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高手的科学规律(深度)

我发现世间99%的人,他们之所以平庸,迷茫,焦虑,是因为这些人被蒙蔽慧眼,眼冒金光,匍匐在地上寻找金子,功利心太重让他们失去了创造性与好奇心,以及渴望的求知欲,导致他们看不穿人性,看不透规律,看不到人生真相,甚至不能正确认知自己导致的。

成为高手的科学规律(深度)

他们每天看起来很忙,却在忙着做别人,崇拜别人,观望别人,做别人喜欢的事情,甚至被生活所迫,忙于生计做自己不喜欢,不热爱,没有兴趣的事,对别人的家长里短,娱乐八卦那是相当饶有兴趣,对别人唯唯诺诺,却不敢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更没有勇气,做不到对自己身体与精神灵魂上最大的,最真挚的诚实,令人骇人听闻的是没有时间做自己,做自己反而成了人生最奢侈的一件事。

有的人其实你不需要跟这个人聊,你只需要观察一下这个人每天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以及他们的精神内涵,每天跟什么样的信息做交换?你就能大概判断这个人的水平怎么样?

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同样逻辑,弱势信息塑造弱势环境,弱势环境塑造弱势价值,弱势价值塑造弱者;强势信息塑造强势环境,强势环境塑造高维价值,高维价值塑造强者。

成为高手的科学规律(深度)

你品!你仔细地品!

你现在需要思考一下,做一件事情,你的手机上有多少垃圾app,以及垃圾自媒体,灌输鸡汤的公众号,把别人的思考当作自己在独立思考,以及你的朋友圈有多少人每天给你传播弱势信息,塑造弱势环境,建议你赶快做出取舍,该删除的删除,该拉黑就拉黑,该取关就取关哈。你还天真地以为那些躺在你朋友圈,不能给你提供价值与强势信息的人就是你的朋友吗?简直就是幼稚!别傻了,你该醒醒了啊。你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沦落为弱者简直就是天理不容。

这些人不但不会帮助到你,还会拉低你的格调,你的维度,把你的水平拉到跟他们一样的水平,这类人不是蠢就是坏,他们犯着学习,思考革命的急性病,付出马上就想要得到回报,给你表现出一副真诚,利他的样子,其实背后的那点小心思早已暴露自己的本性,他们为社会创造不了价值,还想躺着浪迹天涯,为社会做不出贡献与创造功德,还想躺着赚钱,这些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遇到这类人,你一定要躲的远远的。

所以,如果哪一天你突然醒悟了,找到真正的自己了,开始做自己了,那恭喜你,你不需要感谢任何人,你最应该感谢的人是你自己,是那个敢于对自己下狠手的自己,能发现别人的愚蠢,以小见大,给自己启示,并能让自己规避的人就是一种智慧。

正如格拉德威尔说:一般有创造性的人物,都要有点特立独行的气质:你要敢于做一些社会上通常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你不是去适应这个社会,而是让这个社会去适应你。他们追求取胜,他们根本不追求别人的喜欢。

是啊,因为这些人他们热爱的是这个世界,追求的是真理,探索的是最前沿的规律与世界的真相,以及事物本质,无上大道,他们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与看法,敢于打破各种局限,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追求生命的本质与人生最本质的意义。

成为高手的科学规律(深度)

毕竟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自己,克制自己,正确认知自己会很疼,很痛苦,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在这个时代不存在,因为学习,思考,行动,反思都是反人性的。

1

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真正的高手为什么恒强?

其实这背后也有一个科学规律,称为“头部效应”,指的是个体一旦生长为一个领域的头部首领,往往他们的优势会越放越大,影响力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且在这个领域扎根生长,根深蒂固,最终无人超越。

比如,谈起印刷术,你会立刻想到毕昇(sheng);说起马克思主义,你会想起马克思与毛主席;谈起财富你会立刻想到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谈起投资你会想到巴菲特与查理芒格;造纸术的蔡伦 ;司马光;第一位穿越时空的人爱因斯坦;为画画而生,为画画而死的梵高;发明大王爱迪生;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唐玄奘(释,佛);孔子(儒);老子(道);孙武,曾国藩;商圣范蠡,亚商圣胡雪岩等。

在这里需要注意,“头部效应”规律给你的启示是: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找到你的优势,然后在这个方向上找到科学规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集中优势兵力,拉长时间线,成为这个领域的头部,就会进入到“正循环”。

我之前写过,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也不能偏离其本质而发展变化

很多人总以为那些高手是不是天生就是高手啊,其实不然,高手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其过程很辛苦,也要遵循科学规律,符合科学性,这些人大多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想要成为高手,并不是很难,之所以认为难的人,是因为没有掌握成为高手背后的科学规律是怎么样的?他们不会去花心思研究与思考那些高手都是怎么练成的?

所以,这篇文章就是从大的方向,大局观出发,为你阐述那些你眼中的绝世高手是怎么练成的?以及修炼过程中遵循的科学规律是怎么样的?对普通人有哪些值得借鉴学习实践的地方?

2

不瞒你说,从古至今,也就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其本质是一次次科学革命的迭代。

是真科学战胜伪科学,是新科学代替旧科学,是先进科学代表落后科学,所谓历史就是一次次在科学革命的对立统一中不断进化,迭代的过程。

在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科学革命在这里被当作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规范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规范所代替。

因此,不管是政治革命,还是战争革命,还是什么任何革命?究其本质都是属于科学革命。政治革命的胜利,取决于哪一方的政治符合科学,能找到政治的科学规律并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按照规律办事,符合正道,哪一方就能通过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取代旧的政治制度;同样逻辑,战争革命的胜利,取决于哪一方的战争符合科学,能找到战争的科学规律并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按照规律办事,是正义的战争,哪一方就能通过战争赢得胜利,从而建立和平。

成为高手的科学规律(深度)

比如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战争革命,其本质也是属于科学革命,首先是毛主席在读书生活中给他政治上觉悟的,进行政治革命的科学规律是《盛世危言》,其次在中国农民革命战争上,给他科学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这门自然,社会科学,然后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思想,实践为人们揭示了战争背后的客观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办事。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的确很有感触,发生中国革命的源头,首先是毛主席世界观的改变引发的一系列反应呈现的成果。

所以,不管任何领域的高手,他们都是崇尚科学的人,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找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最核心,最本质,底层逻辑的东西,揭示科学规律,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按照规律办事。

他们反对一切歪门邪道,不投机,不走捷径,只要符合科学,就敢于大胆变革,大胆创新,所以看起来走得慢,实质上走得更快,更稳,还更远。

现在反观一下大多数人,他们特别喜欢投机取巧,不切实际,总被那些看上去复杂,高大上的事物,以及花言巧语所迷惑,总是在事物表面刻舟求剑,做文章。

当然啦,人生中机遇,运气确实也非常重要,它们只不过是上天赐予努力向上爬的强者的礼物,是强者的谦词,是弱者的借口。

所以,这在启示你什么呢?真正的高手都是科学派,崇尚科学,学习科学,践行科学,不断揭示科学规律的人。

没有科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任何人,甚至任何天才都不可能成功。

比如马克思,列宁之所以伟大,成为了天才,是因为他们学习了当时的先进的科学理论并且参加了当时的科学社会实践。

牛顿之所以被称之为天才,是因为他在物理学方面学习了物理理论的科学,并且参加了物理学很多经典的科学实验。

政治家是因为有了政治觉悟,找到了政治的科学规律;军事家是找到了战争的科学规律;作家是找到了写作的科学规律;企业家是找到经营企业的科学规律;成功的商人是因为找到了商业的科学规律。

因此,学习科学,崇尚科学,践行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早早建立正确,完善,体系化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个不断提升你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更新,不断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不断迭代,打破重组的过程。

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高手的暗箱,向科学学习,利用科学规律,不断放大你的努力是成为高手的第一步。

3

真正的高手都懂唯物辩证法,有高维的辩证思维。

只有看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看穿事物本质,你才能看透事物的底层发展变化逻辑,找到你领域的做事规律,你就得道了,只有你得道了,你才能建立相应的战略(道),战术(术)。

正如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在《孙子兵法》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古人说: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


由此可见,古人的思想中无处不在都在为你阐述着“道与术”的辩证法,辩证思想。

做人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向内求向外修。

关于战略之道,战术之道,可以看我之前写的文章哈,在这里提醒一点,如果你想要了解战略,战术中辩证思想的原理,推荐你看两本战略书籍就足够了,第一本是《毛选》,第二本是《孙子兵法》,你能把这两本书吃透,战略,战术对你来说,学习理解与实践也就不难了,你也就能听懂我在讲什么了?关于“知行合一”不用去读王阳明,其实你把毛主席的《实践论》搞明白,自然就领悟“知行合一”的境界了。

《道德经》:顶尖高手都有帝王的认知,菩萨的心肠(深度)415 赞同 · 47 评论文章

成为高手的科学规律(深度)

老子在《道德经》提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这是老子用“反者道之动”告诉你,道的运动方向与事物发展变化方向是呈反向进行的,让你按照反向的规律去做事,会取得最高效的成果,教让你如何成为一名高手。

善于用谋略的人,不靠无勇无谋的匹夫之勇,靠蛮力取胜,而是靠智慧的取胜;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对手激怒,靠冷静取胜;善于赢得对手的人,不与对手正面相交锋,而是左右对手的思想取胜,拔高一个层次,站在比对方认知层次高的位置解决问题;善于高效用人的人,不去高高在上的指挥下属,而是对下面的人谦让,尊重,激发下面人的主观创造性,归属感来提升用人的效率。如果这样去做,说明这个人有不与他人相争的品德,有管理他人的能力,这是符合天道的做法,也是自古以来最高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德经》中很多地方充满着辩证法,以及他高深的辩证思想,老子是辩证法界的高人。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什么意思?道的运动方向总是以事物发展变化运动的反方向形式呈现,道的作用是反作用于事物,帮助事物建立动态平衡,处于平衡状态。

当事物处于弱的状态时,道会帮助事物提升,不至于让事物处于极弱,或无限弱下去的状态;相反,当事物处于强的状态时,道会帮助事物减损与削弱,不至于让事物处于极强,或无穷大的状态。

所以,世间上,善与恶,美与丑,强与弱,难与易,好与坏,是与非,优势与劣势,利与害,对与错,真与假,个性与共性,普遍与特殊,全局与局部,客观与主观,唯心与唯物等相互对立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且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都要客观辩证地,一分为二看待,绝不可偏面或以偏概全看待。

简单与复杂,难和易,它们之间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简单(易)与复杂(难)相互对立存在;同时简单中孕育着复杂,复杂中孕育着简单,这是相互联系;越是简单的事物,其细节,性质,特点,探索其本质的过程越艰难,复杂,需要下笨功夫,做难而正确的事,这是由简向难,复杂的转化阶段,相反,只要你能从复杂,难的阶段,由外及里,由浅入深,由表象看本质,由全局看局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弄明白事物的底层发展逻辑,进行抽丝剥茧,那复杂,难的事物就会转化为简单的,清晰的事物,你随时随地可以升级你的维度,调整你的视角,打开你的视野,扩大你的思维认知,跳出问题与矛盾本身看待问题与矛盾,迅速看穿事物本质与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化繁为简,大道至简。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并且两面性的存在都有各自的逻辑与意义,当一个人过分强调某一方面时,你就要思考与之对立的另外一方面。

比如社会中,有善必有恶,有强的人,势必也会有弱的人,有坏人,也就有好人,有是也就有非,有真也就有假等等。

正是因为有万恶才让你知道了什么是真善;正是因为有弱的人衬托,才让你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强者;正是因为有坏人,才让你真正识别了什么是真正的好人;正是因为有那么多是是,才让你懂得了那么多非非;正是因为有很多假,才让你知道了很多真。

如果一个社会中,所有人都是强者,或者都是坏人,又或者都是弱者,甚至都是好人,那还得了啊,社会彻底就乱了,失去平衡了。

当我有了这些认知后,我开始不跟任何人相争了,不与任何万物相争了,我发现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思考,决策与行动,因为脖子上的认知枷锁与思维监狱牢牢限制着他们,我也不再有去唤醒或改变他人的执念,不再对任何人抱有期待,因为你发现,人根本不可能被别人唤醒,除非自己醒悟或痛醒。

他们生来不是来学习,思考,行动修行,创造价值的,不是来醒悟的,寻找自己的,超越自己的,他们来的目的是为了昏庸,麻木,随波逐流,睡的更香。

成为高手的科学规律(深度)

在未来,能真正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不足1%,能正确认知到自己无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毕竟想要正确认知自己需要积累相当程度的知识与福德才行。

成为高手的科学规律(深度)

再给你举两个有关辩证的例子:

有的人听查理芒格说,常识很重要,所以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开始跟着给你强调常识有多么多么重要啊。

确实,常识很重要,但是比起常识,反常识,反常规更重要。毕竟,你不知道什么要比你知道什么更重要,敢于说“不”,敢于怀疑,质疑,敢于大胆变革,大胆创新才是真科学。

比如,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常识,就是喜欢用道德来律人,进行道德绑架,他们会根据一个人表面,外在的言行,然后进行简单归因,做道德评判,这类人或许还暗暗自喜自己很有常识,其实这类人还是处于一个巨婴阶段。

他们不会对事物,事件做深度,内在的剖析事物,事件背后的真相,本质是什么?大多数人都是不过脑子,加上让别人一带动,就从众,随大流。

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律人的,如果一个人真的违反了伦理道德,自有法律来制裁,你在哪里吃什么瓜?瞎着急什么呀?

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不同,世界,社会越来越复杂了,面对复杂的世界格局,你的思维应该是呈网状的,是多维度的,是有体系的,而不是单一的,线性的。

成为高手的科学规律(深度)

这就是我们不仅要有常识,还要有反常识,敢于打破常规,重新撕开一道口子,站在不同的视角辩证地看待问题。

正如毛主席所说: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你不要祈求用同样的方法去做,却祈求得到不同的结果。

在《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中提到,别用常识理解复杂的世界。世界的发展变化很多时候是随机的,具有概率性,被称之为“随机规律”。

再比如,有的人一直强调人的优势很重要,从而否定人身上的缺点的意义,他们认为只要是缺点肯定不好,没有什么作用,这也是违反了辩证法。

懂辩证法的人,认为优势与劣势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一定有优势就是最好的,优势用错地方就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了劣势,相反会限制你;凡是有缺点并不代表就不好,落后于别人,把缺点用对地方,缺点也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优势。

就像篮球比赛中小男孩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一样,他们都从一介匹夫逆袭成功,关键在于两点:

第一:你要知道你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条件,而巨人的所谓有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他的不利条件。

第二:你绝对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你有时候得使用非常规,不按套路出牌。

这些匹夫看上去在那些巨人面前,能力相当有限,是极大的劣势,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匹夫极大的劣势,虽然弱小但还有勇气面对对手丝毫不怯场,这种勇气更让人们敬重,可信,反而得到了更多人的鼓励,支持,最终释放出自己的潜力,在这种情况与条件下,匹夫的劣势突然转化成了优势,而巨人的优势突然转化成了劣势。

尼采曾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一个人身上的缺点必然存在,也就会有劣势,缺点与优点,劣势与优势,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你身上存在缺点,劣势并不是坏事,也不足以对你造成致命的伤害,如果你能在后天发现这些缺点,劣势,并且能规避,懂得克制,时刻警醒自己,把缺点,劣势用在正确的地方,也会变成你的优点,优势。

在《大卫与歌利亚》中讲到,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缺少家长的监督,往往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自控力比较差,导致长大以后也不成功。

但是如果你去考察《大英百科全书》中那些历史牛人的身世,会发现其中的1/4的人在10岁以前失去了父母双亲中的一位,在15岁以前单亲比例是34.5%,20岁以前是45%。

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也有约超于正常人的比例,在其很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一个家长,所以单亲家庭对普通人来说是个巨大的困难,可是对那些没有被这个困难击倒的人来说,他们不得不更早的自立,而且也真的自立了,他们反而因此而变得更强大。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经济上的贫穷劣势,反而激发了穷人家孩子的斗志,他们进入社会后反而要比那些从小被当少爷,小姐宠溺的孩子要早独立,这时穷的劣势反而转化成了这些孩子的优势。

像毛主席,民族企业家任正非等都是。经济上贫穷并不是限制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以及所要触及的高度,大脑,认知,思想上的贫困才是限制一个人发展的认知枷锁与思维监狱。

好哈,以上就是说的常识与反常识,以及优势与劣势,缺点与优点之间的对立统一思想,也是辩证法思想,你可以好好理解一下。

除了辩证法思维以外,还有理工科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策略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都是高手在用的杀手锏,学习辩证法,战略,策略,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只需要多读毛主席就可以,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辩证法界的璀璨明珠,其它的可以找这方面的专业书籍学习,实践哈。

4

真正的高手,都掌握了高效学习的规律。

首先,在学习方面,一定注意不要漫无目的的学习,多去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还有哲学,哲学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门知识结晶的概括与总结。

当然啦,还有一些最基础的学科,比如历史,哲学,数学,逻辑学,伦理学,物理,地理,文学等等。

在毛主席身上,他的学习特点是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在《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批注》和《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提到:只学个别科学,不学基础科学(唯物辩证法)是不对的。

而学习的前期一定是有文化基础,先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把文化学好,你就能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并且学什么都非常快,而且吸收效果非常好。

而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周易》和老子《道德经》中,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你一定要读老子,学习国学文化。

毛主席在幼年时没有进过马克思主义的学校,他学习了6年孔夫子,还是四书五经这类,佛学的《六祖坛经》,道家的,儒家的,都有接触与学习。

你先把文化学好,再把自身学的理论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调动你的主观能动性,学的快,悟得深,有利于促进你的实践,同时实践又会反过来促进理论上的创新。

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习太难了,没有时间,但是不学习会更难。

就像毛主席说:学习要不畏难,不自满,看不懂就“钻”,没时间就“挤”。

其次,学习上懂得“旁观者”与“当局者”之间的辩证。

当你在看别人学习时,你是旁观者,可以很清楚地,客观地看到别人学习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错误,懂得总结规律与教训,当你转换身份自己学习,成为当局者时,实践时可以让你时刻保持清醒,少走弯路;当你在学习时,你是当局者,你虽然在自己亲身实践,在经历学习,但是你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与错误,容易迷失自己,这时你需要转化成旁观者,多分享,把你学习的东西分享给外界,不断在外界寻求刺激与反馈,你可以通过外物的刺激与反馈,就能看清楚自己的问题以及错误,可以随时调整与优化。

在《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中提到: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管理者亦如此。

旁观者指看下棋的人;当局者指下棋的人。

成为高手的科学规律(深度)

这两者似乎是一对矛盾对立体,但是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虽然能客观,全局的看到别人下棋的全过程以及下棋当中的思路,布局,战略,各种存在的大问题,但因自身没有亲自实践与经历下棋的全过程,是不能观察到其中的细节,把持棋局中的关键环节,所以旁观者想要了解棋局的局部细节,必须转化身份为当局者,亲自去经历下棋,去实践,梨子到底甜不甜?只有自己看了才知道,这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相反,当局者很多时候可能忙于事物本身,而被事物迷惑,或迷失自己,这时想要掌握看清下棋的全局,全貌,就要转化身份成为旁观者,这样可以在下棋的过程中,掌控全局,进行提前布局,调整策略,不断优化战略,战术,这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与旁观者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同时又相互联系,对于看下棋的人来说是旁观者,对于下棋的人来说是当局者,有看下棋的人,必然有下棋的人,有下棋的人必然也有看下棋的人,同样逻辑,有旁观者必然有当局者,有当局者必然有旁观者,当局者不可能独立于旁观者而存在,旁观者也不可能脱离当局者而发展,所以,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同时,当局者想要不迷糊,就要转化为看下棋的人,成为旁观者,掌控下棋的全局,全貌;旁观者虽然能客观地看到下棋的全局,全貌,但是不能对于下棋的局部,细节,具体关键环节有所掌控,这时就要转化身份为当局者,去掌控下棋的局部各个关键环节。

所以,旁观者虽然能照顾事物全局,但不能照顾事物发展局部;当局者虽然能照顾事物发展局部,但照顾不到事物发展全局,因此,当局者与旁观者还要有随时可以转化身份的能力,随时可以升维,也可以降维,随时随地抽离自己,把自己抽离出来,以应对事物发展变化。

上面说的当局者与旁观者、可以换成下棋的人与看下棋的人,局部与全局,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学习的人与看别人学习的人,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依旧成立。

在社会中,你既是旁观者,也是当局者,对于社会整体,全局而言,社会上发展变化的局部个体都是当局者,个体不能独立于社会整体而存在,局部不能独立于全局而存在;对于独立,局部的社会个体而言,个体又是旁观者,可以把社会看得更清楚,社会的整体发展变化又不能脱离独立的社会个体而发展,事物全局的发展变化也不能脱离事物局部而发展。

因此,个体与社会,全局与局部,管理与被管理,学习与被学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使其达到统一,处于动态平衡的稳定发展状态。

最后一点,就是刻意练习,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核心就讲了这四个字,但是字少事大,很多人不重视,也很难做到这四个字所表达的含义。

刻意练习就是找到你的优势,在你的学习时区,用时间做杠杆,踩准你做事的节点与规律,不断地做效果叠加,不断迭代,呈螺旋式上升。

在《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中提到,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尖高手都是练出来的。

世界上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只有后天通过刻意练习,训练成才的天才。

希望在成为高手的路上,我们彼此陪伴,祝精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道德经   规律   高手   科学   条件下   劣势   旁观者   当局   美文   全局   认知   局部   深度   事物   思维   优势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