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当一个人心如明镜,人就会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千奇百怪的现象都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不再深陷困惑,不再有惊奇或愤慨。

如果这个世界时不时给你带来一些惊喜,请不要骄傲自满,说明你的阅历还尚浅;如果这个世界时不时让你产生一些愤慨,请不要愤世嫉俗,说明你的境界,格局还不够高。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凡是智慧的人不管到什么时候,什么年龄,都拥有平常心,难道这不是很正常的吗?何必大惊小怪。

四季变化,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因才有果,事情在发生之前,必然有征兆,气温低了,就会结霜,逐渐形成冰块。

比如,人生要奋斗,在奋斗过程中要掌握发展的规律,在自己弱小的时候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在有些成绩之后会有新的危机,此时更要勤于努力,在大有成就之后更要谦虚谨慎,以防亢龙有悔。

要正确对待好事和坏事。这是《周易》中泰卦告诉你,泰极生否,否尽泰来的事物会互相转化,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事物也不可能总是处于困顿中,人要处泰思危,处否奋进,总要保持希望,永远看到光明。

要做谦谦君子,山在大地之中,也就是大地包容了高山,这是多么大的容量啊,所谓谦谦君子不是谨小慎微过于谦恭的那种小气,而是一种大气,一种有容乃大的大气,有了这种大气就会有人缘,人气旺。

还有咸卦中指的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如少男少女相互交感,爱情的基点是两情相悦,爱心,真诚纯正,自然会尊重对方,随着感情的深入和升华而憧憧往来,这是男女爱情的原则,止而悦这一原则适用一切人际关系,止而悦,要“止”于人,就是要给人留下实实在在的益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没有留下,而且从来不能令人悦服,那是谈不到给人感动的。

天道好轮回,生老病死,机缘,姻缘巧合,你这辈子能遇见谁?跟谁在一起?有怎么样的遭遇?过什么样的人生?有着怎么样的命运?是贫穷还是富有?等等,好像冥冥之中,人类被一种无形的东西给操纵着,就像人操纵着电脑,机器与手机一样,不管人类愿不愿意,都已经给人类提前设置好了程序,而且人类要发展必须尊重这个设定的程序与规则,这种程序与规则就是所谓的天道,就是天的总则之道,就是客观规律。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1:天的总则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这是《道经》开篇,老子对万事万物的规律进行了一个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总结,像一个组织的领导一样,统领全书。

道是包含宇宙本身在内的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凡是人类用语言或者什么介质能描述清楚或给以解释的“道”,都是属于一些浮于表面,表象,特殊的“道”,而大量的普遍存在的“道”,人类是无法认识,道明的,人类还在识道,解道,不断求道的艰辛过程中,而且不会达到终点。

当人认识了一个事物,并且可以将它与别的事物所区别时,人才可以给这个事物命名,起名称,像水,苹果,物理中的原子,电子,云朵,闪电等。

凡是能被人认识清楚,被命名的事物都是一些特殊,浮于表面的事物,还有大量普遍存在的事物人还没有认识清楚,所以人类要不断去探索,研究,不断拓展认识新的事物,这也是科学存在的意义。(这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由来与解释)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在天地还没有存在以前,宇宙是一个“无”的状态,其中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中是这样描述的:当下的宇宙,世界是从一个没有空间,体积为0,温度极高,没有物质,全是能量的“奇点”发生大爆炸而后产生的,彼时能量向各个方向散开,时间开始产生,空间开始形成,体积扩大,温度降低,由于质能守恒定律(能量E=质量M×光束C²),能量经降温后,不断向物质状态转化,生成了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体——原质。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科学已经证明,在宇宙空间中存在一些微小的基本粒子,如夸克,中微子。甚至还有比夸克等更细微的粒子,这些基本粒子就是宇宙大爆炸初期产生的原质,那物质怎么来的?就是这些基本的原质所呈现的状态,也就是人能看到,摸到的以“有”的存在形式出现的。

而这些物质又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原质粒子相互吸引,结合成更大的物质,如质子,电子,原子等,这些更大的原子又相互吸引,形成宇宙星云,大量星云相互吸引,碰撞,融合,又形成星球,火星,木星,地球,也就有了大地,而大地以外的空间与天体就是天空,天空又通过对大地的照射,辐射,雷电,星球撞击等形成了更多物质,如无机物,有机物。

这些物质在大地上,在合适的环境地理条件下,又生成大量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由此开始不断进化,逐渐形成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这个高级生命体。

科学已经证明,大爆炸发生在150亿年前,将来随着宇宙大爆炸结束,宇宙爆炸张力变弱,能量主体已经变成物质,物质在万有引力的相吸引下,不断把宇宙内的物质吸引在一起,天体越聚越大,宇宙天体内的物质因质量太大,引力太强,物质挤压开始坍塌聚集,天体内核因极大的引力作用,体积越来越小,挤压导致温度升高,物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核反应,物质在加速进行核燃烧,然后转变成能量,最后物质全部烧完,空间消失了,时间结束了,也就是“有”的状态消失了,又回到宇宙的初始状态,即老子说的“无”的状态(无名天地之始)。也许当年雄霸地球的恐龙消失,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也就是说宇宙也在完成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能量转化过程,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有生也会有死,当然包括所有万物的生命都在像宇宙一样进行一次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轮回过程。这就是老子为什么强调“道法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按照自然规律去顺应天道做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原因吧。

那宇宙处于“无的状态”怎么理解?现在你就能明白,老子说,万物从“有”中产生的,万物就是“有”的体现。“有”产生于“无”,有无又是相生的。那老子是怎么解释“有”产生于“无”呢?按照老子“道”规则来推演分析,宇宙间包括宇宙本身在内,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事物既然已经存在,就一定有开始让其存在的那一时刻,事物在处于现在有的状态之前一定是处于无的状态。就像一个人存在一样,在有你之前一定是没有你的,你不会是一直存在的。

所以,宇宙的“道”是有无相生或阴阳相生,循环往复,不断在趋向于向平衡中的运动。

那万物从何而来?就是从宇宙这个“有”中来,所以这个“有”是万物的母体之源。(有名万物之母)

当万事万物处于“有”的状态时,人可以对具体事物进行细微观察,研究事物的义理,性质与特点;当万事万物处于“无”的状态时,就很玄妙,会出现各种事物的可能性。(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比如佛家为什么讲“万物皆空”,就是这个意思,当万物处于“无或空”的状态时,可以发挥无限的潜能,有很多可能性,不会受到自我限制,把自己牢牢困住。

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人要有空杯心态呢?你看当一个杯子是空的时候,就有了成为各种杯子的可能,装酒的就是酒杯,装茶的是茶杯,装水的是水杯。而那些已经装了酒,茶,水的杯子在空间上就属于“有”的状态了,就可以具体看到装了多少茶,多少酒,多少水以及什么茶,什么酒,什么水等。

所以,不要随便给你的人生下定义,也不要过早的去定义你的人生,你的人生有无限可能。反之,则也可能限制你。

有”从“无”中来,所以,有生于无。一个人能让自己处于“无”的状态,也就是“空杯”心态,才可能装入各种可能的“有”,拥有更多可能性。

这个“有”不出去,那个“有”就进不来。能把茶倒空,才有可能装入酒;能把酒清空才有可能去装水。

同样,固执已见而放不下自我的人,终将难当大任,所以“无”比“有”大,很多时候,不是得到的越多越好,而是付出,失去的越多越好,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付出,牺牲,失去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你看毛主席,他没有过早的给自己人生下定义,他只是有一个坚定的理想,只想要去实现它,他不是商人,也不是地主,说是农民,但又没有务农,也不是资本家,也不是教师,他谁都不是,所以处于“无”的状态,正是因为他的“无”生成了许多“有”,所以,他谁都是,是教育民众的教育家,是军事家,是国家领导人,是革命家,是政治家,是思想家,他的人生活出了很多可能性。

“有”与“无”,“阴”与“阳”是自然而然对接出现的,就像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不可拆分,永远同时存在,只要你说出反面存在,正面即使不说,都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这表述的是事物的两面性,所以,“有”不出现,那“无”也就不存在,反过来,没有“无”也就没有“有”,阳不存在,那也就没有阴的概念。比如男人不存在,也就没有对应着的女人这个概念。

所以,理解“有”和“无”,阴和阳之间的思辨与认知,也是理解万事万物之道的法门,掌握“有”和“无”,“阴”和“阳”这个抽象概念与工具,那你在分析“道”的原理时,就能快速领悟。

其实,宇宙就是一团能量,爱因斯坦在物理上已经证实,部分能量可转化为物质,然后进行轮回。

世界既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即物质是有限的(唯心),但人对物质的认知是无限的(唯物)。

世界是二元的存在,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过去哲学一直在回答三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将要去哪里?

但是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哲学,宗教等各门各派都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暂且这些看法我们不必在意,什么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是猴子变来的,这些答案根本没有解,是无穷无尽的。

但是老子的“道”可以很好解释这个哲学问题,就是上面分析的,人是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而低等生物及一切万物是从天地相合中来的,天地是宇宙大爆炸而来,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一个“无”的状态,而“无”又是从宇宙上一次的“有”,形成的物质毁灭后而来的,宇宙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有无相生,不断轮回就是道。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宇宙存在循环往复呢?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外在的力来推动,可以自动进行往复生灭。这就是佛家讲的万事万物形成皆有因果,万物皆有轮回,这是有一定哲学依据的,在一定程度上佛家的思想与道家思想也是相通灵的,正所谓“佛道同源”,说的就是这个理。

2:宇宙之道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城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在解释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最初的状态是一片混沌的无的状态,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宇宙的生成,天地的生成前面已经提到。

宇宙空间寂寞安静,辽阔无比,不需要外在的力量来帮助其改变,各种天体按自己的轨迹运动,而不会随意停止,这也是产生万物的原始基础。

当时老子对这种现象还没有认识清楚,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按照道的法则可以推出它的一些规律,所以老子就给它命名为道,再根据它的性质和特点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合起来称为“大道”。指的是宇宙广大有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到遥远的地方,但即使生长到遥远的地方,也不会无边无际,而又必然会以反向的方式返回到原点。这就是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在物质世界,没有永恒的存在,没有无限的发展。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比如在人类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时,人沿着地球表面走从东出发,走直线,最终一定会从出发地东的反面西面回来的。

在一千多年前,当人类认为地球是方的时肯定不会相信,如果人从宇宙的任何一个方向直线出发,一定会从与之相对应的反面回来的,之前的人肯定很难想象,出去了怎么还能回来呢?按道的规则讲,出去了的一定会回来才是合乎道的,付出就有回报,暂且不说回报是好是坏,是有还是无,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它总是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回到原来的地方。有出就有入,有入就有出,能量总是守恒的。如果出去了的回不来,或者趋于无穷大,这就违背了“道”的规则。

如果在用“道”来解释人的强弱,就很简单了,人不可能一直弱,也不可能恒强,趋于无限大,人弱的时候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不要偷工减料,要下笨功夫,自强不息,提升自己的能量,去吸收更加高维的能量,人也会变强,但人变强后,不可能恒强,因此越是强者越要谦虚好学,不要骄傲自满,而是保持饥饿,不饱满状态,去奋斗。

所以,老子认为宇宙也是一种“有”的存在形式,只要是“有”的存在形式,就一定存在可以认定的边界,边际参数。这就是佛家讲的“万法皆有度”。

你看那过去的人结婚时,拜把子时,为什么要拜天地?这是说人要敬畏天地。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也就有了老子所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城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为什么说道大, 天大,地大,王大,却不说人大呢?其实,那时老子已经明白,人相对于宇宙来说还是非常渺小的,在宇宙中高级智慧的生物不仅局限于人,宇宙间有四种大的力量主宰,人是其中之一,肯定还存在比人更强的事物,也同时说明了生而为人的高贵和尊严人存在于地球上,是地球的一部分,其特性必须符合利于地球的规则;地球又存在于宇宙空间中,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其特性必须符合宇宙的规则;宇宙又存在于“道”中,是道的一部分,其特性必须符合道的规则。所以老子认为,道作用于一切事物,它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人必须清楚:人效法天道是不可辩驳的,即是说天人合一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法则,人只是天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人主动接受天道的规则是最正确的做法,天人合一是有道之人的必然选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神秘之道

《道德经》: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在这里讲的是天道的神秘之道,神秘本身是大自然的本质属性,大自然本身具有神秘特性,万物都有神秘性的一面,所以这是人为什么强调要敬畏自然的原因。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老子为了把天道中的“道”描述清楚,把天讲清楚,就是让人理解《道德经》中的天人合一核心思想。

天道这个东西是一个神秘且非常抽象的概念,表面上看起来很虚无,但实质上却在冥冥之中操控着万事万物的正常运行,并且有无穷无尽的力量,道很深奥,难懂,它是主宰万物的力量。

因此,老子在描述“道”的神秘性时打了比方,把道比作一个未知的盒子,去用锉刀锉掉“道”的包装外壳,让它展现出真实的面目,用工具拆开“道”的组织架构,让人知道“道”的架构布局是什么,用光来探照“道”的内部情况,让人看到“道”的本质是什么,让人与“道”的每个细胞融合在一起去感知它,即使是这样深入研究“道”,它还是若隐若现,不可能全部被认知全面。

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即使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事物,你也不要指望可以全盘分解它,全面认识它,但是人可以无限认知它。

人们常说的“大道至简”,大多数人对此的理解认知就是错误的,他们以为“大道至简”说的是越是简单的事物越符合道,做简单的事就能得道,能成功。

实质上所谓的“大道至简”是说“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就算看起来很简单的事物,实质上越是简单的事物越是复杂,越是神秘,它教人要去研究那些难而正确的事物,越难越复杂越神秘的事物实质最简单,前提是你能洞穿它的本质与规律,就能剔除表象与冗杂看到实质,那即使再难再复杂再神秘的事物都会变得简单,这是化繁为简,这就是高手,这才是真正的“大道至简”的核心思想所在。

按照老子的观点,“道”是宇宙间规律的总称,被分为多个层级,多个层面,“道”的存在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连老子也不知道自然界为什么会存在“道”这种东西,这就是像佛家所说的“佛”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一样,不需要说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能说明白,人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神秘的东西存在呢。

所以,既然说不明白,那就是说明宇宙世界存在一种神秘力量,神秘是自然界的属性,因此人要敬畏天道。

包括人也具有神秘性,人的神秘性就是人独一无二的独特性,无可替代的价值性,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和你一样的人。

4:敬畏之道

《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北,玄北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节老子是说人要敬畏天道,天道具有神秘性,什么是神秘性?就是不要指望人可以研究明白,这与科技水平无关,按照老子的说法这是根本性的哲学自然属性。

所以,老子要求人在看待天道的神秘性时,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老子把这种让宇宙生来又灭,灭了又生的循环往复的道,称为谷神,谷神是产生宇宙的根本,也可以说是宇宙的本源,宇宙也会经历产生,发展,衰老,灭亡的过程,宇宙灭亡,谷神又会产生新的宇宙,宇宙产生又会生成天地万物,这些空间科学已经证明了老子的思想正确性。

所以,老子一再强调,人在看待上天时,心中要有敬畏之心,不管科技多么发达,在上天面前,人类要把自己放到低的、柔弱位置,人类也是极其渺小的,人只有敬畏上天,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位置与正确认知自己,才不至于把自己看成天或什么天子,如果一个人无视上天,那这个人的内心就没有了敬畏,就变得无法无天,像孙悟空那样,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大闹天宫,上天入地,扰乱地府,这迟早要出大事的,人就会变成魔鬼。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生活与工作中,就是很多人因为没有敬畏之心,才会胆大包天,忘乎所以,很多贪官污吏贪财好色,欺压百姓却没有愧疚,有些不良商人,企业家害惨了社会,为了钱不择手段,却没有良心上的谴责,这样的人一定会遭遇天谴的。

5:相对立统一之道

《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节老子主要讲天道有哪些规则?老子用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各种人文,自然真实现象来说明一切概念都是相互对立但又统一存在的。

比如没有丑做基础美就不会存在,美的出现必能暴露丑的存在,所以美与丑是不可拆分的,对应的存在。

像善与恶,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各种相互对立的概念,都是相互依存对应的存在着,当你知道了什么是善时,你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恶……,同时它们相互对立与依存的同时也是相互统一的,所以,需要你去找出它们之间对立的平衡的点。

比如像什么是真正的美?是内在美还是外在美?什么是真正的丑?是内在丑?还是外在丑?这就考验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取向问题了,这个需要你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做判断了,来达到平衡的目的了。

同理,没有善的行为标准,恶也就显现不出来,善与恶也是相对存在的。没有无就无从说“有”,万物不是处于无的状态,就是处于有的状态,没有第3种可能,没有短做基础,长也就不会显现出来,所以长要感谢短的存在,才成就了长。

所以,有道之人做事不会鲁莽,盲目而为,而是按道的规律去做,所有的概念都是相对应的存在,会自动必然的联系在一起。就像物理中的磁极一样,只要生成了N级,就会自动必然的激活s级的存在,它们其实就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的不同情况。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同出而异名”,记得啊,事物永远不会有单极,单方面的存在。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一个人如果自私,存在虚妄行为,就是只顾自己这一头,而全然不顾其它,以及大局,或与之必然对应存在的另一头,迟早一定会出问题的。

有道之人会按无为的原则去行无为之事,无为不是不去为,不去行,而是教人不要自我虚妄的为,行事。在去为,行的时候会兼顾事物必然自动联动的两头或两个方面。只有按照事物的道去为,去行动才是正确的,高效的。而且人不可能不去为,不去行动,因为人有了身体,有了生命,有了现实的存在,活着就是一种为,一种行动。

如果你想要高效的去教化别人,不是看你说了多少,说的多好,而是你自己要身体力行做给人家看,你说的再好也难以消除别人的疑虑,如果自己都做到了,践行了,别人才会真正接受你的教化,这是教化别人时的高效方法,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也要践行知行合一,明白而不去践行,等于没有把自己教育好,如果真是这样,那不是自己明白的道理不对,而是自己做人太假。

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在教学而是在布道。四流的老师在责备学生,三流的老师在要求学生,二流的老师在教会学生,而一流的老师总是在传递信仰,传递使命与渗透文化,不只是在教学,更是在布道,这是一种不言之教的伟大力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老子就说了,有道的人担当让万物兴起的责任而不推迟,因为自己的努力付出让万物生长了,而不占有;可以主宰的事物,而不把持;建立的功德,而不鞠躬自傲,这是老子给出的有道之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老子是在教人做事,要抱着最大化的利己心态去做事,而要做到最大化的利己,就要做到最大化的利他,利他是实现利己的基础。

当然老子不是在教人做个老好人,而是教人做到不居功自傲,有功德而不炫耀功德,这样功德才不会消散。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老子说的“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的正确性。

比如在一家公司,大家一起干一件事,事情干成了你的功劳比较大,你也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较大,这就从侧面说明,其他人的功劳比较小,如果论功行赏时,你把该居的功全部都拿走了,你的功与德(得)已经两清了,别人也就不会再认为你还有什么功德了,因为你得到补偿后把功德平衡掉了,我们所谓的社会功德是说他人认为你对他,对社会有功德,而不是你自己认为有功德。反过来,本该是你的功德,你没有去居功,而是让给了别人,让给了社会,这样别人会认为你的功德存在,你的功德反而不会消失。甚至有的人居功后总是说自己补偿不够,得到的不够多,这就叫居功自傲,贪了别人,他人,社会的功,不但没有德(得),反而留下了灾殃与祸患。

然后再来分析老子说的“生而不有”,意思是有道的人应当是生发了万物,而不去占有,如果占有了就是“不道”,“不道”就会伤害到彼此。

比如,在爱情与婚姻中,有很多人总是把对方当做自己的附属品,是自己独有的,是自己可以主宰的,想要霸占对方的一切,不给对方留任何私人空间,这在爱情之道与婚姻之道中就已经违反了“道”的原则,这样的爱情与婚姻必然不会长久与幸福下去。

再比如,很多人生了小孩,他们会下意识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孩子是我自己生的,是我私有的,我有权利主宰孩子,这在家庭教育之道中已经违反了“道”的原则,这类父母还是处于低效率低认知低教养的层次,我们周围有很多父母就是这样去做的,所以就会出现父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模板来要求孩子,打着为小孩负责,为孩子好的旗号,其实做的都是满足自己的愿望,利益的事情,父母自己做不到的,就强制希望小孩未来能帮他们完成,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很多个性与兴趣被抹杀,孩子人格没有形成与独立,甚至在长大后造成巨大的心灵痛苦,少了作为人的快乐。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在生物学中,人确实不是父母所生,人虽然都是由父母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相结合后发育而来的,但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并不是父母主观创造出来的,它是大自然的产物,胚胎的发育也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进行的,父母也没有这个能力,它还是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人可以孕育出高级的人,却无法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孕育出低级的鸟,大象,狗等,这都是大自然提前设计安排好的程序,人只有遵守,如果把人体比喻成火箭,启动发射按钮的人,并不是制造火箭的人,父母定不了不生,也定不了要生,既定不了男女,也定不了长相,人其实是大自然的产物,作为父母只是那个启动按钮的人,启动大自然按人类提供的“参数”生产孩子,因此,孩子的生命并不是父母给的,他们是大自然的作品,并不从属于父母,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就像试管婴儿并不是属于试管,作为子女,就要懂得独立自主,自爱自重,这是大自然的要求,也是天道的要求。

孩子是因父母而生,却不是为父母而生,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独立的,即使与父母之间也是如此,孩子与父母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是主与属,上与下的关系,自己有利用经验去帮助孩子成长的义务,不让孩子这棵树苗长歪的义务,抚养孩子成长的义务,并没有什么权利主张

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关系,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个性,多一份创造性,两代人之间彼此都很轻松,真正的孝道是彼此尊重而关爱,绝非彼此传承而规定。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其实孙悟空的形象就给当今的人展示了一个人的自然属性,一个孩子的天性,孙悟空从石头缝蹦出来,说明它是大自然的作品,它有着孩子的快乐,有着孩子的个性,有着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所以,老子在古代就已经认识到,世界是二元对立统一的存在,直到如今可能还会有人问:世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呢?

而马列主义认为,世界绝对是唯物的存在,之前一些机械,庸俗唯物论,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绝对是唯心的,那到底谁对谁错呢?

老子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唯心与唯物是相互对立与统一的存在。说它相对立,是因为去掉一个,另外一个就不会存在;说它相互统一,是因为唯心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成唯物的,唯物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唯心,它们本来就是相互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

比如,当一个人的言行,言之无物,满嘴空话,摇摆不确定的假道理的时候,在这个条件下,这个人的言行是由唯物转化成了唯心,就是我们说的主观主义,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在说话与做事。相反,当一个人的言行,言之有物,有确定的事实根据与原则,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时候,那就是由唯心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唯物了。

唯心观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但唯物观认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一定有被确定,恒定不变的东西,即事物本质与规律。

在《周易》中的“易”有三层意思:一是变易,二是不易,三是简易。

其中变易是指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这跟唯心观认为的世界是不确定的意义相近。其中不易是指在不确定的世界里那些永恒不变的东西,即是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与本质,这是唯物观所代表的。

所以,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这个世界既有唯物的存在,有不易存在,有永恒不变,被确定的存在;也有与之对立的唯心存在,不确定存在,有变易存在,有事物不断变化的存在。

正如《道德经》中第一章所说,已经被确定的世界(常有)就是被视为唯物的世界,还没有被确定的世界(常无)就是被视为唯心的世界。

6:中庸之道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o)籥(yue)乎?虚而不屈(jue),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是老子从人的思维和情感色彩,以及人的私心跟妄念的视角来探讨天的心态活动,天没有人的思维,没有感情色彩,没有私心与自我的妄念,无所谓仁与不仁,天不偏袒谁,也不倚仗谁,不高看谁,也不贬低谁,其实,这实质上讲究的是天的中庸之道。

这在启示那些有道的人,也应该执行“天道”的中庸特点,不能或不该有个人私心,个人感情色彩,以不偏不倚的立场做事,才具有开展“无为而治”的基础。

而大多数人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讲自己的道理,为自己谋利益,这类人就是违背了天道,迟早要出问题的。

还记得毛主席当年的一首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意思是看到离别不必伤感,遇到生死无需动容,因为离别和生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情而执着于情就是有私心,是在为我情而执着,这是非道,不是正道。

所谓正道一定是沧桑悲凉的,一定是有离别与生死的,这是符合道的。

《道德经》中隐藏的21条天道,违反必有灾殃(绝世佳文)上篇

人喜欢这样就一定会反对那样,因为人喜欢是相对于“反对”而来的,如果天要是有个人喜好与私心就麻烦了,假如天喜欢吃土,哪天一开心,也让人类去吃土,那人类就完蛋了。

所以,追随天道的人应当去除能够产生私心的心态,否则很难做到无为而治,有大的成就。

你不得不承认,人会因为自己的私心,情感而影响智慧的发挥,这是人之常情。

比如一个人总是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去工作和生活,因而会对人对事进行道德好坏,利益得失的评判,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维护自己的立场,产生偏见,极端的人则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法无天,这都是自私,自我的表现,是非天道的,迟早会出问题。

那些用智慧来掌控自己感情与情绪,不应让自己有私心,也就不会有个人恩怨情绪工作也就可以按智慧的方式来展开,因为没有私心就不会徇私舞弊,即使别人有错,他们也认为别人是有错于道而已,与自己的人格不相干,他们没有私心,总是很冷静无我地去做事,正是因为这样做事才不会受到自我立场的干扰。

如此一来,按照老子的哲学来分析。平常生活中特别容易动情动容,情绪不稳定的人,如果不是智力不够,就是极为自私。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私心太严重,很容易因自己的个人情感,情绪,喜好而把自己卷入其中。

有人可能会问,那有道的人都是无情,冷血的吗?

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人若无私心必将有公心,私心与公心是自然而然连接的对立统一的存在,如果不在私心这一边,那必将处于公心这一边。

公心不同于有情,各自需求出发点不一样,公心是大爱,是以对方,他人合理真实的需要为出发点,需要我的帮助,我就去帮他,不需要帮助就与我无关。

而“有情”是以自己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我想对你有情,是因为我想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你最好对我有意,如果对我的情感无意,将会伤害到我,此时有情就会转化为有恨,这样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因此,有情是一种私心,而公心是一种德行,正所谓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之人必将多恨,有公心,大爱的人则会更快乐。

所以,有道的天地没有私心私情,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稻草人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有道之人也没有私心私情,同样像对待稻草人那样对待任何事物一视同仁,任凭事物自作自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所以老子就说天地之间难道不像是一个风箱吗?它看起来中间是空虚的,实际上却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生生不息,道看起来也很空虚,好像不存在一样,但在作用于万事万物时,却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用再多的语言也描述不清,道它是深奥,复杂,是多层面的存在,如果一个人整日停留在针对某一个相关事物的夸夸其谈上,那是因为ta有了私心,私情,想要按照ta的私心,私情去引导别人,其实这样说再多也达不到目的,还不如遵守中庸之道,无为的客观立场,这样做也许会更加管用。(天地之间,其犹橐(tuo)籥(yue)乎?虚而不屈(jue),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颠倒之道

《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一节,老子用天地不自生反而能够生长来说明这个世界是一个颠倒属性的世界,反向去做会得正向的果,正向去做会得反向的果。这是一个很颠覆人认知的思维。

比如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名声放在自己的私心,私情与别人之后,或忽略不计,反而能使自己的名声在前面,被众人记住;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反而可以保存自己的利益;如果一个人有功德而不炫耀功德,不居功自傲,反而功德不会消散;如果一个人以无私的心态去做事,反而可以成全个人的回报,让自己收获的更多;人生并不是得到的越多越好,反而失去的,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更多。

所以,利他才能利己,先利他才能后利己,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

当然,在讨论利益成全之前,需要先把边界条件讲清楚。利他是在一定的边界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不是要对所有人都要利他。

老子在《道德经》第79章中提到: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如果你成全的他人是一位德性不好,成全的是这个人的贪欲,恶欲,伤人,害人,套路算计的欲望的人,这就是非道的行为,毕竟你自己是有道的人,也是道所保护的对象之一啊。相反对他人的贪欲,恶欲,伤人害人等非道的人你不但不能去成全,相反要去反对,当他人处于“非道”中难以自拔时,那有道的人就要“替天行道”。

有道的人会把自己的名声,合理的私利,私情放在他人,社会,国家之后,也就是把他人,社会,国家的声誉,合理私利放在自己的名声,利益之前。

当他人,社会,国家与有道的人互动时,总是优先得到价值与利益。这个利益与价值谁给的?是有道的人给的,那他人,社会,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长久利益就会自发地维护有道的人,因为没有有道的人的存在,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就没有办法保障,只有保障了有道的人的利益,声誉,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一定有保障,这一定是大众所坚信的,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有道的人把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看得比他自己的利益还重,因此他人,社会,国家一定会维护有道的人的声誉与名利。有道的人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反而可以保存自身的利益。(后其身而身先),在袁隆平爷爷,毛主席身上,这一点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用我再过多解释了呢。

所以,那些以无私的胸怀做事,最后反而会成其私。

如今的商业也表现了这一点,无我者昌,有我者亡,不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企业永远成不了大气候,同样,不把他人,社会,国家放在首位,而把自己的私心,私情,私利放在首位,一样成不了大气候。

不得不说,颠倒之道是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可是很多人还在执迷不悟,大多数人想的是等到自己有了足够给予成全别人的能力时,再去给予成全别人,其实只有首先想到要去给予成全别人,你才会慢慢有给予成全别人的能力。

好,最后关于天道的上篇就写到这里,后面再写中篇与下篇,敬请期待啊,希望以上分享的七个客观规律对你在为人处事,以及为人处世上有帮助呀。

祝你精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道德经   天道   灾殃   功德   私心   唯物   美文   万物   老子   宇宙   事物   物质   利益   父母   人类   状态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