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很多道理,为何过不好这一生?

作者:吴双,著《巧克力心理学》、《哲学认知成长课》。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人听到这句话感同身受:生下来听父母的话,上学听老师的话,工作听领导的话…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才觉得人生道理真的没有什么用。


我先摆出自己的观点:


你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不是因为你听的道理太多,而是太少。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只是人的感性认识,感性在求生方面比较好使;但是要想过的好,感性就很不靠谱。细细推演,就可知一二。


第一,什么叫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听道理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难道不是在奢求“道理”中有黄金屋,千锺粟,颜如玉吗?


但是,道理多数时候只是内在精神食粮,不提供外部的收获。


我们在下雨天读书或聊天,并不是为了发财升官,仅仅就是为了获得美好的体验。


而且,交流经验或者附和一个人的道理,主要功能也不是为了获得什么真理,而是仅仅把道理作为人际交往的载体,是为了表达“咱们是一伙的”态度。


所以,既然听过了道理,也达到了目的,为什么又要奢望欲望的满足呢?又要艳羡他人家财万贯而把过错甩给道理呢?


求仁得仁,亦复何怨?


第二,听过很多道理有没有用,至少要对比研究吧?


如果没听过,是不是过的更差?


绝大多数人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周围能能提供有价值道理的人太少,而不是太多。


第三,听过,就真的懂得,真的会用吗?


孔子的弟子颜回,能举一反十,你能举一反三吗?


现实是多数人根本想不明白生活的道理,往往不经思考,人云亦云,最后都成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受害者。


(本本主义: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拘泥于形式,不经思考加以套用书本上的方法,而不探究“本本”后面的精神逻辑,从精神出发做出决策。)


好了,当我们思考完以上问题的时候,你还敢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吗。


我相信韩寒是不可能相信这句话的,这句话纯粹是为了迎合懒惰者。


以上三点可以回答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到这里,只是一个开场白;如果你喜欢深度思考,请跟我来大开脑洞,来一场思想的巅峰之旅。


牛顿说:我之所以看的远,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


因此前辈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需要区分:


第一个情况,你听到道理是错误的。


道理真有错误的吗?我要说:天下没有错误的道理,只有错误的运用。


别人给我们举了例子,可能并不适合你的情形。但是道理本身不是一件马甲,套在身上就能穿,而是一块布料,需要你的裁剪。


所有的道理说白了,无关乎对错,只有应用的场景不同而已。


别人的道理,只要是能引起我们的向外思考,向内反省,激发出灵感,就是有用的,因为它引导了我们找到答案。


第二个情况,你听的道理是正确的。


很幸运,你得到的道理正好就符合你要求,就像正好拿起一块布做成了披肩。


但这对于掌握一个道理来说远远不够,因为没有理解内涵,一换场景,就不会了。


老子《道德经》区区5000字,如果看到只是5000字,说明知识储备,认知水平还非常有限;如果能就此写下10万字感言,说明道理在你心里扎根发芽了。


道理只是一颗种子,需要思考的阳光雨露来生长;


道理只是一个打火石,需要和心灵碰触,才能擦出灵感的火花;


道理只是创造世界的原理,产生技术的方法,而不是他们本身。


有三个人对于道理有过深刻解剖。


第一个,古今第一完人王阳明说,知行合一。


王阳明把这句话思考了一辈子,最后说出两句话:

1.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大概的意思就是,理论和行动是一体的,合一的。学到了理论是知道的开始,行动了是知道的结束;如果真的知道就会去做,去做便知道了。


一句话,行动是理解一切道理的起源和归宿。所以听过很多道理不去行动,等于你没有听过这些道理,如果真听进去了,就会行动,这是自然而然的发生。


第二个,当代思想家吴伯凡认为,人的”操作系统“决定了道理。


我们听过的道理只是一个个app,他们只能运转在合适的操作系统上。这个系统就是我们的认知、知识和精力管理能力。


听到一个个道理,就像下载了一个个app。如果操作系统很低级,app再牛也没有用。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句废话。


第三个,我认为,人们要的是道路,而不是道理。


王阳明和吴伯凡都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但是没有探究解释背后的原理。


1.人生在现实社会中,需要道路,而不是道理。


我们在人世间生活需要的是看得见的道路,而不是一个个道理,道理只是铺就人生道路的原则。


只有想象的世界需要的才是抽象的道理;而身在一个有声有色的现实世界里,我们要的是条条可以行走的道路。


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用这些道理铺成一条条道路,形成一条条思路。而,思路为是我们快速决策,高效做事提供了可能。


铺路过程就是主动思考把道理演绎过程,演绎到各种各样场景和事物之中,把这些虚的东西在现实世界里显现。


这就是为什么要知行合一,因为知道怎么铺路还不行,必须去铺成一条条道路。


之所以要铺路 ,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尽可能在大多数事情上不用力,才有可能把精力集中在更重要事情上面,这就需要思维和习惯的自动化。


《思考,快与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行动会使我们大脑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一遍遍铺路的过程,就是大脑突触连接强化的过程,形成高带宽信息公路的过程。


我们和人聊天的时候,需要使用意识的“听其言,观其行”这个道理。


我们无法自然运用,因为心理的惰性和行为的惯性。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转变,不断强化脑细胞连接。


2.我们需要的是真实,而不是幻想。行为疗法的本质,是让心理接受真实的洗礼。


人一旦和真实碰触,就会引起心理实质性变化。


真实和虚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听再多的道理也没用,只要经验一次就彻底明白。


演讲模拟再多次还会紧张,只要经历一次现场,就会彻底扭转。


真实的本质是全部,就是全部的碰触,包括所谓的看不见的“灵魂”。


在真实中,我们与对象全方位,全角度,方方面面的融合,形成我与你的关系。


真实的反面是标签化,比如道理就是高度标签化,抽象化,仿真化的东西,标签化再精细,也会忽略绝大多数东西。


道理的实践,就是把道理在真实世界所有场景和事物中演绎开来,铺就道路。


这就是为什么要知行合一,因为只有真实(全部)可以让道理(全部)演绎。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罗嗦,正过来反过去的说。是的,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仍然没有把道理所有角度展示出来。


你要想真正弄明白”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身体力行吧。


总结一下:

之所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并不是听的道理太多,而是太少;


只要我们清晰目标,警惕本本主义,做到知行合一,升级认知系统,把道理演绎成真实的道路,就能过好这一生。


全网:关注「 欧凯圣 」,向阳生长,我们终将春华秋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本本主义   道理   不好   目的   美文   认知   场景   精力   操作系统   道路   现实   错误   过程   东西   真实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