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认知不同,不为相容(深度)

以前我认为努力是决定人命运的东西,后来认为比起努力,选择才是决定命运的东西,现在我发现努力,选择都是扯淡。

认知才是改变人命运的东西,而一个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a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三观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a的人生走向,继而也就决定了ta的命运。

《道德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认知不同,不为相容(深度)

即使一个人很努力,选择得再正确,能力再强,没有高维认知坐标系,那三观就是空洞的,不完善的,那照样成不了大气候。

而你想要提升高维认知,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三观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三观,无疑读经典是成本最低,最高效的方式。

《道德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认知不同,不为相容(深度)

认知不同,不相为容;道不同,不相为谋。

如果喜欢可以给我与专栏给个关注,后面还要分享更多经典书籍优质内容,希望你不要错过啊。

接着之前的继续分享,今天主要讲《道德经》中8--14条人生观,不知前一篇你吸收学习的怎么样了啊?评论区留言给我哈。

8:人品之道

《道德经》: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一节老子通过对人生中的一些做人做事的现象的观察与体悟发现,很多人的行为都是在违背着自然规律,逆天而为,但是这些人自己却并不知情自己在干蠢事,在违背天道而乱行事,还觉得自己很厉害,很聪明,其实这是执迷不悟,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最大的无知

《道德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认知不同,不为相容(深度)

老子强调的是,只要按照天道规律去行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无视天道的人,不要看一时很得宠,只是暂时看起来成立,人生到最后都是自讨苦吃,走向平庸的。

所以,老子先用生活事例说明,想要踮起脚尖站得更高的人,反而会站不稳;不想稳步前进,而想跳跃式前进的人,反而无法走得又快又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这在启示你,如果你只是按照自己的欲望,想当然去做事,对客观规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也是白搭,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

要知道,人定不可能胜天,那些常常炫耀自己高明的人,其实只是菜鸟一个,反而让别人觉得这个人很虚伪,而看不到ta的高明到底在哪里?除了炫耀,耀虎扬威以外,其它啥都没有,他们以不变的处事态度,站在自身不变的角度来俯视一切,这一定是不明智的,即使观点,道理也不是单个层面,单个维度的,而是多个角度,多维度的,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哪里以偏概全,不知道事物永远在运动变化中,不变是非常态,变才是常态。(自见者不明)

因为真正高明的人ta知道自己即使很厉害也只是明白了一部分而已,不会轻易向别人炫耀,很谦虚,或者否定别人,也不轻易下结论做评判,不固执己见,ta的脑袋里可以容得下很多与自己相对立,不相容,认知不对称的事物或意见,观点,他们的认知是呈动态的,是运动的等

凡是那些以自己为中心,自以为是的人,ta们的优点反而无法真正的彰显,因为自以为是的人觉得自己都是正确的,那ta们身上都是优点,当一个人身上全是优点的时候,那也就意味着ta没有任何优点。(自是者不彰)

凡是自吹自擂,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人会承认ta们的功德,功绩,业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即使再厉害的人,无论是谁,一个人创造的价值,功德,功绩,业绩都不是个人所得,而背后也有他人,社会,国家的功劳。如果没有他人的支持,社会,国家给他提供的好的发展环境,你个人能力很强那又怎么样?还不是无处施展,也是废人一个。所以,当一个人自吹自擂,自我夸赞的时候,说明这个人把所有的功德,功绩,业绩都拿走了,喜欢自我邀功,他们觉得这是自己努力应得的,自己功劳最大,还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很厉害,其实不过是他们啥都没有,啥都不是,没有人会承认他们的功德,功绩的。(自伐者无功)

而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他们取得了成就,创造了价值,有了功德,功绩,不会自我夸耀,他们会回馈他人,社会,国家,反而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承认。

那些自我膨胀的人,也很难成为领导。关于这一点,毛主席有句话送给你,毛主席曾说:官越大就越无知。

《道德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认知不同,不为相容(深度)

如果一个人总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自命清高,骄傲自满,去俯视别人,那说明他们觉得别人都不如他们,不需要向处于低处的人学习,反而处处降维打击去教训别人,这就是自负,自以为是,最终只能自己走入死胡同,自毁前程。(自矜者不长)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道”的规律,颠倒的规律才是世界真实的存在。关于“逆向思维”和“颠倒规律”,其中在《周易》中“否卦”中提到一个证伪法,其实就是运用了逆向思维与颠倒规律。

《道德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认知不同,不为相容(深度)

这个方法由德国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他告诉你一个朴素到极点的道理:你无法证明一件事是真的,但可以很容易证明一件事是假的。(证实不容易,证伪容易)

比如你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你一定知道自己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你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寻找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答案与切入点就很容易。

再比如你想要知道自己爬起来,站的更高,走的更远的地方在哪里,首先你要知道那个没有让你爬起来,跌倒的地方是哪里?

所以当你在做选择时,与其根据自己想要什么做选择,倒不如根据自己不要什么来做选择。

投资大神查理芒格有两个清单:靠谱清单和错误清单,他通过这两份清单识别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

《道德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认知不同,不为相容(深度)

那证伪法(反证法)有什么好处呢?

有人认为正违法只能排除错误,没法找到正确答案,所以意义不大。

其实不然,你可以用它不断接近真相,很多找到合适工作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一步步缩小范围,实际上是能不断确认自己要什么的。

那些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人整天在寻找信息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对的,证明我没有错,一步步积累错误,把自己变成了愚蠢的火鸡。

使用反证法的人恰恰相反,整天寻找错误信息,排除错误答案,一步步的更接近真相。

反证法的最高境界是:作出选择,小心反证。

天底下的聪明人都是用反证法思考的人,因为在概率上他们就赢了,坏事发生时,他们第一时间会识别与觉察就能很好避免,好事发生时他们也一起受益。

那些逞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自夸,自我炫耀,自大的无知的人,他们精神上就像产生了快要发臭的剩菜剩饭,累赘毒瘤一样,如果你去食用这些精神的垃圾,会让你思想平庸,精神中毒。(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时刻记得一句话,人生在世,人品第一,能力次之,按照“道”的规律行事。

9:根本之道

《道德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这一节不难看出,老子在用有道的圣人与无道的国君作为例子,告诉你,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无论谁,圣人也罢,还是拥有权利,强大力量的君王,都要去遵守,不遵守就会失道,失去根本,最终只能走向平庸。

老子提到,稳重是轻浮的根本,人生要找到你自己的根,你才有守护的根本,没有根本就会轻视,轻率,盲目,只有根深才能蒂固,抵挡任何狂风暴雨。

静又是躁的领导,只有当一个人安静下来,才能让自己处于心态平衡中,心态平衡才能在事情处理上平衡,事物矛盾才会化解,人就会安静下来,静又能生慧,人就会吸收高维能量,处于高维的状态,这是事半功倍。

如果一个人心浮气躁,不能安静下来思考,那他们的思绪是乱的,思路也会不清,反应迟钝,而且欲望不止,内心很多矛盾不能排解,让自己处于压抑中,反而事情处理不好,能量极低,能力下降,不在状态,这是事倍功半。

重与轻,轻与躁两个相对的存在,在轻重关系中,重是轻的根本,如果只重视轻而忽略了重,会失去根本;在静与燥的关系中,静是躁的根本,如果偏向躁而忽略了静,会失去根本。(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道德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认知不同,不为相容(深度)

想要远行,你肯定要带有装载物的工具,充分做好准备;想要稳定长久的发展,即使有荣华富贵,内心也要坦荡从容,超然处之,不可狂躁,骄傲自满,否则也无法保持长久;如果一国的君主以自己为贵而轻视天下,轻率就会失去国之根本,重则失去国家。(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以前历史上那些腐败的政权,就是因为“轻民,轻天下,以自己为本”搞得人心惶惶,而在中国革命中,毛主席施行的是民主,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把人民当做根本,所以他有句军事名言:兵民乃胜利之本。

有道的人都能守住根本,按照道的规律行事,守重,要事第一;守静,静能生慧,不轻率,不盲目,始终如一,从一而终,从容淡定,坚守根本,不越自己的边界。

10:修行之道

《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一节老子在讲人修行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知道雌(柔弱)雄(强大),也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人的本能的认知;

第二层:上升到在“黑白(对立)”中找到统一(转化)的灰度思维。

现实中的事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现实中的人也并不是非善即恶/非敌即友,因为这些都可以随时转化的。

灰度思维,才是最接近世界真相的思维模式。

因为真实的世界不是棱角分明的,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变化的,混沌的,无常的。它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随时可以转化为白,白随时可以转化为黑,这就是灰度。(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第三层:由灰度上升到最高层,知“荣辱”的心灵精神信仰的层级。

老子讲,如果你知道刚强的一面,但也要接受处于柔弱的一面,柔弱又可以让你储蓄与承载更多的强盛,那这也是一种格局,格局也是一种天道,这是第一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大海虽然广阔无垠,聚集了很多势能与力量,但是这种强大的力量,势能也是来源于每一滴水组成每一条河流的微小力量聚集的。

懂得光明正大的德行,有着独具一格的才华,也要将自己处于低下的位置,那些低下的坑坑洼洼处,却可以积攒很多水,让自己处于低下的位置,你才能积累更多的德行与才华,才能做到承载万物,这样反而可以返璞归真。

一个人虽然位高权重,知道享受荣华富贵的道理,但是却能向下看,接受耻辱,去接受大的挑战,过艰苦的生活,做艰苦的工作,这种格局是深邃的天道,处于无为境界,可以成为领导,这是第三层。(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毕竟,真正懂得一些道理的人往往会做出不同的事情,真正知道雄的人则会依然地选择雌。

比如一个真正懂得什么是财富的人,往往不会过多的去拥有和触碰众人所能看到的财富(金钱),而是与财富保持距离。

那如何判断一个人处于那个境界呢?

当一个人按生理本能来为人处事,喜欢争强好胜,弱肉强食,按照丛林法则去做事,是处于第一层,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婴儿。

如果一个人是按照黑白的道理这个原则来行事,那人的高度也是有限的,会产生很多问题,你说你有理,他说他有理,因为道理没有标准,答案也是说不清楚的,有时就算你说赢了却输掉了人心,最终还是输了。

如果一个人按照荣辱与共的心灵精神来行事,那这个人在精神文化上已经上升到了天道的高度,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才会对他人,社会,国家有益。

那放到职场也一样,在一家企业里,企业的人总是争强好胜,弱肉强食,你争我夺,那这个企业是失败的;那如果企业里的人都是按照讲黑白道理的原则来行事,你说你有理,他说他有理,而道理却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也是说不清楚的,即使你说赢了道理却输掉了人心,企业最终还是走向失败;如果一个企业里大家都按荣辱与共的心灵,关爱,互惠,共赢等精神来行事,那这个企业的人文文化,价值观将上升到天道的高度,达到天人合一,此时不管是对企业还是企业所有人,甚至社会都会产生推动作用。

11:克制之道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这一节老子是在讲道对万物永远不是自我妄为不去占有,也正是无为成就了它的有为,让它无所不为规制着万物运行。

如果王侯将相能遵守这个规律,那就能将国家治理的妥当,各类社会矛盾纠结就会自然消失?

为什么会消失?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没有人为干涉,没有人自我妄为,那就不会制造问题,矛盾纠结自然会消失。

如果当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贪欲,妄念,歪门邪道,耍诈欺骗等,那人就要用道来克制自己,化解内心的贪欲,这样人的内心将会回归到平静,不再有“自我”的东西,你就可以镇定自若下来,进入高维。

人都是吃五谷长大的,处于人伦纲常之中,难免会产生七情六欲,各种各样的欲望,此时如果你没有用自己的信仰来克制,那就是一匹脱缰的野马,迟早会出问题。

世界是二元的存在,没有单极的世界,那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一样的,既有爱的天使的一面,也有冲动的魔鬼的一面。

《道德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认知不同,不为相容(深度)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ta就会欲望横生,执迷不悟,把贪婪当动力,把欲望当作招牌,最终走向深渊。

因此不管是个人,企业,社会,国家都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精神文化来促进,如果社会到处传播的都是乌烟瘴气,贪婪与算计,那必将给人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不好影响。

12:反相之道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類 。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一节,能看出来,老子还在强调天道的的颠倒规律,内因是颠倒的,那由内因产生的现象也是颠倒的。

正是因为如此,道会在不同层次的人身上呈现不同的作用,绝对可以让你自觉地照镜子,正衣冠,看看你自己属于什么层次的人?

于是,老子说,上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就会去努力践行;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选择性地践行;下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就哈哈大笑,觉得道就是一派胡言,很虚,不存在的东西而无视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高维的人,有智慧,有才华,德行高,善于虚心学习或请教,不骄傲自满,不自以为是,愿意放下面子,自我的东西,在听了一个正确的道理后就去实践了,相反,低维人听到一个正确的道理,不愿意去理解其中的“道”,而是先凭着本能怀疑,反对,攻击,谩骂,哈哈大笑,嘲笑别人,自以为聪明,啥都懂,不但嘲笑道,还嘲笑除道以外的一切,这是智力低,而是德性差,完全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固执己见,固步自封,最终进入死胡同。

因此,古人有言常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是在最晚才完成的;最大的声响反而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類 。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那么为什么会让本处于极端正向的事物,呈现出反向的样子呢?这就是道的原理规制的,不是人为意志可以转移的。

我们分析一下其中的平坦的道好似崎岖,普通人都喜欢走捷径,走平坦的路,走可以让自己躺下舒服一辈子,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道路,而那些探险专家却喜欢走崎岖不平的路,因为好东西都在险境,困境中,你看那灵芝,总是长在险峰上,一般人摘不到,不敢去摘,甚至想不到的地方。

这是因为越是看起来平坦的道路,让你抄近道的捷径,做容易的事情,其实是最大的坑,是最崎岖的路,弄不好会让你误入歧途,相反那些看起来崎岖不平,困难重重的道路,才是正确而平坦的大道,人间正道是沧桑,高手都喜欢走窄门

13:内强之道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古人常言:内圣外王。它的本意是让人做个内心强大,善于找内因,能控制好内局而外在柔弱,处于低下位置的人,这样你才能长久发展,这是符合道的。

这一节很精彩,老子讲一个有道的人如何正确看待智慧,高明,能力,强盛,富有,志气,长久,长寿?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要了解别人肯定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从自己角度出发,需要你不带任何偏见与立场,让你做到客观的了解他人,这是需要大量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看待自己,大多数人也会带有立场,偏见,自我的东西来评判,这就很难做到公正,客观的看待自己,就像烧菜放盐一样,可能放多了咸了,也可能放少了,没有味道,正是因为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难,而人往往很难看清自己,因此,正是基于如此,那些能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人才真的高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能力的,但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是强者。为什么呢?能技压群雄,碾压别人,比别人优秀的人,虽然可以证明自己很有能力,但如果把这种能力当做居高临下的傲慢,并以此为骄傲,那即使你赢了,也失去了人心,只能证明你是空有一身蛮力,一介的莽夫而已。

而战胜自己是需要你去客观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深挖自己,克制自己,要自律,要不断提升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控自己的身体,不和他人争强好胜,也不必向别人证明自己有多么厉害,只在自己的边界内做着自己的事情,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有什么优点,又有哪些缺点需要改正,尽到自己责任,不断完善自己,止于至善。这是需要相当大程度的智慧,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而做到这些的人即使别人不说,已经在别人眼里是强者了。

懂得满足的人更加富有。为什么呢?人只懂得知足,满足就是富有的人,内心富足才是真正的富有。

一个人富不富有,不是看这个人拥有多少看得见的东西,比如房子,车子,钞票等身外之物,而是看这个人拥有了多少看不见,有的东西,比如精神,爱,思想,自信,价值,三观,信仰,文化,性格,健康等内在财富,而那些看的见的“有”正是这些看不见的“无”生成的。

所以,知足常乐,懂得满足,克制欲望,去提升内在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

就像人吃饭一样,并不是吃的越多越好,也不是吃的越好就越健康,你看当人饿急了,吃饭就狼吞虎咽,一不小心给吃撑了,结果撑出病来了,即使再饿,也要懂的满足,克制对于美食的欲望,适可而止。而人吃的越好,营养越丰富,生理免疫调节功能越脆弱。

真正懂得养生的人不会觉得吃的好就能越健康,他们不会按照自己的欲望来进餐,而是克制欲望按照健康营养均衡的膳食食谱常识来进餐。

持之以恒,强有力的去做,人就拥有不灭的意志。

人为什么要持之以恒强有力的去做,就是因为人有志向,有理想,而实现志向,跟追逐财富没有关系,也不是做为追求的目的和动力,只是有远大的志向可以引领人们冲破迷雾,只要你在任何时候都不垂头丧气,不动摇你的根基,不随波逐流,目光短浅,见利忘本,那你必将不凡,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相反一个人把富有当做目的,当做目标,那很容易迷失自己,因为富有没有固定标准,最终进入死胡同。

而那些不丢失自己的原则和道的人,即使身体不在,但精神永存,就能够在天地间长久存在,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长寿。

所以,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所在,外面的表象是随着内因而改变的,控制内局比战胜外局更有高度。

14:无为之道

《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节老子讲人如何按照天道的规律来为人处世?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老子“无为而治”的正确性,我也认为,中国在未来也有可能达到老子说得“无为而治”的境界。

无为而治按照老子思想讲是加强人的能力提升,但要弱化人的欲望,培养更多贤才,能人异士,但是不要以此为功为傲,如果人以自己的才能为功为傲,就是老子讲的尚贤,那人必然会厌弃不贤,没有才能的弱者,而人性又是趋利避害,就必然争强好胜,一争人心就会乱,争赢了,人就骄傲自满,别人败了就会心生怨恨,争输了,反而因为放不下那点面子与自尊,感到不服气,就去想方设法去搞阴谋诡计伤害别人,而忘了提升自己,本来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需要去跟别人比较,后才能显现出自己有没有成长。

不把那些财物拿出来显摆,也就不会引来盗贼,不把那些让人产生欲望的事物拿出来他人的心也不会被扰乱。

为什么呢?比如大多数人为什么不停地沉迷于短视频中好看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但却连一个精彩的哲学家演讲都没有耐心看下去呢?就是因为短视频中那些颜值,身材,情绪挑逗等能勾起人的欲望,人的心乱了,让他们大脑放空,不用思考,让他们沉迷于这种欲望中不能自拔,而那哲学家的演讲苦涩难懂,还需要做思考,他们懒得思考。

就像那过去历史的美人计为什么很管用,当一个男人沉迷美色后,被色欲迷倒,大脑放空了,心乱了,自然美女要收拾他们就易如反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所以,老子说,有道的管理者,让他们内心谦虚,让他们能够吃饱穿暖有安全感,让他们生命有充足的物质保障,削弱他们的狂志,野心,让他们安静下来,增强他们的体魄,使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这样人的心灵就会变得淳朴纯真,不会被那些世俗的欲望所控制,也不会被那些巧言令色,蛊惑人心的诡辩诈术所迷惑。

《道德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认知不同,不为相容(深度)

老子在告诉你做个人管理的时候,心中不能被名利,财富,欲望所控制,自己要做到心灵淳朴纯真,自己先去践行自己的价值观,理念,做到知行合一,先管理好自己,你才能影响别人,影响别人,其实就是先做别人的榜样,不要被别人带偏,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

古人常说: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会效仿。

比如你很懒散,你很奢侈,那你吸引的人就是懒散,奢侈的人。比如在职场中,上面的老板奢靡,那下面的员工必将奢侈;上面搞形式主义,下面的人就肯定搞虚假主义。

而那些太重视,名利,财富,不能控制欲望的人就会利用这些东西,变成一种手段去扰乱别人的心,去扰乱那些追逐名利,财富,想赚钱的人,然后再从中谋取利润,获得更多财富,名与利。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能教你致富,赚钱的东西,如果你不信,非要去,那你就成了别人赚钱的一个工具或介质而已。

所以,无为就是要求你去掉自我利益,自我想当然的关切点, 去关注长期的东西,以大局为重。

最后我送你一句话:认知不同,不相为容,道不同,不相为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道德经   认知   反证法   常德   不相为谋   天道   圣人   美文   行事   老子   深度   规律   道理   欲望   自我   能力   东西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