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如何成为了自己的局外人


自己如何成为了自己的局外人

2021年夏天,在搁置两年后重启的卓文书虫分享会上,朋友分享了加缪的《局外人》。我想起自己也有这本书,躺在书架上快30年了。虽然我知道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塑造了 “局外人”的经典人物形象,也是我国很多先锋派作家争相模仿的榜样,可我还是没有把它读完过。

自己如何成为了自己的局外人

很多年以来,我书架上的书越摆越多,我读的书却越来越少。这些年,面对尘封的书籍,负罪感越来越强烈。最近跟朋友相约读书,刚读完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在读到朋友为《局外人》写的读后感后,我抬个凳子把书架最高处的《局外人》取了下来。好在这本书和《苦妓回忆录》一样薄,100页多点,读起来压力不太大。

如果我是在大学读《局外人》,一定是冲着它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去的,也有可能是为探究这本篇幅短小、故事简单、写法传统的小书,怎么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今天,我却是在思考一个人为什么就成为了局外人,甚至是自己的局外人。

小说从主人翁默尔索母亲的葬礼开始,我读到的是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存在,也许对别人是有所谓的事情但在他眼里一切都变得无所谓。他没有去看母亲的遗体,也没有为母亲掉眼泪,还在母亲的遗体前抽烟、喝咖啡;老板让他去巴黎发展,他不去;雷蒙想跟他交朋友,他说交不交都可以;玛丽想跟他结婚,他说结不结都可以;预审法官问他找律师,他说不;当他被判处死刑了,法官问他有什么要说的,他说“没有”。

默尔索的人生转折发生在他跟着雷蒙去羞辱后者的女友后,女友的哥哥要找雷蒙报复的时候。默尔索在沙滩上偶遇女友的哥哥,以为他要提刀杀人,他开枪杀了他。当我读到这段的时候,发现这些情绪似曾相识,我怀疑曾经读过这本书。因为小说情节很简单,描写很琐碎,心理活动很频繁,可能我过去最终没有读下去,或者已经完全忘记了。读完这本小说,我突然想起余华早期的中篇小说,比如《现实一种》,我从中看见了《局外人》的影子,哪怕是偶然去杀人,都显得很无动于衷。

小说用了很大篇幅讲述对默尔索的审判过程。整个审判对他所犯命案的来龙去脉并不关注,却关注他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漠表现,以及他在日常生活藐视社会法则的态度,从而认定他不是偶然杀人,而是预谋杀人。鉴于“其空洞的心即将成为毁灭我们社会的深渊”,法院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死刑。这是社会法则将一个普普通通小人物妖魔化的结果。

在审判过程中,他看着检察官、委派律师和一个个证人轮番谈论着他的生活,他感到很疲倦,就像这一切与自己毫无关系。而其实质是“完备”的司法体系已经将他捆绑得无法动弹,他只能由律师代言,他甚至被告诫最好别说话。所有人都可以为他的生死说三道四,只有他自己被排除在外。这是个人生存状态的荒诞性,也是人类世俗的荒诞性。

自己如何成为了自己的局外人

当神父诱导他忏悔的时候,他很想在监狱的墙壁上看见上帝的面容,但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他认为上帝纯属虚构,对神父说教感到很厌烦,这体现了他与世俗社会的格格不入。他并不是要与世俗法则为敌,只是他认为“所有的人无一例外都会被死刑,幸免不了”“世人活着不胜其烦”,因此才对周遭一切乃至个人生死都无动于衷,表现出消极、被动,无为,成为“最安静的绝望者”“极端虚无主义者”。他是现行体制的局外人,也是世俗社会的局外人,甚至是自己的局外人。

其实,我们常常会有“局外人”的感觉,总在边缘地带徘徊,无论是在喧闹的饭局、闪烁的歌厅,还是在午夜的街头,行色匆匆的路上,自己仿佛游离在世界之外,暴烈无声。加缪曾经这样说过,“我不是这里的人,也不是别处的。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无依无靠,一切与己无关。”

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如果说《局外人》是加缪对存在主义的形象描绘,那么《西西弗斯神话》就是对存在主义的哲理概括。下一次阅读,我是不是该面对晦涩的《西西弗斯神话》,把一个石头推上山顶?

自己如何成为了自己的局外人

2021年9月6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马尔克斯   局外人   加缪   存在主义   神父   现代主义   遗体   美文   世俗   法则   书架   母亲   女友   律师   社会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