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是同一种疾病吗?

原创颜晓芳 杨立勇

颜晓芳综述 杨立勇审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尤其是鞍内囊性颅咽管瘤和较大的Rathke囊肿,临床上很难鉴别,两者的名称、组织起源、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都极易混淆,容易造成误诊。本文扼要介绍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的异同点,以飨读者。

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是同一种疾病吗?


一、概述

颅咽管瘤,曾因其组织学特征和发生部位有过不少名称:釉质瘤、表皮瘤、髓样癌、Rathke肿瘤和Rathke囊肿病、垂体管肿瘤、颅咽管囊肿瘤以及垂体柄肿瘤等,直到 1930 年Mclean 提出颅咽管瘤的命名方才沿用至今。Rathke囊肿又称垂体胶样囊肿、垂体囊肿、上皮黏液囊肿、上皮样囊肿等。显然,命名上两者就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组织来源上溯源,垂体发育自口咽膜外胚层的Rathke囊和前脑泡神经垂体芽。胚胎早期,颅咽管和Rathke囊是同时存在的,Rathke囊包括颅咽管瘤,颅咽管瘤只是Rathke囊一部分,但两者大约于胚胎11周时消失。颅咽管发育残留细胞发生突变而产生颅咽管瘤,因其来自口咽膜外胚层,因此易出现与骨化相关的钙化。Rathke囊袋前壁和后壁两者之间有部分成人残留一小腔隙,该腔隙在大多数成人逐渐被上皮细胞内折所填充,但部分成人该腔隙可一直保留下来。当腔隙内分泌物增加,腔隙明显扩张时可形成Rathke囊肿。


因此颅咽管、Rathke囊都源自垂体的胚胎发育过程。颅咽管瘤的出现类似于畸胎瘤的存在,是垂体的胚胎发育残留细胞发生突变而产生的良性肿瘤。Rathke囊肿只是Rathke囊袋前壁和后壁之间残留的腔隙,系垂体胚胎发育不完全的产物。



二、临床特点

颅咽管瘤流行病学相对少见,国外资料0.5~2/100万人,70%以上发生在15岁以下的少儿,发病高峰在5~14岁和50~74岁。颅咽管瘤占成人颅内原发肿瘤的2%~5%,占儿童颅内原发肿瘤5%~15%,在鞍区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垂体腺瘤,占鞍区肿瘤35.4%。颅咽管瘤是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缓慢,但会沿着鞍上、蝶窦、鼻咽后壁至第三脑室生长,对邻近组织结构形成压迫,进而引发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颅咽管瘤发生位置与下丘脑、颅内动脉、蝶鞍、第三脑室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一旦残留,可能复发,因此颅咽管瘤可以说是恶性行为的良性肿瘤。


颅咽管瘤依其生长方式可分为几种类型:①鞍区的颅咽管瘤,被鞍结节限制或仅延伸到鞍隔上较近的地方;②鞍上颅咽管瘤,位于基底池的蛛网膜内并压迫额叶和第三脑室,视交叉前池的颅咽管瘤向前方生长,同时向上和向后压迫视交叉和大脑前动脉的水平段;③视交叉后池的颅咽管瘤,向后长入第Ⅲ脑室,将视交叉挤向前方的鞍结节;④巨大的颅咽管瘤,可向各方向生长,包括长入后颅窝。这些特征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生长方式及其与鞍隔、第三脑室的关系和累及方式,对选择手术入路及避免术中下丘脑结构损伤有重要意义。此外,亦有学者将颅咽管瘤分为:①鞍隔下起源向鞍上扩展型;②鞍上三脑室外型;③鞍上三脑室内外型。鞍上的颅咽管瘤容易与Rathke囊肿区别,主要是鞍内的颅咽管瘤需要与Rathke囊肿鉴别。


Rathke囊肿发生率据报道为1%,在鞍区病变中出现概率仅比垂体瘤低,患者年龄多为11~68岁,40~60岁女性多见,大小5~40mm。Rathke囊肿可分为症状性和非症状性囊肿,主要发生于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的交界部位,按发生部位高低分为三类:Ⅰ类,鞍内型Rathke囊肿,最为多见;Ⅱ类,鞍内鞍上型Rathke囊肿;Ⅲ类,鞍上型Rathke囊肿。大多数小的囊肿终其一生都不会产生症状,而某些体积较大的囊肿,则有可能出现体积不断增大,压迫鞍内或鞍上结构引起症状,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及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常见症状。


两者的类似之处为颅咽管瘤与Rathke囊肿均可以引起垂体功能低下、视力视野障碍。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颅咽管瘤患者年龄轻,尤其囊性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肿瘤主体位于鞍上,病灶大、病情重,影响部位多,可能引起脑积水、颅内压增高;Rathke囊肿多见于成人,病灶较小,多局限于鞍区,病情较轻。



三、影像学特征


依据影像学表现,将颅咽管瘤分为实性肿瘤为主和囊性肿瘤为主两种类型。颅咽管瘤两种分型的影像学特点有明显的差异,鞍区囊实性含钙化成份病变基本可以诊断为颅咽管瘤,而无钙化性表现病变则需要与Rathke囊肿及其他疾病鉴别。颅咽管瘤的特异性表现是肿瘤周边钙化,钙化多位于肿瘤边缘,如蛋壳样钙化、花环状钙化。肿瘤内部也可存在斑块状、斑点状、蛋壳样钙化,病灶越大钙化率越高。CT和MRI 扫描影像因肿瘤病灶中的囊性组织含有的蛋白量不同而存在差异,实性部分因富含血管呈明显强化。


Rathke囊肿形态呈圆形、类圆形,形态较规则,囊肿随着成分不同影像学检查亦表现不同特点。大多数囊肿呈脑脊液等信号,囊壁也可有强化或钙化,但因为成分单一,强化或钙化比较均匀。囊肿内漂浮结节也是Rathke囊肿影像学特点。



四、治疗措施

1、颅咽管瘤治疗:主要分为三种:①手术切除;②放射治疗;③肿瘤内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颅咽管瘤的主要方法,部分颅咽管瘤只能行减容手术,肿瘤残留率高,不能全切,具有极高的肿瘤复发率。颅咽管瘤完全切除的前提是肿瘤的充分显露,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手术入路的选择由肿瘤生长方式决定,主要有翼点入路、纵裂入路、胼胝体入路、经额入路、经蝶窦入路等。


普通放射治疗已成为颅咽管瘤术后的常规治疗方法,适用于颅咽管瘤术后、复发性肿瘤和不能耐受手术者。


肿瘤内治疗包括肿瘤内放疗和肿瘤内化疗,主要适用于以囊性为主的颅咽管瘤,尤其是有明显压迫症状及颅内高压者。目前多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囊肿。


药物治疗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Rathke囊肿的治疗:大多数Rathke囊肿病情轻,没有压迫症状,只需要每年随访临床表现、视野检查,每两年行影像学检查即可。有压迫症状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虽组织发生同源,但发生机制、发病过程、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表现等均大相径庭,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医师在临床工作中进行鉴别诊断,减少误诊。


专家简介

颅咽管瘤和Rathke囊肿是同一种疾病吗?

杨立勇,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之名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6-8届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1-4届常务委员。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中华高血压杂志常务编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囊肿   外胚层   脑室   良性肿瘤   垂体   病灶   胚胎   肿瘤   医师   症状   生长   成人   影像   手术   疾病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