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古文中的道德并非你理解的道德,精诚篇第四解

《通玄真经》|古文中的道德并非你理解的道德,精诚篇第四解

大家好,我是辛元,文中如有不明白的可以私信我,也可以添加辛元:xinyuanxs,辛元会尽自己能力为大家解答,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精诚第四段。

老子曰:夫道之与德,若围之与革远之即近,近之即鉕,稽之不得,察之不虚

这段话是在描述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现代人总是喜欢说着要以德服人,或是这个人没有道德,这只是一些市井的说法,是将道德降级到了流俗的说法,根本也不是在指老子所说的道德,老子指的道德,便是天地之宗天地之本,道则是宗,德则是本,人们常说做人不能忘记宗本,圣人治身、治国、治理天下亦是更不能离其宗本,道与德体与用,体道而蓄天德,用以天德而蓄天下,无道便无德,无道无德便失其根本也。

道无所不在,无所不覆,而我们人却无法感知道,因为道无形无象,虚漠虚静,人只有去与人道之燥,才能养神虚静,养神生和气心才能虚静,虚静以后才能体道,道无法言说无法表达,只能“体”,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是故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不物而不伤

所以圣人处事如明镜一般,不统帅万物以自己的想法而转变,也不迎合万物。

应万物而不积,为什么不积,因为天道虚无则不积,人道有形则好积,好积则欲多,欲夺则心散,心散则无法御物,最终被物所伤,现代人离不开手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被物所控的例子,每天可以把大数时间花在手机上,而自己还无法控制,晚上睡眠的时间都被玩手机的时间所挤压,这便是物入于心藏于心。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就要唾弃这些物,时代的发展有应时而生的物,而我们古人说的是要物为所用,而不是人为物用,这也是很多人看不懂古人所说的就大放厥词的说古人说的都是过时没用的东西。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被这些物所伤呢?那就要以察其根本,只要明白了物的根本,自然也会明白要如何去应接,这也是有的人看事情为什么一下就明白了,而有的人看事情怎么看就是不明白。明于物便能物为所用,自然也就不会被物而伤。

其得之也,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

得人之道便失天之道,失人之道,便得天之道。因为天下只能有一道,人道强则天道弱,天道强则人道弱,此两道不能共存。

故通于大和者闇若醇醉而甘卧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谓大通此假不用能成其用也

通于大和者,这里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和者,和者,阴阳调,日夜分,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这便是天道自然。

通于天道之人昏暗混沌与大道混同为一,天地不分,静守大道,谓与道为一,同于大道。

圣人借以天道来治理天下,则能成其就,立天之功。

辛元写古文注解也有1个月的时间了,感谢在这当中大家对我的鼓励与支持,古文确实不是一个大众的领域,但是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了古文的价值所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重拾古文,这非常令人欣慰,辛元也会继续努力创造,这也非常感谢大家的每一个赞和每一次的转发,是大家用自己的力量在推倒着古文在现代的发展,在此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

为方便大家查看往期文章,辛元将往期文章链接做在下方

《通玄真经》|道原 第三解

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到道原,大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大通   精诚   道德   无道   真经   古文   天道   圣人   美文   人道   文中   现代人   万物   老子   大道   自然   时间   天地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