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深度)

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意思是成事在于萧何,败事也在于萧何,事情的成败都是由一个人造成的。

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深度)

同样逻辑,成也战略,败也战略。无论是一个人,一个组织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全在于战略。

道作用于万事万物,规制着万事万物的运行,因此,万事万物的战略都必须符合道。

不要局限自己对于战略的认知,它不仅存在于万事上,也存在于万物中。此时,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我听说过万物中的人做事需要战略,没听说过万物都有战略?

那我可能会说,你还是缺乏对大自然中存在的一些自然规律的认知与观察。

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战略,其中万事,也就是做任何事情需要战略这一点没有问题,你能理解,那万物中人的发展进化也需要做有战略的事情来达到,这你也能理解。

那万物中静止的,运动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等都有各自的使命、价值、意义、作用,这就是它们的战略。

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深度)

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靠万物在各自的战略轨道运行实现的。

水利万物而不争是水的战略,水的战略决定了水的境界,那同样人的境界以及做事的境界达到水的境界就几乎接近于道。

宇宙,大自然的发展需不需要战略?需要,宇宙,大自然的发展战略要符合是天道;国家的发展需不需要战略?需要,国家发展的战略要符合是治国之道(政策,制度);那家庭发展需不需要战略?需要,家庭发展的战略要符合家庭之道(家训);那商业发展需不需要战略?需要,商业发展的战略要符合商道;那个人的发展需不需要战略?需要,个人的发展战略要符合人道。

在战略学上,天道是要高于战略的。

一方面,拿国家来说,国家的发展战略就要符合治国之道,国家制定的建国方略,政策就是治国的从政之道嘛。另一方面,像治国之道,家庭之道,商道等,因为这些都是跟人有关,所以,它们又属于人道的范畴,而人道又必须符合天道、即客观规律,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先有天道,后有战略。比如在投资领域,你要先掌握投资之道,才能根据投资之道制定相应的投资战略。

先有天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先考虑别人;后有战略,再考虑自己。

战略,是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怎么去,是获取胜利的路线图。

孙子讲战略,先胜而后战,赢了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战略。如何做到先胜?只要你的战略符合天道,即使没有交手之前,你已经处于优势地位了。比如蒋介石的国民党为什么失败?共产党为什么胜利?看看两个政党的战略路线,就可以判断到底谁最后胜出。

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深度)

公路旁的大树有没有战略?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大树的战略。

根据大自然的启示,你会发现,运动的水有战略,静止的大树也有战略,那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战略是呈动静结合的,静说的是要有战略定力,确定一个大的战略方向后就不能摇摆不定,老子讲“大智若愚”,真正智慧的人看起来有点愚笨,这种愚笨就是战略定力,即正确的事情重复做,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在那些喜欢耍小聪明,没有真智慧的人看来觉得,这类人好笨啊,其实是他们自己愚蠢罢了。民族企业家曹德旺一生就做一块在大多数看来很不起眼的普通的玻璃,而且还做到了世界第一,把普通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不普通,这就是大智慧,大智若愚的含义,再比如历史上的愚公移山故事;动则说的是要有战略执行能力,也就是实现战略,在实现大方向战略过程中,也必然存在各个阶段,各个阶段又会存在不同的从大方向战略中分化出来呈动态的小战略,这时就需要你去研究各个阶段小战略内部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内在的相互联系与转化,辩证地看待问题,抓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孙子曾提到,如果你拥有一个伟大的战略,你就可以不战而胜;那相反,你拥有一个糟糕的战略,你会输的一塌糊涂。

任何事的成功都首先是战略上的成功,任何事的失败都首先是战略上的失败。

其次,光有战略还远远不够,即使你的战略再伟大,没有办法实现那也是白扯,因此,你还需要实现战略过程中的局部战术。

战略上轻敌,会影响全局;战术上失误,会影响局部。

因此,战略上藐视敌人,能一眼看透全局;战术上重视,把握每一个阶段的局部关键环节和细节。

2

首先,想要在一个领域建立正确的战略的前提是你要搞明白你研究什么?如果你的学习都是碎片化,不成系统,盲目,甚至漫无目的,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那你的学习是没有很大效果,只是在低水平的重复。

比如毛主席研究的是战争,在《毛选》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上,第一节,毛主席就指出,战争的规律是发展的,首先,他把要研究的问题具体化,先研究战争规律,再研究革命战争规律,最后再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你发现了吗?毛主席在把问题具体化,战争规律研究完,还不行,到底是什么样的战争?嗯,是革命战争,那还不行,还不够具体,是美国革命战争?还是日本革命战争?都不是,是中国革命战争,所以,战争(一般)——革命战争(特殊)——中国革命战争(极其特殊)。在不断层层递进,不断把要研究的问题具体化。

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深度)

那你要研究哪个领域都是一样的,先把研究的复杂问题具体化,比如你研究投资领域,那你就按照这个先把它具体化,投资领域很大,你到底要研究投资领域中的哪一个领域,是房产投资,还是别的什么投资。只有先把你要研究的大方向确定下来,你才能去研究这个领域的发展规律。

那确定下来要研究的领域是不是就完了呢?

那怎么办?

毛主席在《毛选》中提到: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在这里我再补充一下,事情的情形是事情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形式,不同特点与不同情况,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事情的性质是说要用“第一性原理”能一眼看透事物本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则是说事物之间有外在联系,也有内在联系,善于分析总结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发展变化规律,内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内在的相互对立,联系与转化,辩证的看问题分析问题。

当然,事情的情形既有一般情况与性质,特点,也就是事物都普遍存在的,还有特殊情形的情况,与性质,特点,也就是只有个别,特殊情况下才有的。

比如,人性是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但是一个人的才华,智慧,性格却只有这个人具有,别人没有,也复制不了的,是特殊的,稀缺的。这就跟为什么别人的成功你复制不了呢?那是因为别人成功的方法和模式,你尚且可以复制,但是别人的人生经历,背景,受教育程度,接触的资源,才华,智慧,性格等都是特殊的,只有这个人具有,是稀缺的,这些你没办法复制。

因此,研究一般的事物,它们又有着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质,在你研究一般事物规律之外,也要去研究它的一些特殊规律。

其次,搞清楚以上问题后,你还需要知道你研究的领域的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有什么价值?什么使命?

最后,我们来聊一下研究事物战略的问题了。

先来思考一下,什么是战略?

毛主席在《毛选》中提到: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由此,可以得出:所谓战略就是研究事物全局的一种谋略。

研究带全局性的事物发展变化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事物发展变化指导规律是战术学的任务。

战略对应的是事物全局,战术对应的是事物局部;根据事物发展全局制定相应战略,根据事物发展局部制定相应战术。

那为什么在制定战术之前要先了解战略全局上的规律呢?

一方面,因为只有看透全局,你才能灵巧地去使用局部的战术,制定计划,方案,用什么方法论去做更有效果?毕竟局部的战术是从属于全局战略中的。

就像你只有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旅游?你才能选择根据目的地选择最优的路线方案,坐什么交通工具效率高,需要提前了解哪一个地方的地图等。

因此,战略全局上的胜利不取决于局部战术上的胜利,为什么呢?因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战略全局不是由一个局部构成的,它是由各个不同阶段,不同情形,不同层次的多维度局部构成并影响着的,不是一个单一方面构成影响的。

另一方面,毛主席在《毛选》中提到: 然而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有的时候,有些局部破坏了或失败了,全局可以不起重大的影响,就是因为这些局部不是对于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怎么理解呢?即使你有很伟大的战略预见性,战略很大,但是局部缺少去实现,让理想变成现实的方法,以及构成全局的一些局部变量与要素,那全局就是空荡荡的,看起来很虚的东西,被敌人一戳就破。

比如你在房产投资领域很牛,很有战略预见性,总能比别人先看到房产投资的未来与全局,但是你没有把局部的关键环节,关键要素,关键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之间内在的联系,对立统一(转化)关系,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主要基础细节没有执行到位,那全局依旧是一副空壳子,不能形成坚固的护城河,稀缺性,那依旧白搭。

因此,在局部战术上,要事第一;在全局战略上,以终为始。前者是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所以,在局部战术上要重视它;后者全局又统领局部,各个局部战术又要根据战略全局来设置与制定计划,方案,然后总结相应的执行方法论。

就好像下棋一样,有的时候,局部的某一步棋走错,可能对整个棋局的全局不起重大影响,那是因为这些走的局部的某一步棋不是对于棋局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深度)

但是若构成棋局全局的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关键阶段,关键一步出现失误,此时,整个棋局的全局立马出现变化,那是因为这些走的局部的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关键阶段,关键一步是对于整个棋局的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所以,凡是指导与制定战略的大师,都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自己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与动作上,而不是放在其它问题与动作上。

最后,就是要不断实践,学习提升自己的战略预见性和战略觉悟的超能力。

那如何提高呢?没有任何捷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因为全局性的东西是佛家说得“无相”,是看不见的,需要通过学习、思考、分析、研究、实践来熟知事物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性质,情形(一般和特殊),特点,以及各个方面的内部联系与相互转化的矛盾运动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自己的行动。

3

之前我在《道德经》中已经提到,不管是战略之道,还是战术之道,都是跟人有直接联系的,都是属于人道的范畴。

不论是谁,不论你的战略战术多么厉害,多么伟大,多么高深,多么高明,都必须先符合人道,也就是首先要得人心

不能在得人心的前提下制定的任何战略战术都是耍流氓,最终都是自食其苦果,自讨苦吃。

在《二十四史》中的《南史》卷一中讲述了宋高祖刘裕的故事,宋高祖刘裕,字德舆(yu),乳名寄奴,彭城人,相传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刘裕童年时代,其家道已经败落,迫于生活,刘裕砍过柴,做过工,还做过小本生意,刘裕后来从军,并在军中锋芒毕露,镇压孙恩,卢循的起义之后,官位升得很高,两次北伐之后更是威望大增,到了东晋末年,刘裕已经成为权倾朝野的显赫人物,公元420年,刘裕废掉东晋皇帝司马德宗自立为帝,国号为宋。

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深度)

公元409年,南燕主慕容超先后两次派兵南下,在淮北地区抢物掠民,因此,刘裕上朝请示,要求领兵讨伐南燕,这年夏天,朝廷同意,刘裕带兵北上,去拿下南燕的要塞之地大岘(xian),就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南燕的大将公孙五楼深思熟虑后,为南燕主慕容超送上自己的三条应对策略。

他分析道,刘裕的军队轻装北上,犹如闪电奔来,妄图速战速决,锐气正盛,南燕的军队不应同刘裕的军队以强对强,硬碰硬,实用的办法是先守住大岘,以逸待劳,用持久战的办法拖垮刘裕的军队。

为此,公孙五楼建议,上策是派出一部分军队绕道南下,切断刘裕军队的供给线,南北夹攻,刘裕的军队必败无疑;中策是烧坏庄稼,让刘裕的军队无法补充体力,又不能求战,时间一长自然退去;下策是放刘裕的军队进入大岘,正面交战。

然而慕容超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不把建议当做一回事,认为兵多粮足江山稳定,即使刘裕大军过了大岘也不是他千军万马的对手。

结果战略上的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自以为是,高看自己,小看敌人,同时战术上失误,认为只要按照公孙五楼的战术应对策略,就可以守住大岘,结果被刘裕大军攻破,失城是小,不幸的是何止失城,而是身亡国破。

这里不是说公孙五楼给的策略有问题,他给慕容超的策略按照当时实际情况很完美,但是即便他按照这种策略执行了,守住大岘,那依旧保不住自己和江山。

毛主席在《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对此有评点,指出:守大岘亦无用。

因为毛主席给出这个评点时,肯定不是随口而出,而是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发现当时慕容超对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十分残暴,政治政权腐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失人心的。一个人失掉人心比失去任何东西都可怕,俗称社会性死亡。

其次,慕容超为人刚愎自用,狂傲不羁,目光短浅,专横,嚣张跋扈,不仅战略轻敌,还在战术上失误,这是德与才不相配位,只能走向灭亡。

而一方面刘裕在带兵,军队管理方面极其严谨,纪律如铁,人民都拥护他,另一方面,刘裕能采纳部下正确的意见,官兵相互团结,形成了战斗力,还有人民这个铜墙铁壁支持,那胜利肯定必然。

所以,慕容超即使用公孙五楼的策略,以及守大岘的战术,都是只能延缓死亡的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亡国危险。

这明显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任何时候,得人心是任何战略的核心,缺少它,任何战略都是空壳子,不堪一击。

毛主席作为从一介书生到战略思想家,军事指挥家,在《毛选》中像《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其中既有毛主席对于战争的理解与领悟的过人之处,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还有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很多地方都在阐述和强调一个东西,那就是人民战争,也就意味着中国革命战争取胜的关键全在于人民。毛主席写的《湘江评论》,各种各样的文章,文献,做媒体都是在用思想聚拢民心,捍卫军心,国家主权,让官民,官兵团结一致,为解放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蒋介石国民党的失败,最终败走台湾,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掉民心导致的后果。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必将取得大成就。

4

在《周易》中的观卦中提到一个思想:格局决定全局。

一个人身上的格局决定了他们人生的全局,而格局是委屈撑大的,是一个人的气度。

在人生中,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低谷,ta才有绝地反击的格局;只有经历过生死离别,ta才能看透生死;只有经历过炼狱般的痛苦,ta才有宽广的胸怀和高的境界。

在精神上主动吃的苦越多,下笨功夫的人,越有本事,而那些喜欢耍小聪明,走捷径,沉迷物质,娱乐,短视频中丧气思考能力的人,会越来越愚蠢。

当世界上愚蠢的人越来越多时,当那些愚蠢的人都忙着埋头做傻事时,你应该庆幸,你的机会就越来越多,是他们把更多机会让给了你,来成就你的。

在《二十四史》中《三国志·吴主传》中讲了吴主孙权的故事。

毛主席在《博览群书的毛泽东》中是这样评价孙权的,他说:孙权是个能干的人,当今惜无孙仲谋。
辛弃疾有首诗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字仲谋,生于公元182年,死于公元252年,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吴国富春人,公元229年至252年在位,溢号为大皇帝。

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深度)

孙权少年得志,汉建安五年其兄孙策死亡,孙权继续统领江东地区,得到周瑜,张昭,程普,鲁肃,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等人大力辅佐,从而让鼎足的势能能久立起来。

在行政军事上,孙权大权独揽但又知人善用,特别是在启用新人上颇有胆略,在他统治的50年中,江南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对孙权作过这样的评价:孙权宁肯委屈自己,忍受向曹魏俯首称臣的耻辱,推崇有智有谋的人才,效法上古勾践卧薪尝胆,以求扎稳根基,正是因为孙权有如此的“是可忍”的方略,才能独居江南,成就与魏,蜀鼎足的一番大业。

格局都是委屈撑大的。

毛主席曾在1958年,5月8日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评价说到,程普是老将,孙权打曹操时却没有用老将,而是用年轻有为的周瑜做都督,而且程普还表示不服,但是周瑜打了胜仗。

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孙权在大难临头之际,敢于用年轻人的气度和才能,表示肯定与推崇态度。

不仅如此,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期间也是推崇对于青年干部的大力培养与提拔。

毛主席在莫斯科曾对一批中国留学生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中国的三国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当年孙权就光孙权身边就有四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建功立业时都是青年干部,周瑜做建威侍郎时,只有24岁;鲁肃做幕僚工作也只有30岁左右;吕蒙赤壁大战是31岁;而陆逊被孙权重用时年仅21岁。

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深度)

突然想起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

孙权的成功在于德才兼备敢于重用年轻人的才能,而且孙权是一位很难得一见的伯乐,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跟对人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遇到真正的一位伯乐确实很难的,在曹操带80万大军直压长江北岸的时候,让孙权很是捉急,但幸运的是孙权正在“焦头烂额”时,相中了周瑜这位“千里马”,通过与蜀国联合的战略攻破了曹操的大军,故此毛主席评价孙权是一位能干的人也是情理可原的哈。

从1953年至1958年间,毛泽东在多次的场合讲话中用过孙权重用周瑜的例子,不断强调说明在选拔干部时不要搞论资排辈,而是要注重能力和水平,要相信青年人,希望终究是在青年人身上,这就是领导识人用人的能力,也可以是我们在交朋友时看重的,一个人靠不靠谱,就看他们的能力与水平如何,不提倡用“完人”和全才。

毛主席曾说:一个人,才有长有短,性情,习惯有恶点,也有善点,不可执一而弃其一。

可以看出毛主席在识人用人过程中善于抓人的品质和个性优点,也正是如此,在中国革命战争期间才会涌现大量的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

5

《孙子兵法》中讲到一个用兵的战略原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二十四史》中的《南史·宋太祖本纪》提到,宋太祖刘义隆,小字车儿,是武帝刘裕的第三个儿子,晋义熙三年出生于京口,八岁时,被封为彭县公,十四岁时,被封为宜都郡主,官阶为镇西将军,荆州刺史等。

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深度)

青少年时代喜欢读经书,史学,写的一手好隶书,元嘉元年秋八月刘义隆在中堂即位,备法进入宫中,47岁时在宫中去世,溢号为景皇帝,庙号为中宗,是年三月,落葬于宁陵,孝武帝即位后,改溢号为文帝,庙号为太祖。

刘义隆在位时,通过一系列的施政手段,使当时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一度出现了元家小康的繁荣昌盛局面,还被当时的史学家司马光称赞刘义隆为“承平之良主”。

但是在元嘉末年,刘义隆发动两次北伐战争,高兴而去,失败而归,损耗大量物力财力,因此在历史上把刘裕建立的宋朝称为刘宋王朝,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称为赵宋,都开始走向衰败。

为什么衰败呢?

在刘义隆登基之后,期望大权独揽,公元426年正月,王华等人向刘义隆献计,谋杀重权在握的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刘义隆依照计谋行事,因而将军政大权集中于自己一身,军队将帅的任命,作战的策略和部署也由他一人做主,甚至两军交战之时,将帅任凭他的圣旨行事,没有一点自己灵活机动的指挥权。

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都无权调动军队做决策,那就会导致兵与将,上级与下级,将与皇帝之间分崩离析,皇帝无法与将帅和士兵之间交流,沟通,交心,将帅不敢亲近皇帝,兵,士不敢亲近将,帅,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拿出来讨论,导致认知不协调,行动执行动作也会不一致,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悲剧。

而毛主席作为军事思想家,指挥家,他很注意研究和创造战役,战争的指挥艺术,像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百万雄师过大江等都体现着毛主席卓越的指挥艺术才能。

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深度)

毛主席曾提到:在战略上高度集中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各级指挥员的自觉能力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就是讲战场远在千里,战情复杂多变,一线的指挥官不应当把君王的命令当做教条,而不知通权达变,随机应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进行战斗指挥,从而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怎么理解呢?你自己的人生战略不是在别人那里找到的,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想你人生的全局,不要老是盲目地听别人的建议与方法,把这些当做教条与命令,别人给的建议与方法是别人根据他们自己人生战略中总结感悟出来的,不一定适合你的人生战略。

人生如战场,高度集中统一的战略上,远在千里,情况,情形复杂多变,应懂得变通,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随时准备掌握人生主动权进行弯道超车;战术上,近在咫尺,大多数人却被蒙蔽了双眼,成了一位睁眼瞎,眼冒金光,匍匐在地上寻找金子,寻找捷径,对那些套路,阴谋诡计深感追捧,总想不劳而获,不想下笨功夫,修炼真本事,却对那些打开思维牢笼,与认知监狱,开启大道之门的钥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最后,所谓战略就是一个人对于事物全局的把控,真正高明的人都是一眼看透全局的战略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革命战争   全局   公孙   南燕   战略   美文   局部   万物   战术   深度   军队   事物   规律   事情   大师   阶段   领域   战争   高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