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教我写作的“骨、肉、皮”

战争是讲究效率的,同样的,人生想要取得胜利也必须提高效率。

毛泽东教我写作的“骨、肉、皮”

难道没有人告诉你,要提高人生的效率就要提高个人的生产力这个人生秘密吗?


学校老师不会告诉你,很少的父母也不会告诉你,甚至连很多搞写作培训的专业老师也不会轻易告诉你的人生秘密。


但是毛泽东早在几十年前就告诉他心中最伟大的人民了。但有多少人理解了他说的话呢?又有多少人去做了呢?


而要写好作,最重要的不是方法,更不是技巧,也不是学,而是升级思维,是不断持续的刻意练习。


1


好多人可能看到题目就好奇了,我的天呐,啧啧,你怎么还把写作与骨肉皮扯上关系了呢,你这是疯了啊?


别着急啊,你先喝一杯雀巢压压惊,哈哈。之所以把写作与骨肉皮联系起来,是因为写作就是你的生命之元。


当然,你不要怕,我不是来给你灌输鸡汤,说写作有多好啊?写作很重要啊?你一定要学啊。


关于写作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说写作就是你的生命之元呢?历史给你答案,毛泽东给你答案。


1943年春,毛泽东挥笔为陕甘宁边区工农业生产成绩展览会写下八个大字:发展生产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


为什么提出这个口号呢?因为在革命年代,会遇到天灾,穷苦的农民生活岌岌可危,民不聊生,还要受到反动派的打压,那时革命受挫,农民整天吃不饱,穿不暖,大街上的孩子冻的哇哇大哭。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打不下粮食,人民吃都吃不饱,哪有力气干打仗这事?


所以,只能提高生产力,多打粮食,当时提出这个口号后,不光是农民,就包括共产党员,所有人,都要下地干活,即使是毛泽东也不例外。


当生产力提高了,解决温饱问题后,毛泽东一看,不行啊,光吃饱还不行啊,还必须要有现金流啊,战争也是需要耗费财力的,这时毛泽东看着一个个穷苦的农民,沉思了一会……


心里想着,农民哪有钱?农民的钱都在那些财主,地主,土豪的手里攥着呢,他们吃好的,喝好的,出门还要人抬着走。


于是,灵机一动,现金流从哪里来呢?就从地主,土豪手里来,只要农民吃饱就有力气干活,打仗,打土豪,分田地,把钱用来改善农民革命铁军的生活。


说了这么多,写作就是像过去的农业时代的生产力一样,是你的生命之元,是你生活与精神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如若没有它,你的人生,你的生活,你的财富都很难向好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这个时代,写作就是一个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大多数人想致富,财富自由,但是大多都是空想,因为个人的生产力没有提升上来,况且大多数根本没有生产力,没有生产力,就更别提人生效率啦,人生效率低,那你还想着致富,财富自由,恐怕是在做梦吧。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武器,思想和利剑,最终思想战胜利剑。


思想是一个人可以创造万事万物的东西


而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一生从没有放下的一样思想武器,那就是笔杆子。


他用这种思想武器建造了一支有文化的革命铁军,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二十几年的伟大实践里,他超前的认知,深邃的战略思想,也写下了大量站在前沿的著作。尤其是那建国之才的奇文《心之力》宏观远大,抒发了他的鸿鹄之志与伟大抱负,被他的导师杨昌济直接打满分的作文。


其中,《寻乌调查》与《反对本本主义》最为出名,毛泽东写成了一篇共5章39节长达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而且这个调查非常详细,甚至寻乌县什么样的地理位置,文化习俗,多少条街道?街道都有哪些商贩?等等写的一清二楚。


至于,毛泽东一生到底写了多少字?多少文章?保存的,除了丢掉的,可能真的没有办法计数呢。


其实,看了他的写作实践经历,你会发现写作是一件很艺术的东西,怎么会有人觉得写作很痛苦呢?


写作其实就是一个人思想呈现的结果,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看一个思维是否有逻辑,你让ta写一篇文章看看就知道了。同样的,你看一个人思维强不强,你就看ta有没有写作的习惯。


而很多教你写作的老师告诉你,写作要学技巧呀?要学方法啊?


这就是扯淡,你要记得啊,写作是一项艺术,既然是艺术,你要找到你写作的艺术风格就好了,因为人与人不同,写作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习写作却写不好的原因,ta把别人的写作艺术风格往自己身上像套公式一样死搬硬套,那请问一下,那能写好吗?


就跟咱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一样,非要把自己的人生模板想方设法套用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引导孩子找到ta的人生很艺术,很性感的东西,那请问一下,孩子能成长成才吗?


写作这玩意哪里需要你去学习啊,写作这东西,真的,只要是个人,没有脑残,ta就会写作,只不过是写的好与不好的问题了,那写的好与不好的问题,就是需要你不断去写,去训练的问题了。


没有人天生就是写作大神,写作的秘诀不在于学,而在于写,不断的写,持续的写。


为什么写作一定要强调你去不断的写呢?目的就是不断的训练你的思维,人的大脑就像肌肉,越训练越发达。


当你思维升级了后,写作就非常容易,你也不需要刻意去克制自己去写,而是会变成你每天去主动写的习惯了。可能你不写,都觉得浑身难受呢。


当然啦,思维升级只是一方面呢,在这个时代,你一定要学会写作,它就是你的生产力,也是你人生逆袭的必备神器呢。


好,接下来,跟你主要聊聊写作的元认知与元能力,也就是写作的“骨肉皮“。写作就跟人一样,有着千篇一律的皮囊,也有血有肉,更有着支撑它的骨架。


2


首先,我先从外往里跟你聊聊,关于写作的皮囊。


什么是皮呢?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古人常说,人说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对树来说,树皮就是树的皮,而人的皮肤表层把人包裹的东西就是人皮。


你可以摸摸,看你有没有皮囊哈。


那人的皮囊是做什么的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没错,就是图好看嘛,用来装饰人的,有好看的皮囊,也就有不好看的皮囊。那好看的皮囊自然能吸引人的眼球呢。


那同样的,写作也是有皮囊的,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好看的皮囊,那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不能吸引人的注意呢。


写作呢,具体有两个皮囊。一是语言,二是修辞。


先来说第一点:语言


什么是语言?就是人的口语,包括口头语,俗语,谚语等,那人的思想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无非就是通过文字语言或口头表达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


如果你读过毛泽东的文章,你会发现,他的文章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引经据典,融古通今,博采众长,敢于创造,幽默风趣(主要来源于他的辩证法思想),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磅礴挥宏,自成一派。因此他被称为语言大师。


而这些恰恰来自于他从少年时期,甚至他的一生的读书,学习,也就是输入有很大关系。他涉及的输入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哲学,人文,历史,逻辑等,基本读的都是经典。


当然啦,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不仅要有大量的输入能力,还要创新,创造自己的特点,语录等,其次,那就是多看多练习,写作没有捷径,只能多写,多看,不断持续。


第二点:修辞


说到修辞,很多现在新媒体的写作老师教你写作修辞不重要,这是错误的,写作中修辞很重要,像一些排比,比喻,设问,反问等等,一系列几十年学的语文,现在立马就能用上了。


如果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那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让你思想活起来,蠕动起来,感染人的催化剂。


毛泽东认为,文章与文件都应当准确性,生动性,鲜明性,并且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身体力行。


他在修辞方面,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善用比喻,深入浅出


什么是比喻?就是人常说的打比方,一种语文中教你的修辞手法。


在相似的AB两个事物中,用其中一个具体,浅显,且被大众所熟知的事物,来描写或说明另一种比较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就叫做比喻。


这是所有写作高手都必备的能力,也就是化繁为简。


一般情况一个比喻由本体(表达对象),喻体(与本事物相似的事物)和比喻词(表示两个事物相似点的词语)所组成。


当然啦,比喻又被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先来说说,为什么要使用明喻?


就是你可以直观看到这件事的表象特征,一般带有“如,像,似,宛如等词语”。


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在打比方,把事物直截了当表现出来,不拖泥带水呢。


其次,使用暗喻,会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


经常出现的词是“什么是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成了什么等”。


人们能深深刻画在脑海里,记住这些你所表达的东西。


最后,就是借喻,它会使你所表达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借喻是说省略本体,只说喻体。比如,你本来想表达柿子的,但你却没有直接去表达柿子,而是通过表达苹果与柿子的相似之处去表现柿子的。这就是借喻。


当然呢,他的文章不止有比喻这些修辞,还有对偶,设问,反复,排比,反语,比拟,借代,对比等。


总而言之,我们就是能在这么多年接受的教育当中学的语文课上的修辞手法都在他的文章中有涉及。


这才得以让他的文章总是那是气势宏大,给人一种改变的力量,引发人民的共鸣。


好,所以,不断你在写作过程中,是语言上,还是修辞上,想要运用的好,还是得多输入,然后不断去尝试刻意练习才行。否则一切都是瞎扯。


3


接下来,说完了写作的皮,继续跟你聊聊写作的“肉”。


其实,肉就是皮下面包裹着的东西,你文章的皮是紧绷着的,还是奄奄一息的呢?那就看你的文章中有没有肉了,凡是有血有肉的东西才具有灵性,与价值。


我这里主要总结了三点,与你分享。


第一:文章的道。


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说道:文章须有益于天下。


就是说凡是推动人类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与增长的文章都是有好处的。


而毛泽东的文章都是传达新的思想,给人民大众新的启发。


这就给我们在写文章时一些启发,真正的好文章一定是给你传递价值,传递新知,传递新的思想。而现在很多人写作其实写作背后的意图大多都是有利益的,还有一些贩卖焦虑的,贩卖捷径的,贩卖情绪的,甚至贩卖成功学的等等。所以,见到这类文章,就趁早躲得远远的。


的确,文章要有道,而且这个道一定要正向。


第二:要有一个明确要表达的思想或主题,意图,观点,或价值主张。


这就是很多人在写文章时常会犯的错误,你看他的文章各个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经不起仔细推敲,你会发现全文你读了后,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尤其是思想跳跃性很大的文章,让读者摸不到头脑。


所以,你在写文章时一定要清楚你给用户表达的是什么主题?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不知道如何提炼主题?


如果你读过我之前写的毛泽东的《实践论》,你就会发现在他的《实践论》中早就给你说明白了。


他提到: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系统,将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而写作就犹如一位上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姑娘做饭一样,你需要储备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像做饭要准备的食材,然后由你把这些食材捣碎,摘菜去干净就像写作过程的思考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样的过程,最后上升到概念与理论系统就是你把饭做熟,菜炒好,将感性认识跃迁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文章中举的一些生活与工作中,或大众所知的例子其实就是人们的感性认识。而文章中总结的金句,名言警句等都是人们经过思考这个过程,对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的一个总结性反馈的结果。


好,说完提炼主题后,再跟你聊你如何具体通过哪些途径形成你的主题呢?


这里有三个途径:一是从观察思考中获取。二是形成于长期的孕育中。三是从研究具体材料中获取。


01:从平凡材料中看到不平凡。


每个人生活与工作中都会遇到非常多的有趣的事,心酸的事,不如意的事,幸福的事,可能是别人在你困难时的一丝帮助等。


在这些发生的事情背后一定会告诉你什么哲理与深刻感悟的。


而这些就是你获取与提炼主题的一个途径。比如你在木匠平凡的人身上就可以提炼出匠人这个伟大的精神来升华你的主题。


在1944年9月8号,毛亲自参加了张思德的追悼大会,并发表《为人民服务》震撼人心的演讲。


你是不是好奇,为什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人,却偏偏要去参加一个普通士兵的追悼大会呢?张思德又何德何能得到如此的荣誉呢?


不瞒你说,张思德是人民军队的一个普通士兵,在残酷的战争中,千千万万革命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勇敢无畏,流血牺牲这事就是家常便饭了。


而毛泽东由于站得高,看的远,具有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让他能在普通士兵身上看到伟大的品质,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02:从零散材料中提炼。


一般写的精彩生动的文章,其中会出现很多事例,故事,材料佐证等零散的东西。


而这些零散的东西都在核心表达一条主线,这条主线贯穿于文章始终。


比如有的文章会表达一种观点,一种价值主张,或者传达一种什么精神?那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一个观点或价值主张往下延伸的。


与这个要表达的观点或主张没有关系统统只字不提。


03:从质朴的材料中获得。


比如我之前写的毛泽东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文章,就是用质朴的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愚公。


他们家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这两座山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而愚公率领他的儿子们用锄头要挖去这两座山,结果受到别人的嘲笑,觉得愚公在做白日梦,结果让愚公狠狠教育了那个嘲笑他的人。


愚公认为,山在哪里不能再长了,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山挖掉的,我挖不掉,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挖不掉,孩子我的孙子……


同样的,对个人而言,也有两座大山压在你的身上,一个叫客观现实,一个叫主观现实(你自己)。


当然啦,客观现实认为无法改变,但是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让自己变得更好,进而让周围的人变得更好。


没有人喜欢被改变,所以,你只能去主动地改变你自己。


但是,如今中国的大好环境还是对于普通人逆袭的机遇非常多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提前洞察到,或抓住这样的机会。


这就需要你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与认知呢,才有可能在某一天抓住机遇,改变自己命运。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拯救你,也没有什么上帝来给你最好的安排,此生此世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有人问,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已经很明显了,就在于思维与认知上。


穷人终其一生为什么穷?因为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致富的经,以至于让他们没有时间来思考导致他们贫穷的根源,从而陷入了一个贫穷的死循环系统模型中。


因为大多数贫穷的人只会思考财富的大门在哪里?有没有财富的捷径之路?却不知道逆向思考,我为什么这么穷啊?导致我贫穷的根源,那个死循环系统模型是什么?我如何能改变这个死循环系统模型?让我从此脱离苦海,脱离平庸呢?


于是,张三呢,看到别人赚钱有结果了,自己也想去改变这个结果,大赚一笔,结果去只能碰一鼻子灰。


李四呢,稍微比张三强那么一点,想着张三想改变结果,没有赚到钱,那我就不要去改变结果啦,我先分析下,这个人赚到钱的原因或因素是什么呢?结果呢,李四比张三强一点,一不小心改变了一个能赚到钱原因,也赚几个钱,但是后来发现,这不行啊,可不是长久赚钱之计啊,老子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因为影响赚钱的因素与原因太多了,万一一个失误,改变了一个错误的赚钱原因或因素,还可能要赔钱。


那王麻子也不耐烦了,他看到前面张三改变赚钱结果,往往赚不到钱还碰一鼻子灰。又看到李四,去改变赚钱的原因或因素,不料碰巧,改变了一个能赚到钱的原因,不过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影响赚到钱的因素太多了。


结果王麻子比较富有智慧,总结了张三与李四的失败经历后,他思考赚钱是不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呢?赚钱是不是背后有一套赚钱系统模型在背后运作着呢?是不是我只有彻底打通赚钱的系统模型,它就会源源不断的为我持续赚钱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低层次的人改变结果,中层次的人改变原因,高层次的人改变系统模型。


为什么呢?


因为结果就是一个点,原因就是从这个点上延伸的一条线,而系统模型就是一个体。


为什么很多人被割韭菜呢?就是这个原因,他看到别人赚到钱了,是一个结果,他只看到结果的这一个点,就觉得别人能行自己也没有问题,结果去碰一鼻子灰。稍微清醒一点的人可能不仅看到一个点,还看到一条线,这样的人如果不趁早回头是岸,一样会被割。


而富有智慧的人打眼一看就心里有数了,他不仅看到是多个点,多条线,而且还是一个体,把这个人的赚钱操作运行系统看的一清二楚,看穿看透了,这就是高手中的高手。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在看待事物时所站的思维认知高度不一样,低层次的人只能看到一点,中层次的人只能看到由点延伸的一条线,而高层次的人看到的是一个系统,一个模型,一个体,也就是多个点,多条线,最终形成的一个框架体。


04:从彼此联系中推出主题。


在哲学中是比较讲究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而毛泽东也是如此,他作为哲学家就是善于在各个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这就给了我们在写文章时一些智慧启示,比如你要写一些对个人有帮助的文章,那必须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己,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客观现实,个人的主观现实这些相互联系以及利弊,加以分析与思考,并给出合理的行动解决方案才行。


而要少逼逼一些不切实际,也不分析这些相互联系中夹杂的利弊,断章取义,就下结论的东西,这是非常害人的。


因为人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可能消除,只会增加,人只有找出自己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到事物与个人矛盾的特点,才能优化出更加合理的方案一步步解决问题。


所以,写文章的主题就可以在这些联系中确立,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这篇文章能解决我什么问题?这就是解决问题式文章主题多跟这个切合还是比较好的。


05:从事物本质分析中获得。


一点也不假,毛泽东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把手。他在看待任何事物时都喜欢追根溯源,不被表面现象所蛊惑。


他的很多文章中对于主题的来源都是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后提炼出来的,也因为如此,很多文章哲理深刻,对事物本质分析得极为透彻,这也是很多人喜欢读他的文章的原因之一。


说句话实话,毛泽东的文章你读多了,他谁想骗你,忽悠你都比登天还难,除非你自己同意让别人忽悠你,不过这样的人一般是傻子般的存在吧。


因此,你不仅要从事物的表面去一点点展开分析,更要去从事物背后的本质一步步展开分析与论述,这样你的文章更有可读性,因为写作的目的就是跟别人沟通,沟通就是在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读完文章,还没有从本质上对于自己的问题有个本质认识,那说明你的文章是很失败的。


因此,一篇文章要尽可能去讲透一件事物的底层逻辑,直接告诉别人真实的东西,不要噎着藏着,这样就是不尊重用户。


不要一篇文章都快讲完了,还没有讲明白这件事物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就很尴尬了呢。你千万不要成这样的人啊。


但是,我要说的是看到本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需要你去训练你的洞察力,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06:在调查中获得。


为什么需要你调查?


因为调查就是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要对解决问题的对象展开全面的调查,这可以直接让你得到可靠的信息,对你做价值判断与决策有很大帮助。


为什么写作需要你去查资料,找真实可靠的论据就是这个原因,只有你的内容真实可靠对读者来说才是具有价值的。


毛泽东在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有个科学论断,那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意思是说如果你对于一件事情没有展开全面调查,对这件事不知根,也不知底,甚至连这件事的性质都没有搞明白,那你就是在瞎说,胡说八道,这是非常误人子弟的。


其实,不管是写作还是做别的任何事情,都需要去调查,一件事情调查不明白,研究不清楚,那也是做不明白的。


07:借古通今。


在古人的智慧里寻找主题,一些古训,警句,寓言故事等都可以作为你写作的主题。


很多这些古训哪怕只是一句话,它蕴含的哲理可能就要写一篇长篇大论,也能给你的写作带来更多的灵感,与结论证据。


比如农夫与蛇,叶公好龙,掩耳盗铃,愚公移山等都可以引用进你的文章,它们在经过你思想的加工,就有可能成为了你文章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08:在审时度势中判定主题


把控社会焦点,看清社会时局,在这些热点焦点背后提炼出对人有价值的东西来。


这个不适合普通人写文章,只有那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与声望的人,才可以用社会焦点,时时把控得到一些重要信息,提出一些重要建议与政策,以及对社会,或国家的一些形势判断等。


当然啦,普通人是可以追热点的,在热点背后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来,也是可以写文章的。


好啦,关于文章主题就说这么多,有哪些不懂的,或者需要补充的都可以找我聊哈。


第三:经世之学的思维方式。


不得不说,写作就是一个人思维方式呈现的结果,同时人的思维也在指导你写作。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一个思维混乱的人写的文章是看不下去的,也没有逻辑顺序的,这就像没有种豆经验的农民在地里种豆一样,这里种一颗,那里种一颗,结果长出来的豆各个参差不齐,因为种的地方土壤不均匀,豆子吸收的水分营养就失调,因此,地里很乱,除草时也不方便。


而思维有序的农民,种豆就会先用锄头勾勒出一道道深沟,把豆苗按照一定的距离排列整齐,种出来的豆,一眼望去,一横行多少豆苗,一竖行多少豆苗,都看的清清楚楚。


这就是人思维方式不同,种豆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那写作就跟人在地里种豆是一个道理。


有的人写的文章,你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思维很混乱。


那到底思维是个什么东西呢?


简单来说,思维就是一个人的大脑在研究事物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界定(定位),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等一系列大脑活动,来反应人的精神层次的。


因此,人想要精神独立,那首先必须独立思考。


为什么呢?


毛泽东在强调领导干部独立思考时说: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的脖子上。


而毛泽东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的思维艺术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其中独立思考,实事求是是他思维的品格。


我想,你翻看他的文章时会被他老人家的思维所折服,包括比较思维,逻辑思维等。


好,看到这里,写作的“肉”就说完了,希望你可以多去刻意练习啊。


4


第一部分我给你讲了写作的皮囊,第二部分给你讲了写作的肉,接下来这部分跟你聊聊写作的“骨骼”。


人想要行走在人世间,必须站起来,那么人靠什么站起来呢?肯定是骨骼。


那同样的,文章如何站立起来,显得有框架性,那文章必须有结构,这样你的文章才不至于显得空洞无序,条理性不通。


那什么是结构呢?


这词来源于建筑学上,房子必须要有结构,而在写作中说的结构指的是你在表达过程中要对写的内容的顺序做个排列,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样开头?怎么样结尾?怎么样衔接过渡?哪里详细写?哪里略写?这种为写文章做组织,梳理,设计,安排部署就是写作的结构。


而毛泽东就非常擅长设计自己的文章,他的文章根据不同内容与体裁,确定文章的推进线索,这样让他的文章的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严密统一,前后连贯,顺序分明,富有条理。


那具体如何做呢?


第一:总分式结构。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开始开门见山,直接写出文章中心思想,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总结概括,给读者留下对文章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以此作为根据地,分成几个论点展开论述。


就像打仗一样,先找个落脚的地方安营扎寨,然后再具体讨论仗怎么打?战略布局等工作。


然后在你总得概括论述后,然后在通过各个分论点,去阐述全文内容。然后分论点的部分内容要丰富,有推理,分析,判断,论述,论证,论据等一系列思维思考过程。


这样可以让读者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条理清楚,是非分明的对文章有个认知。


第二:分总式结构。


开头不直接开门见山了,先列出各个分论点,然后展开论述,等把分论点写完写清楚后,然后在最后来个满汉全席,进行全文章总结,使一个个分散的分论点整合在一点上,升华文章主题,突出文章价值与核心理念。


就跟战争一样,先把各个士兵分散出去,从敌人的各个部分去进攻,当战士各个完成自己的任务,凯旋而归,一起集结起来回到根据地,听候安排,相互总结。


第三:总分总式结构。


说的是先总体论述,然后在分论点论述,最后再总体论述。


就像战争一样,士兵先整体从根据地出发,然后分兵作战,最后再回到根据地。


当然啦,为了使文章的思想脉络,层次分明,更加清晰,还需要采用一些形式来推进文章结构。


第一:递进式推进(纵向)


什么意思呢?


就是利用不断循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递进的方式不断推进文章的结构。


第二:并列式推进(横向)。


什么意思?


指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采用并列平行的安排方法,让文章的思想内容分为相对独立,但互不统属的几个部分,分别从总体上论述事物与问题的各个侧面性质与特点。


当然啦,有时候文章中也会把递进式与并列式相互融合,相互结合来使用,文章中不仅有横向论述,也有纵向论述,这样文章结构之间更加完整与联系密切。


第三:时空交错的方式不断轮换主题


什么意思呢?


就是文章中有对事物时间角度的分析与论述,也有对事物空间角度的分析与论述。


这样可以把文章中要论述的事物写的活灵活现,交代清楚,按照时间线与空间线的线索来展开论述,这样可以让难以表达,且非常复杂的事物表达的更彻底,更透彻。


第四:正反对比,层次分明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事物正反的两个相互对立相对比的方式,来推进文章的结构,给读者一种反差,颠覆认知,层次分明的效果。


好,关于写作的骨肉皮,看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你多去练习呀。


最后,叮嘱一番,人和文章是一样的,想要行走在人世间,就肯定离不开骨肉皮,文若没骨就站不住,文若没肉就不能活灵活现,文若没皮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是一项思维艺术,也是人的生命之元,更是提高人生效率,让人财富增值的生产力,因此,无论如何,答应我,一定要学会写作。


如果一定非要给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可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愚公   皮囊   修辞   论点   美文   生产力   论述   事物   思维   原因   东西   语言   思想   结构   主题   文章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