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中国》:关于变革的那些事,鲁迅是这么说的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来到“走进鲁迅”栏目,今天我给你拆解的文章是鲁迅的演说稿《无声的中国》。这次演说是在1927年2月,鲁迅应香港青年会邀请,从广州坐船到香港,给大家分享一点干货。当时的鲁迅是45岁,而听他演说的青年都是20多岁,可以看作是100年前的Z世代,到底迅哥给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建议呢?


《无声的中国》:关于变革的那些事,鲁迅是这么说的


迅哥每一次演说,都是老规矩,先耍一下大牌,自嘲一番:“我的讲演没什么可听,是无聊的讲演”。说句题外话,我研读过鲁迅好几篇演说稿,无不例外都是这么耍大牌的,这到底是什么梗呢?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鲁迅他永远不会把自己当作是权威,而是作为一个前辈,跟年轻人探讨问题,把他的所见所闻摆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为什么故意这么说自己的演讲没什么营养呢?就是为了降低期望值,大家不要扔鸡蛋,更不要扔子弹(开个玩笑)!


闲话少提言归正传,到底鲁迅这次演说,主要想给大家什么样的观点呢?纵观全文,咱们可以提炼出一条主线:当下封建制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这些青年人出来交流,就不要再说什么“之乎者也”这样的文言文了,既不方便交流,效率又低下,咱们说人话,用白话文来聊天、写文章,这样不香吗?为什么要提倡白话,迅哥为我们总结了两大点。


1 文字是用来传达信息的


平时我们交流,都离不开文字,这个不会有人质疑了吧?不论你用中文也好,英语、法语也好,都是为了把你所表达的信息传达出来。至于怎么传达,就只是传达的工具而已,可以面对面说话,也可以打电话,或者现在更加方便的发微信;现在我们获得信息更加方便,你想表达什么心情,也不需要一对一跟某个人讲,而是直接发个朋友圈,那你的微信好友只要刷一下朋友圈,就可以看到你想表达什么了。那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把想法表达出来呢?当然就是为了有人看到,并且理解自己啊!所以,我们的话语,都是为了被理解的。


你有没有看到一个人,在朋友圈发言,都是满口的“之乎者也”这样的文言文?现在都2020年代了,哪怕这样的老古董,也很难见得着了。即使有,也只有一个可能:他是在“唬人”,为了炫耀他很有文化底蕴,让别人看到他的博学多识而已。但是,如果跟他交流,你跟他说白话,他跟你说古文,请问这样还能聊得下去吗?你一定怀疑他是不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迅哥写的《孔乙己》,一直 “之乎者也”,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笑”,但永远都无法融入任何一个圈子。要是不会“讲人话”,那么他表达的都不是自己的本意,无论他说什么,都跟没说是一样的。


《无声的中国》:关于变革的那些事,鲁迅是这么说的


那就怪了,为什么偏偏就有这样奇葩的人呢?迅哥在演说里边说到:并不奇葩,其实这个现象很正常。就要从满清入侵中国这段时间说起,这个时候只要是谁谈论宋朝末年的故事,或者谈论当下时事形势的人,都统统“送盒饭”。到了乾隆时代,大家都干脆啥也别说了,毕竟还是要“明哲保身”,谁想因为说错话而领盒饭啊?但是,读书人会说:不对啊,我们还可以正常写作、发言呢!人是聪明的,他们就想到,既然我不说当下的,那我以韩愈、苏轼那个年代的话题来做文章可否?这些久远的历史,无关紧要,随便写!


如果说:刚刚买了一台全新的电脑,安装Win95系统,再安装一大堆20多年前的软件,比如上网用Netscape,看电影用自带的VCD播放器,听歌还是用WinAMP,聊天就用ICQ(连QQ都还没问世)。请问你,这台电脑是新电脑还是旧电脑呢?接上前面的话题,满清的年代,还谈韩愈、苏轼那个年代的文化,到底他们清代的读书人,还是从远古年代穿越过来的?虽然他们是有写作,但对于当下还是“交了白卷”。人们想要谈论当下怎么办?只能用一些远古的语言,把它加密成为官府的人听不懂的话语。这么说来,此时无声胜有声!


2 阻碍“文学革命”的套路


在前面提到,知识分子都刻意回避谈论当下,是不是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呢?早在“五四”的那段时期,胡适就提倡“文学革命”,号召知识分子用笔投入革命中。胡适的文学革命是怎么回事呢?迅哥告诉我们,胡适是这么着的:“各位博览群书的兄弟们,你们都有文化嘛,这很好啊!跟着我混积极投稿,写出革命的风格来,包你一定能飞黄腾达!”当然,胡适原话不是这样,咱们理解他大概是这个意思就可以了。于是,各位知识分子都一窝蜂地写啊,这就是所谓的“文学革命”,纯粹就是一场“征稿启示”而已,与其说是革命,不如说是作秀。他们用什么方式写的呢?你说要推广白话文,我用文言文投稿,表达这个意思,服了没?


《无声的中国》:关于变革的那些事,鲁迅是这么说的


我再额外举一个生动的例子,现在很多“伟大的推销员”都在读《羊皮卷》,它是怎么讲的?读羊皮卷要养成习惯,同一个章节,每天读两遍,这个习惯持续30天,再翻看下一章继续读,长此以往你就可以得到质的改变,就能够享受“新的生活”?我们计算一下,羊皮卷一共有10章,每个月翻盘一章,那10个月就该完事了吧?但是,10个月以后,又有多少推销的菜鸟真正能“开始新的生活”呢?当然,我是指那些每天坚持朗读的,半途而废的那些不计算在内。也许,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边,这正是他们“新的生活”吧。


当然,白话文还是能够流行起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迅哥给出我们的答案,更是啼笑皆非:不为别的,只因钱玄同提倡,废掉汉字,用罗马字母来替代。诶,这么着可引起了公愤:岂有此理,几千年来我们用的都是汉字,怎么能够说废除就废除呢?原本提倡推广白话文,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这下好了,反对推广白话文的人,都忙着反对钱玄同这个奇葩的论断去了。所以,迅哥说道:“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这说明了什么道理?想要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用什么套路最好?整一个共同的敌人出来,立刻见效。


《无声的中国》:关于变革的那些事,鲁迅是这么说的


好不容易,白话文终于推行了,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改革就彻底呢?还早着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新瓶装旧酒而已!有人说,古文全国的人都能懂,而白话文只能局部人懂;还有人说,我们不看古书,中国的文化就灭亡了;有人说,不就是要传达“变革”吗,我用古文来表达也可以的啊。但平心而论,创新真的有这么难吗?我们看看现在流行起来的网络用语,比如“耗子尾汁”,“我信你个鬼”,“盘它”,又或者我经常提到的“领盒饭”等等,大家都能秒懂它的含义吧?而且用这些语言来表达,会更加接地气,不是吗?语言是用来正常沟通的,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啦,何必要整得这么深不可测呢?


至于说用古文来表达改革,那更是不靠谱!迅哥说得更加形象:连他长指甲都不肯剪去的人,是决不肯剪去他的辫子的。你用古文来赞颂,应该倡导白话文,那为什么自己不改变风格,用白话文来表达呢?


结语 大胆创新,使“无声”变“有声”


假如有一个宝妈,她的孩子在学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她会怎么着?会不会批评她的孩子,叫他回去床上洗洗睡吧,等到你学会走路了,再到地上。这不就是闹笑话吗,哪怕坐月子坐到智商再低,也不可能这么做吧?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是不是就意味着这辈子都不能走路了呢?因此,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


在很多的前辈眼中,对Z世代的年轻人的印象都是贪玩、不务正业等。回想十多二十年前,社会各界不也是认为70后、80后冠以这样的印象吗,谁不是这么成长起来的?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很多公司要求“10年以上工作经验”,他找工作处处碰壁,陷入绝望的境地。于是,在一次面试中,他豁出去了,跟面试官说:“到处都要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那么没有经验的人,是不是注定永远找不到工作,永远都积累不到工作经验了呢?”幸运的是,面试官喜欢他这样敢说真话的性格,他被录取了。


《无声的中国》:关于变革的那些事,鲁迅是这么说的


这是一件小事,对于“10年工作经验”这个事情,大家都只能默默接受,谁也不敢说出真心话,达不到条件只能默默地继续找寻。但是,我们更佩服敢于说真话的人。正如文稿所说:“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好了,关于《无声的中国》这篇文稿,我就拆解到这里了。当然,我要承认一点,就是我的认知跟大家还是有点偏差,不能保证我的拆解是完美无误,难免会有解析不到位的地方。鲁迅倡导的就是“立人”精神,而《无声的中国》是号召大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也诚心希望你看完本文后,在留言区留下你对于《无声的中国》这篇文章的想法和见解。我是@狂人先生,非常感谢你的关注,“走近鲁迅”栏目下期与您不见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鲁迅   胡适   中国   文学革命   汉字   之乎者也   白话文   文言文   奇葩   盒饭   古文   羊皮   知识分子   传达   年代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