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都没有,偏偏自己有糖尿病!还有不知道的原因,深度解读收藏

家人都没有,偏偏自己有糖尿病!还有不知道的原因,深度解读收藏

导读: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健康明星计划#糖尿病之所以是糖尿病,相信所有的糖友都从医生那里或其他靠谱的渠道学习了很多。

所以小姜医生就不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解释了。

对于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原来好像说过一点,但并不深刻。

因而今天的科普,在数伏天即将到来的这个周末的早晨,细细的科普下。

家人都没有,偏偏自己有糖尿病!还有不知道的原因,深度解读收藏

嗜食肺肝而多肥,内热中满上溢为消渴

糖尿病是西医的病名(如果有人感兴趣,回头我来科普下现代医学关于糖尿病的发现,胰岛素的发现等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根据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瘦)的临床特点,中医将糖尿病对于“消渴”范畴。

从消渴的疾病范畴来看,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存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包括“消渴”在内的糖尿病的相关的疾病名称出现,比如“消瘅”、“消中”、“鬲消”、“肺消”等。而且还对消渴症之名称、概念解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治则、预后和调摄等都分别在不同的章节中有过论述。

对于糖尿病的病因,梳理散见于《黄帝内经》的不同章节,不外乎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譬如《素问》中就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黄帝内经》里强调糖尿病人要禁食肥腻酣甜等燥热伤津的食物,就像《素问》中论述到的:“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还指出可用性味甘寒且能生津止渴的兰草治疗——其理由是“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素问·奇病论》)

在糖尿病的预防方面,《黄帝内经》里就有了根据脉象判断病情的文字记载,比如在《素问》中有:“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玄小坚,病久不可治。”

我想说,《黄帝内经》对于糖尿病的认知和解读,是后代各派中医对消渴疾病理论发展的基石,即使是今天,也对中医糖尿病的临床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到了东汉医圣张仲景时期,在《金匮要略》里就有了“消渴”专门的章节,从论、治、方、药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认为消渴之证以胃热肾虚为主要激励,治法首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治疗方剂,今天也是治疗消渴症的有效方剂,为当今中医所推崇。

仲景之后的隋代巢元方对消渴症的贡献不能不提,其在《诸病源候论》中就依据消渴症的表现、兼证、预后之不同,将消渴症分为消渴候、渴病候、渴后虚乏候、渴利候、渴利后孙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等八大症候类型,且对消渴症的病因病机也有补充,认为消渴症是服用五石散、使下焦虚热、肾竭阴亏所导致的。

当然巢元方还特别指出了消渴症易发生痈疽和水肿之并发症,这与糖尿病之糖足、糖尿病并发皮肤病等是一致的。巢元方还提出散布是治疗消渴症的良药,主张饭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这是不是就是最早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运动疗法呢?

唐代医家对于糖尿病之研究的贡献,就以孙思邈为例吧,其在《千金方》中认为消渴乃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瞰(kan)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所致,这对后面各代各派中医对消渴病机燥热学说有一定影响。

孙思邈认为消渴症“小便多于所饮”是内热消谷,“食物消作小便”导致的,这个认知为以后对消渴病的饮食控制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孙思邈对消渴症的症状做了更多补充,除了三多症状外,还提出了“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皆倍于常。故不为气力”,或“精神恍惚”等症状。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孙思邈不但提出食物控制疗法,还把饮食控制放在了治疗消渴症首位——这个认知与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糖尿病饮食控制也是相对应的。

对于饮食控制疗法的好处,孙思邈说:“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搜集了治疗消渴方共52首,而且以花粉、麦冬、地黄、黄连等清热生津之品为多。

说话间,就到了金元时期。刘河间刘元素的《三消论》是论述三消燥热学说的中医专著,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消渴病专著。刘河间认为三消的病因病理是因为“饮食服饵失宜,常伟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所致。

刘河间刘元素对三消本证和兼证的关系论述得更为精辟,其认为“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虚热蒸汗,肺倭劳嗽”。而且将本证和兼证的各种症状表现都归于“热燥太甚”的原因,得出“三消者,燥热一也”的论点。

刘元素提出对于三消证的治法治则是“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胃肠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推崇白虎汤、承气汤等方剂,而其所创的宣明黄芪汤,立意在于补肺气以布津液。

刘元素治疗三消证,都从寒凉药入手,补充发展了用寒凉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其观点和理论还颇受李东垣的称赞。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根式发展了刘元素的三消燥热理论,在《丹溪心法》里认为治疗消渴当以“养肺‘降火’生血为主”,三消证学说在朱丹溪发展后,成为一套以养阴为主的消渴治疗体系。

消渴症发展到明清时期,明代的戴元礼注重益气,其黄芪饮加减和资料三消证的经验,把益气放在首位,对后世中医用药很有影响。

中医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等对于消渴治病责之于肝,成为从肝论治消渴症的理论依据。

家人都没有,偏偏自己有糖尿病!还有不知道的原因,深度解读收藏

近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贡献

清末之后,西学东渐,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成果充实了中医对于消渴病的认知。

著名中西医结合大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物。”(当然,现在人们还知道了甜物和碳水对糖尿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并明确提出消渴症之上消“当用人参白虎汤”、中消“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宜用八味肾气丸”,并自创玉液汤,为后来的中医治疗消渴症开拓了新的思路。

建国以后,中医对于消渴的发展有了更为可喜的进步,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步深入,而且中西医对于临床辨证论治之规范化取得一定的进展,认为西医的各种循证医学的检查和身体数据、指标、检查结果,对于中医四诊合参的不足提供了有力的辅助。

今天,医学界和生物学界对于糖尿病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基因医学的发展,为糖尿病的精准治疗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糖尿病,就是高血糖症,而且治疗不但要对症下药,也不能单单认为糖尿病的治疗就是降血糖如此简单。

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肥胖等一系列代谢病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互为独立风险因子的认知,让我们对于糖尿病、痛风、高血压等的认知和治疗有了全新的理解。

就像前几天一个患者在评论区留言道:“对于痛风的治疗,保持排泄通道的畅通,保持排毒通道的畅通,病就好了一大半。”

这句话,对于高尿酸血症如此,对于糖尿病难道不是吗?

科普最后,我还是会给尿酸高、痛风者推荐可以排酸降尿酸经济而安全的非药物排酸方案,感兴趣的可以联系。

我们的目标是:尿酸可以高,痛风不再犯。


本文参考文献(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1.:2015年10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郭红军主编《糖尿病明白养生》。


为高高在上的“五高之人”:

高尿酸/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

送上觉得有点用方法想用用的温暖资讯的

关注@死磕代谢病的小姜医生

#哆咖医生超能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黄帝内经   河间   承气汤   糖尿病   素问   尿酸   方剂   高血压   燥热   论述   痛风   认知   深度   元素   家人   中医   饮食   原因   收藏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