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常说一日三餐要吃饱,别把身体饿坏了!但,真的会饿坏了吗?

【声明】本原创内容只做信息分享,不做任何医疗建议。请随意转发分享,“转载”请私信我。

长辈常说一日三餐要吃饱,别把身体饿坏了!但,真的会饿坏了吗?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大约有60%的能量来自于碳水化合物,20%~30%来自于脂肪,15%~20%来自于蛋白质。

这种以高碳水作为膳食主体的饮食习惯,使得身体也总是习惯性地优先选择了以“葡萄糖”作为主要的燃料供能,但这些葡萄糖在供能的同时却也造成了血糖的波动。

长辈常说一日三餐要吃饱,别把身体饿坏了!但,真的会饿坏了吗?

说到碳水与血糖,就不得不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这对孪生兄弟了,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让血糖能够处于动态平衡中。

当我们进食后(尤其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时),血糖就会迅速升高,这个时候胰脏就开始分泌胰岛素,一方面让葡萄糖燃烧供能,另一方面促进过多的葡萄糖生成糖原和脂肪储存起来。(很多人说自己都不怎么吃肉的,怎么还长肉了?现在明白了吧。)

肝脏中的糖异生

长辈常说一日三餐要吃饱,别把身体饿坏了!但,真的会饿坏了吗?

当身体用尽葡萄糖时(挨饿一段时间后)

而当我们饥饿的时候,葡萄糖被消耗了,身体血糖降低,你会感觉到头晕、乏力。

这时候胰高血糖素就开始出来“营业”了,打开了人体仓库中存储起来的储备能源——糖原、非糖物质(如,甘油、升糖氨基酸、草酰乙酸等)。

一方面开始分解糖原,另一方面将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参与供能和升高血糖(这个过程就叫做“糖异生”)。

糖异生主要发生在肝脏,我们可以想象肝脏是糖异生作用的小工厂,而胰高血糖素就是工厂的监工。

长辈常说一日三餐要吃饱,别把身体饿坏了!但,真的会饿坏了吗?

生酮与燃脂

由于没有通过进食来补充葡萄糖,但身体又迫切的需要能量的供给,无论是糖原的分解还是糖异生所产生的葡萄糖,也只能勉强的维持很短的时间,根本不足以维持能量供给。

所以,你或许会开始出现头晕,乏力,疲惫等症状,这种不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eto-flu生酮流感。但这只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不代表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不适。

此时,在大脑的呼唤下,脂肪就顺势进入了属于它的供能模式~

长辈常说一日三餐要吃饱,别把身体饿坏了!但,真的会饿坏了吗?

脂肪酸经β氧化合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准备加工产生能量分子ATP,运送到身体各处供能。

但在其加工过程中却发现缺少了“草酰乙酸”这一重要的物质(上面提到在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时候草酰乙酸已经被消耗掉了),而由于它的“空位”,导致能量工厂无法正常运转去分解乙酰辅酶A。

与此同时,大量的乙酰辅酶A浓度升高,积累在肝脏无处可去,也就只能先转化成了酮体

长辈常说一日三餐要吃饱,别把身体饿坏了!但,真的会饿坏了吗?

但是问题又来了,肝脏却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这些酮体(肝脏线粒体缺少草酰乙酸),于是又将酮体运送到肝外进入血液循环,最终被其他身体各个部位的细胞吸收利用,合成新的乙酰辅酶A后,又重新进入三羧酸循环中参与供能。

写在最后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挨饿一段时间并不会把身体“饿坏了”,相反在这种模拟断食的状态下,身体反而渐渐适应了,并从以利用葡萄糖(碳水化合物)供能转向燃烧脂肪来供能,逐渐进入生酮状态。

而当我们在长期的低碳水饮食(降低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作用下,使得人体代谢系统逐渐从糖酵解产能转向寻求从膳食脂肪和人体脂肪中获取能量。

长辈常说一日三餐要吃饱,别把身体饿坏了!但,真的会饿坏了吗?

在这一过程中,酮体水平作为替代葡萄糖的能量形式显著提升,血糖波动与胰岛素刺激显著降低,从而产生一系列多通路的生化反应,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这些反应所带来的效果对人体有益。(尤其在降血糖,燃烧“顽固脂肪”,减脂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这也就是我们逆糖计划一直倡导个体化定制的低碳水饮食+间歇性断食,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减肥人士来说有着显著作用的原因。


- end -

图文 / Rocky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长辈常说一日三餐要吃饱,别把身体饿坏了!但,真的会饿坏了吗?

原创不易,觉得好看

记得点个赞再走哦~

如果觉得有用,

一键“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草酰乙酸   碳水化合物   糖原   酮体   身体   辅酶   乙酰   胰岛素   葡萄糖   膳食   血糖   肝脏   长辈   三餐   脂肪   能量   物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