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前几天的国际爱耳日,世卫组织发布了全球第一份《世界听力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其中儿童听力受损人数,更是已经到了3400万之多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780万人,其中0-6岁的听障儿童约有13.7万,每年新生聋儿约2.3万

看到这些赤裸裸的数据,可能很多人除了感叹,就是与我无瓜的状态了。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但是,别急着走,这事儿,跟每一个孩子都有关!

许多人都觉得聋了或者听不清才算听力受损,其实完全不是。

大部分的听力问题其实是不易被发现的,而一旦听力受损,不仅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能力,还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况且耳蜗上感受声音的毛细胞数量,在人出生时就已经定了,损伤一个少一个,不会再生。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这也是最最最让人担心的:听力损伤一旦出现,往往不可逆!

所以,咱们作为家长也要重视起来。



如何判断孩子有听力障碍呢?

一般来说,宝宝在妈妈肚子里6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听力,所以就算宝宝刚出生,也是有听力的。

那么,平时一旦发现以下异常,就要考虑存在听力障碍的情况了。

1.不会被大声的声音吓到;
2.超6月龄后,不会转向声音来源;3.语言发育迟缓,1岁不会说简单的连续音,例如“妈...妈...”4.不听指示,经常反复问:“恩?”5.看到你会转头,叫TA反而总是不会转头;6.看视频声音总喜欢比平时高很多;7.烦躁拍打、抓耳部,或有耳痒、耳流脓的情况。

每个孩子听力损伤的症状有一定差异的,如果你有怀疑,那么就不要等,立即去医院筛查。

除了早发现早治疗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格外注意。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生活里的很多小习惯,正在不知不觉对孩子的听力造成伤害。



生活中哪些行为会损伤孩子的听力呢?

1环境噪音

美国儿科学会明确表示,有害噪音对胎儿和宝宝都是有伤害的,包括耳蜗损伤和发育等。

由于儿童的鼓膜、中耳、内耳的听觉细胞十分娇嫩,对噪音就更为敏感。

而一旦受到严重损伤,多是不可逆的。

噪音如何界定呢?我们来看一下是噪音达到多少分贝会影响个人正常生活。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环境噪音与身体健康

也就是说60-70分贝,就会影响到睡眠、休息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超过60分贝,就属于有害噪音了。

数据比较抽象,接地气点,我们说话比较吵闹时,汽车行驶经过,一般就是60分贝以上了。

短时间内的高分贝,对孩子的听力一般不会造成很大的损伤。但孩子如果长期处在超过85分贝的环境中,就会对他的听觉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像发声玩具、电视、手机、吹风机等有声物品,如果音量控制不当,就会形成噪音影响孩子听力。

所以,平时注意音量的控制,并且离孩子的耳朵远一些。

还有一些人多、吵闹的场合比如亲朋婚庆、电玩城、音乐节等,也尽量少去,如果想去的话可以考虑给孩子戴一副降噪耳罩。

2长时间听高分贝音/视频

不知道你是否有注意到,孩子总会不自觉地调大音量,因为他们看不懂字幕,接收信息只靠听,周围只要有一点干扰他们就会为了听清立马调大。

这一点,过年期间特别明显,过年几次聚餐,餐桌上有人给孩子看动画片,有时候大人们聊high了一热闹,孩子们听不清就会立马加音量,但等周围安静后,他们并不会主动调低。

而且大人也意识不到去提醒,好几次都是大人们静下来聊安静的话题,才突然发现孩子们的视频声音已经盖过了聊天,才开始制止“声音调小一点,你们太吵了!”

现在几乎每个娃都会跟电子产品打交道,不管是娱乐还是学习,如果孩子长期处在高分贝刺激中,很可能对孩子的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所以,C爸给大家提个醒,平时孩子看视频/听音频时,关注下音量,另外,他听的时候,家里的环境也要尽量保持安静,这样孩子就不会追求大音量了。

还有,大一些的孩子,比如CC这样的,还会带耳机,大人连听都听不着,这个问题更不好控制。

儿科学会建议:一定要给孩子控制音量,尤其是通过耳机来听摇滚音乐,噪音越大,让听力受损的时间就越短。

所以,给孩子购买耳机时,一定要选择带有降噪功能的头戴式儿童耳机,控制好音量,每天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听15-20分钟可以休息几分钟,让耳朵放松。

C妈有天特别好奇的分贝的大小,便找了一个「分贝仪」APP。

还挺好玩,大家可以下载试试,和孩子一起测一测,也让孩子更能深刻体会。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3

中耳炎

中耳炎是儿童最常见的而困扰疾病,也是造成听力受损最多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报道称:

儿童在5岁之前,90%都得过急性中耳炎,2岁以内是中耳炎最高发的时期。

因为我们的耳鼻喉是相通的,通过“咽鼓管”相连接,而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以及乳突气房。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这样的构造会使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可以游荡在各个器官,一旦细菌进入了中耳,就有可能引发炎症。

感冒、侧躺喂奶、游泳、洗澡时耳朵进水等,都有诱发中耳炎的风险。

所以,如果怀疑宝宝得了中耳炎,应尽早带娃到正规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4掏耳不当

对很多大人来说,掏耳屎是特别享受的一项活动。

被掏的人,痒痒得很舒服,掏的人,看着那些“战果”满满的成就感。

但是对于宝宝,还是省省吧~

宝宝的耳道狭窄,而且外耳道远没有发育成熟,皮肤也比较嫩,而且小宝宝无法做到一动不动的等着你掏耳朵尤其是再用金属类的挖耳勺,很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更可怕直接刺伤鼓膜。


5错误擤鼻涕

提到擤鼻涕,有的人说这个谁不会。

想必很少有人注意到咱们擤鼻涕的姿势。

有的习惯两侧同时擤,这样很容易因压力过大把鼻子里的细菌、病毒,冲到耳朵里。

其实擤鼻涕的正确做法是:

先闭上嘴,轻轻按住一侧,然后轻轻用鼻子向外吹气,把另一侧鼻孔里的鼻涕擤出来,擦干净,然后再擤另一侧。

家长在给孩子擤的时候也要注意,别拼了命的让娃擤干净,小一点的宝宝不要擤,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6用药不当服用耳毒性药物

药物致聋是造成幼儿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因用药不当,中国每年约有3万儿童致聋。

之前,一则公益视频,每次看都让人揪心。

视频里的5岁女孩付浠诺,就是因为一次普通的发烧,用药不当,导致失去了听力,一辈子听不见声音。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家喻户晓的《千手观音》大家都知道是由21名听障演员表演的,他们中间有18位,都是因用药不当导致的耳聋。

其中领舞的邰丽华,两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从此失去了听力。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真的是让人惋惜。

因为药物性耳聋是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多在用药1-2周后出现,逐渐加重,半年后趋于稳定。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早期很难发现,但等真发现的时候就晚了。

所以,在用药上我们也要当心。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网站(CDC),给出的资料显示,有超过200种药物具有耳毒性。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其中引起听力损伤的药物是:

1/5人群听力受损,儿童达到3400万,不要忽视孩子耳部健康



这里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接触到的药物:
1.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新霉素、托布霉素、洁霉素等。2. 非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氯霉素、紫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卷曲霉素、春雷霉素、里杜霉素、巴龙霉素、尼泰霉素、多粘菌素B等。3. 水杨酸盐阿司匹林、非那西汀、APC、保泰松等。4. 抗病毒更昔洛韦、利巴韦林+干扰素、扎西他滨等5. 抗肿瘤药物顺铂、氮芥、博来霉素、氨甲嘌呤等。6. 其他奎宁、氯奎、心得安、肼笨达嗪、胰岛素、碘酒、洗必泰等。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耳朵就是通往心灵的路。

世卫组织马丁博士在采访中表示:“60%的儿童听力损失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我们可以通过细心照料,避免会造成听力损失的感染”

所以,为了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发现世界之美好,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孩子的耳部健康。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听力   儿童   孩子   耳部   中耳炎   霉素   分贝   音量   鼻涕   损伤   噪音   不当   药物   人群   声音   宝宝   发现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