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未来中国社会的生存逻辑变了,99%的人还不知醒悟

未来社会最大的红利是价值观红利,真正思想致富的时代已经开启。

《道德经》:未来中国社会的生存逻辑变了,99%的人还不知醒悟

未来那些不善于思考与学习,没有思想,没有价值,思想与价值观空洞,低俗跟不上社会发展的人将会被社会无情的抛弃,甚至被所有人抛弃。

社会科技越发达,人的思想越空洞;社会物质越丰富,人的生理免疫调节系统越脆弱。

未来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公平,公正,凡是想通过一些手段投机取巧的将无机可投,不想脚踏实地却想走捷径的将无捷径可走,想追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

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还是二八定律,而在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彻底被颠覆,在《人类简史》中提到,未来99%的人将变的越来越愚蠢,成为算法下的奴隶,沉浸在假象,奶头乐中,他们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随波逐流,停止思考,社会也有足够的物质养活他们,而只有那1%的人有思想,会思考,引导着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道德经》:未来中国社会的生存逻辑变了,99%的人还不知醒悟

中国社会经过长期的演变,有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而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发展的表现,按照老子思想来看,文明的到来总是需要时间,需要成熟,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后才能形成,但它必将到来。

未来社会人的价值观会成为人与人之间链接的纽带,无论是谁?处在多高的位置,一旦他们的价值观扭曲,低俗,这就是德不配位,那所有人都会抛弃他们,除非他们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价值,不断传播高维价值观,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相反,不论一个人多么普通,在中国社会,你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脚踏实地,仰望信仰,提升自己的价值,传播高维价值观,总有出人头地,咸鱼翻身的那一天。

爱情中靠的是感情的投合,而婚姻中靠的是价值观的投合与相似,婚姻中两人价值观的不对称就是一场灾难,你也只能配的上与你价值观在一个维度且相契合的人,只有双方价值相匹配才能相互成全,相互走向高维,将双方带领到高处。

人生中,你最重要的事就是不断提升你的价值,最幸运的事就是找到你自己,找到你的价值所在。

信仰,价值观是人生的指南针,它不一定会拯救谁,但是谁只要坚守,践行一定会把谁带到更高处,当你误入歧途时会把你拉回来。

老子在《道德经》中天人合一,其实说的就是人的价值观范畴,只有人的价值观与道相结合,人按照道的规律去做事,人道遵守天道,主观遵守客观,也就是主客观结合规律,这样你才可以更好的经营人生。

这个规律告诉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既要有自己的立场,也要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切不可妄自尊大。要做到这一切很难,但是可以不断精进,尽量不受好坏善恶,黑白是非的影响,学习广博的知识,提升高维认知,开阔眼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接下来,分享1--7条《道德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属于人的价值观范畴,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帮你开悟。

1:方法论之道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你要按道的规则,天道的规律去做事,经营你的人生,首先需要方法论,方法论是比技巧,套路高很多维度的东西

什么是方法论?就是人通过在不断学习,探索,研究事物矛盾运动发展过程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事物存在的普遍真理,基本规律。

那你想要掌握方法论,就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去做事,这是做事最高效的方法论。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处于“无”的状态时,你是空杯的心态,心里没有很多“有”,比如杂念,利益,欲望,目的等,此时很多高维的事物,也就是“有”才会进来,流通于你的内心,才能被你吸收与接纳,去客观,全面审视事物与问题。

无为就是按照天道中的“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原则去做事,利己利人,不与其它事物相争。

很多时候,很多人做事总是畏首畏尾,磨磨蹭蹭,就是因为心中的“有”太多,需要兼顾的各个利益关系太复杂,导致总是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片面的审视事物,不能站在事物客观角度来审视,而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全局与局部变量之间的联系与相互转化,陷入僵局。

于是,老子说,天下最柔的事物却可以穿梭于最强硬的事物中,比如现代科学医学技术中的激光可以穿透人的身体,击碎胆囊结石。

所以,老子根据道的原理推出,正向发展着的事物,到了极端就会呈现反向的现象,柔的事物与强硬的事物之间是相通的,而且还可以随时转化。(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正是因为这个规律,老子才强调让你按照“无为”原则,在你的边界,能力圈内去做事,是最高效的,有益的行为,一旦人去按照自己的私欲,欲望去有为,那就破坏了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有损。

无为可以让你“有为”,执行好的“有为”就是无为。你越是想得到的东西你越得不到,一件东西你越是不想它,不在乎它,反而会为你而来。

比如世界上99%的人都苦死夜想发财,成为富翁,实际上成为富翁的人就那么几个,而且还都是不爱钱的富人,因为真正的富人让他们有钱的并不是拥有了多少看的见的财富,而是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社会责任,担当,思想,才华等带来的,他们重视的是后者那些看不见的东西,而并非前者那些看的见的东西。

其次,想要教导他人,就要行无言之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别人的榜样,这比言传更加管用,效率,益处还非常大。(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取舍之道

《道德经》: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一节老子继续讲,人生在世,要懂得取舍有度,这是道的规律。之前我文章中已经提到,连天都要遵守“守一”的规律,那何况渺小的人呢?

如果你欲望太多,什么都想要,对什么都过分的在乎,不满足,不懂得适可而止,这就是贪婪,违背天道的,最后反而你什么也得不到。

那你可能会问,老子是要我不去追求,让我躺平,无欲无求喽了?不是的,老子只是教你,人生苦短,你要去立足于生命本身的角度去追求那些生命更本质的东西,而非假象。

如果你一生把精力放在那些追求非本质的假象,诱惑,欲望上,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人生到最后只不过是一场空而已。

那什么才是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呢?就是以“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处世态度,去最大限度地追求心灵精神上的成长,内心的富足,快乐的生活,对成果不执着,享受生命本身的快乐,培养爱的种子。

那什么是生命中非本质的东西呢?就是名与利,情感,如果你对这些越是执着,你越痛苦,在这里需要注意,很多人把爱与情感分不清,就好比把付出与喜欢分不清一样,爱是比情感高一个维度的东西,情感是喜欢,是占有,而爱是付出,甚至无条件付出(母爱,父爱,大爱等)。

于是,老子讲到,名利和生命哪一个更近一些?肯定生命。生命与财富哪一个更应该看重?肯定生命。得到满足与失去生命哪一个对自己更有害处?肯定失去生命。

如果你过分的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必然会有过量的消耗,过多的收藏财物,也必定会带来重大的损失,所以懂得满足与适可而止,才能让你的生命本自具足。

因此,你要懂得对自己来说什么东西才是重要的,不要去追求浮华于表面的事物,更不要做一些过分的事情,懂得止步才会走得更远。

当然啦,老子也不是教让你淡泊名利,远离红尘,与世无争的社会,家庭和自己不愿负责的地方,没有奋斗精神,慵懒散漫,他只是告诉我们,人一生要去做点事情的,而做事情的最高效率,最有益的方式,就是唯一而不争利而不害,对结果不去执着,争执,明白把事做到位,结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样反而会获得有效的结果。

所以,那些职场中“只看结果”的思想不知道干废了多少人,多少人被中毒,成了一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做事机器,功利心很重,做事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独有的结果,结果是唯一的意义和目的,甚至为了达到想要的结果,目的,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可以不计一切后果。

你要找到你人生的做事节奏,不慢不快,不偏不倚,稳步前进,做长期主义,小火慢炖,不要被别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

3:反相之道

《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 躁胜寒,静则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这一节讲世界是具有颠倒属性的,事物变化发展不仅规律颠倒,由对应的规律所呈现出的事物的行为,现象,佛家称为事物的“相”也是颠倒的。

最美好的东西往往会有残缺,但它的作用不会因为这点残缺而衰竭,比如没有完美的人,也就没有完美的人生,有的人之所以人生很美好,往往都是有缺陷的人,往往追求完美的人,都是平庸的人,往往人生也很平庸。记得,没有完美,圆满的人生,人生不完美,不圆满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是人不会因为有缺陷而阻碍自己变得美好,人生也不会因为这些残缺而抹去那些美好,那些取得大成就的人看似都是有缺点的一样,但是这些缺点并不影响ta的功德;最充盈的事物好像很空虚,但是作用,实力反而是无穷无尽的,比如真正内心充盈,富足的人,他们在外给人的感觉很空虚,这是因为那些追求内在充实的人,会把精力放在内在的提升上,至于外在一切从简,就看起来很空虚,但是他们的实力是无穷无尽,不断提高的; 最直的事物貌似弯曲,比如真正正直的人,看起来好像没有原则,但是刻在内心的善良,藏在骨子里的自信,公正之心不会丢失,真正有正直之心的人,他们因为心中有大的正直,不会为了自己的面子,名与利而盲目的坚持原则,反而会为了达到更大的正直让自己破例,比如,英雄们的大爱,无私奉献精神;最精巧的东西反而显得有点拙劣,真正灵巧的人,看似笨拙,但灵巧不会消失,因为聪明人都在下笨功夫;最善于辩论的人似乎有些不善言辞,真正善于言谈善辩的人,看起来内向不善言谈,但是雄辩的能力不会退化;最大的盈利似乎亏损了什么,比如真正懂得盈利的人都是先从大量亏损开始的。心底的躁动比寒冷更有杀伤力,而安静却具有生发万物的能量。清静无为的思维和做法往往可以成为匡正天下的力量。比如安静的人比躁动不安的人更有力量,更有智慧,冷静的人比表面雄赳赳,气昂昂的人更强大。

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界的属性是颠倒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呈现的行为与与之对应的规律作用后所呈现的现象也是颠倒的。

这里老子在教你,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应该被表面现象蒙蔽慧眼,在你做事时,不要在乎表面,要学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化繁为简,把重点放在事物实质上。

4:灾祸之道

《道德经》: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一节老子论述了无道与有道所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且说明了造成人无道的原因是人在追求名与利,满足无限的欲望,不停地扩大与占有,不断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却不懂得适可而止,不满足,不知足,很容易破坏事物本身自然而然发展变化的规律,最后引火自焚,带来灾祸,事与愿违。

而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不是说让人在学习,提升自己的价值,追求心灵精神成长上,要懂得适可而止,知足,满足,而是在名利,利益,欲望诉求上要知足常乐。

当下社会为什么浮躁?因为大多数人都在宣传功利主义,把精力都放在了追求金钱,贪物享乐的层面,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为什么追求奶头乐,相信套路,真正去自己研究,学习,思考,实践的人太少了。搞科技的永远搞不过那些搞娱乐的,那些为国家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搞科技的人虽位高权重,但是生活艰苦,每天奋斗于科学研究中,实验中,不敢带有一丝功利主义去搞科学研究,而那些搞娱乐的只需要在网上搔首弄姿,挑逗一下情绪,接上几个广告就可以收获大量财富,就是这种幻觉让那些大多数人觉得钱很容易,勾起他们心里的贪心,欲望,利益诉求,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忽悠,套路,而人又会被环境影响,在这种功利主义下,社会那种淳朴的风气变味了,变得越来越浮躁,人就会去想方设法破坏事物自然而然本来的发展变化规律。

知足,满足,懂得适可而止,并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心里有一杆秤,明白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有个边界,如果越界了就会有损伤。

5:认知之道

《道德经》: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一节老子在强调人认知的局限性,世界人可以去认知,但是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没有终点的,也是认识不完全,不全面的,既有唯物的认识,也有唯心的认识,既有主观意识的认识,也有客观存在的认识。

那你如何去认知这个世界,以及什么样的认知是正确,符合道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呢?

人知道一个道理,但是用不知道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道理,这是高明智慧的态度;人本来不知道,却认为自己知道,不懂装懂,这就是很大的毛病所在。(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子开篇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已经解释了,道不可道尽才是常道,世界存在的道很多,各个领域都有各自的道,有已经被人认识了的,还有大量的道没有被人认识。

何况一个道理呢?即使一个道理也是多层面的,需要多个维度与视角看待,你头脑里所知道的那些道理也只是你所认知的道理的一个层面,一个视角而已,并不是全面的层面,全面的角度,正是因为才需要我们抱着谦虚好学的心态,不要盲目下结论,需要多方位考察。

如果你认识一个道理,抱着不知道的心态,你就会自己去多角度了解,分析,探索,站在全局去看,这样才可以让你全面的认知事物与问题。

《道德经》:未来中国社会的生存逻辑变了,99%的人还不知醒悟

因此,知道的多但是抱着谦虚,不知道的态度就等于知道,等于无知;相反,如果知道的少反而觉得自己全都知道,这就是盲目自大,说大话,就等于不知,等于无知。

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提倡的这种认知就是有瑕疵的认知,忽略了人对事物的认知是无穷无尽的,也是认识不完全的,想要弥补这种缺陷就要求人不断去认知事物,而按照孔子说的,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也是片面的,低级的认知。

毛主席就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使经典的书籍上的内容也不要全信,要带着怀疑,批判思维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圣人,圣人的话也不是绝对正确的。毛主席就曾这样评价自己:不要认为我说的都是对的,如果我说的都是对的,那我不成了圣人了吗?这个世界上现在不会有,未来也永远不会有。可以看出,毛主席是非常谦虚好学的,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因此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包括人的感受,思想,行为等都不是绝对的存在而是相对存在的。

一切看起来固有的存在也可能存在变化,不确定的存在也可能存在固有的存在。

怎么理解呢?因为固有的存在并不是绝对不变的,看待事物认识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同,就像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即使是双胞胎,他们虽然外表相似,但是内在的想法,性格,思想等层面都是不同的。

比如,人固化的思维,认知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只要人愿意去接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多读书,也是可以改变固有认知与思维的。

不确定的事物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确定,它是一种不确定的确定。

比如,人的人生是不确定的,也是很难预判未来与人生发展的,正是因为人生是混乱的,不确定的,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自己人生的根,告诉自己是谁?来自哪里?想要去哪里?避免随波逐流,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理想,寻找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发力点,然后让你处于平衡,稳扎稳打,慢慢去奋斗实现它。

在《系统之美》中,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与看待事物的“系统”有关,要全面,系统的看待事物,可能事物系统中的某个角度变了,出发点,那看到的情况就会变化。

老子强调的是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没有绝对不变的东西,人对事物的认知也是有局限的,因此,放下固执己见,自私自利以及那些“自我”的东西,时刻勤学苦练,谦虚谨慎才是最重要的。

6:学习之道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你学习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只是为了把某个知识强塞进大脑里的被动学习,而不是变为主动理解与吸收,那你知识学的越多可能就会上知识的当,读的书越多可能会上书的当。

道理是没有标准的,知识也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正所谓不可道尽才是常道。

因此,学习就是践行道的规律,去探究事物内部的运动与矛盾规律,遵守事物客观规律,不断迭代更新自己,把那些固有的思维,认知,观念及时抛弃,还原事物本来的真面目,也就是事物本质,系统学习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作为杠杆,工具,方法论,去总结事物内部发展变化规律。

你会发现很多人成天学习,但是没有效果,在低水平重复,是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没有认知坐标系,所以知识在大脑都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因为知道不等于知道对了,知道对了不等于去做到了,去做到了不等于长期坚持了。

我们说,量变才能产生质变,不是说数量上变了,就能产生质变,只有有质量的量变才有可能产生质变。只是堆数量,没有深度认知,深度思考,那也是在做无用功。

所以想要取得成就,光靠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自己去实践。

7:顿悟之道

《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o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这里老子强调,上天是有规律的,被称为天道,这个规律就是宇宙世界一定是按天道的规律来呈现的。

只有你知道了这些规律,尊重规律,就可以探索到即使还没有接触过的世界。

那你如何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怎样做事才是最高效的行为呢?

老子讲到,人虽然不出门户,也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按照道的规律原理,你就可以推演出来,顿悟万事万物的现象与义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洞察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按照老子的思想来看,道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人的特性也是按道的规律呈现的,人与天总是践行着同样的规律,人只有了解自己,就可以了解天,了解自己就不用出户,只需看明白自己的规律,就可以看明白天的事理,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人的价值观必须要尊重天道的规律,按照天道的规律行事。

因此有道的人不用出行,但会根据道的原理规律去推知明白事理。

比如,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胜利的前提是毛主席发现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做支撑,毛主席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规律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推知了中国革命的产生,发展,胜利的事理,预判与把握了中国革命的走向与未来。

就像当下的科学领域一样,重大科学都是因为在前人伟大理论推论成立的基础前提下,后面才实践证明真假,如果一个人不重视理论研究,只是擅长在浮于表面做文章的人,绝对成不了一个领域的“得道”之人。

再比如,牛顿之所以能顿悟与发现“万有引力”,就是按照老子思想中的“阴阳之道”,给了牛顿灵感,通过苹果落地这个普通现象,然后产生疑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再到直达事物本质去研究,去实验,才有了后来重要研究成果。

《道德经》:未来中国社会的生存逻辑变了,99%的人还不知醒悟

没有人生来就是伟大的,只是那些伟大的人,在思维上按照道的原理,规律去推演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在行为上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去实践,顺道而为,却更容易取得成就。

也许我们的顿悟只是牛人的基本功,但是只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去吸收高维能量,践行高维价值观,你也可以看的更远,飞得更高。

最后,祝你精进,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道德经   方法论   天道   美文   认知   价值观   老子   逻辑   事物   规律   东西   思想   未来   生命   人生   社会   天下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