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是最好的得到

作者:吴双,著《巧克力心理学》、《哲学认知成长课》。


我们之前谈到万物的《正与反》。无论愿不愿意,正与反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它们相互支撑、互相成就、相互转化、相互含有。


“得与失”是看待自我的方法,是正与反的演绎,也就是:得与失是一体两面。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觉得好笑:怎么可能任何“失”都有“得”呢?


如果面试迟到并因此“失”去一份好工作,敢问这里面有什么“得”呢?


我的答案是:

不但有,而且至少有三个“得”:


第一,得到一次教训。我们会因为迟到,而懂得了重要的事,一定要有时间冗余。


比如提前半小时,或地图查看路况,或附近找个酒店住下,也就是要做好应急预案,拉好防止迟到的三道防线。


第二,得到一次契机。通过一次迟到的危机,可以获得和公司负责面试人员深化关系的契机。


所谓不打不相识,如果他们当面训斥你一顿,那么恭喜你,他大概率会录用你并成为你的朋友。


因为,关系只有在否定和冲突中才能深入。仔细想想,和爱人吵架后你内心里面是不是有个声音“去和她和好吧,你也有错”。


这就是“人和”的张力,也是关系的反脆弱属性,它会让我们对受伤的关系进行过度补偿,从而得到深化。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冲突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双方都会因为一次冲突而互致歉意,并坦露心声,从而拉近关系。


第三,得到一次修炼。你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吗。是升官,还是发财?都不是。


日本企业界教父稻盛和夫曾创造了三家世界500强公司,他认为人生在世的唯一目的,就是在死亡的时候带着更好的灵魂离去。


一切外在的物质,我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一能带走的是更好的灵魂。


没错,我们一生要做的事,不是升官发财,更不是吃喝玩乐,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答案是:修炼内心。


内心的修炼和体能训练方法并无二致,本质都是自我折磨,让自己遭遇可承受的伤害,激发反脆弱机制。


大白话就是:在真实世界里,通过实践反馈,发现不足,不断完善。


失败无疑是发现问题的契机,我们不但获得了一次技能增长和关系深化,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面对失败时的意识、思维和心态。


1.面对迟到,我有“这是修炼契机”的意识吗?一旦保持这种觉察,内心就会愉悦的告诉自己:完善灵魂机会来了,大干一场吧。


2.面对迟到,我有主动发现“得”的思维吗?能否借着迟到机会大做文章,锤炼技能?比如构建三道防线,深化关系。


3.面对迟到,我有临危不乱的心态吗?堵车心慌吗?能借此机会练心:感受丰富体验,看到“得”的一面,落选时也能看见因失去工作而得到了更好灵魂。


如果能做到心静如水,安之若素,这是最大的“得”,因为这是一种成功的秩序和将然。


请记住: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修炼更好的灵魂,而不是一份工作。


工作只是手段,不要让手段异化为目标。


仔细想想,如果在求得手段的路上就达到了修炼灵魂的目的,手段还重要吗?


我们要时刻记住人生的目的,通过不断追问来到生命的起源和归宿。


这里有个故事:

一个记者被派去采访首富的婚礼,结果不到一小时候就垂头丧气回来了。

领导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两家闹掰了,婚礼取消了。

领导一听骂到:蠢驴,这才是大新闻啊。


这就是典型的忘记目的,而把手段异化为目的的人。


记住外部只是修炼内心的道场,要小心它也会祸乱我们内心。


接下来,我们将说说得与失的两层关系:

在时间的维度里面,它们相互转化;

在空间的维度里面,它们相互含有。


1. 得与失在时间维度中相互转化


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当我们身处“福报”的时候,祸患的种子就埋藏其中,并随着时间悄悄发芽生长。


一旦内外部条件具备,灾祸就貌似从天而降。这个道理很简单,长期处于“福报”中的人,就会活的安逸和傲慢:勤奋的技能消失,好学的心态丢弃,逐步落后于别人。


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和政治革新,那么灾祸自然降临在他的头上。比如那些长期活在美国金融资本制造的生活幻想中的人,在新冠疫情下才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况且无德无才的人占有这么多“福报”,也会遭受忌恨,出乱子是迟早的事情。


这就是福报的诅咒,一场新冠疫情暴露出美国人的傲慢无知,因为他们生活在“福报”中太久了。


得失会在实践中的转化,还隐含着一个危机:如果不堵车,我们会不会死于一场意外。


上帝给我们堵车,难道不是为了让我们免于更大的灾难吗?


这里就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45年8月6日,日本一个年轻人因为迟到,没有赶上前往广岛的列车,他因祸得福,幸免于难(美国丢下的原子弹)。


2.得与失在空间维度里相互含有


我们一再强调只要有正面就有反面;同样只要有失去,就会有得到。


那么为什么人们总是看不到”失“背后的”得"呢?


因为人类长期的进化,产生了负面偏好。我们在感性上喜欢注意失去的,也就是损失厌恶。这是一种感性行为,却让我们形成了一种视而不见"得"的习惯,甚至歪曲认知。


反省下,我们是不是特别喜欢从恐惧、贪婪和懒惰方面考虑问题?


在上文中,我们通过一个面试迟到的故事,看清了所有的“失”背后至少有三个“得”:技能增长、关系深化和内心修炼。


说到了这里,一定有人困惑了:既然失去这么好,那么为什么不能主动制造麻烦呢?


你说对了,当然可以,我们从小就在做啊:


爸爸妈妈说:孩子,来,我考考你;

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测验下你们;

领导说:小伙子,我们来沙盘演练下。


不过,这种刻意制造麻烦,尤其给自己挖坑的方式有个大问题:我们会一直停留在低水平上犯错,而无法增长智慧。


a.人们不可能挖出一个自己没见过的坑,因为人们人挖的坑都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由此就不可能有突破性的成长。这像你永远猜不对外星人的模样,因为没有见过外星人。


成长的本质是突破认知,而最好的方式是请请大师、高手出题。


但是,要说出题最厉害的还不是人,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社会中的各种难题。一出手就会毁掉我们的三观。


b.成长需要提升,而不是原地踏步。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和内部心理的本能。规律和本能就是客观事实,我多次说过要臣服于事实。


所以,人们需要定目标、愿景、使命,就像要不断爬上更高的山,珠穆拉玛峰登顶了,就上更高的月球,境界会随之提升。


所以,我们只是答题人,老天才是出题人,我们需要更高维度的修炼。


科普:

a.在人的长期进化中,外部物质一度匮乏,所以害怕失去物质的人往往存活下来;但是近百年科技革命极大丰富了物质,而人们本能迷失其中,带来心理焦虑一系列问题。


b.人们是时候从物质的索取中,转变为精神探索了。人类已经从孩提时代发展成为成人时代,要开启从外在到内在的根本性转变。


不过,这一转变非常困难,因为需要反省思考(而人本能懒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仍然活在简单的吃喝玩乐中,而无法开启复杂的精神生活。


到这里,“得与失”在时空维度下说完了。


让我们继续提升一个维度,看看它们能带来哪些好处?


1.所有失去,都是人生的修道场。


一个人要获得武艺的精进,需要教练、陪练和对手。同样心灵的成长同样需要“问题、困惑和不幸”。


它们就是人们的修道场。由此所有不足因此呈现,并通过适度伤害而得到过度补偿。


2.所有失去,都是人生的宝藏。


宝藏的本质是稀缺。而犯错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因为人天生喜欢避重就轻,逃避错误,所以真正进入意识并直面的“错误”少之又少。


我们要用主动觉察意识这个挖矿机,把这些宝藏都挖掘出来,为己所用。


3.明白了得与失,就获得了彻底的自由。


一旦明白了得与失的道理,就不会执着,没有佛陀的“我执”,也没有孔子的“毋必”。


我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是生活的常态。


叔本华说的更为淡然,人生就是在得不到的痛苦和得到的无聊之间摇摆。


让人舒适的美好来来往往,不会永远存在。不要幻想一旦得到或失去某样东西,就会永远幸福或痛苦下去,因为它们一直相互含有和转化之中。


如果屈原明白老子的“多藏必亡”,就不会再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我们终于不再焦虑,因为“得”让我们愉悦,“失”给我们修行。


得与失,就是感性的坏事情和理性的好事情,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总能把“失”转化为“得”。


看透了得与失,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彻底自由的勇往直前,无所顾虑。


全网:关注「 欧凯圣 」,向阳生长,我们终将春华秋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目的   维度   契机   美文   宝藏   认知   感性   内心   物质   手段   灵魂   意识   技能   关系   时间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