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情况父母越能“忍”,养出的孩子越优秀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号里隔三差五就有人给我留言说,感觉当了妈以后,脾气越来越差,火气越来越大。

尤其是,辛苦一天回家后,发现孩子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在挨打的边缘疯狂试探。不训一顿,都对不起他的所作所为……

在必要情况下,孩子确实要“训”,一味地纵容只会养出没有规矩的孩子。

但孩子也不是什么情况都能训,或者不能马上就训。

甭管多生气,以下4种情况,请谨慎训娃:


已经警告过的事,别训

孩子的本质就是永远好奇,永远不听道理。

不论我们讲了多少次“这个习惯不好”,“那个行为不安全”都无法阻止孩子去冒险犯傻。

过年跟朋友带孩子们聚餐。

朋友抱怨自己娃总是丢三落四,叮嘱了很多遍都没改,嘴上应着“知道了”,下一次还会犯。

当天聚餐,餐厅送个每个小朋友一份玩具,离席前朋友特意叮嘱检查物品别落东西,结果还是把玩具忘了。

快到家时突然想起来玩具还在座位上,孩子闹着让爸爸掉头回去找。

朋友忍不住训斥:“早就让你收起来你不听,这下好了吧。”

孩子挨训后也不闹着回去拿了,但一路都坐在车里生闷气。

这4种情况父母越能“忍”,养出的孩子越优秀

其实,当孩子面对“不听老人言、果然吃了亏在眼前”的尴尬情况时,心里已经够后悔、难过了。

如果我们再去强调“我早就说过”这类话,无异于在孩子头上泼冷水。

在低气压懊悔的情况下,训诫不仅不会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反而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增加对父母的负面印象。

面对提前警告却依旧犯错的情况,最好的做法就是:

理解他的心情,告诉TA事情已经发生了,重点是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培养孩子的逆商。

《小王子》中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

我们也是一路跌跌撞撞从小朋友走过来,才明白的所谓人生道理和生活常识的。

转过头却希望孩子实现速成,做一个完美的孩子,显然不公平。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无论做事还是育儿,都是同样的道理。


孩子已经知错,别训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孩子犯错后父母的态度决定了他如何看待事情以及评价自己。

你有没有发现,明明已经知错耷拉下脑袋的娃,被你继续一训,反而跟只斗鸡似得来了精神“愈战愈勇”?

因为每个孩子在犯错后,心里都会充满着内疚、羞愧与自责,并且会试图去弥补。

反而是父母劈头盖脸地责备,才会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抗和反击上。

不被允许犯错的孩子是无法成长的,当父母抓住错误不放的时候,孩子就学会了撒谎和逃避责任。

每一次犯错都是学习的机会,小时候在小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长大后才能不犯更大的错误。

损失再大、后果再糟,抱怨和谴责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才不枉白错一场。

这4种情况父母越能“忍”,养出的孩子越优秀

当孩子主动承认错误时,不妨试着用这4步,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

2、有什么办法弥补错误?

3、你希望我做什么?

4、复盘

举个例子说明:

前几天C爸给我俩准备了一盆泡脚水,CC偏要来过过瘾,又嫌水烫,我耐着性子加了三次凉水,这“事儿姐”还直喊烫,非把脚搁盆沿等着。

等着也不安分,跟DD打打闹闹,结果一个不注意,脚下一用力,直接把盆蹬翻了。

水。漫。金。山。客厅方圆两米所见之物全被泡了。

真的很有训一顿的冲动啊,这孩子怎么就非得“作”点事儿出来呢?

但看CC已经惊慌失措,还是忍了:

我:“发生了什么?”(步骤1、问发生了什么,而不是问责,哪怕你看到了全过程,也给孩子描述问题和解释的机会,从孩子嘴里听到的版本,一定能让你冷静不少)

CC:“妈妈,对不起,我没想到使劲一蹬,水盆能给踩翻了。”(瞧,大多数犯错,孩子都不是故意为之)

我:“那现在你觉得该怎么办?”(步骤2、依然不问责,而是让孩子自己想善后方法,只要你不咄咄逼人,TA就会给你惊喜)

CC:“我去拿墩布把水拖干,把东西收起来。”说完马上小跑着去拿拖把。

我:“有什么需要我做什么吗?”(步骤3、许多时候孩子的解决办法没有那么完美,所以可以主动提供帮助)

我:“沙发下面的水我处理不了,你能帮我挪沙发吗?”

事后,没等我复盘,她自己先检讨了(步骤4、复盘,总结经验教训)

CC:“看来以后不能把脚蹬盆边,会翻的呀,我这一通收拾,下次我可再也不蹬盆沿了。”

仅仅是忍住了一时的怒气,就是犯错-知错-改错-不再犯的完美收场。

若忍不住,劈头盖脸训一顿?绝对是娃各种找借口拒不承认错误(谁让你把水弄那么烫),也拒不悔改(最后可能还是你收拾),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当着外人的面,别训


当着外人的面,别训孩子

之前做青少年专访时,一个女孩让我印象深刻,5、6岁的时候,母亲给了10元大钞让她去买醋(当时冰棍两毛一根),女孩买完醋怎么也找不到钱,也不敢回家,就在路上来回的找。

母亲一直等不到女孩回家便出来找她,结果发现女孩弄丢了钱。

然后母亲直接站在人来人往的街上训了她半小时,说她什么也干不好,是个废物。

这个例子就是她童年的缩影,父母训她从来不避人,从来没有顾虑过小孩也有自尊。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女孩时常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是个废物,不配被爱,十分自卑,对母亲也是又爱又恨。

这4种情况父母越能“忍”,养出的孩子越优秀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如何毁掉你的孩子》中提到:

想要彻底毁掉一个孩子,终极手段就是当着外人(同学/亲友/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从两岁左右开始,就有了需要被尊重的意识,孩子也有自尊心,能察觉到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

严重的当众训斥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怯懦或嚣张逆反,也会让亲子关系产生隔阂。

古人云“关门教子”,当着外人教训孩子,即便是立了规矩,让孩子失了尊严,也是得不偿失。

等回家没有外人的时候,郑重地找孩子谈谈,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指出错误并改正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夫妻意见不一致,别训
当着外人的面,别训孩子

夫妻两个教育理念不同是常有的事,但对孩子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口径,不要各说各的,让孩子不知道听谁的。

妈妈训孩子不写作业,爸爸说孩子再玩半小时没事;

爸爸训孩子该自己吃饭了,妈妈说喂这一顿也无妨;

……

事前没有统一约定,事发两个人互相拆台,孩子的事情没说清,成年人先吵起来了,这样的后果比打骂更可怕。

有段时间,CC每顿饭都吃的特别少,C爸很在乎这个问题,很担心她食量长期低水平会降低肠胃消化能力,进而影响发育,想着规定每顿至少吃多少。

而我觉得他过于高要求,如果吃饭这事儿都得搞KPI,孩子太没人权了。就算长个大个子,压易出心理问题得不偿失。

我们都认可对方的观点,但都不认可对方的做法。

所以,饭桌上,画风经常是:

一碗饭,吃到差不多一半,CC偷偷看看爸爸,C爸脸一板,“把饭吃完”,然后CC又转向我求助。

我看孩子可怜,便帮她找台阶,“她饭前刚喝了一盒奶,吃完一整碗确实有点多……”

后果可想而知。

我觉得C爸不人道,他觉得我没原则, 原本是孩子的问题,最后演变成了夫妻问题。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依据成人的判断来做决定,他需要的是一致性的指导性意见。

如果两个最亲近的人,同时给他提供了不同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孩子陷入困惑,无所适从。

搞不好还会发展成“两面派”,爸爸面前一副面孔,妈妈面前另一副,夹缝中求生存。

当父母两人意见不一致又说服不了对方时,不要直接在孩子面前拆对方的台,有什么事情,两人可以关起门来私下先沟通。

最后我们就协商:

饭前先带她出门遛一圈消耗能量;

丰富家里的菜谱美食诱惑,鼓励孩子多吃;

保证最基本的摄入量,比如半碗,但半碗之外的,绝不强迫。

这4种情况父母越能“忍”,养出的孩子越优秀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写到:

“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要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某种能力为目的。”

孩子的尊重是我们努力赚来的,不是威胁来的。

越是棘手的情况你越能忍住不训,孩子才可能更自信、更优秀。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父母   情况   孩子   都会   劈头盖脸   饭前   得不偿失   外人   步骤   爸爸   母亲   错误   妈妈   优秀   女孩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