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分子》:研究知识,怎么研究比研究什么更重要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万维钢的《智识分子》,昨天我们讲的就是关于智识分子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而今天我从书上琢磨出,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和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去研究。首先,我以今年罗胖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一个案例说起:北京怀柔区九渡河小学是一所山村学校,基本上是与外界隔绝的,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不足。怎么办?学校的校长于海龙出了一招:面向这个村里招募辅导老师。这些辅导老师,从何而来呢?有的是做豆腐的,有的是做剪纸的,有的是养蜜蜂的,有的是养鱼的……拜托,这是学校来的啊,怎么教学生搞这些不务正业的事情啊,作为兴趣班教一下倒是可以,难道学生不用学习文化课了吗?


且慢,于海龙校长也有他的套路。比如说,让卖豆腐的辅导学生,难道只是教怎么把豆腐做出来吗?当然不止!最终的目标,当然要把豆腐卖出去啊!所以,豆腐怎么生产,配多少黄豆,配多少水,两者比例是多少,这是不是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把豆腐拿出去卖,得算一下成本,豆腐卖多少钱一斤,才是有利润的。这不但倒逼学生们学数学,还得学习一些经济学的常识呢。还有的,就是这个要把豆腐卖出去,用什么样的文案,能够让走过路过的人看到,就有想买的冲动呢?这就需要学生的写作技能了,语文重不重要?所以,他们的文化课知识一点都没落下,反而是更接近于实用性。


《智识分子》:研究知识,怎么研究比研究什么更重要


从这个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研究知识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唬人的吗?当然不是,而是真正拿来用的啊!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从《智识分子》这本书拆解出来,告诉大家怎么去研究知识才有意义。


1 获取知识的正确姿势


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考,英语都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们学英语也已经学了有10多年了吧,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拿起一本英文原版书籍,却无从下手,根本无法看,为什么呢?这貌似有点说不过去啊。因为,作为必修课的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考验的是你的意志力和耐力,至于以后用不用得上,都不重要了。我当年是从国外留学的,去到国外以后,读了一年的预科,就可以凑合着上大学了。很多人都问我,是不是我的英语水平很厉害。说实在的,我的水平非常地一般,但是应付日常沟通,以及看我专业的资料,还是绰绰有余的。


《智识分子》:研究知识,怎么研究比研究什么更重要


在书上,万维钢给出一个方法,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学英语词汇量是关键,咱们平时怎么背单词的?每天背20个单词,这样日积月累,希望能够从量变到质变。当然,小步快跑这样的微习惯也有它的道理。万维钢在书上告诉我们,应该每天背300~600个单词(注意:不是30到60,而是300到600)!天啊,疯了吗?说实在的,我当年也没有这么疯狂,能够每天记住100个都已经很了不起了。其实,他这么说也有道理的,既然要死磕,那当然要下苦功的,学习都是辛苦的,不是吗?也许你真的记不住300个单词,没关系,但已经要全力以赴去做。记不住怎么着?


把已经记住的过滤掉,再把没记住的,明天加上新的单词,凑齐300个新的任务。我们都知道要背单词,那么要背什么单词呢?如果要考托福,那就只背托福的单词;如果你现在面临考四六级的,那就背四六级的呗。当你日积月累,有了一定词汇量的时候,再去尝试阅读理解,就会感觉到特别地顺,这个时候,想要考托福也好,四六级也好,考高分是没问题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你的英语水平能够正常地沟通啊。此时此刻,再去看一些平时大众看的英语书籍,那就可以了。


学英语的正确姿势,我就说完了,其实如何去获取知识,这个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我们平时通过什么获取知识的呢?通过百度搜索、知乎问答等,还有就是通过朋友圈的链接等。很遗憾地告诉你,这都很难获得第一手的信息。我们所看到的,都只能是“仅供参考”,认真你就输了。作为一个智识分子,获取信息最好的渠道,就是阅读学术论文。诚然,比起朋友圈的内容,学术论文没什么趣味性的。


《智识分子》:研究知识,怎么研究比研究什么更重要


假设你想问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比如你有感于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想知道“读个商科的学位是否有利于找工作”。问家人朋友,上论坛问网友,乃至直接搜索答案,最后得到的都可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事例和极其个人化的见解,但是想获得经过统计检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过硬答案,最好的办法是看论文。因为论文是知识的最前沿,而且是用最有条理的方式整理好的文本。能够看论文,是智识分子的初级本事,要再高级一点的,就是懂得读原始数据,因为言论是可以有欺骗性,但数据是很难造假的;再高级一点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有主动采集数据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我将会在我的应用数学新课里边详细给大家谈谈。


2 可信不可信?贝叶斯定理求解


你相信“好人有好报”吗?你相信“因果报应”吗?你相信“世界上有鬼”吗……当然,我并不是我跟你探讨这些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当你说“我相信”或者“我不相信”的时候,你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把“相信”当成一种表态,跟朋友吹吹牛。比如说,你跟你的对象逛街的时候,看到一个乞丐,然后就给钱他了,然后跟你的对象说“好人会有好报的。”这个时候,你相信“好人有好报”,就是为了告诉对方,你的人很好,仅此而已。但是,“相信”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相信不相信”的真正意义,在于给我们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比如说,有一款养生产品非常神奇,隔壁老王吃了,他的风湿都好了,那么你相信这款产品的功效吗?如果你只有15%的概率相信,那么哪怕再多人吃了好了,对你来说也不为所动;但如果你有90%的概率相信了,也许你就立刻行动,买来试试吧。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很少会完全不相信某件事,也不会坚信某一件事,因为真正的深信不疑和彻底不信都是很少的,甚至可能是虚张声势自欺欺人。一般情况下对一般有争议的问题我们都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信念值在0.01%到99.99%之间徘徊的居多。


《智识分子》:研究知识,怎么研究比研究什么更重要

我们的信念值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实际上,我们对大多数事物的信念值都在动态变化。比如有什么特别突兀的新东西出来,我们一开始可能是不信的,随着证据增多,慢慢加强信念。比如说,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死活不相信有什么“灵异事件”的,甚至还会说“我信你个鬼”!但是,如果你身边不断有传出各种灵异事件,而且还得不到合理解释的,原来在你心目中可信度特别低,但逐渐地就相信了,怎么解释呢?可以用到概率论的贝叶斯定理来解释。


我们用P(A)代表“相信有鬼”的概率;然后B代表与“是否相信有鬼”相关的事件,比如灵异事件,比如说,身边的朋友见鬼了,那么P(A|B)就代表着在B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概率;P(B)表示B发生的概率,比如说,见鬼的概率是多少;P(B|A)表示在A发生的情况下,B发生的概率,意思就是你见鬼的概率,取决于你是否相信的概率。这个贝叶斯定理表示出来是:


P(A|B) = P(B|A) * P(A) / P(B)


一开始,我们不相信有鬼的情况,P(B)=0.5,假如你天不怕地不怕,但很不幸,真的遇到邪门的事情,这回P(B|A)就变成了0.8。假设你开始是将信将疑,也就是说你的信念值只有15%的话,就是P(A)=0.15。你中邪了,是不是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傲慢呢?当然不是!通过计算,以后你对于“有鬼”的信念值,变成P(A|B)=0.22,也就是提升7个点。当然,看法是有所调整,但不会一蹴而就。


3 什么知识最靠谱


我还深刻地记得,老一代前辈对我的教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到了我们这一代看来,很多人感觉到过时了。但是,我们敢确定,“学好数理化”真的是过时了吗?如果真的是过时了,应该学些什么才对,难道学“赚钱”吗?但你有没有发现一种怪相,真正教你赚钱的人,可能根本都赚不到钱;真正赚到钱的人,他们怎么可能会教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自己偷着乐不香吗?最实在的,还是要多用知识武装自己。


问题来了,人类所知非常有限,哪怕是最好的学者花了很多钱做得很好的研究,也可能是错的。科学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固定的知识,而在于获得这些知识的研究方法。但是,我们总不能把什么知识都自己研究验证一番。那么面对“专家”说的各种知识,我们到底应该信什么,怀疑什么呢?


《智识分子》:研究知识,怎么研究比研究什么更重要


首先“数理化”是绝对可以深信不疑的,尤其是数学。因为数学研究的并不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真实世界,而是一个纯粹由逻辑构成的、抽象的世界。在数学的世界里只要你定义清楚,只要你明确指出你承认哪些公理,只要你的推导过程符合规则,那么被你证明了的定理,就永远都不可能被推翻。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凡是出发点正确而又是用逻辑推导出来的知识,就必定是正确的。


物理、化学等虽然没有数学这么严谨,但现在的物理学已经很成熟了,也没有什么地方更新的,现有的知识基本上都是无懈可击;在看生物、医学的领域,都是依靠大量的随机实验,虽然说实验结果不确定,但按照概率论来计算,只要数量足够大,得到的结论也基本上是可信的。但是,到了当代很多新的学科,比如说心理学、经济学等,都是建立在极其简化的模型基础上,在非常苛刻的前提下,才可以说这个命题成立,根本无法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扎心的是,人们都特别相信这些“最不可靠”的知识,因为往往这些知识是最常用的,比如说买那个股票,小孩不听话怎么办等。明知道所谓专家给的建议不一定靠谱,但还是不得不相信。


结语 智识分子的抉择


面对这么多的“干货”,我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到底是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贝叶斯定理,在相信和不相信之间动态调整。专家的建议不一定可靠,那该怎么着?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够一根筋地使用某一个特定理论去做事,最好就抱着“测试”的态度,行就行,不行拉倒,更换B计划。还有一点要提醒你,假如你听某个大咖说,自己是无所不知,万能的,他对自己充满自信。这种人我们要不要跟随他?最好就是有多远走多远!


到此为止,《智识分子》这本书我就分享到这里了,其实书上还有很多内容,我没有提及到,为什么我不分享了呢?老实的说,我是特别功利的人,对待学习知识也一样,在看一本书的时候,我只看对我自己有利的,对于自己暂时用不上的内容,我也暂时不看,因为输入知识也是需要时间成本的。我是这么做,当然也希望你也记住,当你看书的时候,只看当下你能用到的部分,暂时用不到的跳过也无伤大碍。好了,我们先聊到这里,非常感谢你的关注,我是@狂人先生,下次不见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分子   知识   数理化   定理   英语   托福   概率   书上   有的是   单词   豆腐   信念   意义   发生   数学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