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警卫回乡被嘲: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为了能够更多地掌握农村的发展和生活等等真实情况,建国后的毛泽东,因为不能常常深入基层,于是就开始派出身边的卫士或者是警卫团成员,轮流返回家乡去做农村调查,作为他联系农村、了解农民百姓的一种方式。

从1955年开始,就从全军选调了几批优秀的排级干部,补充到毛泽东身边的中央警卫团中去。接着,为了使警卫们战士们明白回去调查什么、怎样调查,毛泽东每次都会亲自和他们作长时间的重要讲话。

就像拉家常一样,从党的创立和发展,一直讲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又讲到每个人应该怎样工作。毛泽东说:“你们都是做警卫工作的,目前有三个任务:一个是保卫工作,一个是学习,我现在给你们加一项调查工作。为什么要做调查?就是要多为人民服务。”

毛主席警卫回乡被嘲: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临走前,毛泽东还要他们签一个《出差守则》,保证自己对这件事要保密,不摆架子,保持警惕性等等。等返京后,警卫们还要做一个报告。在汇报中,毛泽东都总是会仔细询问每个战士,自己家里的人能不能吃饱、还有多少余粮、家里有几个劳力、收入有多少这些等等一些问题,进而再问到村里乡里生产、生活等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时而沉思,时而做笔记,时而插话,时而长长地叹气。最后,他再根据各地的问题,联系到当地的领导干部,作批评或者提意见,积极去落实和解决这些问题。

李连庆作为其中一个警卫员,尽管来的较晚,1961年开始才正式在主席的身边,但也和其他人一样,去到过自己的家乡里做过调查。但当李连庆回到自己家之后,面对的并不是家人和亲朋好友们的笑脸和激动的心情,反而是遭到了一番嘲笑,这是为什么呢?最后李连庆的回乡调查是怎么做的呢?

山村“拳王”当上毛主席警卫

1932年5月,李连庆出生在广东高要市的一个偏僻村庄里,因为自古以来,村子里就流传着习武成风的风俗习惯,所以李连庆从小也都是跟着村里的拳王师傅习武。李连庆身手敏捷,天资聪颖,18岁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拳王”,乡亲们当时都称呼他为“过树龙”(南方山林中一种无毒蛇,性情温顺又动如闪电)。

也就是在李连庆成年的这一年里,他做出了一个让身边的人都没有想到的决定——报名参军。11岁就失去父亲的他,是家里唯一一个男丁,但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却完全向母亲征求意见。

后来李连庆在回忆时说:“国家有需要,家里再困难也要克服,听了我的话,母亲当时没吭声,过了几天,办完了报名手续,我背起包袱就去肇庆军分区报到了。”

1951年,李连庆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应征入伍,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但进入到军队后的他,本以为凭借自己的身手和武术特长的优势,可以直接当一名侦察兵。结果没想到新兵训练结束之后,自己竟然被分配到肇庆军分区的炊事班里面。

毛主席警卫回乡被嘲: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刚入伍时,李连庆在炊事班里,每天的工作就只是养猪、种菜、当炊事员做饭这些,而且一干就是两年。后来李连庆又被调到韶关军分区,结果还是继续当“伙夫”。这让李连庆感到十分苦恼,不甘心一直做饭的他,多次提出要求说想要上前线,但却一直不到上级的批准。并且领导还总是劝他,做饭也是上前线

就这样,满身武艺想要上战场的李连庆,最后都用在了锅碗瓢盆上面去了。6年后,李连庆即将迎来退伍,就当他准备复原回乡的时候,没想到命运发生了一个大转变。

当年,中央近卫团来到广州军区招收警卫员,李连庆得知后,赶紧去报了名,但他并不抱太大的期望,因为整个广州军区就只招收两个人,而且经过初选的就超过了100人。但结果让李连庆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被选上了,幸运地成为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为毛泽东主席服务的警卫员,而且这一干就是十五六年。”李连庆后来每次回忆起那时和毛主席在一起的难忘岁月的时候,时而高兴、时而激动,并且印象一直都十分深刻。

李连庆调入中央警卫团后不久,又被列为毛主席警卫员的候选人,每天都要接受严格的擒拿格斗、射击和游泳等技能训练。之所以接受游泳训练,是因为毛泽东喜爱游泳,而且技术也十分高超,经常浮在水面上,一边抽烟一边思考问题。

李连庆和另外几个警卫员,都必须在水中围在毛主席身边,每次在水里一待就是十几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必须要练就高超的游水技术。所以从1961年给毛泽东当警卫员这时候开始,李连庆就时刻绷紧着神经,生怕稍微一放松之后会出一些差错。

因为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所以组织上也有很多规定,比如警卫员不能写日记,不能向亲朋好友,甚至是父母,去吐露自己是干什么工作的,也不能去管家里的事情。

毛主席警卫回乡被嘲: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1974年,李连庆的母亲在家中去世时,他也没办法回家办理丧事以及送行,都只能托老家的亲戚安葬母亲。这件事在当时受到村里不少人对他的指责。他坚守“国家安全大于一切、主席的安全大于一切”的信念,因此李连庆只能把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化作点点泪光,并且压抑在心里

到后来李连庆的两个女儿出生的时候,他也没有陪伴在妻子的身边。

当警卫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练那个踩水啊,吃了早饭下水去,上来时就吃午饭了……毛主席在安排重要任务时,要求只能用脑子记,不能用笔记,以防泄露机密。”李连庆在回忆当时初到毛主席身边的时候,还是很辛苦的。

参军前,李连庆在家乡里只是个放牛娃,会点功夫,仅仅上过两年的学,文化程度很低。来到毛主席身边之后,因为主席要求战士们要多学习文化,因为“文化才是革命的本钱”。于是便亲自给警卫团请来了了老师,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

当时其他课程还好,李连庆都听得明白,倒是语文课给他难住了。因为广东话的发音和普通话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一时间李连庆的舌头有些卷不过来。“广东人学那个bpmf,哎呦,难了!”李连庆后来笑着对朋友讲,一开始学发音的时候,老是念不准,所以每天他都会自己跑到马路边苦练。

就这样,李连庆一边当警卫员,一边参加学习班,最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还是拿到了高中的文凭。随即,李连庆也迎来了他回乡做调查的这项任务。

回乡被嘲笑

1967年,毛泽东指示李连庆回老家做农村调查。因为在他刚来的时候,就见到过毛主席向警卫员的其他干部战士们交代过这项任务,所以对此李连庆大概是清楚的。不过和之前不太一样的是,这次李连庆回乡之后,不用再写报告了,只是给主席当面做个简短的汇报就可以了。

因为是保密工作,所以回到了家乡后,他并没有看到乡亲们欢迎的场面,也很少人知道多年没回家的“过树龙”竟然回来了。

本以为家里人看到他之后会很高兴,结果迎来的却是他们的嘲笑。这些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一直都是严格保密的,所以亲戚好友们也都以为他离开家这十几年,在部队里还是个烧火做饭,如果换做是其他人,可能早就当上部队领导了。因此周围的人当时都觉得李连庆没本事。

毛主席警卫回乡被嘲: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李连庆回乡被其他亲戚邻居得知了以后,也被当成了一个反面教材,很多大人都对自家的孩子说道:“不要学你连庆叔叔,参军17年了,还是个炊事员。”这件事也让李连庆的家人,在村子里有些抬不起头了。李连庆见状,尽管心里非常痛苦,但也只能默默承受着。

不管怎么样,毛主席交代的任务还是要完成,李连庆只好继续去问大家一些关于庄稼收成好不好,够不够一家人吃饭等等一些问题。每次当他们再次问到了工作问题的时候,李连庆还是会继续回答:“炊事班的炊事员。”

这次回乡停留了几天之后,李连庆就很少再回去了,一直到退休。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19年之后,1976年,毛主席病逝,李连庆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送完了毛主席的最后一程。而此时的他,也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使命,便向上级递交了一份复原申请,他想要带妻子孩子回到老家去,好好陪陪家人们。

但组织上并没有同意他这一个请求,随后,叶剑英就把同是广东人的他调到了自己的身边,并让他担任了自己的卫士长。接到这一个命令后,李连庆感到颇为讶异,叶帅此时已经79岁的高龄了,竟派自己给他担任卫士长,这无疑是天大的荣耀。

接连10年的时间,李连庆作为卫士长陪伴在叶剑英元帅的身边,并且也亲自参与见证了国家发展当中的许多重要时刻,成为了中国翻天覆地的见证者之一。

十年时间匆匆流过,1986年,叶剑英元帅的生命也跟着走到了尽头,李连庆再一次承受了莫大的悲痛,仿佛回到了送别毛主席那时一样,再一次怀着沉重的心情,送别了叶帅的最后一程。

而这一次,李连庆给中央领导担任警卫长达25年的经历,也就此告别了。这一年的他54岁,从军已经36年,回乡这几十年的经历,都恍如昨日一般。

也就是在这一年,1986年,李连庆被组织上安排到了广州对外联络局里进行工作,一直做到了1997年李连庆退休,此时的他已经是副军职、大校军衔了,后来便一直和家人在北京生活。

毛主席警卫回乡被嘲: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又过了十年,不甘一直在北京享受生活的他,再次做了一个让全家都震惊的决定,就是回家乡搞建设。

要为家乡做点事

2008年春节,一位老乡到北京探亲,顺便给李连庆拜年,没想到这一看,却影响了李连庆后来的整个晚年。李连庆跟所有漂泊异乡的游子一样,拉着久未相见的乡亲双手询问家乡情况。

结果对方却连连摇头,说:“咱们村只有400多人,村集体收入不到3000元,村民们都比较懒散,赌博成风,一言难尽啊!”家乡生活不富裕的现状,让李连庆一连几晚没睡好觉。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但家乡由于地处山区,自然条件较差,所以乡亲们的生活还是比较穷。李连庆的思乡之情在之后的日子里越来越浓了,于是春节刚过,李连庆就带着自己所有积蓄,带着家人的“不放心”,孤身一人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回到家乡经过一番调查之后,李连庆的心情既激动又黯然:荷路村不足百户人家,留守的全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村口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他和村干部一起走访群众,征求大家对发展这里的经济,和改变村容村貌的建议之后。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番落后的情景,李连庆直接就把自己积蓄的130多万元全部用到了家乡的建设上。

李连庆决定先从修祠堂做起,在李连庆的支持和带动下,荷路村破旧的祠堂,很快就改建成了“达道书屋”,随后还动员村民,和身边的老战友以及社会爱心人士,踊跃地来捐赠书籍。很快,书架上的各类书籍一应俱全,整整齐齐地摆放好,让村民们今后都能在闲暇之余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毛主席警卫回乡被嘲: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祠堂前的荒地则改造成了一片美丽的荷塘,而其他村中的废弃用地,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座篮球场和开阔的300平方米生态小公园,一时间,村里4.3公里的村道实现了硬化

为改善这里的卫生环境,他李连庆还帮助村里建起了2公里的排污渠、2个垃圾站。由于村里的收入薄弱,所以在做这些项目的时候,基本都是李连庆出钱。很快,李连庆不但花光了130多万元的积蓄,还欠了近10万元的工程款

为了还清这些债,从未向人借过钱的李连庆,不得不跑到山东烟台的战友家里借了5万元,又跑到西江对岸,向亲戚借了5万元,才还清了为村里建设欠下的10万元债务。但能把自己家乡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李连庆还是打心眼里高兴的。

2009年夏天,祠堂修完,鞭炮齐鸣,细心的村民们还发现,在祠堂门口的一块石头上,从捐款最多的村民,到捐款仅50元的村民,200多位村民名字均铭刻在上,而出钱出力最多的李连庆反而只列上名字,而未列出贡献了多少款

这次,李连庆为家乡做出的贡献,让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对他改变了看法。甚至每当提起李连庆,村民们还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夸赞道:“李连庆肯吃亏,捐了自己财产做好村里公益事业不说,凡是还亲力亲为,一丝不苟,让人肃然起敬,有这样的老党员带头,我们这些后生能不拥护和响应吗?”

改变了村子里的样貌之后,李连庆又紧接着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一方面上来。回到家乡后看到村民们的生活,李连庆就觉得,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李连庆的一个外甥女嫁到了云浮市的一个村子里,2009年,手外甥女的邀请去喝喜酒,结果就是在这顿宴席上,李连庆突然萌发了一个创办养牛场的想法,他想要带动乡亲们通过养牛来致富。

毛主席警卫回乡被嘲: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原来,李连庆外甥女的这个村子有300多亩低洼又常年无人耕种的地,长满了荒草,他看到后觉得这片土地荒废了十分可惜,再加上自己小时候也经常放牛,因此就想到了养牛这一点。

于是在次年,李连庆和外孙一起,贷款100万创办了一个畜牧公司。一位老板在听说了李连庆的事迹之后,主动表示要资助50万元,公司成立之后,又累计追加了300万。此后,李连庆的称呼又多了一个,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是“牛司令”。

当上公司董事长的李连庆一天都没有歇着,先是牛犊“水土不服”, 请来兽医一番调理,不久就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将撒欢乱窜的半 大牛犊,从滩地赶回牛棚这段过程,是件非常伤脑筋的事情

养牛场当时聘用的工人,几乎都是当地乡村的留守老人,大家只要愿意,一天班就给50元,可这些年迈的老人哪里能跑得过牛犊子?于是李连庆就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培训“牧牛犬”,同时,李连庆还在每天日落的时候,一边敲钟,一边用饲料引牛回棚

半年过去之后,每到傍晚时,一听到钟声,牛群就会自动回棚了。为了方面看养牛群,做事认真的李连庆干脆直接住到了养牛场里面,一年里有10个月的时间,他都是和牛做伴的。

刚开始办牛场的时候,李连庆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他住在牛场的房间不到10平米,屋子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床,地上则是堆满了杂物,床顶上,李连庆用一张木板给隔开了,搭起了一个简单的上下铺,睡在上面的是,就是他的外孙何丙泉

毛主席警卫回乡被嘲: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李连庆的女儿第一次从北京来到养牛场探望父亲时,进到小屋里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场就哭了起来,并当场质问父亲起来:“放着北京的大房子不住,来这里受罪,您这是何苦?”她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为了村子的建设,会生活的如此辛苦,感到非常心疼。

李连庆当时就安慰女儿,笑着说:“回山区办养牛场,别人看起来是苦了一点,可对我来说,吃苦就是享福,你看看,我身体比在北京的时候还要好!”

后来,每当一有人不理解李连庆为何创办回报周期长的畜牧公司时,李连庆就会道出自己心声:“毛主席告诫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我在他身边工作十几年,受老人家影响,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作为老党员,理应报答人民。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坚持下去。”

短短四年时间,养牛场就已经发展了一定的规模,并且也为附近村民们带来数百万元的收入。而李连庆的办公室,也和此前的大不一样了,只见正面墙上挂着彩色的毛主席像,旁边的黑白照片则是毛泽东、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与李连庆的合影,以及叶帅之子,叶选宁赠给李连庆的书法作品等。

和毛主席那张合影拍摄于1967年,是在武汉,当时毛主席横渡长江后正在休息时拍下的;叶帅那张合影,拍摄于1989年,是叶剑英元帅、叶剑英元帅的小儿子、警卫队队长、李连庆等四人的合照。

从北京到广东,从祖宅到祠堂,李连庆走到哪里就把毛主席画像挂到哪里。“年轻人,去过北京新华门吗?知道门上写着什么?”李连庆指着身后的墙说,“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

毛主席警卫回乡被嘲: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为人民服务,是在毛主席身边当了15年警卫员的李连庆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工作日记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李连庆七八十岁高龄的时候,也一直都保持着艰苦朴素,以身作则、平易近人的作风。每天早上5点起床,第一个来到牛舍巡视,晚上10点最后一个离开,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做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还经常下厨,给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做一日三餐

平时,李连庆对自己十分吝啬,粗茶淡饭,和其他人一起同吃同住,但却在公益事业上倾囊相助,一心一意为群众们服务,因此,李连庆一直都深得当地群众们的爱戴。

李连庆一生秉泽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不搞特殊化”这些主张,支撑着他一直坚持着的,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深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炊事员   广州军区   警卫   回乡   警卫员   祠堂   元帅   为人民服务   乡亲   村里   北京   家乡   家里   身边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