六:他对中日战争的发展以及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做了全面分析,得出: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的四个基本特点,并抓住抗日战争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战争的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注备反攻。第三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并得出一个正确的科学结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并且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可能有好多人对于战争中什么战,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歼灭战等,都是一样性质与特点的吗?

那肯定不是呢,持久战是基于中国革命战争这个整体庞大的全局做的一项合理的战争战略概念。

而游击战既属于中国革命战争这个整体全局的战争战略概念,也属于一场战役,一场战斗中的战术概念。

像一场小的战役或战斗中的运动战,歼灭战,阵地战,消耗战等都是一场小的战役战斗战术层面的概念。

因此,这也给你启示,如今,你可能不用去分析像战争如此复杂的事物,但是还是要学会这种分析方法与思维,对你所要做的事情,或要研究的事物,通过内外,对立,正反,全局,局部等多维度,多元化角度去分析与理解思考,直到弄懂,掌握,做到极致并且做成为止,切不可操之过急,粗枝大叶的去一概而论,这就会导致事情是做不成的,是要失败的。

5

接下来,在跟你聊聊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的一篇报告《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体现的毛泽东战略思想中的动态平衡,不对称分析思维与方法。

其中主要想说说毛泽东确立的十大军事原则,这是毛泽东打败蒋介石的主要方法。

第一条讲先打哪里: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联合之敌,敌弱时打歼灭战,敌人是有多个或多个部分组成集合体,肯定有弱的部位,也有强的部位,弱的部位之所以弱,是因为敌人这个部位是孤立无援的,强的部位之所以强,是因为敌人这个部位是联合的,是核心部位。当打了分散,与孤立无援的敌人,把回头是岸的敌人变成朋友,缴获枪支弹药等资源,来保存自己的同时,增加自己的主力军,那对你来说,就会由弱变强;那集中联合的敌人的强大部位,由于分散,孤立无援的敌人的不断流失,就会由强变弱。

启示:这给你的启示就是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不要想着干大事,杀大敌,因为那是困难与问题最强大的部位,刚开始就冒冒失失去进攻,那必然会吃败仗。

为什么会吃败仗呢?是因为这时的你是弱者,而困难与问题是强者。

而是先从小事干起,把细节做好,把小事做好,把一件件小事做到极致,最后基于每一件小事做好的基础,通过不断的解决小的问题与困难,你的综合实力都在不断提升,然后做成的这一件件小事组合成一个台阶,一个杠杆,让你有实力去进攻敌人,也就是困难与问题集中且强大的部位,而此时敌人,也就是困难与问题集中且强大的部分由于你把分散,孤立无援的一件件小的问题与困难都解决掉了,你的实力再由弱变强,而困难与问题的实力却在由强变弱,最后终会被你给攻破的。

毕竟,大事,大事业也是由一个个小事,小事业构成的。

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把朋友搞的多多的。

因为,敌人越少,说明敌人由强变弱,朋友越多,说明你在由弱变强。

第二条讲先去哪里:“先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

这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小--中--大”思想,当你弱小时,先从小事干起,采用歼灭战消灭困难与问题,然后通过不断消灭一件件小困难与问题,提高你的实力,壮大自己,然后再去消灭应对更大的困难与问题。

很多人在做事时不知道自己选择做哪件事情?也就是取哪件事情去做,这件事看不上,哪件事看不上,最终一生一件事也干不成。

而是不要多想,选择一个你力所能及,在你能力圈范围内你能做成,并且做好,擅长,持续去做的一件正确有价值的事情,然后从小开始往大了做,其实,大事也是由小事组成积累而成的嘛。你现在想想,是不是这样啊?

第三条讲作战目标:“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其实,这在启示你只做和完成对于你所要做成的这件事有所裨益的目标,如果你做的事情对你要完成的大目标,全局没有推进作用,那就不要去做,否则就是浪费生命,浪费时间。

做成一件事,你先要思考一下,做成这件事的关键性环节是什么?核心在哪里?然后对其关键起重要作用的部位不断进攻,不断优化。

第四条讲如何使用兵力:“每一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

打仗要发挥绝对优势去包围敌人,同样的,不要太在乎或去过度关注你的劣势,缺点,而是发扬优势,发挥到极致,你的优势就会掩盖你的短板,然后再这个过程中再不断优化与调整你的缺点与劣势,不要追求完美,这个世间没有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人是没有用的人。

第五条讲取胜的把握:“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事事求快的年代,一定要做积累的事情,准备,在准备,不断准备,这样才能在你成事的路上看起来毫不费力。

第六条讲战斗作风:“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

面对复杂问题与困难,面对人生的苦难,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斗争,持续斗争。这两种人必然过得是不一样的人生。

正如毛泽东曾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第七条讲运用好两种战斗形式:“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是一定要去做的,困难与问题也是一定要去解决的,也就是说敌人必须要消灭的,但是。但是。前提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去做。方法错误,努力白费。

同时,也要关注敌人的阵地,是否对你有利,也就是搞清楚困难与问题的性质与特点,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第八条讲攻城时机:“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

在攻击困难与问题时,把攻击点选在困难与问题最薄弱的一点去攻破,当然在这之前如果你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那就可采取速决战对速处理困难与问题,尽量一次性从问题与困难的根源连根拔起,做到位,不要让相似的问题不断再次出现。

第九条讲人力物力哪里来:“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在资源,人脉方面,一定要多去接触高质量人群与资源。跟有见识,有格局,优秀的人交流。

当然,获得高质量的人脉与资源的前提是,你自己首先要配得上ta。

第十条讲如何休整:“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人一生离不开两个战役,一个是工作。一个是生活。

所以,要学会调整自己,修整自己,让你拥有更旺盛的精力,爱惜身体,千万不要忘了,工作与生活变好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根本。

6

最后:

看到这。你难道没有发现什么吗?毛泽东身上在告诉每个人一个哲理。

一个人的成败与否,取决于你人生的战略,取决于你是否拥有战略思想去做正确且具有长远价值的事情。

毛泽东一生有一条不变的战略主线,那就是:人心大战略。

他的一生可以说都在为这个大战略做谋划,通过解决人心这个大战略,把像火星大点的小蛋糕,一步步发展壮大,做成一块大的蛋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新中国。

而他最终也被这块大蛋糕推向了世界的中央,受万世所敬仰。

他的文章中提到的最多的人的名字是人民,他的生活与工作中接触到最多的人也是人民,甚至他的心中永远装的人还是人民。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能做到对人负责,而不是对事负责。而且他对革命事业的负责到头来的目的还是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回到了做成革命大事业的最为本源的为人负责上来。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嗯,就在于做蛋糕时的战略思想不同,而产生的结果呢,那肯定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在一个层次上。

如今,你在看那些还抱着产品思维,流量思维在做事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政治很正确。

为啥?嗯,在解决用户需求和帮助用户这个层面来看嘛。在短期来看,确实政治很正确嘛,没有啥大毛病。

但是大多数人抱着产品思维,流量思维做事的人,一旦满足了用户这个需求,ta就不在管了,就跟谈恋爱一样,一旦满足了对方需求,失去兴趣后就把对方甩了,也就是把用户甩了。

这从长远角度考虑,这样的人其实不是真正在创业,创业是创立一个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的事业。是在做短期事业,短期生意,人生到最后一定会无路可走。

因为ta们抱着产品思维,流量思维,是在为产品销量负责,是在为流量负责,所以,要让他们做到为人负责谈何容易啊。

其实,他们却忽略了,为人负责的背后其实藏着更大的财富,更大的事业,可惜很多人就是做不到。

我想说的是,不管做任何事,对人负责,解决人心问题要比解决需求问题更重要。我们做事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一生修行吗?修心的目的不就是让靠近我们的人都变得更好,让社会变得更好,让泱泱中华更好,让世界更好吗?

因为产品,流量可以解决人的需求问题,但是永远解决不了人心问题。

最后,还是教员的那句话:我们要把敌人搞的少少的,把朋友搞的多多的。

希望你成为一位不仅会做蛋糕,而且还会做大蛋糕的人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   思维   战略   思想   动态平衡   目的   方法   美文   中国   不对称   战术   敌人   规律   困难   因素   战争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