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 | 南京求学时期,对鲁迅人生的影响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来到“走近鲁迅”栏目。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下鲁迅在南京求学的那些事。鲁迅在《琐记》里边提到了决心要去日本留学的原因,当我们没有认真去探索在南京这段经历之前,会认为在南京这里学习了好几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荒废了自己的人生。没办法,只能“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们都以为,在南京的这段求学经历,给鲁迅留下的都是负面的影响。真的是如此吗?


走近鲁迅 | 南京求学时期,对鲁迅人生的影响


在1898年,鲁迅带着母亲给的仅有的8元钱,去到南京求学。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而是要去南京呢?说白了,因为那里不收学费。当年鲁迅家道中落,哪里还有钱去读收费的学校?那只能是去找免费的学习了。今天我们看这个经历,就会觉得这很正常嘛,人们都说“免费的”就是“最贵的”,所以免学费的学堂,学不到什么东西,这不是很正常的吗?然而,真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子。其实,在南京学习的这几年,给到鲁迅非常深远的影响。


1 坚实的中等教育,打下良好的知识根基


当年的洋务运动,给想要上进的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路,开办出江南水师、陆师学堂这样的“中等专业学校”,不但免费,而且还会有津贴,这对于像鲁迅这样既不愿意走传统科举路线,又交不起学费,没落、穷苦人家子弟量身定做的一个出路。既然如此,这些学堂教的东西一点都不“水”,实实在在的干货呢!在这里,鲁迅学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西方文化等知识,并且都能把它们融会贯通。就这样坚实的知识基础,对于鲁迅这一生的发展和影响,都是特别深远的。


走近鲁迅 | 南京求学时期,对鲁迅人生的影响


我们大众都以为,鲁迅读书的时候都是很反叛的“熊孩子”,不听导师的话。然而,这恰恰相反。在老家绍兴的三味书屋,鲁迅学习特别认真,都是一个学霸;到了日本留学的时候,也很认真地去记录藤野先生的笔记。无论在南京之前还是之后,鲁迅学习都这么认真,那怎么会“熊”到哪里去呢?其实,鲁迅认真记笔记、抄书的习惯,都是在南京读书时养成的,他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态度,也是为鲁迅这一生的端正的学风和文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既然南京的K学堂这么好,鲁迅也这么认真学习,为什么还要吐槽呢?因为它始终都有一点缺陷无法克服,这就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学校里边始终存在。所以,经常会有“校园霸凌”的现象发生,就是家里有权有势的学生,会欺负那些没有任何背景的穷孩子。鲁迅对此肯定是看不惯的,从那时起,鲁迅就形成了对一切不平等的等级观念高度敏感,以及嫉恶如仇的反叛性格,并且有所表现。


在南京求学时,鲁迅的学习态度是怎么样的呢?上课的时候,鲁迅十分认真记笔记,但是,下了课以后就从来没有复习过,就凭着个人的理解力,在课堂上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不但足以应付考试,而且还能取得好成绩。那么,课余的时间,鲁迅都在干啥呢?他只读自己想读的课外书。他读的课外书,主要包括两种,一类是不被官方认可的那些小说和戏曲,他就有这个好奇心去拜读,这才显得他的另类;二是那些最新的出版物,对于新出的报纸、刊物和著作,他都毫不吝惜花钱去买。正因为独立选择、自由阅读,才让鲁迅能够超越当时教育的局限,使得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获得更为健全的发展,有了比别人更高的起点。


2 曲折的职业生涯规划


既然鲁迅有这么高的起点,那么他的人生发展,应该是顺风顺水才对的啊!但是,并没有!鲁迅的职业生涯发展,可是一波三折,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不断追寻的过程,经历了寻路——失望——再寻路——再失望……这样的一段复杂和痛苦的心路历程。怎么说呢?他到K学堂,是因为不收学费,先凑合着学着再说,就有一种 “强军救国”的思想。但是,看到欧美用最先进的科技侵略中国,就转而学习科学技术,期望能“科技救国”,接着又转向医学,到日本学医,接着就是《呐喊自序》里边写的“弃医从文”,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走近鲁迅 | 南京求学时期,对鲁迅人生的影响


经过多次痛苦的寻路和抉择中,鲁迅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职业生涯的方向:“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怎么理解呢?就是说,应该把国人的自觉、精神的独立、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作为根本,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就是鲁迅的“立人”思想。


3 鲁迅并不高冷,他更懂人间烟火


到了今天,我们还把鲁迅看作是一个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形象依然被塑造。我们都知道,鲁迅很伟大;但是,鲁迅也是一个很难接近的人。其实我想说的是,你认为鲁迅是高冷,他就是高冷;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鲁迅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懂人情”的一面。鲁迅晚年在《答客消》这首诗写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由此可以看出,鲁迅还是特别注重家庭、注重感情的。如果还不够标明的话,我们再看《风筝》里边所写的,因为儿时毁了周建人放风筝的梦想,到中年一直自我反省,永远地忏悔,这才是真实的鲁迅。


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写了几首诗《莲蓬人》《惜花四律》和《祭书神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仍然侵染在中国文人传统里边的“少年鲁迅”,这几首诗最能显示出鲁迅“读书人”的本色,全诗构思精妙,想象力丰富,也显示了鲁迅内在的浪漫主义气质。


4 鲁迅思想的形成


鲁迅的“立人”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和在南京求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不无关系。在南京玄武湖举办五洲动物园,展出“三种怪人”,对于其他人而言,只是在看热闹,但鲁迅就不一样了!他在《玄武湖怪人》这篇文章揭露出,所谓的官人,明明就是畸形,本来身体就有缺陷的人,现在却把这些人放到动物园,给看客们观赏,这样真的好吗?本来身体有缺陷的病人已经很不幸了,现在还要把他们视为动物,玩赏他们的不幸,这不就是在挑战道德底线吗?作为鲁迅的道德底线,就是对弱者生命和尊严的关心。


走近鲁迅 | 南京求学时期,对鲁迅人生的影响


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很多热心的学生到南京请愿,但却遭到了不公的待遇,使得做“正义”的一方,感觉到“太难了”,鲁迅也正是批判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当年,哪怕到了现在,正义的一方也不但没有得到好报,反而还被祸害,这不得不让人感觉到寒心。


鲁迅也特别反感一件事,就是获得了革命成功以后,依然还陶醉在胜利的果实中。在1927年北伐收复南京以后,官方到处举行庆祝庆典的时候,鲁迅就看出了可怕的一面:因为这样一来,革命就会变质,成功者的欲望不断放大,得到好处后,继续欺压底层的人们。所以,想要不变质,就要保持“永远进击”的革命精神。


在1928年,中山陵竣工,南京市民却在传播谣言,说“你造中山陵,与我和相干”。一方面,革命者都在闹革命,但另一方面,群众对于革命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所以鲁迅认为,如果革命者如果不接地气的话,再怎么革命,都是徒劳的,必须能给到大众一个观念,就是革命对我是有好处的。


综合来看,鲁迅写过的很多杂文,都是以在南京真实发生的热点事件作为题材,但是他又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思考、剖析,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概括出更具有普遍性的“这一类”社会。所以直到今天过了八十多年后,再重新读鲁迅这些作品,依然不会过时,还能对号入座,深受启示,这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作品的魅力。


好了,关于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个人见解,难免存在偏差,也欢迎你在留言区指正。我是@狂人先生,非常感谢你的关注与支持,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鲁迅   南京   玄武湖   中山陵   革命者   大众   学堂   坚实   学费   缺陷   当年   态度   时期   现象   思想   精神   人生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