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是,稀缺的战略眼光

1

在古代战争中,先发制人是非常重要的用兵思想,谁先抢占战略高地,谁就能优先占据较大的优势,比别人更胜一筹。

战术上落后,只要战略正确,你还有弥补的机会,相反,战略上落后,无论你战术上怎么弥补,都无济于事。

比如诺基亚手机,在非智能时代曾风靡全球,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手机厂商都开始转型做智能手机,诺基亚手机却迟迟没有转型,等到想要转型的时候,已经跟不上别人的脚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走向衰落。

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是,稀缺的战略眼光

如果你观察历史就会发现,高人与普通人有哪些不一样的呢?其实是他们超前的思想,稀缺的战略眼光,总是比别人看得远,他们能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通晓事物对立(阴阳)统一的变化之理,洞察事物产生到灭亡过程中遵循的矛盾运动规律,迅速做出正确的战略调整。

晚清的曾国藩,他就是一个懂得权衡局势,善于变通,具有稀缺的战略眼光,又非常恪守自身原则的人。

他是一位汉族的人,而当时满清朝几乎都是满族贵族的天下,但是,他却凭自己的本事,从一位笨拙的书呆子完成了到晚清重臣的巨大改造,真不愧是战略家啊。

当时朝廷在启用曾国藩等汉族大臣的时候,也安插了一些满族的大臣,利用一些满清贵族去牵制他们,那么为了打消清政府这个疑虑,曾国藩很明智,懂得进退之道,具有以退为进稀缺的战略眼光。

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是,稀缺的战略眼光

那时朝廷派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镇压成功以后,曾国藩就把大部分的湘军裁撤了,并告诉朝廷说:湘军的实力已经大大削弱了,你不要再对我起疑心了,不得不说曾国藩这个明哲保身的战略眼光很是独特。

后来满清大臣僧格林沁围剿起义军的时候,遭到了全军覆没,朝廷又去请曾国藩出山。

这件事虽然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是他诚惶诚恐,他不知道一旦出山是凶还是吉?因为湘军裁撤以后已经在实力上大大削弱,如果再北上围剿就得靠淮军,而淮军是李鸿章旗下的,不是曾国藩带的兵,指挥起来肯定就是没有那么顺畅,于是这个时候曾国藩就采用了拖延战略,把围剿北上起义军的任务交给了淮军,以退为进,自己的湘军后延。

这时李鸿章就派部下堵住了起义军的北上之路,这样就为曾国藩创造了条件,通过拖延的战略转变了局势,本来是一个万难之举,但是曾国藩却做到了游刃有余,非常灵活,懂得变通。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

正是因为“后”,才有“先”,否则何以有“先”?以退为进,正是因为“退”,才有“进”,否则何以有“进”?正是因为“隐”,才有“显”,否则何以有“显”?

诸葛亮的隐居卧龙岗,正是以退为进,以隐为显,否则又何以要在隆中决策?历史上的一些战略家都懂得以退为进,以屈求伸,以隐为显的战略思想。

因此,在未来,不管是人生路上,还是事业路上,都是充满着不确定因素,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黑天鹅,变永远是常态,不变是非常态;事物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事物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所以要在变中牢牢把握不变的东西(事物本质与事物发展的矛盾变化规律),根据不变的东西顺势而为,把握局势,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调整自身战略战术,这就是“第一性原理”中那个不变的“一”,只有把握住不变的“一”,才能创造生出更多变的物质形态,这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是,稀缺的战略眼光

人在年轻时,总有人要嚷嚷着我要改变世界,这就是一种愚蠢的想法,达尔文一生研究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永远不要妄想自己可以跳出“天道”,即物质世界中存在的自然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宇宙平衡法则,想要让世界,天地宇宙来适应人类社会活动,而是人类社会活动必须要去根据“天道”,制定与调整相应的战略,去适应自然,天地宇宙存在的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老子《道德经》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么意思?宇宙中有四大,道,天,地,人,而人只是其中之一,因此,人应该效法天地开合后存在的自然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人才能在天地开合后形成的物质世界,社会环境中长期平衡发展与生存下去。

这就是明智的人,会选择让自己适应这个世界,他们都在勤奋的改变自己,不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妄加干涉,而愚蠢的人,却坚持按照自己的欲望成天嚷嚷着要改变世界,但是终究发现自己连自己都改变不了。

这个世界,怎么可能会适应某个人呢?这不是扯淡嘛。你还是要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周围的形式,社会发展趋势,时局,事物发展走向等,要有非常清晰的把握才行。

2:注重修养品德

《道德经》中着重讲了两个字,即“道”与“德”,道是天道,德为人道,德是人在“人道主义精神,文化,管理,发展”中应运的表现,只有人去效法天道,按照自然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做事就可以表现出有德的样子,这就是老子说的“无为”,无为就是不妄为,不按照自己的欲望去做事。

德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是为人之本,这个根坏了,腐朽了,那这个人即使再有才华,无论他们多么高大,地位有多高,再有能耐,那也是废人一个,没有任何价值,没有厚德,任何才华都载不住,即使暂时载住,也会很快消散。

所以,德是为人之本,才是立身之本,你想要多大的雄才大略,你就要让你的德配的上你的雄才大略,往往一位伟大的人物,不仅有雄才大略,还有能载住雄才大略的大德。

才决定你能做多大的事,而德决定你能走多远。

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学校教育告诉你,钱是赚来,这就给很多人误导,甚至有的人为了赚钱选择不择手段,贪污腐败,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经常在网上,朋友圈能看到的,从战术角度来看,大概接近99%的人脑子里总是在想着赚钱,忙着赚钱,而从站在未来,战略角度来观察,发现很少看到有人在忙着说让自己值钱,只有接近1%的人在勤奋着让自己值钱。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本来是忙着让自己值钱的黄金时期,而大多数男人,女人却搞反了,在忙着赚钱,这就是本末倒置了,这些男人,女人将在30岁之后变得一文不值,被生活与工作折磨的千疮百孔。

忙着赚钱的人,是人跟着钱跑,经常脑袋里在想别人口袋里的钱怎么才能放在自己口袋里,成天琢磨怎么销售,怎么营销,怎么成交,用什么话术,所以这些人很焦虑,睡不着,吃不好,熬夜伤身;忙着值钱的人,是钱跟着人跑。

谁告诉你钱是赚来的,钱,真正的财富根本不是赚来的,而是修来的。

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是,稀缺的战略眼光

比如世界上最富有的犹太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犹太民族竟有2000多年处于颠沛流离,漂泊流浪的状态,他们没有家园,没有土地,没有生存的权利,并屡遭异族屠杀,然而他们凭借自己独特的智慧与坚强不屈的精神生存了下来,并且谱写了人类史上璀璨的文明。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只占世界人口总量0.3%的犹太民族,其中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4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其中获得诺贝尔的科学家中有17%是犹太人,比如爱因斯坦,世界十大哲学家中有8人就是犹太人。

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是,稀缺的战略眼光

犹太民族之所以令世界瞩目,源于犹太人运用自己杰出的智慧,生生不息地延续着民族的圣火,创造着民族的伟大辉煌和历史,还创造着世界的伟大知识和财富。

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牛逼,一是犹太人,二是中国人。

中国从一穷二白,处处受人欺负的民族,到如今的发展跃迁,都是先辈与人民,勤奋刻苦,用智慧,福德修来的。

犹太人既没有罗马帝国式的强大武力,也没有中华民族般的强盛国力,有的只是不堪一击的弱小和备受歧视的卑劣,被驱逐和被歧视的经历以及不断迁徙的挑战和痛苦,使得这个民族千百遍的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积极思考,积极行动,终于找到了民族的生存之道,智慧的财富,文化积累,民族文明的财富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无德有才,虽然能靠才赚来很多钱,财富,但是迟早会败光,才华也会消散;有德无才,才可以因德而生长,就可以载物,承载财富。

财富,才与德的关系,就像船与水的关系,水(德)亦能载舟(财富,才),亦能覆舟(才,财富)。

当然,财富并不仅仅包括看的见的物质,金钱,还包括看不见的,比如思想,精神,健康,快乐,幸福等,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一个人成不成功,幸不幸福,与他们所拥有的,看得见的物质,金钱没有任何关系,常常与那些看不见的财富有很大关系。

有句话叫“无功不受禄”,一个人没有创造什么功德,是不能接受任何福(富)禄的,反之则必然会引来灾祸。

因此,你会发现越是有才的人,有名气的人,越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要让自己的才,配的上自己的德;相反,越是注重品德修养的人,越重视才华的培养与提升,要让自己的德,配的上自己的才。

任何一个伟人的诞生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时代历史发展趋势作用,时间作用,在一个个平凡的细节磨炼造就的。

正如鲁迅曾说:天才的第一声啼哭,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一个伟人的最高战略也不是他头脑中凭空想出来,更不是闭门造车得来的。那是哪里得来的呢?是在社会的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得来的,这就是一直在强调你要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历史,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并加以实践的原因。

人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生产实践,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这5个感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形成的是各种意识,灵感,被称为感性认知,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

这种感性认知的材料积累的越多,并相互作用与联系就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形成抽象概念,定义,理论,精神,思想,方法论,变成了理性认知,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

这是整个认识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向主观精神转化的阶段,由存在向意识转化的阶段,这时候形成的理性认知,包括(理论,思想,方法论,计划)到底是否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办法证明,还是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会进入到认知的第三阶段,即由主观精神向客观物质世界转化的阶段,由意识向存在的转化阶段,这就是把第一,第二阶段形成的认知放到客观的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一番,让客观检验主观是否合理,看看这些理论,方法论,计划,思想等是否得到预期的效果。

一般来说,客观反映的效果很理想,那说明主观方面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反之则就是不合理的,然后再继续去不断调整主观方面的东西去实践,直到主观符合客观为止,一个正确的认知,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反映认知,再由认知指导实践,这样一个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知行合一”的世界观。

《孟子》中曾说:人皆可以为舜尧。

的确,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作用的人物,都是经历过一个艰苦的磨炼过程,这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因此,每个人在当代,都要找到自己人生的历史使命,担当大任,那么必须要在社会的科学实践中,困苦境遇中不断锻炼自己,研究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追求事物本质,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加强思想建设,提高修养品质,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仅要学习伟人,巨人,也不要认为毛主席是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超越的领袖,不要给自己设限,因此,你不仅要学习伟人,你还要尽可能去超越他们,那不是更好吗?

毛主席曾说他是农民的儿子,他是在农民的革命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是与中国社会,人民血肉相连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运动,多少年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生长出的人民领袖,中国革命的本质是农民革命,他不是靠选票产生的领导人,他是历史的选择,是在把一生都奉献“为人民服务”上,他的贡献与功德决定了他成为人民领袖的必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以敌为师

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到:你们独裁。可爱的先生们,你们讲对了,我们正是这样。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或曰人民民主独裁,总之是一样的,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

蒋介石的反革命独裁,就是在一切反动派哪里学来的,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正好是从对手反革命哪里学来,要干革命,把革命干成,势必要先向反革命学习,向敌人学习,只有把对方摸清楚,对敌人的政策了如指掌,才能制定相应的革命政策来克制反革命政策,这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里告诉你的是,要善于向你的对手学习,你的竞争者,甚至所有人,乃至社会,万事万物都有你学习的地方,时刻保持开放心态,不要闭门造车,不仅要正面思考,还要反面思考,即逆向思维,当你想到一件事背后的“利”时,你也要考虑这件事背后的害在哪?

老子《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老子在用自然宇宙法则指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没有真正的丑做基础,那人也就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当所有都知道什么是真美的时候,自然也就知道了什么是真丑;没有真正的善做基础,那人也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恶,当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真正善的时候,所有人也就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恶。

没有“无”就无从说“有”,万物不是处于“无”的状态,就是处于“有”的状态,没有第3种可能。

不了解“短”,你也就不知道“长”,因此,你要感谢“短”的存在,才让你认识了“长”;你只有懂得,了解了难处,你才能真正懂得不易;你认识了高,才能知道什么是低。

所以,有道的人都是按照天道的规律去做事,他们懂得事物背后的矛盾运动规律,明白事物是相互对立存在的,会自动,必然的连动着其存在的对立面,就像物理学中的磁极一样,只要生成了N极,就会自动必然的激活S级的存在,它们其实就是一个事物的正反(对立)两面的不同称呼而已,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同出而异名”事物永远不会有单极存在,而愚蠢的人只顾事物的一面,而不顾及事物与之对立的另一面。

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是,稀缺的战略眼光

而且这事物相互对立的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

以上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也可以交流讨论,下期再见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道德经   犹太   战略   以退为进   犹太人   美文   对立   认知   客观   事物   眼光   规律   物质   民族   未来   财富   历史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