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边界感

认知和行为的边界

清晨五点多,我照例起来准备跑步,听到小区里传来清脆的拍打声,有人间歇性地击掌或是拍打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小的声音,担心这种声音再次将我的家人吵醒,这次我决定去探个究竟,给发出声音的人一个合理的建议。

等我循着声响找到一个在绿植围绕的亭子里看着类似 ipad 的大屏显示器锻炼的老年人,头发大部分已经白了,身材略微发福,专注地看着屏幕同时亦步亦趋地随着播放的动作进行锻炼。

我尽量轻柔地问他,是否刚才有做拍打的动作,他一脸疑惑,我放下手机,给他演示,是否有击掌或是拍打身体发出声音。他恍然大悟,承认有在做,是看着视频里的健身操这样学的。我说这声音会吵到邻居休息,我们最近已经被吵醒几次。

他惊讶地表示这么拍打已经有几年时间了,从来没人说被吵到过。

我只能继续温柔克制地和他说我们刚搬过来,最近的确被吵到影响休息。他表示以后会注意。然后我客气地离开了。

虽然制止这种制造噪音的目的达到了,但我依然很惊讶,他不仅缺少行为的边界意识,克制自己在大家休息时间制造这种拍打声响,而且缺乏认知上的边界,对于这么大声响能够传播的范围缺乏认识,并且以为没有人说就是没有影响到其他人。

完成了这个声源的抑制,只是近来反对小区里影响居民休息的各种声源的一部分。

我们这里还有早上六点多和晚上十点打篮球的酷爱篮球的少年, 也有早上六七点播放广播晨练的老年人,每一个群体的沟通都是一项艰难且持久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这让我思考什么是边界,我们是否应该接受「边界」教育?

国有国界,家有家界。

当我们准备出国时,要有护照和签证,才能跨越物理上的边界。

当我们要进入别人家里时,要获得对方主人的同意。

那么我们发出声音时,由于声音的自然传播和扩散属性,即使别人不同意也会进入别人的「受听」环境,但别人不制止不代表不会影响到他们。

就像我们在图书馆里交谈时,一定是细声细语的有意控制声音大小从而控制声音的传播范围。

那在开广播外音、击掌锻炼、拍打篮球甚至打乒乓球时都要考虑这个时间段、这个声音的大小是否会打扰到他人,如果有的话那必须停止。

我们的文化里提倡含蓄以及不给他人带来麻烦。但是在很多公共空间里,比如地铁、高铁,总有人开着手机外音或是在火车车厢里煮泡面,外音的声响会打扰他人,泡面的味道会污染整个车厢,但看得见大家皱眉摇头,却鲜少看到有人出面制止。

如果我们都装作没看见或者忍了算了,这样的行为就得到了默许,他们的认知边界不会得到改变,以为这种事属于正常,对公共环境的破坏会一直持续。

所以,遇到这种行为,我们应该站出来,维护自己和大家的边界,这是我们的权益,而不是相反,由我们「受害者」去承受那些人的错误。

保持边界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素养。维护我们的边界,也是一生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声源   边界   受听   泡面   惊讶   老年人   认知   声响   早上   大小   声音   身体   动作   篮球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