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境界(三)

幸福的境界(三)

关注「 欧凯圣 」向阳生长 我们终将春华秋实

我们在《幸福的境界(中)》说到,要想获得幸福,就要追求阴阳调和的中庸之道,获得由外而外的统一,在以上两篇文章中,幸福的定义就已基本完成。

(插曲:这篇文章本想写上下两部,后来发现还需要增加中部,现在看来还是写不完,我低估了文章的知识密度,也高估了自己的精简能力)

接下来,我们分四篇文章,讲讲幸福在爱、心理、道德和意义中表现。

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小孩子最喜欢和父母黏在一起,寸步不离。不单单是孩子,小猴子也是这样,比起有奶水的冰冷铁丝妈妈,小猴子更喜欢温暖的软布妈妈。

这里面就集结了动物的基本天性:爱与依恋。这是一个很深的话题,我们将它分解为:三个系统,两种情况,和一个他人。

三个系统

有关“爱与依恋”,涉及到三个系统,分别为:依恋系统,施爱系统和性爱系统。

1. 依恋系统是孩子向妈妈的爱。

如果你认真观察过儿童,就会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一直在两个目标之间摇摆:安全和探索。当他觉得安全的时候,就会不断扩大玩的范围;反之则会缩减自己的范围。

我家小鱼儿就这样,当和我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就紧紧抓住我的手,跟在身后,随着对外部环境的逐步适应,安全感开始提升,胆子越来越大,离我越来越远。

成年人也会这样,当觉得自己安全感很强的时候,就会热爱冒险;当失败的时候,比如高考失利,就会一个人躲在房间,害怕见到他人。

归根结底,无论躲在父母身边寻求安全,还是离开父母进行探索,都和安全有关:父母就像一个安全岛,无论孩子走多远,都会知道有一个“安全岛”永远在那里,遇到危险,随时可以返航,这就是依恋系统在发挥作用。

人的依恋系统,总结起来有三种:

第一种安全型依恋,也就是孩子有安全感,知道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所以表现得比较从容,自己一个人也能玩的很开心;

第二种逃避型依恋,也就是妈妈离开或回来,孩子都表现无感,像看不见妈妈似的,其实压抑了自己的情感,刻意逃避依恋;

第三种就是冲突型依恋,和妈妈分开哭闹,妈妈回来还是哭闹,一直处于极度不安之中。

在这三种关系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孩子的特质,伴随着一生很难改变。这些特质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是先天基因和后天教养环境共同使然,孩子在具体的时空情景里,在与自己,和与父母相处中,逐步建立新的内部工作模式。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理解自己的孩子,充分尊重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心目中“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只有我们不勉强孩子,他们才能成为真实的自己。

2. 施爱系统是妈妈向孩子的爱。

依恋与施爱,是一对相互纠缠而统一的关系。

妈妈天生想把更多的爱给于孩子,探求到生理层面,就是有催产素在发挥作用。催产素带来亲密感,让母子之间紧密相连。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最强烈的催产素,来自于性爱。

3. 性爱系统是情侣之间的爱。

性爱系统和前两个系统生理机制不一样,它是荷尔蒙引起的。人天生就会不停的寻找另一半,并想与其合为一体。

以上三个系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他们在不同阶段相互配合:

第一阶段,雌性在排卵期荷尔蒙开始发生变化,进入生殖期交配后怀孕,性爱系统发挥作用。

第二阶段,生产后,妈妈施爱系统和宝宝依恋系统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亲子关系。

其中关于性爱,有意思的是:人和低级动物不同,女性的排卵并不像它们一样明显,但男人足够活跃和交配欲望强烈,并具备嫉妒心(希望女性产下的孩子是自己的)。

在人类进化史中,女人要想抗住无力的孕期、痛苦的生产和漫长的婴儿期,这个社会就要形成一种机制:人不能一见面就交配,交配结束就一拍两散,而是先确立爱情关系,结婚性爱,抚养孩子,并制定各种制度进行约定。

这或许是人类这个智慧生物足够强大,才统治地球的原因吧。

两种感情

谈到性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令人向往的激情之爱,一种是平淡如水的友情之爱。

激情之爱,就是两个人,一见钟情,欲火焚身,强烈渴望融为一体的感受。

友情之爱,就是两个人,要通过不断建立链接,深入彼此内心,来建立起的互相依赖、关心和信任对方的情感。

那么,你是想要激情之爱,还是友情之爱呢?

我猜,绝大多数人都想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人们喜欢刺激,刺激越强烈,回忆越美好,这是记忆的峰终定律,所以激情之爱往往令人向往。

但是,激情之爱的本质和吸食毒品(海洛因和可卡因)一样,在生理层面,都会引发身体产生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让人头晕目眩,醉生梦死。

由此激情之爱就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它很容易让人着迷成瘾,失去理智,但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会超过三个月),人们就需要不断更换恋人来维持这种快感。

激情之爱和毒品一样,无法让人永远处于亢奋状态,因为生理上有累积效应,当多巴胺持续分泌,身体就会产生抗多巴胺神经化学反应,来达到平衡(提升幸福阈值)。

但是随着恋人彼此熟知,恋爱新鲜度却会持续降低,梦幻的眼镜消失,多巴胺分泌开始下降,低于幸福阈值,让人比之前更加痛苦,激情过后恋人之间多是失望与抱怨。

你可以看看下面两个曲线图,是激情之爱和友情之爱的给人感受强度的动态图,第一张是6个月,第二张60年。

激情之爱可以在3天内迅速达到峰值,并持续1到3个月,然后开始急速滑落;友情之爱在6个月,甚至60年内,都在持续稳步上升。

3个月到6个月之内,激情之爱的多巴胺虽然仍比友情之爱的高,但会痛苦,就像一个富裕的人,生活败落后虽比一般人富有,但是依然消沉。

根本原因在于,多巴胺的浓度虽然高,但是低于激情顶峰获得的平衡值(幸福阈值),所以中的头彩后,会感觉更加痛苦。

幸福的境界(三)

而友情之爱恰恰相反,它不是依靠短时间分泌大量激素发挥作用的,而是通过不断和对方建立连接,深入关系,相互探索,彼此融合,来构建起坚定共许的强烈友谊。

所以,友情之爱的人生意义感,只会随着时间增加更加强烈,这是深层次的幸福感,而不是心理和肉体的短暂欢愉。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说,难道我们非要二选一吗?不能“始于一见钟情,而后变为友情之爱”吗?理论上可以,但是实际上很难。

在激情之爱中,我们迅速享受到强烈的愉悦感,随之很快消退,人会非常痛苦,难以接受,往往分道扬镳。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画面:一个月前,你眼中的白雪公主(白马王子),美丽动人(英姿飒爽),让人魂牵梦绕,缠绵悱恻;现在,你清醒过来,看着对方流着口水,满面油光,呼噜不断,你做何感想,当美好的魔法消失,丑陋现实会直接击溃你的心理。

这就像戒毒一样,告诉你有意义的生活比毒品更幸福,让你放弃毒品回归生活,你能做到吗?看看戒毒所里痛苦哀嚎就知道了。

人们常常又会犯下一个低级错误,在激情的时候仓促决定结婚,就像喝醉的时候(缺乏理智,晕头转向)签下契约;当筹备婚礼时,激情褪去,依着惯性步入婚姻殿堂,当发誓相守一生时,内心其实充斥着迷茫和不安,直至始乱终弃,离婚收场。

面对这一切,海特建议我们:

当坠入爱河的时候,想讴歌热情,可以读诗;

当归于平静,多读读心理学,看看爱情关系如何演变;

当彼此结束时,想让自己相信没有爱情一样很好,就可以读读哲学了。

不过,在上一章中,我们谈到,激情是人生活体验的重要来源,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所以,激情之爱有它人生的深刻内涵。不可否认的是,说这些话的人,有些曾经历过激情之爱后,才明白友情之爱更重要的道理。

一个他人

无论我们选择相爱,还是选择分开,都离不开一个“他人”。我们所有爱的情感,激情之爱或友情之爱,都只会指向一个具体的人。

哲学家常常让我们要学会爱上帝,爱邻居、爱真理、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们提倡无私之爱、博爱,也就是无私无性、神圣的、强烈的善心善行。

话说回来,无论爱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都有深刻的幸福意义。

很多女孩子失恋后,就离开了男人,甚至离开群体,觉得他人就是地狱。事实是,他人是地狱,也是天堂。

经过调查发现,社会规范、联系与义务越少的人,越可能自杀;生活最清心寡欲的新教徒,比天主教徒自杀率高,最密集社会网络和宗教义务的犹太人自杀率最低;

在家庭方面,独居的人最可能自杀;结婚的人自杀率低;有孩子的人自杀率更低。

所以人们需要义务和约束来为自己的生命建立架构和意义。人际关系越好,个人的免疫系统更强,寿命也更久,抑郁的概率更低。无论外向还是内向,只要参与人际之中,就能乐在其中。

所以,我们需要“他人”,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更是我们爱的来源。

塞涅卡说,一个只关心自己,凡事都问是否合乎自己利益的人,是不可能活的快乐的,我们的生命需要有别人才完整。

所以,要想过的幸福,就离不开依恋,我们要友情之爱,也要辅之以激情之爱,并活在人际关系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安全岛   幸福   多巴胺   阈值   毒品   美文   生理   境界   痛苦   父母   意义   友情   妈妈   关系   激情   孩子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