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说文解字》|认知事物的本质方法,从有无相生谈起

《溯本求源,说文解字》|认知事物的本质方法,从有无相生谈起

大家好,我是辛元,接下来开始这期的内容。

视频加载中...

上一期提到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与至今流传的传世本《道德经》存在比较大的出入。这里想先做个预告,本着溯本清源,准备做几期对出自传世本《道德经》的成语进行讨论。

我们理解古文的时候,首先要站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以及作者的思想背景下来对古文进行解释才可能更为准确。中国古代文字经过了两三千年的演变,于本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算是汉代的文字到了春秋时代都存在很大的歧义,何况是我们现代人呢?所以笔者想用更接近于成书年代的文字的本意来进行通解,不到之处请各位网友指正。

今天我们来谈谈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的第二章,全文与传世本的相差不大。百科中解释道事物的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

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指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涵义也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即事物的有无是在时间流程中相互转化的。

现在存在的具体事物,过去必然曾不存在;现在不存在的事物,也必然是相对其过去曾经存在过而言。“故今有之忽无,非昔无之未有;今无之忽有,非昔有之未无者,异乎时也。”

即揭示了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很多富有科学因素的哲学命题,是研究中国哲学史、天文学史及其道教思想史极有价值的著作。

我们今天不是讨论哲学上的问题,主要结合上下文来谈谈认识事物的方法,首先不得不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世本解为“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传世本是强调对立,没有统一,这根本不符合老子所要表达的本意。

这种通过事物相互比较来认知其内在属性并以此命名的方法是不科学、不严谨的,只有相对的概念,而没有统一的客观评判标准;只有对立而没有统一,只会导致认知的片面性、主观性,导致以偏概全,无法认知事物的本质属性。

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后世对事物看法普遍的不足。

我们再来看看有无相生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有无相生,字面上的意思解释为,有无之间相互孕育转化。通过事物相互比较,呈现出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认知方法。

用相对性和相互转化的统一性认知方法,才能基本描述出事物的本质。

不能用相对概念的来描述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只有全面认知事物的对立统一,才是能准确描述事物本质属性。

本人才疏学浅,这里只是抛砖引玉,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下期我们再继续讨论

如果您还喜欢辛元的内容,还请多多转发、收藏、点赞,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道德经   认知   有无   道教   本质   帛书   事物   方法   古文   本意   美文   对立   老子   属性   客观   文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