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求学时期主要做这5件事?

教育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可以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折射出个人的问题所在;

同样的,社会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直接反应出社会存在的问题,可以对社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告诉人,你为何求知?你为何上学?

教育不是死的,呆板的东西,它是活的东西;不是灌输,填鸭式往人脑子填补东西,它是唤醒;更不是打着教育的幌子,去收割,而是求真,启迪。

求知,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教你做人,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

有人说,你这是放屁吧,没有钱,你跟我谈什么幸福啊,的确,我从来没有否认过钱的重要性,我想只要是个人,都知道钱的重要性。

但是,我确信的是,钱还真的不能够带给你幸福。而你要不断思考的是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才是决定你幸不幸福的关键。换句话说,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的幸福指数。

因为一个人幸不幸福,不是由金钱衡量的,而是自身价值衡量的。而财富,幸福只是价值变现所体现的一个结果而已。

毛泽东一生有“三不谈”,一不谈金钱,二不谈琐事,三不谈男女之爱。

你会发现毛泽东一生闭口不谈的东西,却是大多数人一生老生常谈的东西。

男儿当自强,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毛泽东的“有所不为”才造就了他伟大的“有所作为”。


1

人生就是一场颠沛流离的长跑,这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现实。你只能向前跑,一边摔倒,一边又不得不擦干眼泪继续前进。

就像王小波曾说,我们必须习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没有红绿灯的事实。

对于求学时期的毛泽东也一样,起初他进入的是一个叫东山学堂的学校求学,刚进入校园,随即进入他眼帘的是学堂的气派,与他在韶山时的大不相同。

与此同时,身穿一身补丁的毛泽东瞬间成为了那些富裕家庭孩子嘲笑玩弄的笑柄,当时的毛泽东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刚求学时期,经历尚浅,涉世未深的孩子。

但是那时他已经有了区别于大多数孩子不一样的特质与潜力了,当时在东山求学也不算进入社会,但是他从那时就明白,求学不是为了所谓的名与利,而是见更大的世面,学习到新东西,接触到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说他在没有求学,接受教育之前,也就是在韶山穷乡僻壤农村时,他还是处于底层社会。

而正是在东山的这段时间,他接受了这里科学,改革的新的思想,了解了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列强压迫的时代背景,培养与激发了他的民族责任感。

这时的他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上层社会的舒适生活,但是他好像对这些并不感兴趣。

在当时,他也是很孤独,没有什么知己与朋友,而他唯一的朋友可能就是学习。而在私塾那段艰苦的生活,让他的古文学素养得到很大提升,用古体文写的文章非常具有说服力,把他的才华横溢展现到淋漓尽致。

于是,那是接受政治改良的毛泽东,开始有意识地去建立自己的学术知识体系,扎实自己理论,他认为要有理论知识,对人思想进行改造,才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进而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救国救民。

有了这个觉悟后,他除了学校课程以外,又接触了梁启超的《新民丛报》,还有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这些书都是属于改革很经典的书,奠基了毛泽东一生严谨的政治思想基础。

尤其是当时在1905年,出现的一本描写日本与俄国战争的故事的书后,彻底打开了毛泽东第一次对于战争概念的理解,也让他接触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也在那时他开始致力于了解世界历史,各种历史英雄传记故事,其中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他影响颇深,对这本书极其珍惜,对书中像拿破仑,华盛顿,彼得大帝,林肯,卢梭,孟德斯鸠这些故事与精彩段落都做了详尽的批注与笔记。

在当时的年纪,他就说道,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的战争,美利坚才取得胜利,那中国想要取得胜利,也必须需要一位这样的伟人。也就是在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心中早就燃烧着救国的火种。

的确,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关键不在于早晚,而是是否能觉醒。有的人需要自己开悟,有的人需要别人点醒,而有的人需要外界事物的刺激才能觉悟。

不仅如此,还引用顾炎武的金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教育当时顽固不化的人以及学生。

当然啦,在当时,毛泽东相比于其它小孩,他的觉悟,也就是悟性非常高,但是孩子究竟是孩子呀,像一些进步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进步小说是值得人反复品读的,里面每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其实都是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个映射。

毛泽东就对此书读的津津有味,甚至为了读此类书还和历史老师,东山学校校长闹矛盾,别人觉得他的想法太过于天真,固执己见。

那时的毛泽东也和普通人一样,存在一定思维定式,不易变通,也因此惹来了太多人的嘲笑。

但是,那又如何?即使是伟人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凡是追求十全十美的人都是没有用的人。

对于别人的嘲笑,他根本没有在意,既然我惹不起,那我还躲不起吗?于是毛泽东就离开了东山学堂。

在这段东山学堂的日子,处在一个残酷的社会黑暗环境下,由于毛泽东接受了一些改革的进步思想,受到了一些伟大历史人物传记,中国古典名著进步小说的洗礼,给他开了天眼,开阔了他的眼界,此时的他的思想已经不在限制于农村的小地方,早已冲上九霄之外。

有了宽阔的眼界后,更加坚定了他一定要实现的伟大抱负的决心,这种决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那种时代的背景与社会外界的刺激下,在他心中产生的,这很难得,是一种不管畏惧任何挑战,哪怕生死,也要去实现的决心。

如今,很少有人拥有这种决心,而决心是一个成事的关键,没有它,事是不会成的。

在他离开东山学堂后,又进入湘乡驻省中学。这一期他还是学习,读书,通过看一些报纸,去了解历史,等他看的多了,懂的多了,自然也就按耐不住想表达的欲望,那时就开始去学着创作,第一次写文章,公开发表政见,当然,那时还小,写的东西确实存在一些不全面与漏洞。

对历史英雄的崇拜之情,是17岁毛泽东最深刻的事了,但是那时他不在崇拜的是那些历史上的君王,又通过媒体第一次了解“社会主义”这个新的概念。

在他18岁时,他通过不断的学习,接受的新思想,读的书,在当时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但是他还是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以何种身份面对这个世界,他就开始各种尝试,刚开始进入一个警察学堂,随后又退学,退学后又进入一个政法学堂和商业中学,想着学点政治,法律,商业从父亲那里搞的学费,但还没有等父亲回复,犹豫不决,迷茫,焦虑的毛泽东又选择了离开,对此失去了兴趣。

真的啊,看到啊,就连伟人也有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是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啊,迷茫,并不是一个坏的事情,关键在于人是否能想尽一切办法走出迷茫,这才是可贵的。

当时的毛泽东也和如今大多数人一样,迷茫,不知道干什么?做什么?容易盲从,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劝告,今天听这个的,明天听那个的,但最终他一样决定都没有,他什么都想做,但事实上,一件事情也做不好。

回过头后,在父亲的催促下,又报考一所商业学校,坐下来学习经济学,但因为课程都是英文的,就光凭在东山学堂学的那点英语基础根本没有办法满足他的需求,于是被迫无奈又只能弃学。

那时身无分文,邋里邋遢,整天无所事事的在长沙街头流浪,那手里拿着那些报纸,心里琢磨着:我要去哪里?我要做点什么?

他好像开始认识到了什么?认识到了事物的两重性,孕育着一种新的世界观,开始反求诸己,陷入了长长,深深地沉思中……

就在这时,他开始从冥想,沉思中回到现实,一脚跨进了另外一片天地,那就是湖南省立第一中学。

在进入学校后不久,由于他对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比较反感,就开始决定自学,一头扎进省立图书馆,一扎就是半年。

整天以书洗面,早上进馆,下午闭馆才出来,在里面苦学研读,中午用几个烧饼充饥,对现代西方的历史,地理研究甚多,不断扩大知识面,还读进步小说,中国诗词,希腊神话,甚至改良派严复新近翻译的亚当斯密,斯宾塞,穆勒和达尔文的名著,以及卢梭和孟德斯鸠的作品。

连他自己后来都回忆说,这半年书海生活对我影响极大。

与此同时,时局有变,眼看袁世凯要登基当皇帝,企图恢复君主制,日本到处厮杀抢掠中国,但是那时的中国没有人站出来反抗,但毛泽东认为这是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好机会。

他又进入了一所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所学校的校门上的校训“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也成为他思想的一部分。

在这里又开启学习读书之路,读中国历史,在这里他开始对哲学产生了极大兴趣,读德国哲学,还阅读亚里士多德,霍布斯,边沁,柏拉图,康德,尼采,歌德等哲学大家的著作。

他的好奇心,对于学习的兴趣好像跟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激励他不断探索,不断求知,可能他读的书比我走的路,吃的盐都多吧,也正因为如此,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路。

一方面,他在大学并不是什么课程都学,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课程,他从来不碰,基本这些课程也经常挂零蛋,另一方面,对于他喜欢的课程,比如写文学,写文章,社会学课程,他都能如痴如醉,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经常拿满分。

刚开始,写得不好咋办?模仿啊,模仿梁启超的自由文风格,擅长古文风格写作,但是又在古文文风与政治主张与革命完全偏离于梁启超。

所以,哪有什么全才?即使伟人也不例外,伟人只不过是把他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总结一下,在通过博览群书,孜孜不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他的好奇心,开阔了他的眼界,增长了见识。这是读书对一个人有用的地方。

另外一方面,读书不只是追求有用,这就上升到了读书培养了毛泽东的大格局观,让毛泽东不在只是为自身利益考虑,超越了对自身的考虑,转变到为别人,为民请命,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做了全面的考虑,读书生活始终为他寻求方向与志向,寻找人生使命,认识世界与事物的两面性,改造客观世界,超脱世俗之外做了铺垫。

2

对个人而言,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寻找或遇见一位良师,这对个人成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毛泽东是很幸运的,他在第一师范最大的收益就两点,一是道德哲学。二是读报纸。

在1915年,毛泽东遇到他人生第一位道德模范的导师杨昌济,他善于广收门徒,曾因提倡寡妇再嫁而轰动整个长沙,被人称为往旧中国的躯体里注入新鲜火热的血液的导管,人称“老夫子”。

简单来说,杨昌济本人崇尚宋明理学,曾花四年时间在英国和德国研究康德,格林和其它欧洲思想家的理论。因此,他个人比较倾向对心灵的塑造与意志的信仰的培养。

真的,没有哪位良师,除了斯大林外,对毛泽东的影响之大,他是爱丁堡取得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毛泽东对导师的伦理学课程有着极大的兴趣,他读新康德派哲学家鲍尔生著的仅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写了12000字批注。

在闲暇,假期期间,一有时间毛泽东与其他几位学生就会到杨昌济家中做客,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还在这里遇见了爱情,与导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结了婚。

而毛泽东为了回报导师的道德教育观,他写下了那篇建国之才的奇文《心之力》来报答老师,被杨昌济直接打满分。

而杨昌济一生执着于对社会进行道德治疗,而毛泽东则浏览报纸,在当时的混乱的社会环境下,他不得不通过社会行动的路径来改造中国,这也让他超越了导师的道德范畴走上斗争生涯。

当然啦,虽然毛泽东那时意识到中国旧社会要改造,却仅仅依靠道德哲学约束是走不通的,必须要行动,采取斗争方式解决,因为在那些豺狼虎豹面前,你要跟这些人讲道德肯定行不通。

因此,他不在受限于儒家那一套道德哲学的条条框框的约束,敢于斗争,敢于反抗,但是道德哲学依旧是毛泽东一生的骨骼,始终支撑着他走过所有的磕磕绊绊,立了一个大志,成就了一大伟业。

当然,杨昌济也没有阻拦反对毛泽东,而是支持他,并引导毛泽东接近“船山学社”(王船山名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和《新青年》一份用现代西方思想抨击中国僵化的传统杂志)。

而毛泽东吸纳的西方思想与中国自身文明结合,成为他后来作为医治病入膏肓的中国政治的一味良药。

所以,杨昌济对毛泽东有着再造之恩,也是毛泽东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人物。

3

杨昌济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并发扬体育精神,养足文明精神,锻炼健康体魄。

而毛泽东就学到了,他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去长沙附近爬山,在冰凉的池塘游泳,晒日光浴,他认为这些体育运动能给人的身体带来能量,为此他有大半年没有在学校宿舍睡觉而在院子里睡觉。

毛泽东把这称为“体格锻炼”,锻炼身体不仅仅是一种获得健康的方式,更多的是体验随意和任何抵抗力竞争的愉悦感。

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喜欢去荒无人烟的山头跑圈,呐喊,大声朗读唐诗,不仅是在练习嗓子这么简单。

杨昌济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坚持洗冷水澡来磨炼自己的意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强身健体。

怪不得毛泽东在日记中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他指的是人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更要有社会斗争的坚强意志。

在第一师范的第二个暑假,毛泽东和几个稳重潇洒的青年,一起去游学。

他们走遍了湖南的五个县,关于游学的重要性,他是在《民立报》上有一条消息,说两名学生徒步走遍了中国,甚至远到西藏哦,注意一下哦,可是徒步哦,不是像如今的坐车睡觉,下车拍照这种方式。

他们不带一文钱,给当地居民通过写对联做价值交换,让他们住宿和吃饭,这次游学经历了6个星期,步行将近几千里。

那时,22岁的毛泽东可谓是一位文武全才了,不仅身体强健,还主要能写。

毛泽东说: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

的确,在他看来,健康的体魄,勇敢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都是拯救中国所兼备的。

确实如此,加强体育精神,体格锻炼,对每个人来说,太重要了,身体永远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零。

尤其是年轻人,更应该记住教员的教诲,强身健体,如果一个国家的青年都是病殃殃的人群,那是多么可怕,那实现中国梦,何时才能完成?

我也一直以来在坚持体格锻炼,平时写写作,读完书,都会做几组运动,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大学也喜欢参加各种游学活动,在农村喜欢去山上狂奔,公园做运动,比较喜欢骑自行车,一般很少坐车,也喜欢步行等。

其实,这些体育运动反过来又体现着一个人的意志,而意志不就是把人的身体行动与精神联结起来,强身健体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斗争,为了战斗,为了人生战斗的胜利。

4

在毛泽东那篇《实践论》中告诉你,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后天的社会实践。

我在大学就曾参加过很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对我自身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我前面提到的毛泽东几个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活经历,包括游学,为了反清事业剪掉辫子,后来参加湖南革命军,也就是他的军旅生活,为他日后建立军队打下基础。

在第一师范这几年生活里,毛泽东是一位优秀的学生组织者,那时就显露出了他的领导与组织才能。也是一位出色的活动家。

他在1915年,在学友会中担任活动家,其中有34名学生被选进学友会,总数为400,其中得票最多的当属毛泽东,为了更好的主持学友会工作,筹集经费,他在街上卖过小吃。

他鼓动与那些“复古派”的学校的清规戒律做斗争,还动员学生制止湖南军阀和北洋军阀对学校的干扰。

在毛泽东带领下,学友会举行反对日本的“二十一条”和其它外国列强欺负中国的抗议活动。

此后,他又以学友会名义为长沙工人办夜校,免费教人学问与文化知识,毛泽东说:有了文化,我们就能挺直腰杆做人。

当然啦,毛泽东一生的社会实践太多了,不止于此,我需要慢慢跟你聊。

其次,是在交友方面也很注重,个人要实现远大抱负,必须要交真朋友。比如坚强刚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世界上无非就两种人,一是做事的人。二是组织管理事的人。

而前者多于后者,毕竟能当领导,管理者的人在于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做事的人。

而毛泽东则认为,一位出色的组织活动家,在于把每个人的长处融合起来,不应该去揭露别人的短处与弱点,而应该鼓励别人所有积极的因素的联合。

而如今看来,毛泽东的确做的很出色,比他父亲做的都要成功。

因此,对个人而言,你想要在哪一方面成事,必须在这方面进行科学探索与社会实践,否则,一切都是浮云。

而后天的社会实践也是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的最重要因素。这也是素人与伟人最大的区别所在。

5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

在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和如今大多数人一样,刚毕业圈子太小,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但他持有不同的政见,思想也很矛盾。

但是在毛泽东通过不断持续学习,读书,实践的习惯,当时他的生活已经有所改变,不在轻易受他人幻想所鼓动与蒙蔽双眼,他已经能很好的自我控制。

他正在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彻底打破旧的传统思想,又重组新的思想。

但是当时24岁的毛泽东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革命”的理解也很粗浅,毕竟他才24岁,进步空间还是很大的。

他的人生关键词是:挑战,探索,鉴别,反抗。不断完善自己,与那些任何放纵自我的格调格格不入。

对他受用一生的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写作。在第一师范的5年半时间,毛泽东在书边空白处或笔记本中写了不少于百万字的分析,观点批注,常在书中空白处写上“荒谬”“不通”等醒目的词语。

他喜欢学问一词,他认为,学习就是探索。在这方面对自己要求也是严格,为了培养训练专注力与注意力,大多数人看书都是找安静的地方看书,而他却恰恰相反,拿着书到离学校不远喧闹的大街上去看书。

他的与众不同,异于常人的地方,总是鹤立鸡群的特征,却让人喜欢他,愿意跟随他。这也许就是伟大领袖的魅力所在吧。

毛泽东一生与三样东西有着密切联系,那就是:教育,体格与政治革命(事业)。

要想搞成伟大事业,实现革命胜利,人必须接受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然后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去行动,去做。当然在做的过程肯定需要流汗,战斗,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与心力。

这也很好的印证了毛泽东说的一句话:人类不能久无变化。

由此,人活着就不可能一直舒服下去,舒服是留给死人的。有的人活着ta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ta依旧活着。

追求稳定的人,这辈子是不可能变强大的。习惯塑造人的第二天性,你播下什么样的习惯,你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你有什么样的行为,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

6

最后:

其实,人的一生都在求学的路上,并不是在学校那几年你求学完就结束了,人生就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每个人都要经历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探索,不断挑战,不断打破重组的过程。

首先,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读经典的书,而读书不仅仅局限于有用,这样读书只会让你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其次,寻找或遇到一位良师益友,对个人成事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下来,学习工作,生活之余,别忘了健康,多锻炼身体,强身健体,身体健康是你革命的本钱。

最后,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做成一件事的前提是必须要参与科学实践与科学探索。

让我们一起在成事的路上持续进化吧。人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康德   东山   湖南   成事   伟人   美文   学堂   中国   哲学   时期   东西   思想   课程   学校   人生   喜欢   社会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