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毛主席如何通过读书提升领导力的方法论?

说个真相啊,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自学能力。

学习力永远是最稀缺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是个体崛起的时代,意味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领导者。

无疑领导力成了未来人人都需要掌握的学问,它无处不在,贯穿于生活与工作,甚至整个人生的方方面面。

人生中,比起管理自己更重要的是领导自己,而领导又是比管理高一个维度的东西。

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提到,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践。

正如德鲁克在《变动中的管理界》中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其中哈罗得·孔茨曾提出一个领导力概念: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领导力是一种影响过程,是影响人心甘情愿和满怀热情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的艺术或者过程。

由此可见,领导力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哲学,是一种影响力,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地方,比如企业中,课堂上,操场上,军队上,家庭中等,它是我们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核心要素。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独特的领导力潜能,因此,不要局限自己,认为领导力只存在职场,还有的人认为领导都是全能的人才,需要全面的优秀,都要比员工强,实际上真正伟大的领导是既可以领导没有自己优秀的人,也可以领导比自己强的人。

人生中,你不必追求十全十美,只需找到你的热爱与优势,将它们发扬光大,你就是人生的赢家。

《二十四史》:毛主席如何通过读书提升领导力的方法论?

毛主席曾对《二十四史》里面中国的20多位帝王做过思考评析,这是领导干部们必读的书籍,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

成就最高的那批人,看似都有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并不影响他们的功德。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找到自己的热爱与优势,并将优势发挥到极致,那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被优势掩盖,此时缺点也成了优点。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它来源于老子《道德经》中的提到: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取得大成就的人往往看起来都有缺点,真正大智慧的人看似有点愚笨。

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你想要取得成就也不例外,也要像四季变化那样有规律的进行,四个季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各完成其功能而离去。

毛主席承载着20世纪中国革命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艰苦卓绝而又曲折辉煌的历史负荷,它在影响和创造20世纪中国历史的同时,也从没间断地对中国历史进行全方位的攻读和研究,其中将大约4700万字的《二十四史》一生读了三遍,《资治通鉴》一生读了17遍,而且做了很多批注与勾勾画画,还有大量的读书笔记,最近我在学习研读。

在很大程度上,毛主席领导与影响了创造20世纪中国历史的能量与智慧的来源之一,就是他从史书中充分吸取营养的升华和转化。

不管毛主席是站在政治家立场,还是史学家角度,他读史的一贯态度用12个字总结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这是第一点。

就是这种态度让毛主席将历史知识内化成历史智慧,善于思考与分析史书中的人物命运,将其形成敏锐的历史洞察力,进而使他成为站在历史前列能改造和创造一个时代的伟人。

在延安时期之前的30年,也就是他的青少年时期不仅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养成了善于思考与分析的习惯,这是第一个特点,其实给你的启发就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领导力中最关键一个核心能力就是洞察力,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信息爆炸时代,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见解与分析。

那怎么做一位特立独行的新物种呢?

新生事物很脆弱,不管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如此。而脆弱就容易被当做猎物,所以创新者往往会沦为被迫害的对象。

一般来说新生事物有两个特点:

一是由于自身原因,新生事物大多很脆弱。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讲的就是第一批创新者的悲剧。

很多研究认知科学的书分析认为:人类认知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

有千万分之一不到的人能捕捉到最前沿机会,这是先知先觉的人,也叫创新者。
在他们之后,人群里大概5%后知后觉的人,他们跟在创新者后也能做最前沿的事,这些人是追随者。
在这之后是80%以上的普通人,当创新者和追随者把新事物发展成熟时,他们才能理解并且接受。
在最后有15%的人是顽固势力,哪怕社会上已基本接受了新事物,他们还顽固地阻挠,宁死不屈。

二是创新体系里的“黑暗法则”。

科幻小说《三体》里提到过一个概念,黑暗森林法则,这个法则的核心在于猜疑链。

因为这个猜疑链的存在,宇宙就是一个黑暗森林,一旦出现任何风吹草动,就要毫不犹豫开枪,否则等对方走近了,自己会死无葬身之地。

由于这两个原因的存在,创新不仅是一个和自己较劲的过程,它还是一个跟整个社会较劲的过程。

在电影《X战警》里的“创新者窘境”提到一个活法就是:独立思考

哪怕我们没能力做创新者,也得努力做前5%的追随者,这样才能实现富足美满的一生。

由于创新者的脆弱性,要想度过危险期,得先学会自我保护,做一个不会被拍死的创新者。

这部电影虽然是个成熟的商业爆米花电影,但它背后其实有着耐人寻味的哲学思考和世界观。

它讲述的变种人与人类斗争合作的故事,其实也存在着创新者的窘境的困境。

《二十四史》:毛主席如何通过读书提升领导力的方法论?

只能这么说,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就像活在x战警的世界里,只需要选择自己的活法,不后悔就可以。

不过我更喜欢金刚狼的活法,做个独立个体,随时可以融入主流社会,但始终保持自己趋同于别人的独立性。

第二点,毛主席读史对其中书里的历史定论,特别是那些帝王的定论,他敢于大胆反叛,批判,可以看出毛主席坚强个性的性格。

这一点对我读书也有很大影响,读我的文章的人都能感受到,我文章中既有批判,又有自己的思考,分析,了解,其中褒贬不一,我不会为了迎合谁而说谁爱听的话,而是敢于大胆怀疑,叛逆,所以,这样读书的人,他们的哲思思辨能力不断在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在螺旋式上升。

其中毛主席对千古年来不变的历史定论,说秦始皇是暴君之首,骂纣王是万恶无道,但是毛主席都通通给了正确的历史评价,下一篇文章会写,还有几千年来,尊孔反法,而毛主席在1964年6.24日,接见外宾时说到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说孔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却是第一位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二十四史》:毛主席如何通过读书提升领导力的方法论?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会有两套秩序:第一套,都在说而不去做,就是儒家那套仁义道德,你看那些成天满嘴道德仁义的人,实际上没有几个做到的人。

第二套,都不说而是悄悄去做的,就是道家的那一套探究事物本质与规律。

现在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生活与工作中就两类人:第一种,自己从来不怎么长期做事,但却满嘴的仁义道德,实际上自己都可能没有做到,以及说一些或爱听假大空的大道理,为什么你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这个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第二种,天生行动派,不喜欢讲什么大道理,也不喜欢用所谓的仁义道德去绑架别人,他们在长期行动做一件事,在悄悄地努力学习与实践中,他们练就一眼看透事物本质和掌握事物规律的智者,时间从来不语,但却告诉了人所有答案,一个人长期地做一件事,已经告诉了别人所有答案。

如果毛主席以及上一代人的革命同志们都是像孔子一样只说空话,而不行动,那何谈革命成功,秦始皇只说空话,那中国如何第一个统一?说再多也没用,一切拿行动说话。

第三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毛主席说: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看待,要看ta的大节和主要方面,要看ta为时代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我还记得,我之前写过几篇曾国藩的文章,然后下面有很多留言,有夸曾国藩的,还有骂曾国藩的,自古以来,曾国藩也是比较有争议性的人物,喜欢他的人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不喜欢他的人称他为“曾剃头”喜欢杀人,并且手段残忍。

曾国藩虽然有过,但是也不能抹掉他的功,他从一介笨书生逆袭为晚清名臣,确实为大清提供了新东西,也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后半生功成身退,修身养性,在读书,学习,修身,治家,齐国等方面确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看待一个人要一分为二,不能抓住一个人身上的缺点,表面上而不放,或者就对其下定论与做评判,这都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2

第四点,善于从历史人物,特别是帝王将相统兵作战的战例中吸取用兵的智慧,然后评点论述他们的得与失。

像现在很多人可能觉得,古代的一些兵书放到和平年代好像没有用了,其实,不然,古代的兵书像《孙子兵法》,它们不是教人靠技巧打胜仗,作战的,而是教人靠智慧为人处事的,带兵打仗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人处事的过程。

像我们现在谈得最多的战略与战术,其实就是将兵法中的战争名词,拿来用在人生的奋斗上的,这些智慧可以应用在人生的各个方面的。

公元536年12月,高欢兵分三路讨伐西魏,司徒高昂领一路由武关入上洛,窦泰领一路直逼潼关,高欢自领一路主力自蒲板渡河出渭北,三路大军10余万人,会攻长安。

次年一月,高欢一路在蒲板架造浮桥三座,意在渡河进军,当时把军队驻扎在广阳的宇文泰,见高欢兵分3路袭来,召集部下商讨对策时说,高欢造桥,意在渡河,实则是为了牵制我军的主力不能离开此地,从而达到掩护窦泰西进的目的。宇文泰认为应该集中兵力,攻击窦泰之军。

出于这种战略思路,宇文泰调精兵良将潜伏在潼关附近的小关,等窦泰带兵刚入潼关,西魏等待之军凶猛杀击,窦泰猝不及防,忙乱中妄图与高欢部靠拢,宇文泰又率队迎头痛击,断了窦泰的退路,高欢得知窦泰遭遇魏军围困,想要渡河救援,奈何河冰太薄,无法通渡,只好引兵西退。

毛主席在这个历史案例中学到了一个用兵智慧,在《毛选》中有一节专门讲的“集中优势兵力”,这个战略战术被毛主席用四个字概括:中间突破。中间突破 — 不显示主攻目标兵法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就是采用这种策略:动向飘忽,迷惑敌军,倏然由中央突破,割裂敌军,再集中优势兵力,逐一歼灭。

这个怎么理解?这个战略战术其实就可以应用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迷茫期。

在人生中,假如你在工作与生活中还是处于迷茫期,对于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没有热爱,也没有找到优势,也没有啥志向,其实这个时候你就是处于动向飘忽的状态,这时候你应该大量去尝试,先找到一个热爱点,目标,慢慢切入,找到你的发力点和人生的那条根,接着再用你的优势去打人生这场持久战,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你的人生经验。

毛主席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就是在古代兵书中得到很多智慧和启示,达到用兵如神的效果。

他从一介书生到军事家思想家与指挥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和了解战争。

那学习何尝不是,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学习中学习和了解学习,在学中习,在习中学,边学边习,边习边学。

第五点,善于总结前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用来指导现实生活。

进京前夕,西柏坡会议上,毛泽东借鉴历史上李自成“打江山18年,坐江山18天”的经验教训,英明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1步,毛泽东把进北京比作是进京赶考,而且决心考好,因而全党上下头脑清醒,措施得力,预防了历史悲剧的重演。

这就是古为今用,读历史可以明智,让你看透社会发展规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现在,把握未来,规避失败,让你人生少走几十年弯路。

第六点,理论联系实际。毛主席读史不是为了读史而读史,毛主席对古代历史事件的评点,也不是为了评点而评点,事实上毛主席往往把评点的历史人物和教育干部结合起来。

当年刘邦能打败项羽,主要因为刘邦豁达大度,是个从谏如流的英雄,而项羽之所以失败就是喜欢搞孤家寡人政策,听不进不同意见,由这一点毛主席教育干部要搞民主,要开放,要联系群众,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来,善于做调查,了解民意,听取多方面意见。

当然啦,我看到很多在网上写毛主席文章的,大多数都把毛主席神化了,毛主席很伟大,但是绝不是圣人。

毛主席他本人在他有生之年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用文字或用言语点评过许多古今人物之外,还曾多次点评,客观地评价过自己。

毛主席说:我不是天才,我也犯过错误,去年我就讲了,你们也要允许我犯错误,允许我改正错误,改了你们也欢迎。去年我讲,对人是要分析的,人是不能不犯错误的。

的确,世界上没有先知先觉的圣人,只是在混乱的世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热爱,与优势,并领导自己走向胜利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潼关   方法论   孔子   仁义道德   兵书   新生事物   定论   美文   中国   善于   缺点   优势   智慧   过程   领导   人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