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会走了,却总要抱,不抱就哭,甚至赖在地上撒泼打滚

前几天,带孩子们在楼下放风,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看起来差不多两岁左右的男孩,哭着伸开双臂想要让妈妈抱抱。

听不清妈妈说了些什么,但显然是拒绝了他的要求。

孩子依然哭闹,伸开的双手并未放下。妈妈也依然无视,甚至自顾自走在了前面。

孩子一看妈妈走了,哭得泣不成声,犹豫了一下后跌跌撞撞地追上前去。

妈妈低头说了两句话,小男孩儿点了点头,牵起妈妈的手逐渐走远了。

我猜想妈妈的话,无非是“妈妈累了,自己走好么”、“你不走的话,妈妈要走了”...

其实,这个小朋友的表现还算乖的,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走。

但生活中,明明已经会走了,但总要求抱抱,不抱就哭,甚至赖在地上撒泼打滚的现象是更多的。

孩子明明会走了,却总要抱,不抱就哭,甚至赖在地上撒泼打滚

宝宝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新技能的成就感消失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孩子1岁半到2岁之间。

娃从嗷嗷待哺,到翻身、会坐、爬行、站立再到独立行走,对宝宝来说每一个技能的get都能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当然也会给爸爸妈妈带来很多惊喜。

他们自己也会觉得“很了不起”,挣脱掉大人的手,这边走走、那边走走,每到一处都会看向身边人,向他们展示这项新技能。

但时间长了,当他们熟练掌握了这些技能,新鲜感消退了,成就感也不如从前了。

回过味儿的娃这才发现,还是被大人抱在怀里,自己轻轻松松当个指挥官指哪去哪更爽,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求抱抱”的情况。

小家伙有登高望远的期望

从抱着,到下地行走,宝宝的视野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从被抱着高处看世界到自己站立低处观察,有很多视野时常被各种物体遮住视线

试想一下,我们带着娃出去逛街、旅行,周边的一切在我们眼里是琳琅满目的商品、美轮美奂的风光...

但在娃眼里,却只有大人的大腿跟屁股,空气还很不好。

这个时候,他自己的视野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就会想要利用爸妈的高度来开阔视野啦。

孩子明明会走了,却总要抱,不抱就哭,甚至赖在地上撒泼打滚

希望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关注度

在宝宝尚未学会行走之前,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多半来自于抱这个动作。

在一定时间内,抱是最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行为。

当他会走以后,脱离妈妈怀抱的时间越来越长,被妈妈抱的机会越来越少,就会感到安全感的缺失,既而想通过索抱的形式再度感受妈妈怀抱的温暖,弥补安全感的不足。

此外,不得不承认,当孩子会走以后,我们会下意识的觉得孩子“长大了”,关注度自然就会降低。

我们天然的觉得,没有行为能力的小宝宝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照顾,而学会自己吃饭、走路、穿衣服后,就不需要过于费心。

正是我们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这些态度,让他们产生了压力,觉得自己不被关注。

这个时候就会表现出我们常说的“行为倒退”,放弃自己已经学会的技能,来求关注。

孩子明明会走了,却总要抱,不抱就哭,甚至赖在地上撒泼打滚

面对孩子的索抱,我们该怎么处理

能满足的话,抱抱也无妨
C妈觉得,如果你能够满足,那就抱!

说实话,当我以一个旁观者身份,看到开篇提到的那个小男孩儿,亦步亦趋地跟着妈妈的脚步慢慢走远的时候,满是心疼。

娃一再索抱,哭闹不停,我们还要坚守“一直满足会宠坏孩子,容易让孩子无理取闹”的心态么?

已经二胎、老大马上要7岁的过来人C妈告诉你,没有必要。

从生理上讲,拥抱这个动作能够让宝宝体内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激素,能够使情绪平静。

而且,在宝宝语言理解能力还没有那么强的时候,拥抱是能够安抚他的最好的语言,能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所以,体力各方面都OK的情况下,抱!

满打满算,我们还能抱几年呢!

就像现在CC,你想抱,人家都不乐意了不是么?

我们可以拒绝孩子许多不合理的要求,唯有索爱和索抱不应该拒绝。

孩子明明会走了,却总要抱,不抱就哭,甚至赖在地上撒泼打滚

不能抱的话,不妨来点套路

但如果妈妈已经觉得力不从心,宝宝却还要求抱着的时候,也不必强求自己满足孩子,但也不能强硬拒绝,可以来点套路,给走路增加点乐趣。

01 有趣的走路也许是前行的动力

想想我们自己一个人走路的时候,还会听听歌找点事做呢,就别说天性爱玩的孩子了。

所以,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游戏或者制定一些小目标,把走路变得更有趣。

以前和CC走路时必玩的就是这个游戏。

我是这样制定游戏规则的:

一起数脚步,当走到10步或20步的时候,抢答喊红灯停(休息一下),然后另一个人说绿灯行的时候再走。

同理还可以把数脚步变成一首歌的时间,一起唱歌。

至于选哪种规则,在CC这儿是看心情,但效果是百试不爽。

这个游戏还能锻炼孩子听从指令和反应能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娃类似这样的提问:

-- 妈妈,我们还有多久就可以到了啊?

-- 一会儿,不远了。

一会儿是有多会儿,不远是多远啊?

对孩子来说,这种虚无的概念更容易激化他们烦躁的情绪。

所以,在走路前不妨把路线分成几个小的目标。比如,从家门口到小区门口,从小区门口到超市门口。

然后可以使用一点点激将法,和孩子比赛,看看谁先到达小区门口。

当然,我们可以走慢一点,给孩子赢的机会,这样他就更有走下去的动力啦。

方法不止这些,妈妈们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把走路变得更有趣!

02 做妈妈的小帮手

制定出行计划之前,可以给孩子一个在他能力范围内的任务。

之前和CC去超市,走路回来时,我会专门给她一个比较轻便的物品,比如面包片,并跟她交代清楚,这是她今天的任务,必须把面包安全护送回家。

这样她就有一种使命感,注意力会更多的放在帮妈妈做的事情上。

或者也可以试试“反向撒娇”法。

宝宝撒娇要抱时,我们可以先抱他走一段。

过后放下他跟他说,“妈妈很累了,宝宝也抱抱妈妈好不好?”用跟他撒娇的方式,激发起他的责任心。

宝宝都是很在乎妈妈的,绝对义不容辞地把他的小肩膀借给你靠!这样休息一会儿过后,走起路来也就容易一些了。

当然,宝宝还太小,体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我们对宝宝能够坚持走下来的距离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如果过程中真的累了,那就停下来歇一歇,给他们充电的时间。

孩子明明会走了,却总要抱,不抱就哭,甚至赖在地上撒泼打滚

C妈说

我们总在强调,不要溺爱,培养独立,但独立不等于孩子不需要温暖的怀抱,培养独立也不等于要把孩子从怀抱推开。

C爸有次悄么么地跟我说,那天把在沙发上睡着的CC抱去卧室时,差点闪了老腰。以后再想抱抱CC,可就难喽!

我心头一酸,但随即安慰他:没关系,你还有DD,马上也要成磨人的小妖精了~

时间有多快啊!臂弯那么大的婴儿一转眼就会长大。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那么,对我们来说也会是一种缺憾吧!

推广“中国父母学习计划”,致力于让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的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一起做“中国好父母”!这里是「CD爸妈」专注孕期和低龄宝宝的MINI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孩子   男孩儿   会儿   成就感   安全感   怀抱   视野   脚步   门口   父母   独立   妈妈   宝宝   时间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