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毛泽东:孩子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毛泽东

我最近看了哲学方面的书比较多,思考的也比较多,其中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发现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多数都在进行金钱教育。

少年毛泽东:孩子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毛泽东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女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做功课,遇到问题想找爸爸解决,结果爸爸告诉女儿说:我现在工作很忙,乖啦,去找你妈妈。


女儿又转头去问妈妈,此时,妈妈也忙的不可开交,对女儿说:你先回去,等妈妈忙完工作再来陪你。


此时,女孩哭了,哭的很伤心,爸爸妈妈听到后,还觉得女儿不理解做父母的,并丢给女儿一句话:不要哭了,爸爸妈妈忙工作,赚更多钱还不是为了你呀,为了这个家啊。


还有很多保守的家长,觉得现在要拼命赚钱,为儿女攒钱,想着为儿女就攒很多资产,儿女就会幸福一辈子,却忽视了儿女的心灵成长,价值塑造,身心教育等方面。


你看,其实这在告诉什么?在告诉孩子,金钱至上,父母却没有告诉孩子,钱只是自身所具有的工作价值换来的,也就是钱是价值交换后的东西。


因此,父母千万不要进行金钱教育,这会让孩子一生都不会幸福,甚至最后还会恨你。


父母应该在孩子快要懂事时,就要告诉孩子一句话:钱是这个世界上最便宜的东西,是价值交换后的结果。


带给孩子一生幸福的并不是金钱。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是具有矛盾的,金钱也不例外。


的确,金钱可以解决人生很多问题,但也不要忘了金钱也是王八蛋。


你应该告诉孩子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的热爱是什么?你的价值观与伟大抱负是什么?


就连比尔盖茨都羡慕的赚钱英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留给自己儿女最有价值的并不是金钱,而只是38封信。


要知道,对一个孩子重要的,不是告诉ta一个秘密,而是给ta爱,给ta价值感,让ta自动自发的去探索过程中自己生长出一个秘密。


只有让孩子自己生长出的秘密,孩子才能幸福,才能走远,才能持久。


当然啦,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该经历风雨的时候不要拦着,也不要心疼,对孩子而言,在学习知识与接受风雨洗礼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与好奇心,引导与探索兴趣,塑造优良品质,磨炼坚强意志,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拓展视野等变得尤为重要。


而毛泽东也是如此。


1

家族风气就是一个孩子最大的风水


有的孩子被童年治愈一生,有的孩子用一生在治愈童年。


而后者在少年毛泽东身上也曾发生。


1936年,斯诺就曾采访毛泽东,那时毛泽东就聊起了他的童年,令人费解的是,当谈到他的父亲时,毛泽东竟然说: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那这时就有点故事了呢。少年毛泽东与父亲之间到底有怎样的矛盾呢?为什么多年后毛泽东为此还经常耿耿于怀呢?


从古至今,很多学者要去研究一个伟人,都是按照毛泽东所说的,追根溯源,探究伟人的家庭背景,生活背景,工作背景,社会背景等,甚至可能会去寻觅到家族的家谱去考察。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认为伟人伟大的背后一定有着先天的因素。然而去探寻毛泽东伟大的背后到底与什么先天因素有关时,令人失望至极。


因为洞观毛泽东毛氏家族,发现都透着一丝平平无奇,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祖籍江西吉州龙城,元末为避免战乱,就居住在云南南沧卫。


到了明初,为了生计,毛太华参军,因为战功显赫,明洪武十四年,以军官身份居住在湖南。十年后,两个儿子先后成家,扎根于湘潭,落叶在韶山一带。而毛氏家族就是开始从这里繁衍生息的。


如果按照家谱来看,即使把毛泽东这一代,往前推5代,竟然没有发现在朝中为官,也没进士,举人,秀才,毛式家族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这也就是为什么毛泽东经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


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毛氏家族都是比较注重实干,讲究殷实的家族。


刚开始,毛式家族虽然谈不上富裕,也算不上贫困,直到祖父一代,祖父毛恩普性格懦弱,做人太老实,不善经营之道,于是把家中田产抵押别人,毛式家族面临家道中落,生活十分窘迫。


而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性格刚毅,十分要强,十七岁就开始当家,稍微懂事后,因为交友不慎,欠了一屁股债,为了还债就只好背井离乡,但好在参加了湘军,去创业,攒了一笔见识与本钱才得以缓和毛氏家族的困境。


要不然,说实话,毛泽东不要说上学了,即使安心读书,解决温饱问题都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话说,按常理来说,毛泽东出生本应该让毛氏父母喜出望外才对呀,反而让他们坐立不安呢?


因为,在毛泽东出生之前,母亲已经怀了两胎,很不幸都在出生不久在母亲怀抱中夭折了,因此毛泽东的母亲非常害怕毛泽东,万一有什么闪失,每天胆战心惊。


而且还四处烧香拜佛,希望毛泽东可以平安长大。而毛泽东给毛氏家族添加了喜气,还给父亲带来了财气。


在父亲毛顺生通过做小本买卖,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也让毛氏一家成了村里的富人家。


我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我的家庭条件也是一般,农民的孩子最应该懂得就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让我从小懂得:付出才能得到。勤奋,也就是土话说的,你要勤快一点。务实,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也就是曾国藩说的扎实彻底。


而艰苦的生活环境,激发我的斗志,磨炼了我的意志,塑造了我的品格,遇到任何困难绝不妥协,做不成就绝不放弃。


2

父母决定了孩子生长曲线


孩子就是父母的映射,反过来,父母也是孩子的投射。


在我们家乡有句俗语:别人通过看你的孩子就大概能判断你的父母是什么样。同样的,别人通过判断你的父母,就大概能知道你教的孩子是什么样。


在毛泽东身上也不例外。当时的毛泽东生于还算富足毛氏家族,不愁吃,不愁穿,没钱还能有书读,可以说毛泽东的童年生活应该是温暖的快乐的。


但实际上,少年时代的毛泽东过得并不愉快,而且很压抑。这都与他父亲残酷暴力的脾气有关。


因此,毛泽东经常跟父亲产生矛盾,一方面,这样的矛盾是表现在读书方面。父亲要求毛泽东苦读经史,希望日后能帮父亲在法庭上扳回一局。


而年少的毛泽东,并不对父亲说的那些书感兴趣。他更喜欢读那些引人入胜的闲书,也就是无用之书。


实则无用,方为大用。比如他还精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他对这些书非常痴迷,在学堂上课的时候都偷着读。


他的这些做法,让教学死板保守经典的老师们,经常教训他,还给父亲告他状,结果父亲也不明事理,不分青红皂白就上手揍毛泽东,而毛泽东与父亲的关系也搞的非常紧张,于是10岁的时候,他就第1次离家出走。


有人问他:你怎么不回家?毛泽东回答道:我不敢回家,怕挨打。他跑了三天之后,被家人找到,回去后,老师和父亲的态度也变温和了。


有时候,他觉得他自己的抗议胜利了。


当然除了读书上的矛盾外,父亲的管教粗暴,过于严苛,吝啬抠门,在毛泽东的眼里,父亲就是一个严厉的监工。以至于他后来回忆道:父亲性情暴躁,经常打我和两个弟弟。


这也给少年的毛泽东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


另外在对穷人的态度上,毛泽东和父亲也大不相同。父亲认为:一个人受穷是因为他习性懒惰,命运不济,没什么值得可怜的。


而毛泽东则不同,他富有母亲一般的同情心,慈悲心。


除此,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毛泽东与父亲也常常志向不同。毛顺生总想着让毛泽东按自己的人生模板来塑造儿子的未来,还给儿子憧憬成为腰缠万贯的土财主。


但这些毛泽东根本就不感兴趣,而毛泽东他向往的是像梁山好汉一样,去过有血有肉的生活,渴望能像三国豪杰那样,拥有丰盈的一生。


而造成父子产生矛盾对立的根本原因就是性格上的冲突。


但毛泽东对母亲则是一往情深。他夸赞自己的母亲,说道:母亲总是愿意帮助别人,慷慨厚道,是个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


每当和父亲发生矛盾,母亲总是偏爱毛泽东,站在儿子这边,极力维护儿子的尊严。


从那时起,毛泽东对父亲的坏脾气学会了忍耐和忍受,他倔强的性格让他非常叛逆,他认为对的事不管别人怎么反对怎么阻拦,他都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而他认为不对的事,即使再压再逼再打再骂,他也绝不妥协,更不会屈服。


但在毛泽东抗父爱母关系过程中,回顾毛泽东的性格,你会发现,毛泽东受父亲的影响最多,勤奋的执着,刚毅果敢,坚强不屈,永不服输,理性务实,脚踏实地等,在毛泽东的身上生生落下了印记。


而母亲带给毛泽东的是情感丰富,富于想象,有很强的同情心,多愁善感。


而毛泽东成为浪漫的诗人,就是母亲的性格塑造的。


3

孩子的改变与觉悟来源于家庭或社会变动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以及家庭或社会的大的变动与跌宕起伏,顺风顺水,那这个孩子很难得到真正的改变与觉醒。


毛泽东在念私塾时,父亲要做生意,他白天要上学,清早傍晚要去田野干活。


看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毛泽东就结束了他的读书生涯,开始在田间辛勤的劳作。虽然毛泽东告别了学堂,但对于书本的迷恋依旧放不下。


稍微有点空闲时间,他就会停下来阅读,即使去地里干活也要带着书,看到书中的精彩故事,人物,都手舞足蹈。


其中《盛世危言》介绍了西方发展,分析了中国落后的原因,这更加激起了毛泽东救国救民的伟大构想。但是在16岁之前,毛泽东一直生活在乡村,他所受的教育都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


而对社会的认知,只是在书本上得到了一些了解。而这本书拉近了他与时代的距离,并使他有了新的想法。


而就在此时湖南发生了两起暴动,都是由于饥荒的严重,成千上万的饥民,聚集在官府门前申请救济。


遇到这种情况,官府不仅没有做处理反而去镇压饥民,饥民示威游行,结果被拉去砍头。


这种种惨无忍睹的景象,让少年毛泽东都看在眼里,替这些饥民感到不平。


正是年少时代,毛泽东所受的这种冲击,让他内心的世界,早就埋下了造反的种子,有了反抗意识的心灵,也正是那个时期,毛泽东有了政治上的觉悟。


在我小的时候,也是因为家庭与社会的变动,让我尽早醒悟的。不然我现在还可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


因此,一个孩子的觉醒与觉悟取决于家庭,少年时期,以及社会的一些变动。


4

为梦想而求学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上学期间,饥民的暴动,深深的刺激了毛泽东,他开始为祖国未来而担忧,他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但是父母一直反对他读书,反对他出去闯荡,但毛泽东哪能甘心,心中的伟大抱负如何实现?于是他想要去上学,还要去当时最好的学堂,东山学堂,这个学堂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西式教学方法。


虽然学校很好,但是学费也很好。昂贵的学费对于父亲毛顺生来说,哪里交得起啊?


念书可是要花钱的,你让老子给你出钱?告诉你,门都没有?


最后在毛泽东和表兄,还有家人,朋友的劝说下,父亲毛顺生才愿意让儿子读书。那一年毛泽东16岁,到离家5十里外的地方去上学,接受先进的教育。


而在东山学堂的求学时期,也是毛泽东人生的第1个中转站。


毛泽东也知道想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必须要去更大的舞台去创造去开阔视野。


所以,萌生了他要去省城读书的想法,刚去东山学堂的那段日子,别的同学,都看不起他,觉得他是一个乡下来的土包子。一年四季,把一件衣服穿来穿去,还不舍得扔,而别的同学穿的绫罗绸缎。


那时他也不和别人一般见识,更不想逞一时之快。只想发奋读书,狂热学习,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忘却烦恼,心灵得到滋养。


而毛泽东小时候就练得一手文笔,他写的文章,特别精彩,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和敬佩,这样让很多同学老师对他刮目相看。


在此时他也接触到了梁启超,康有为的书籍,对梁启超的变法主张特别感兴趣,还大量模仿他们的文章风格,写出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而当时的长沙是个大城市,是湖南的省会。在东山学堂的求学,给了他最初的思想启蒙,让他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哪里上学?为什么而上学?接触到了什么样的老师及朋友?对一个孩子的生长极其的关键。


5

拥有好奇心的孩子,会不止于探索与学习


来到省城的毛泽东,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感觉特别新鲜,特别好奇。


此时他对两个人非常感兴趣,一是孙中山,二是黄兴。


他的思想又受到这两个人的冲击,开始坚决拥护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政治主张。


为此他还写了一篇文章贴在了学校的墙壁上,不料当时引起了大面积轰动。


为什么呢?


因为在当时的湖南,白色恐怖笼罩,官府人员专门抓革命党,毛泽东这种行为极其危险,可能有被拉去砍头的危险。


当然,后来他也给学校捅了很多篓子,但是和那些观念保守的家长与老师来说,毛泽东的头脑非常清醒,他要捍卫他的梦想,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事,没有人能够阻拦。


在《当幸福来敲门》的电影中有句话:

少年毛泽东:孩子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毛泽东


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事,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要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


所以,孩子,当你有了好奇心,不止于探索时,你要去捍卫你的梦想,听从你内心的声音。


6

多去体验,去做为你未来实现志向打基础的事,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不要回头


在辛亥革命开始时,毛泽东听了革命家的演讲,他恨不得马上投入到战争中去。


于是他在同学那儿借了钱,然后和几个朋友去参加革命军。


当时有很多人劝他,在正规军中,有很多社会上的流氓和骗子,跟这些人打交道你会吃亏。


但毛泽东一旦决定的事,没有谁能改变。刚好在毛泽东能文能武,文笔非常好,帮助他们写家信。


而且毛泽东还很会讲故事,他为战友们讲三国,说隋唐,讲的生龙活虎,战友们经常追着他,让他给他们讲故事,为了让毛泽东多讲,战士们还抢着帮他擦枪械,打扫卫生,干各种杂活。


在参加革命军的这段时间,毛泽东陷入了深深的层次,他要为未来做打算。


在革命过去之后,毛泽东就重新回到了书本上,开始钻研学术思想。因为当时南北统一,全国和平,他要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建设国家上,这就需要思想理论上的指导。


虽然军旅生活很短,但这几天的亲身体验,让毛泽东充分了解士兵的痛苦和渴望,了解了旧军队的弊端,这让他为日后创建新型军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引导孩子多去体验,去探索,去做为未来打基础的事情,活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7

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才能让孩子看到更大的未来


毛泽东离开湘乡中学后,给自己制定了庞大的自修计划,一头扎进了省立图书馆,每天博览群书,研读思想学术。


每天早上进去,中午随便吃两个米饼充饥,下午闭馆才出来。


那为什么他放着老师的课不听,好好的中学不上,偏偏要去图书馆自学呢?


因为他想要自由的学习,不再为学校的繁琐规矩所累,自己的学习自己做主,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


在图书馆他读了许多书籍,读到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还有《逻辑学》,他将古希腊的诗歌,罗曼史,神话和枯燥的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以及哲学等方面的书混合着来读。


这让他在图书馆,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见识,对自己的未来也开始有了打算。


如今,你会发现,我们都被体制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很多在体制内的人,包括学校教育都在教育我们如何当一个合格的体制内的人,然后再告诉下一代,你也要走这样的路。


发现了么,大多数人的人生路,都是在让自己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体制内的人,然后再把自己的人生路复制给下一代。


因为体制很稳定,让他们放弃了自修,学习,也不在考虑实现自己的社会抱负与人生价值了。


当然啦,很多人说,我不知道自己的社会抱负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


其实,这个答案,毛泽东已经回答了,他在新体制下,作为一个没钱,没背景的农家子弟,又如何成为政治精英,实现自己的社会抱负呢?


就是在博览群书,自修尝试中找到的。


由此可见,没有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社会抱负又是什么?


但是,这些是可以通过不断在读书学习,自修,折腾,尝试中找到的


因此,对孩子而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与好奇心,塑造优良品质,磨炼坚强意志,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拓展视野等变得尤为重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给孩子注入生态化教育与引导,而不是机械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东山   孩子   饥民   湖南   抱负   美文   学堂   见识   矛盾   父亲   金钱   儿子   母亲   父母   家族   少年   社会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