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人生之道无非二个:第一,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做人之道。第二,你要实现什么理想?这是做事之道。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你只有想清楚这人生两个“道”层面的问题后,然后至于如何实现的术就是根据这个“道”来往里面填充,需要什么补什么,多余的不需要的全部舍弃。这就是人生的战略之道,战,就是取;略,就是舍。这就是高手。

而让我细思极恐的是你会发现往往那些名校,头顶光环毕业的人,大多数人生却没有大的作为?不仅是名校,所有一般学校大多都是这样,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太重视“术”层面,他们在学校学了一大堆应付考试的方法与技巧,当他们毕业后,突然傻眼了,根本不知道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一件什么样的事?实现什么样的理想?这些大学竟然从没有思考过,道都没有,那又何谈术呢?

所以,JunFeng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才悟出来,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学,而是在传递信仰,渗透文化,在布道。

说到这你可能不信,我给你举个毛主席的例子。毛主席当年25岁中专毕业时,当时比他学历高,有地位,有资源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当他进入北京与上海这些大都市时,但是让人很难想象,毛主席却是这些人中成就最大的。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核心原因是毛主席就是那位给中国的布道者,谋了一个大道,而且这个道一谋就是二十几年,放到如今,毛主席就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创办了一个伟大的企业,它的名字叫中国。

你会发现一个牛逼的企业,领导是不会把精力放在专注于术层面上的,领导只干一件事,那就是为企业布道,定大战略,抓大方向,定理念,愿景,价值观,制度等。

只要把“道”谋好,那术的问题都是根据“道”去执行后归纳,分析,探索,研究,实践后自己总结出来的,可以随机应变,随时应对外在变化,给出相应解决方案与方法论,只要大的方向,道不变,术是根据道的变化而变化。

而《道德经》本身是一本经典的教人布道的古书,你一定要有一个认知,经典的书都是教人布道的,不涉及术,也就是方法与技巧的东西。

只要学会了布道,术自然会根据道的出现在你去实践,实事求是下被你悟出来,总结出来的,方法论都是在自己谋道后自己实践,实事求是悟出来的。

那些抱着歪门邪道,想投机取巧,被欲望缠身,被贪念,妄念蒙蔽慧眼的人,自然领悟不了,无法得道。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道德经》中的《道经》就是教人在做事方面布道,就是做事之道,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而《德经》就是教人在做人方面布道,就是做人之道,是属于人生观的范畴。

而《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就是教人按照天道的规律去做事,按照人道的规律去做人,把世界观,人生观,把做事,做人相互结合起来,链接起来,而要把这两者链接,结合起来,需要一个桥梁,那就是价值观,让天和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资治通鉴》中荀子曾说过一条天道,他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什么意思呢?有道的人,以道统术,道术兼施,知己应变,可谋大事,成大业,做大人。有术无道者,一味用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挂一漏万,终究进入死胡同。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因此啊,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

15:高效之道

《道德经》: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 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一节确实很经典,老子在用哲学说明世间万事万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种让万事万物实现其高效的天道法则在作用着。

于是你可能会产生很多疑问,事物真正的发展进化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什么才是事物发展进化的高效之道天道法则呢?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先别急,我先来帮你分析一下老子的思想,再来悟其中的道。

老子通过观察万事万物发现,真正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行走的痕迹,比如人步行会留下印迹,不是很高效,那人坐飞机就不一样,不仅不会留下脚印还很高效;擅长言谈的在说的时候没有任何瑕疵,比如录音广播;善于计算的人在做计算的时候不必借助计算工具,比如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电脑;善于守护门的人不用门栓,也不会让他人轻易打开门,比如现在的电磁感应吸合门;真正善于束缚的不用绳索而不可松绑,比如束缚人真正自由发展很多人认为是看得见的出身,学历,资源等,但你否定一下,反向思考后发现实质上是自己被困在“思维牢笼”以及脖子上带着“认知枷锁”,他们打不开“思维牢笼”与“认知枷锁”就只能一辈子被困在自己的固有思维与认知中不断轮回,本该属于自己自由奔放的命运渐渐被消磨成了“宿命”。(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老子就是按照“道”的原理推理出来这些结论的,那“道”的原理是什么呢?就是事物进化发展达到了极点后,事物呈现的结果就会以反向出现。(反者道之动)

这个原理非常惊人,事物进化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出现《周易》中提到的一个规律:物极必反。此时你就不能按照事物进化发展的正向去思考,而是要反向思考,也就是具备逆向思维

所以,老子在强调任何事物发展都有“道”的反向功能在作用,如果没有,那事物会趋于无穷发展下去,而“道”的存在告诉你,没有无穷的世界,如果事物可以无穷发展下去,那还得了,事物就没有办法平衡下来,没有办法平衡,那世界,自然生态,社会就彻底乱了,只要事物处于平衡,稳定中,那就肯定存在一个反向作用的法则存在。

比如,如果宇宙世界,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与进化是无穷的,那人类要让自己无穷的进化发展就在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甚至破坏大自然,那总有一天会出现物极必反,自然生态恶化,最后伤及到人类自己。所以,人类要想在地球上生存繁衍下去,必须反向思考,要和自然生态互利共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不是一味盲目的索取,开采,宇宙世界,自然生态也是有限的,人类要懂得适可而止,不然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毁人类自己的前程。

再比如,按常理来说,大多数人认为人要发展进化是接触的行业越多越好,需要做的事情越多越好,但实质上完全相反,接触行业多,事情做得越多越好并不一定让你进化发展,说难听点那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反而让你什么也做不好,厉害的人一辈子选择一个正确的行业,在这个行业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干到极致,你就得道了,领悟其中的精髓了。

因此,有道的人遵循“道”的反向法则,事物的正向进化发展会呈现出反向的结果。老子教人要去反向思考,你想要得到正向发展最好的结果,它就会呈现反向的现象。道的发展进化反向总是和事物的正向发展进化方向相反。

比如很多人总是理解不了,柔能克刚,柔的事物怎么可能克制刚强的事物呢?钻石是自然界硬度最高的,但是人类在反向思考后,即使再刚强的事物也会有脆弱的一面,发现它是脆性材料,竟在原子尺度呈现“流畅”的结构延展性,人造钻石就是这样来的,如果金刚石坚硬无比,没有结构延展性,柔的一面,那人类也不可能造出人工钻石的,以及钻石工艺品的。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如果你还没能理解?再给你举个例子,很多人成天想着成功,就连做梦也想着一夜成名,而只有少数人天天想着如何失败?这让那些满脑子都是成功的人死活想不通,但实际上结果是那些天天想着失败的人比那些满脑子想着成功的人取得成功的概率更大,因此成功之道的正向发展是会呈现反向的结果,想要成功就要不断地去研究失败,必然也会经历失败,从而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与教训,让自己规避失败。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毕竟,你只有知道了企业是如何走向失败的,你才能知道企业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再其次,真正的财富之道,不是去做一个如何赚钱的生意,而是去做一个值钱的生意,赚钱的生意是人跟着钱跑,而值钱的生意是钱跟着人跑。

按照《道德经》中道的原理,当你不用收取价值的时候还能发展得很好,这才是赚到这项生意的最大价值,此时,这项生意的本质已经发生变化,被推到高的新的层面了。

所以,公司要提升效率的发展方向与人的能力成长的发展方向都是一致的: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取得肯定的存在。

那人的能力成长发展也是这样,按常理来说,很多人认为人要成长就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认可但真正的个人成长之道的正向发展方向并不是这样,而是会以反向的结果呈现。

你越是盲目鼓励,肯定一个人,这个人就很容易迷失自己,骄傲自满,自负。所以,家庭教育也一样,鼓励,肯定要有,但是一味的盲目鼓励,肯定就会让孩子走向极端。

那些真正厉害,不断成长的人,你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淡定从容,但是他们内心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内心经历了怎么样的折磨与痛苦以及自我否定,自我嘲讽,自我批判与怀疑,他们心理路程上受到的苦我们是看不到的。

正所谓,格局都是委屈撑大的,在中国革命期间,毛主席接连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还要满脸笑容与敌人合作的委屈,这些毛主席的心理路程,可能我们无法理解,但是可以感受它,感受伟人的成长历程。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过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嘲讽,那这个人一定很虚伪。说明ta觉得自己很完美,没有一点瑕疵,此时,你会发现这类人只是在低水平的重复,他们只是自我感觉良好,产生一种错觉,感觉自己在成长。

一个人从来没有经历过内心上的折磨与痛苦煎熬的人,你能相信他会有什么成长吗?不会的。

如果你准备打算快乐一辈子,那你就准备接受自己普通;如果你准备接受痛苦,那你必将不凡。

个人成长之道的正向发展总是呈现它反向的结果。

也就是说个人能力成长的本质不是盲目的接受外界的鼓励,肯定,认可和支持,而是只有你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自我批判,自我批评,才会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一级一级,螺旋上升到更高层面。

那你做到逆向思考有什么用?所以老子就回答了,做到反向思考,就善于挽救利用好各种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废人,善于挽救利用好各种物品,所以也就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是有道之人为什么可以做到善于用人,善于利用万物?因为有道的人用无为的原则去做事,不会按自己的固有标准来衡量人才,万物的价值和用途,而会按照人才,万物的各自特征,性质,特点进行合理利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短补长,发扬优势,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因此,善于用人的人可以作为不善用人的人的老师,不善用人的人可以作为善用人的资源,不懂得尊重自己的老师,是不懂得珍惜资源,是很糊涂,短视的表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比如,一个公司不可能所有人都适合当领导,能当领导的也就那几个,所以,能当管理者就去当管理者,不能当管理者的就去做员工,这样对双方都好,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各司其职,各谋其职,把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的人安排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战斗力。

如果一个管理者不珍爱自己的员工,以自身的标准来评价人才则没有可以看上眼的员工,最终将没有员工可以为他服务,自己的领导才干也将无法施展。

同样,如果一个员工不尊重自己的领导,以自己的特长来评价领导,则不会尊重自己的领导,自己的才华能力也将无法得到高效利用。

记得啊,世界上没有无用的人,只有被用错地方,放错位置的人。

16:多样之道

《道德经》: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 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通“嘘”,缓地吐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hui)。是以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一章节,老子在讲宇宙世界不仅是有规律的,还是变化多样的,借此来表达“无为”与“有为”的思想。

中国有句古话说:一龙生九子连母10个样。这句话的背后就是在强调世界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才构成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物质多样性才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再比如,这个世界不可能只有一个国家,一种制度,也不会出现一个人的追求是所有人类共同的认知与共识。

那在多样性变化的世界,你应该以怎么样的做事原则去应对才会更好发展呢?

那就是“无为”原则,去掉自我的东西,尊重上天的规律与各种属性,你如果非要用自己强行的意志去控制别人或者事物,那终究不可为之,不可长久。

“有为”是做事者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喜欢自己做他人的主,做事以自己的利益点为出发点,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

“无为”不是不去行动,不去做,它也是一种为,一种行动,只是做事者,不按自己的想法,需要,价值观去行动,去做事,不去为别人强行做主,而是按道的原则精神去行动,去做事。

这跟儒家《四书五经》中《孟子》中提到相似: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意思是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事必躬必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

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儒家所说的不为是为了有为,只不过是要有所选择而为。

既然世界是多样性的就要遵循事物多样性去发展,一个人总是想要按照自己的标准,想法,价值观去改变别人,控制别人,这样做永远达不到目的,也是不合理的。

不管是个人管理,家庭管理,企业管理,国家社会管理,都是一样的,要尊重事物多样性,凡是搞独裁的,搞个人主义的都是不可能取得效果的。

世界万物会呈现各种各样的存在:有前进的就有后退的;有强的就有弱的。总之世界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各不相同的存在,这是一个多样性个体呈现自我价值的时代,是每个独立个体展现自己独特价值的时代。

就像佛家常说:佛只度有缘人,没有指望去度所有的人,尊重人的差异化同在。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在上天面前领有不同的任务,上天不会开相同的任务书。

17:遵守之道

《道德经》: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 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在这一章阐述,天道规则是万物的守则,没有任何的天地,人或者物可以超越天道,不遵守天道的规则。

无论你个人主观上愿不愿意,天道一直在那里不远不近,规制着万事万物的一切,如果万物遵守天道,万物将会自我归顺,那万物不会有危险,人也会将事事顺心,如果不去遵守天道必将受到惩罚。

天道是不以万物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遵守,没有越界的可能。就像四季更替一样,这是自然规律,而不是人为强制的。

所以,道,不可道,才是常道,很多道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完全,或者认识不了,所以无法给它命名。就像我写的《道德经》中的21条天道一样,这只是老子在他那个时代观察体悟的天道,还有很多天道人类还没有发现或者认识,或认识不完全,所以,不要被我写的《道德经》中的21条天道而限制自己,觉得天道就这21条,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这21条天道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任何概念都开始于为ta命名的时候,既然为ta命名了,说明ta已经有了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边界,就是有了明确的边界范围,也就要求你时刻要记得这个概念的范畴,如果越界了就是没有适可而止。

比如,如果你是个学生,就要遵守做学生的样子,如果你是个老板,就要遵守做老板的规则,越界了就一定做不好。

做人做事指导要在规定的边界内就不会有危险,否则就是贪得无厌,超越边界必将给自己埋下祸患。

因此,道作用于万事万物,道不可违抗,只可遵守,认识到了部分地道,就要真诚去遵守道,应当知道天人合一,做到“知行合一”,否则就有祸害,没有谁可以例外。

18:成全之道

《道德经》: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 为“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一章是老子在讲,上天有好生之德,天之道,利而不害,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却可以滋养万物。

正是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成就了万物,也才成就了上天自己的伟大,同样,只要你去遵守天道的规则,去成全万物,反过来万物也会成全你的伟大。

就好比,你去做一件事,突然做成了,那这件事情就是反过来成全了你,相反,如果一件事放在那里,你不去做,那这件事也不会成全你,你也不会被这件事情成全。

所以老子就说了大道存在于各个领域,万物都要依靠它才能得以生存,而道却不推卸责任,成就了万物,却不居功自傲,滋养万物成长,而不去左右和主宰万物。

因此,你这一生能成全什么,那反过来,你就会被什么所成全。

而且这种成全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在里面,而是按照“道”的原则,以“无为”的形式去作为,不带任何目的性,不把自己个人主观意愿,爱好,偏爱,私欲强加于别人,去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为,接受自己的意愿,达到控制的目的。

而不跟那过去的洗脑一样,洗脑的人就是把个人主观的东西,润色后强塞进别人的大脑,让别人接受它,然后处于兴奋状态,手舞足蹈,处于大脑放空状态。

19:守一之道

《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无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伸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lu)如玉,珞珞(luo)如石。

这一章是老子在论证天道中的“守一之道”,在唯物之道一节,讲过原质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守一,质朴,成全万物,而万物又被道作用。

因此,老子发现,守一是道的核心,守一就是守住根本,不跨越边界。

来看老子的思想是怎么解释的,他说:天守一,以天规为本,天才清明;地守一,以地法为本,地才安宁;神守一,以神职职为本,神才灵验;谷守一,以谷矿为本,谷才盈满;万物守一,以物“理”为本,万物才能存在;侯王守一,以侯王受人爱戴的要求为本,侯王才能成为天下的首领。(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无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伸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正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守一,不越界,才成全了自己,反之就会呈现反向的结果,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给你解释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样子呢?老子就说了,因为贵是以贱为根本才存在的,高是以下为基础才存在的,所以侯王自称“孤家寡人”,用这些卑贱的称谓来放低自己,以成就其高贵特征,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我们放在现实生活中来分析一下老子思想,在企业中,如果一位管理者以自己为贵,那就是以员工为贱,那员工自然会认为管理者失去了成为管理者的根本,这是玩忽职守,没有尽到管理之根本的义务,那员工就不会认同他是管理者。如果管理者以自己为鉴,来获得员工尊重,员工才会认同管理者做自己的领导。

当一个人有了最高的荣誉了,就不必在乎赞美,荣誉了,不应该还把自己当个晶莹剔透的宝石那样显摆自己很高贵,而宁愿像一个质朴普通的硬石头那样。

如果一个人懂得守本,该担当的责任就责无旁贷,不该有的妄念就不要过界,并且能够以自身为贱的人,才能呈现出这个人的高贵品行,况且人的高贵不是摆出高贵的样子就能高贵,而是看这个人自己可以贱得有多深,才可以评价出这个人有多高贵。

注意一下,老子在这里说的这个“贱”不是下贱,而是看低

什么意思呢?给你举个毛主席例子,毛主席在成为国家领导人之后,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高贵,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享受奢华,他曾经的中南海办公处,都设置的很朴素,就是简单的椅子,床,还有床上,桌子上堆满的书,文件等。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可以跟农民在一起谈天说地,油盐酱醋茶,也可以跟各国领导人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他虽然是国家主席,但是总是往低处看,把人民装在心里,他是以民为贵,而不是以自己为贵。

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低处,把人民放在高处,人民的事情比天都大。

而像那历史上过去的一些贪官污吏,眼睛只往上看,心中只有皇帝,利益点放在皇帝的那把龙椅上,心里唯独装不下人民,这类人就是属于不能守一,必有灾殃。

高贵从来不是地位,位置,而是ta的人格,如果人格不高贵,那即使位高权重,一旦下来了就什么也不是。

所以,人真正的高贵来自于你的谦卑之心,谦逊之心,而非拥有位高权重,玩弄权术的沽名钓誉。

那天为什么高贵?不就是因为天始终遵守着守一,质朴之道嘛。

20:万法之道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节不要小看只有21个字,但是指出了天道的核心规律:反向思考与逆向思维。

反向去作用于事物才是道的作用方向去弱化事物的正向发展才是道的用处。关于“反者,道之动”在前面“高效之道”已经讲过,这里不在阐述。

给你说说,“弱者,道之用”,从道的原理来看,道能起到弱化,消亡事物正向发展的力量,这样才不至于使事物的正向力量失去控制。

并且道在弱化事物的时候,事物是感受不到的,来得很隐蔽,这是因为道反作用隐藏于事物正向作用发展之中,它虽然影响事物发展的结果,但事物却感觉不到它的作用。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像人的发展不可能让你无穷大,强者恒强,总有一种东西来维持人的发展平衡,来反向作用于人的发展之上,才能让人的发展趋于平衡而不至于失去控制。

总之在宇宙中一切可以发展的事物,概念,现象等,他们正向发展到极限就必然呈现反向的结果,这个就是“物极必反”的哲学原理,所有事物发展规律都必须呈现这个哲学原则,比如乐极生悲,大智若愚,大道无形。

所以,一切事物你去减损它,反而能得到增益;你去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这就是道的原理。

比如,你的父亲对你很严厉,但是你却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如果你的父亲对你娇生惯养,那你得到的就是自负,容易骄傲自满。

再比如马上要高考了你想要自己的成绩考得特别完美,理想,不容易犯错,但最终的结果往往因为在乎,紧张而犯不该犯的错误,漏洞百出;而如果你能让自己放松下来,身心自如,反而你会表现的很好,做到正常发挥。

21:阴阳之道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这一节是老子唯一一节提出“阴阳”的,可以看出老子是吸取了《周易》中的智慧,把《周易》中最为核心的智慧呈现给读者。

按照老子思想,道不是让宇宙处于有的存在状态,就是让宇宙处于无的消失状态,只会存在于其中之一,所以道生一,其中形成物质的原质,在宇宙的万有引力作用下聚合产生了天和地,所以一生二。然后天地相合又产生很多物质,这里的“三”表示很多意思,这是三生万物。

由老子思想可分析,万物都是由阴阳相结合组成的,呈现出来人们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可以观察,考证的是属于阳,而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不能观察,考证的是属于阴,阴是阳对立的存在,阴隐藏于阳之中,阴不是与阴阳相同物质状态同在,而是以一种可以生阳,灭阳的趋势能量存在,阴阳相调和后稳定下来的状态就是万物当下的状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那阴阳怎么理解?阴阳是一种哲学称呼,《道德经》就是一部经的哲学,阴阳就是毛主席写的《矛盾论》中提到的“矛盾”。

还有老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等,所以无论从什么视角来看,事物一定都有两面性,才能存在于世界,阳不存在,阴就不在,阴消失,阳就没有意义。

拿财富来说,财富也有阴阳,财富的阳就是表面上看是人的车子,票子,房产等,而实质上财富的阴才是财富的来源,比如才华与能力,智慧,责任,担当,勇气,健康,自信,友善,信仰,信念等。

所以一个真正拥有财富的人,一定是同时拥有财富的阴和阳,失去任何一个,都将失去平衡与意义。

如果一个人财富的阳气很重,但是阴气严重不足,那就是投机取巧,走了捷径,就是德不配位,财富就会很快消散,相反,如果一个人财富的阴气充足,即使现在这个人穷困潦倒,也终有一天成长为参天大树。

所以一个人要始终让财富的阴气高于财富的阳气之上。

为什么要这样做?按照老子的思想,阴才是万物变化发展的核心力量,阴是生阳的趋势能量,如果阴阳对等平衡,事物发展进化就会稳定,变化不大。

如果阴大于阳,阴就滋润着阳,阳就可以生长壮大,阴阳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维度的状态去平衡了;相反,如果阴小于阳,阳得不到阴的滋养,阳就会日渐消瘦,消失,那阴阳就会降到一个更低维度的状态中去平衡了。

古人常说: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德(得)就是物的阴,德不厚,物是载不住的,如果人非要强行载物必将给自己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人想要载物,必须先要积德。

比如,在职场,一个人的职位是阳,而人的德是阴,要想职场混的好,社会上混的好,人的德是核心要素。个人品牌个人品牌,先有前面个人的品德,后才有个人的牌。

再比如,一个人的能力是阳,而对应的应应当是德行,如果对应成其它的就会麻烦了。

德性好,能力差点,问题不大,因为能力可以慢慢补上来,相反要是能力很强,但德行很差,将来能力必将越来越差。

再比如,企业管理中,管理的阳是项目,人才,岗位,考核,制度,执行等,而管理的阴是关怀,愿景,价值观,原则,使命等。

那一个人的个人管理与企业管理是相通的,管理的阳是健康,阅读,情绪,欲望,行动等,而管理的阴是自制力,专注力,思考力,认知力,信念,信仰,驱动力,价值观等。

而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个人管理,其中价值观是最难形成的,就算你去刻意学习,别人这种价值观,也不是想学就可以学到的,即使学得到也不一定做得到,因为一个人价值观的转变就是重新塑造人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比学习一套模式更难。

一个事物不是只有一对阴阳,只要改变了一个角度,一个层面就有新的一种阴阳出现。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高手谋其道,菜鸟谋其术(精辟)

什么意思?我刚才说的是个人管理的阴阳,那放到个人生存角度,也存在阴阳,比如个人的存在是阳,而让其个人存在下去的力量就是阴,也是一个人存在的根本。

所以分析老子的思想可以发现:阴虽是事物的核心,但阴不可替代阳,阳是阴存在的根基,阴是阳发展的根本,如果根基不在,阴就消失,如果根本不足,事物就没有发展的力量。

比如人也是有阴阳的,在性别的阴阳上分男女,在个体上,肉体是阳,而人的内心灵魂就是阴,灵魂是不可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相反,肉体没有了灵魂,就是一个肉墩子,不可以称之为人,灵魂才是生命的本质,它决定了阳(肉体)的发展情况,甚至人的健康,生死,气质都是由灵魂决定的。

因此你要知道,拥有一个健康厚重的灵魂,就拥有了精彩的生命,而并非只是一位外表帅气的肉体。

阴阳之道不仅是天道的规律,也是认识研究事物的方法,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像苹果落地,苹果落地的现象是阳,那让苹果落地的那个原因或者力量来源就是阴,牛顿就是顺着这个“阴阳之道”思路发现了万有引力。

好了,看到这《道德经》中的隐藏的21条天道就分享完了。还是老子说的那句话:道,不可道尽,才是恒常之道。

这21条只是老子在他那个时代发现的,而宇宙,天肯定还存在很多更本质,更伟大的天道还没有被人类认识清楚,或认识完全,所以这是科学存在的意义,更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

祝中国牛逼,祝你精进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道德经   天道   菜鸟   善人   高效   多样性   精辟   美文   阴阳   管理者   价值观   万物   老子   高贵   事物   自我   能力   财富   高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