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交流会

文 | 林 艾

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事情逐渐消失了记忆,但那些萦绕心头多年轰轰烈烈的场面,不但没有忘却,反而更加清晰,睡梦中还经常浮现在眼前。今天,我所讲的就是塞北小城镇的文化物资交流会,这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比春节都红火热闹的节日,曾给人们带来过极大的欢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交流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察右前旗的文化物资交流会在土镇的官村举行。那时旗政府刚刚由正黄旗的所在地巴音塔拉搬迁至土贵乌拉镇,火车站附近只有人民委员会和党委会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行政单位,商业网点除了副食品和联营商店还有一家土产杂货门市部,旗所在地还不如现在的一个乡镇规模大。在离党政部门东约两公里的官村,是雁北地区出口外除了丰镇和隆庄比较大的一个驿站。由东向西一华里多长的道路两旁买卖店铺比比皆是,烟酒副食、布匹绸缎、毛毡油布应有尽有。东口处还有一座西洋造型的天主教堂,据说是清末八国联军用庚子赔款建堂,用来传播宗教。教会的土地租给周边的老百姓耕种,到了解放初期官村已达上万人口。解放后,察右前旗第一小学就占用了天主教堂的部分房屋,用于教学利国利民等事宜。后来,天主教的主会堂又被当作电影院使用。西方的宗教活动在我们地区影响广泛,直到现在察右前旗磨子山的瞻礼活动,每年的八月二日如期进行,北京、上海、天津、乌海、巴彦淖尔等地的教徒们不辞辛苦,前来祈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交流会

关于瞻礼的故事以后再叙,言归正传。文化物资交流会一般在伏天锄过地的农闲季节举行,交流会召开的前夕,有关部门在官村的西口用木椽搭建一座彩门,形状如同北京街道上的牌楼,然后再用红、黄、绿、蓝、紫等颜色的布匹包裹,再挂上几串红绸缎的编织的彩球,在那个物资还不是太丰富的年代,给人一种祥和喜庆的感觉。集宁、丰镇、隆庄的商家在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商品,周边二三十里的老百姓赶着牛马车、骑着小毛驴纷纷前来凑热闹,一方面买点生活必须品,另一方面就是看大戏。

那时少有文化娱乐活动,村里偶尔来一个小戏班,晚上用麻绳蘸上煤油当做照明设施,从头到尾不时更换吊在高处的“灯光”。一场戏琐事就占用了一半的时间。但是人们总是兴致勃勃地捧场,那时也没有手机和电视,与其回家黑灯瞎火地坐着,还不如在外边凑热闹呢!小伙子们说不定还能占点儿姑娘们的便宜,摸摸人家圆润的臀部也是一种享受,如果大白天还不让人家当流氓罪论处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交流会

土镇车站附近的的政府部门以及配套的家属院才有供电设施,一台小型发电机每晚十点就成了哑巴。电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唱大戏就成了交流会的重头戏。绥远晋剧团(呼市晋剧团)任翠芬、康翠莲,丰镇晋剧团的二毛眼就像现在的歌星一样受宠,尤其是二毛眼的北路梆子,吐字清楚,嗓音嘹亮,如果观众再给些掌声,高腔在空中久久回荡,真是宛如天籁之音。那时也没有音响设备,唱戏全凭真功夫。“文革”结束恢复二毛眼唱戏的权利时,她韵味十足的发言,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话题。很难想像如果平时说话也用戏剧的道白来表达是多么的滑稽,但人家整天沉静在青衣和花旦的氛围里,举手投足就是与众不同。艺术家们特有神经质凡人是学不来的。有一句话叫唱戏的是楞子,听戏的是傻子,神经不正常的遇到了一块儿,还不把屋顶掀翻呀!不过,那时还没有宽敞的室内演出场馆,交流会的大戏就在官村西口的露头剧场唱,主办方从异地邀请来了剧团,为了收支平衡是要收门票的。即便是这样,剧场也是人山人海,可以说唱大戏历来都是文化物资交流会的重头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交流会

当历史的车轮转动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察右前旗的文化物资交流会改在新建的中心体育场举办。参加人数及表演项目往日无法相比,杂技、魔术、歌舞、戏剧占据了体育场的半壁江山。功底最好的是河北吴桥杂技团的马术表演,演员们在飞奔的骏马边上下自如,还在马上做出倒挂金钟等各种高难度动作,确实让小镇的人们开了眼界,还有比这更吸引人眼球的是浑身上下不挂一根线的舞蹈表演,六七十岁的老汉们说,这辈子该见的都见了,死了也不冤枉了。

还有什么人面蛇身,老鼠吞大猫奇离古怪的表演,都是生着法子骗人的。侏儒倒是真的,只是把先天残疾人当作挣钱的工具,让人看得心里酸溜溜的。

晋剧永远都是压轴戏,乌兰察布晋剧团贾风梅的《哑女告状》堪称一绝。她戴着哑哥的造型,载歌载舞,满台飞奔,再加上天生一副好嗓音,真是威震八方。她转过身子犹如水上漂的台步,似嫦娥般柔软的身段都是戏,另一个和她搭档的女演员僵硬的身体,举手投足就差了许多。戏剧演员不同于《星光大道》节目组的歌手,天生一副好嗓门就行,学艺从七八岁开始,唱念做打长期磨练,到了三四十岁才是艺术的成熟期。贾风梅如果健在的话,应该有八十出头的岁数了。有一句话叫: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行行出状元。名人们都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回味无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交流会

比贾凤梅更有名气的是山西大同晋剧团的杜玉梅,这个获得过国家戏剧“梅花奖”的演员,同样为察右前旗的文化物质交流会助过兴。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肯退场,说是双蝴蝶还没飞呢?戏就结束了。你以为我们小地方人不懂戏吗?其实人家这出戏就是这样唱的,梁山伯死了就没戏了,双蝴蝶是拍电影加上去的。但为了满足观众们的要求,杜玉梅只好再把“十八相送”一折重演一遍,来释放观众们的戏瘾。

交流会期间还要举行驻镇职工篮球赛,察右前旗糖厂、化肥厂、啤酒瓶厂等中小企业,旗直各部门、商业系统、各中学以及教育局都要组队参加。没有篮球解说员,郭旗长便让我坐在麦克风前吼上几句,说是为了气氛热烈些,我就大胆地讲开了集宁普通话。有一回我的两个公安老同学维持秩序,看见我在解说,说是今天的篮球可看不好了,那个“老菜”又滥滥个没完没了啦!

失去的日子永不回返,如今旗县的交流会早已消声灭迹,乡镇偶尔举行一回,也是摆摊设点,布匹、鞋帽、衣服满场飞,物资交流成了主角。那些戏剧、杂技、魔术、歌舞、体育都成了梦中的回忆。再看看参加的男女老少人人手中捧着手机,就是当年的晋剧名角也难引起他们兴趣,现代科技猛烈冲击着传统文化。是悲是喜只有天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集宁   交流会   上个世纪   晋剧   丰镇   前旗   天主教堂   布匹   绸缎   重头戏   举手投足   戏剧   说是   观众   物资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