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开国元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感慨道:气度非凡,必成大事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革命领袖,对国家与军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军队中几乎所有将领对毛主席都是从心底的尊敬和爱戴,毕竟不管是军事、政治还是学识,他都底蕴深厚,让人望尘莫及

大多数将领们对毛主席都是如首长领导一般的感觉,但有一位开国将领却是毛主席的知心好友,两人不仅兴趣爱好等很多方面都一致,而且在革命战争时期,这位元帅都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和肯定毛泽东,给予了他不少的安慰和鼓励。

就连在见到毛泽东的第一面之后,这位元帅就评价他:“润之才识精深,谈吐明透,胸有大志,气度非凡,必成大事,与润之交往,如男儿饮美酒,快哉!”后来毛泽东也给他写了一封信: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

这位开国元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感慨道:气度非凡,必成大事


初次见面

毛泽东和陈毅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两位伟大人物,也是情谊深厚的挚友。从1928年4月两人相识,至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两人的情谊延续44年之久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陈毅始终在毛泽东旗帜下战斗、前进,并多次得到毛泽东的赞扬

1928年4月28日,在江西宁冈砻市龙江书院,陈毅和毛泽东第一次相见,在此之前,陈毅最早听到毛泽东的名字,是在1920年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当时蔡和森对陈毅详细地说过毛泽东创办的“新民学会”和《湘江评论》的情况。

陈毅曾读过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也是他对毛泽东的言论的最早接触,所以在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陈毅对毛泽东的一些思想和其他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但毛泽东在见面前,只是从毛泽覃汇报的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转移赣粤边境的情况,才刚刚得知陈毅这个人,对他的了解少之又少。因此两人在龙江书院第一次见面,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能感到这次的相见是多么不易和重要。

陈毅1901年出生在四川乐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陈昌礼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个文人,学识渊博,善于书法,又能作诗填词,母亲黄培善在当地也算是个大家闺秀,所以陈毅自幼就生活在一个比较宽松的家庭环境当中,这对他直率豪爽的性格和对文学的爱好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1923年11月,陈毅从青年团团员转为了共产党的正式党员。1927年5月,陈毅由中央分配到武汉军事政治学校工作,就此也开始了他的革命的军事生涯。

南昌起义的第二天,陈毅连夜召开组织的紧急会议后,便和特务连连长肖劲奔赴南昌追赶南昌起义大军。8月6日晚,当陈毅和肖劲经过两昼夜的跋涉到达南昌时,才得知南昌起义部队和领导机关已于3日至5日陆续撒离南昌,南下广东了。

这位开国元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感慨道:气度非凡,必成大事

陈毅和肖劲不敢在南昌久留,便连夜出城去追赶南昌起义军。一路追赶,几经周折,8月8日,陈毅和肖劲终于在江西抚州赶上了行军中的南昌起义军。陈毅非常高兴地见到了周恩来和军事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等同志。

陈毅和周恩来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相识,后来在武汉时,经聂荣臻的介绍,两人还曾一起谈过话,并且一起协助刘伯承领导顺泸起义,所以彼此之间都很熟悉。故旧重逢,百感交集,陈毅来不及与周恩来、刘伯承等多畅叙往事,赶紧向他们详细汇报了武汉的各种情况。

随后,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来到了闽粤边境,部队也在这里第一次分兵,陈毅留在了这里,并且和朱德这位“老乡”又见面了。他们从在四川万县第一次相见后,分别已整整一年,如今又重新相逢,两人喜出望外。

在朱德的率领下,部队在这里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在这敌军压境、处境极端险恶的危急之际,为了挽救这支南昌起义幸存下来的孤军,保存革命的火种,陈毅挺身而出,召开了一次全体军人大会。这次会议不仅稳定了军心,而且也表明了他坚决拥护朱德领导这支部 队,并尽自己的一切力量积极协助朱德的内心。

分兵以来,朱德、陈毅已与中共南昌起义前敌军委和中央失去了联系。1927年10月下旬,他们与中共赣南特委取得了联系,从那里第一次听到了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将起义部队拉上井冈山的消息。

随后,朱德、陈毅又对起义部队进行了组织整编,整编后的部队,组织纪律性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粟裕后来在回忆中才会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里如果不是朱德同志的领导和陈毅同志的协助,这支部队肯定是要垮掉的。”

11月,他们开始转移部队,走到江西祟义县的时候,一天有人向陈毅报告说,有一支来路不明的部队,衣服破旧,对土豪劣绅很不客气,像是一支革命部队。陈毅听后,立即换上便衣,化装成商人模样,赶去探明情况。

这位开国元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感慨道:气度非凡,必成大事

原来这支部队是参加秋收起义后到井冈山的工农革命军,10月上旬跟随毛泽东转战游击时,遭到肖家璧部的突然袭击,随后双方便失去了联系。通过他们的介绍,朱德、陈毅更具体地了解到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到井冈山的情况,于是陈毅便异常高兴地说:“革命没有完蛋,毛泽东在干,我们也在干,哈哈,八方英雄都在干!”

这时他们二人也产生了“到井冈山去找毛泽东”的想法。 陈毅后来回忆说:“正是这个时候,知道毛泽东在井冈山,便更增加了勇气和信心……于是到井冈山去找毛泽东,便成了我们每个人的希望。”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井冈山第一团完成掩护任务后,28日返回砻市。一听说朱德、陈毅已带着部队来了,他随即不顾长途跋涉的辛苦,立即对干部们说:“你们不要走,一同见朱德、陈毅和王尔琢去!”说完,在何长工的陪同下,一行人便迈大步朝龙江书院走去。

终于相见后,毛泽东紧紧握住了陈毅的手说:“你们辛苦了!”陈毅也激动地说道:“我们早就盼望上井冈山来,今天终于如愿了。”毛泽东和陈毅历尽千辛万险,终于第一次相见了。这第一次相见,无论是对毛泽东还是对陈毅来说,都是他们一生中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 并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后,陈毅开始了对毛泽东的不断认识和了解,毛泽东也开始对陈毅不断影响和教育。这是历史的偶然,又是历史的必然。

相见恨晚

毛泽东和陈毅第一次相见后一个星期,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在黄坳,一举消灭江西军阀杨如轩部进攻井冈山的两个营,这个胜仗无疑是刚上井冈山的朱德、 陈毅部队,给井冈山军民的一份最好的见面礼。

这位开国元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感慨道:气度非凡,必成大事

第二天,朱德、 陈毅指挥部队又占领了永新城,当陈毅在永新见到毛泽东时,除了汇报作战情况之外,还特别介绍了第二十八团很能打仗的优势。也就在这一天,毛泽东给陈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有这样几句话: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二十八团是很有前途的一个团。

陈毅收到这封信后,内心极为感动。这信中的三个“”字,说明了毛泽东对陈毅的充分信任。尽管第一次见面毛泽东对陈毅几乎一无所知,但从毛泽覃的口中,以及陈毅在改编部队时的做法,和毛泽东改造秋收起义部队的做法有很多共同之处等原因,让毛泽东对陈毅这样的相似之友,大有他乡逢知己的感觉。

陈毅和毛泽东一开始相识,只是建立了最初的革命情谊。但在随后的几次风波过后,陈毅才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在共同的斗争、奋斗中增进了了解,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29年6月,红四军在龙岩召开了七大,由于陈毅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人物,他便成为了大会主持人。在会上他做了长篇报告,所说的看法基本上是赞同毛泽东的主张的,随后他说:“你们朱毛吵架,一个晋国,一个楚国,两个大国天天吵,我这个郑国夹在中间简直不好办,我是进出之间为难,两大之间为小。我跟哪个走?站在哪一边?就是怕红军分裂,希望你们两方团结起来。”

这位开国元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感慨道:气度非凡,必成大事

结果最终选举陈毅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也没有彻底解决军中存在的分歧,相反还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这大大出乎了陈毅的意料。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对陈毅感到失望,于是愤然离开部队,赴闽西“养病”,并且指导地方。

陈毅上任几天后,感觉到自己能力有限,在去上海参加会议的时候,又和周恩来等人讨论了红四军领导人的人选等问题。一个月后,陈毅逐渐意识到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正确路线,开始坚决拥护毛泽东重新担任前委书记。

接着,陈毅便起草了“九月来信”,指示毛泽东回到红四军前委主持工作,并把这封信和自己的诚恳致歉带给毛泽东。毛泽东读后百感交集,心情舒畅地回到了汀州,与朱德、陈毅再次相见。陈毅还特别将两人请到自己的屋子里,当面做了检讨。

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毛泽东再次被迫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当时的陈毅自然是竭力地支持毛泽东,甚至和临时中央的同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长征时,陈毅因为腿伤被留在江西中央苏区坚持战斗。在敌人攻陷过来的危机情况下,陈毅亲自安排可靠关系,把毛泽覃的妻子、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儿子毛毛以及毛泽东的岳父母,安排到了赣州郊区隐藏起来。

后来一段时间,陈毅和毛泽东断绝了音讯,陈毅一直挂念毛泽东的安全,毛泽东也很怀念陈毅。直到1937年,陈毅从香港出版的刊物上看到了毛泽东在延安的报告,这是自长征分开之后,第一次听到毛泽东的声音,他内心的欣喜之情无以言表激动地说:“毛泽东讲话啦,中国有救了!”

1943年11月8日,陈毅接到毛泽东要他赴延安参加七大的电报。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穿过敌人数道的严密封锁区之后,他终于安全到达了延安。见到阔别十年的毛泽东,陈毅的心情万分激动。

这位开国元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感慨道:气度非凡,必成大事


随后他除了大概汇报了华中抗战的形势外,还不忘对毛泽东倾诉 “黄花塘”的满腹委屈。然而,毛泽东早就已经料想到了这件事,他并没有好好安慰陈毅,而是当即向他泼了冷水,严肃地对陈毅说:“如果你谈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谈华中抗战的经验,我可以召集一个会议,请你谈三天三夜。至于与小饶的问题,我看还是不要提,一句话也不要提。”

陈毅虚心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但在3月15日的时候,毛泽东却向华中发了一封电报,替陈毅解释了事情的真相,并为他撑了腰。后来毛泽东为了给陈毅降温,又写了一封信开导他:“凡事要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锻炼忍耐。”

这段话对陈毅来说十分深刻,以至于在10多年之后,他还非常清晰地记得主席曾告诫的自己要学会忍耐的话。从此以后,陈毅也变得更加自觉自励了。

陈毅在延安与毛泽东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友谊与日俱增。毛泽东经常找陈毅商量工作,让陈毅出些主意,陈毅也得到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帮助,又参加了延安整风,收获很大,政治上也日渐成熟。

如果说15年前陈毅在闽西和毛泽东的交往,和在上海时和周恩来的讨论,使他的思想第一次有了一个飞跃,那么15年后在延安,受到毛泽东的耳孺目染,陈毅在思想上便产生了第二次大的飞跃。

对于陈毅的工作,中央提出两个建议:一去东北,一去华中,但华中更需要陈毅,便由毛泽东出面和陈毅谈话。陈毅考虑到和饶漱石的关系处不好,坦诚地对毛泽东说:“回华中去恐怕没有事做,不起作用。”毛泽东幽默地说:“怎么不起作用,只要你坐在那里就起作用。”

接着他又把陈毅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陈毅便同意回到了华中。后来有人问他对毛泽东的印象,他说:“毛泽东所虑之深,所谋之远,有驾驭全局的能力,我是望尘莫及啊!”

这位开国元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感慨道:气度非凡,必成大事


诗坛挚友

跟随毛泽东多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毛泽东人际交往的情景时,有这样的感觉:“与民主人士多系私交,与党内同志皆属公务,唯一例外的是陈毅,他与毛泽东有诗词交往,这属于私交。在党内能与毛泽东建立起深厚的私交情谊的,大概也只有陈老总了。”

这两位有着40多年战友情谊的伟人,也差不多有着同样长时期的诗交。除了共同的革命信念,诗是让他们二人产生心灵交应的另一个重要媒介。毛泽东是领袖诗人,陈毅是元帅诗人,他们是革命家的诗人,也是诗人的革命家。

毛泽东在少年时期,就对中国的古典诗词有很大的爱好,曾在读私塾时就对阅读过诗词。到长沙求学后,他更是对此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那时,他不仅勤奋地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同时也开始自己写作诗词。

他的同学后来回忆,在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好写诗词,虽不常作, “偶一下笔,却不同凡响:雄壮、豪放,气象万千,朋友们争相传诵”。后来,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日理万机的岁月中,毛泽东仍一如既往地学诗、写诗。

如果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诗词只是一种热爱的话,那么陈毅则完全不一样,他早就立下了宏图壮志:做一名文学家、诗人,同时依靠自己的文才来谋生,用诗词歌赋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是陈毅最舒心、惬意的向往。

陈毅10岁时曾在外婆家寄读,在学堂里老师能作旧体诗,陈毅的格律诗词基础就由此入门,后来他曾专门赋诗纪念这位老师。此后,陈毅按照家里的意愿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困难,考进成都甲种工业学校开始学习染织专业,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写诗、读古书。他也常常把自己所写的五言七律等诗给同学们看。

从法国勤工俭学被驱逐回国后,陈毅也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从小就想要做文学家、诗人的心愿。22岁时,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陈毅终于真正拿起了笔杆子,当了一家报社的主笔。

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和陈毅对诗词的酷爱和执著,几乎都贯穿了他们各自生命的全部历程。也正因为如此,诗词才能成为他们心灵交应的一个重要媒介。

这位开国元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感慨道:气度非凡,必成大事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是经过反复修改之后才发表出来的,他曾说:“诗要改,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个时候,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些。这就是所谓‘推敲’的好处。”

毛泽东也经常为他人改诗,他为陈毅改诗,是1965年春夏间的事,当时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问陈毅:“最近怎么看不到你写的诗发表呢?”陈毅回答:“最近走访了近20个国家,随手写了十几篇诗,现在还没有定稿,等改好之后我想呈送主席,请主席大笔斧正,行不行?”毛泽东欣然同意。

陈毅此前在出国访问期间,写下了《六国之行》组诗7首,大会结束会,陈毅将这组诗修改后,抄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将这组诗的第一首进行了修改,并起了个标题:《西行》。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就改诗的问题给陈毅写了一封信,内容也是谈论诗的内容。这封信算是毛泽东书信、文稿中都比较少见的,也侧面说明只有陈毅这样的人物才能使毛泽东写出这样特别的信

陈毅一开始读毛泽东的诗词,是《西江月·井冈山》这一首。1928年9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红4军主力回井冈山,毛泽东得知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之后,兴奋地写下了这首诗。

1960年新春,陈毅解读这首诗时写道:“此词表现出我军以少胜众不可震撼的英雄气概。读此词令人增长志气,可视敌军如草芥。我认为新中国人民应有此气概,而且已经有此气概。真可喜可贺。”

心灵的最后对话

从1956年到1976年,陈毅在外交方面的工作一直认真细致,政绩卓著,但却在这时候出现了一些否定他的声音。紧接着围攻他的火力越来越多了,还逐渐传到毛泽东这里,他随即决定出面为陈毅解围。

这位开国元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感慨道:气度非凡,必成大事

196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时,故意挽着陈毅的胳膊照了相,以示与陈毅的关系非同一般。陈毅也在当下明白了主席的真实含义。

1971年,陈毅因结肠癌手术住院。12月26日这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他在早上吃了面条。病房没有日历也没有人提醒,他就在心里慢慢地算着毛泽东的生日。

1972年1月2日深夜,周恩来接到医生报告:陈毅同志现在神志非常清醒,似乎回光返照现象。周恩来立即乘车赶到医院来看望陈毅。

但周恩来刚一离开,陈毅又陷入了神志不清的状态,他两眼一直看着床边的儿女,嘴里说着含糊不清的四川话,兄妹俩断断续续听懂一些:“红军……毛主席……路线斗争,坚持原则……

在即将离开人世之时,陈毅仍然想到的是和毛泽东一同战斗的岁月。6日,叶剑英来看望陈毅,他说:“毛主席、党中央要我来看你,你要安心养病,会好的。”陈毅黯淡的双目眨动了一下, 表示他听见了。

这天深夜,陈毅带着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永远停止了呼吸和心跳。

这位开国元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感慨道:气度非凡,必成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南昌起义   井冈山   周恩来   秋收起义   延安   华中   南昌   江西   元帅   气度   情谊   非凡   诗词   诗人   部队   同志   领导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