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为何给公安厅长下达命令:准备一个没名字的花圈?

前言

1954年4月,春风和煦,毛主席来到浙江杭州,展开了每年一度例行视察工作。期间,时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的王芳,奉命到毛主席的住处述职。此前,他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工作,并且还在多次组织召开的重要会议上,很好的负责了安保工作,所以王芳在机关内的口碑和评价各方面都很好,深得领导们的青睐和信任。

一天,毛主席突然将王芳找来,给他下达了一个神秘又奇怪的任务:“王芳同志,你帮我准备一个花圈吧,去祭奠一个人,但上面不要填我的名字。”王芳听完后有些摸不着头脑。随后毛主席又继续说道:“清明节快到了吧?”

王芳想了一下,说:“报告首长,过两天就是清明了。”毛主席顿了一下,又继续道:“历史上有一句诗,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你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王芳在原地苦思冥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这是哪的诗句,只好如实回答。

毛泽东见状,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开始认真地向他解释了起来。说到最后,王芳终于明白了主席的想法和送花圈的目的……

1954年,毛主席为何给公安厅长下达命令:准备一个没名字的花圈?


最为敬仰的历史人物

1954年的清明节,杭州栖霞岭南麓,一代民族英雄岳飞的墓前,祭扫的花圈丛中,一个制作精美却没有敬挽人姓名的花圈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毛泽东交代王芳所准备的那一个。

毛泽东爱读中国历史,也爱评说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在他曾提到过的帝皇将相、文人骚客当中,经常提起的一个人就是岳飞。

早在毛泽东的少年时期,还在家乡韶山冲读私塾的时候,好学的他就阅读了许多明清小说,其中一本就是《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改写的《精忠说岳全传》,这本书当时给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毛泽东的故居当中,他曾坐过的书桌上,放着的几本古书里,《三国演义》和《岳飞传》十分显眼。

毛泽东爱看京剧,尤其欣赏以岳飞为主角的京剧。抗战时期,他就曾在延安几次观看了由延安平剧院巡回演出的《岳飞》全剧。他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早在1933年,毛主席在瑞金观看京剧《岳母刺字》后,就谆谆教导过:“岳飞是个民族英雄,他精忠报国,全心为民,抵抗外军侵略……我们要向他学习。”

1960年3月19日,毛泽东在上海请工人代表和市委领导人在锦江小礼堂看戏。当晚,上海青年京剧团演出中就有《岳母刺字》。当舞台上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伤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后,毛泽东情不自禁地从大沙发上站起来热烈鼓掌。

重新入座后,他又侧身问上海联华钢厂厂长孔令熙说:“这个戏你看过吗?”随后又深情地说:“中国像这样的母亲有千千万万呢!”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难之中,岳飞成了教育、激励军民的榜样。

1954年,毛主席为何给公安厅长下达命令:准备一个没名字的花圈?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大的一次演讲中,用李逵、岳飞的故事勉励学员们:“李逵什么也没有学,仗打得很好;岳飞也不是什么地方毕业的。”后来在1958年的几次会议中,毛泽东提及破除迷信时,也都提到了岳飞的例子,说“岳飞建立岳家军只二十几岁”。

在全民抗战,而国民党消极对待战争的时候,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讲话中分析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形势。他说:“中国历朝以来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有两条:一条是正当的;另一条是不正当的,如果朝廷里是贤明皇帝,那就会是忠臣当朝,这就是正当的,用人在贤;反之,则会一塌糊涂,岳飞被害死后,宋朝就弄得山河破碎。”

后来在抗大的一次演讲中,毛泽东也再次提出了要学习一些历史人物“干到底”的英雄气节,他说:“多少共产党人被捕杀害的时候,依然威武不能屈。有一种人被抓了,要杀就杀,这种英雄的人,中国历史上很多,有文天祥、项羽、岳飞,决不投降,他们就有这种骨气。

岳飞的这种骨气,毛泽东向来都是倍加赞赏的。1950年春,他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苏期间,一次在向斯大林介绍中国共产党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精神时,因为苏联翻译费德林不明白“归”字的含义,便请求他加以解释。

毛泽东当时说道:“‘归’字是“回到原来状态”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藐视一切困难和痛苦,像看待自己回到原本状态一样看待死亡。”他还进一步解释:“这是十二世纪古代中国的一位著名统帅岳飞使用过的一种说法。岳飞以抗击女真人入侵的军事远征而出名。”

斯大林明白意思后,不禁小声地对身边的人说道:“看来这是一位天才的统帅,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和雄才大略。”

岳飞生于公元1102年,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惋惜感叹:“岳飞死时才38岁。”岳飞被冤杀的历史,毛泽东深为愤懑,他称赞岳飞“以身殉志,不亦伟乎!”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遭受冤屈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但很少有像岳飞那样名垂千古,代代皆知的。

1954年,毛主席为何给公安厅长下达命令:准备一个没名字的花圈?


有一天,中央几位领导闲谈时,贺龙感叹地说:“都说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我就见不得英雄落难,尤其见不得岳飞遭难,一见就担忧,掉眼泪。”

毛泽东听到后,也颇多感触涌出:“我也是看《三国》掉眼泪的人,听见《风波亭》,心里就难受,可是后来我还发现,人这一生经多大难,办多大事。英雄一死就出了名,岳飞被杀,就家喻户晓并且流芳千古了。他流了血,这血就渗透到我们民族的体内,世世代代传下来;他要是没流血,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其实岳飞的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不只是毛泽东对他有很深的敬仰之情,很多国家领导人也是如此。在抗战时期,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引发出来的感召力更为震撼。

一曲《满江红》激励人们奋勇杀敌,不怕牺牲。参加过抗战的百岁老将军贾宜斌说:“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永远鼓舞后人奋勇前进,抗战的胜利,岳飞精神的感召起了很大的作用。”

梁鸿云是在1937年8月,中国空军作战中牺牲的第一个烈士。他自幼就十分崇拜岳飞,13岁时就用自己节约下来的钱买了《绘图宋岳武穆公全传》。他还经常将岳飞故事讲给大家听,并且立志“以后长大了,也要像他那样精忠报国”,他最终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在抗战中,岳飞的军事思想和智慧被毛泽东淋漓尽致地发挥和运用,在总结游击战的策略时,毛泽东不止一次地高度赞赏岳飞巧妙的军事思想。岳飞根据敌军变化和战场的情况,灵活地使用兵力的兵法,也给了毛泽东很大的启发。

多次对赴岳庙追思

1954年这天,毛泽东问王芳一句诗句,随后他解释:“这是岳飞在靖康之耻后,在金国女真人入侵中原时,驱逐俘虏,收复山河,以至于敌军们闻风丧胆,所以才有了‘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说法。”

1954年,毛主席为何给公安厅长下达命令:准备一个没名字的花圈?


毛泽东说的绘声绘色,对岳飞的忠义非常赞许,王芳静静听完之后,及时补充道:“主席,岳飞墓前至今还立着秦侩的跪像呢!”不说还好,一说,毛泽东便更加愤愤不平了。随后问王芳:“王芳同志,不知道岳飞的《满江红》你会不会背啊?”

王芳是山东人,口音重,于是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会背,但不顺,怕您听不惯。”毛泽东兴致到了,回答他:“不顺没事,能背出来就好。”于是王芳就用山东口音一字一顿地背诵了起来,后来毛泽东也用一口湖南口音轻声附和。

最后,毛泽东对王芳吩咐:“最近我正在主持一些工作,抽不开身,所以才把准备花圈、代我去祭祀这件事交给你帮忙。”王芳问道:“您打算送给谁呢?以谁的名义送呢?”“既然是帮我准备的,那当然是以我的名义送去祭奠的,但有一点,这个花圈上不能留我的名字。”

这一命令可是够奇怪的了,王芳听后越来越疑惑,就又问:“主席,您这花圈是要送给谁的?他的身份这么特殊吗?”毛泽东笑了笑:“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和民风习俗,清明节应该祭祀先祖,祈求先人的庇佑,但这一次,我先不忙着祭祖,你帮我把这个不记名的花圈献给岳王坟吧。”王芳这才终于解除了心中的疑惑,收到命令后,他立马开始着手准备起来。

最后就在清明节的当天,岳飞墓前出现了一只制作精美,但没有标明敬挽人姓名的花圈。

其实,毛主席曾多次来到杭州岳庙,并且瞻仰岳飞墓。他喜欢读岳飞庙里的楹联,特别是岳王坟墓门的一副石刻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相传在清初松江的一个姓徐的女子写下的。

少年毛泽东在离开韶山冲时,曾改写过一首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因为对岳飞的追思,毛泽东还曾圈点并手书明初高启诗一首《吊岳王墓》。

1952年,毛泽东视察河南,在返京的途中,他特意在中途下车,参观了河南汤阴岳庙和岳飞故里。在岳飞故里,毛泽东见到的就是矗立的《岳忠武王故里》巨碑,碑文大致是根据《宋史·岳飞传》写的,字数很多,碑身较高,有些还不大容易辨认,但毛泽东还是颇有兴致地从头到尾耐心念完了。

1954年,毛主席为何给公安厅长下达命令:准备一个没名字的花圈?


从他那低沉缓慢的诵读声中,随行人员感受到了毛泽东对岳飞的敬重与赞叹。

汤阴县长王庭文汇报说:“据我们所查,岳家后代没有一个当过汉奸的。”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很好,很好,岳飞是个大好人,岳家又没有一个当汉奸的,都保持了岳飞的爱国主义气节。”在汤阴岳庙,毛泽东在参观时,还问县长会背诵岳飞的《满江红》吗?接着他自己就背诵了《满江红》。

1932年10月,在江西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受到了极不公正的批评,并被他们夺去了红军的指挥权。一气之下,毛泽东以“养病”为由来到了福建长汀。长汀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请毛泽东住古老井休养所。

休养所设在一座傍山的小楼上,这里气候宜人,环境幽雅,是一个好的养病休闲之处。一天傍晚,毛泽东独自在医院后的北山小道上漫步,边走边吟诵起了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慷慨苍凉,忧国之情,报国之志,充溢于词的字里行间,因而引起了毛泽东此时此境的心情上的共鸣

自从博古等人来到中央之后,毛泽东常受到他们的批评、排斥,几乎没有过几天舒心的日子,“知音世所稀”,他确实感到郁闷、孤独。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一辉煌的论著中写道:“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

岳飞《满江红》的曲谱,原出于清人王善《冶心斋琴学练要》,五四运动时期经过杨萌浏加工后,才改编过来。当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很喜欢它。

1975年7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做左眼白内障摘除手术,术前他突然问:“你们准备了音乐没有?”随即,张玉凤便按照毛泽东事先的吩咐,准备了谱曲演唱的岳飞《满江红》。

1954年,毛主席为何给公安厅长下达命令:准备一个没名字的花圈?


原来到了1974年,严重的老年性白内障使毛泽东的双眼几近失明,所以他想看什么阅读什么,都是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读给他听的。但时间一久,他就觉得那些同志读古诗词少了某种韵味,便提出要古诗词的配乐演唱。

古诗词原本就是和乐可唱的,那些词牌就是一支支乐曲的名称。中央有关部门接到指示后,便立即调集音乐界、戏曲界的名流,选一些毛泽东平日最爱读的古诗词潜曲、配器、演唱、录制成唱片,然后放给他听,其中就有岳飞的《满江红》。

这支曲子高亢、昂扬、有力,充分抒发了一位爱国志士的伟大情怀。毛泽东听着这豪迈铿锵的歌唱,移动着步子,走到了手术台边。他安详镇定,似乎从一曲《满江红》中摄取到了可以战胜病痛的力量。

对唐宋诗词的继承与创新

读书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大的爱好,他曾说:“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他阅读的书籍当中,除了古代历史之外,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也是喜爱颇深。因此他不仅能够背诵大量的古文诗词,还能写一手漂亮古文、创作出一些优秀的旧体诗词。

在他的床上摆得最多的书,除了马列之外就是古典诗词的了。他点评、 圈阅或书写过的诗词,大约有1662首之多。当然,毛泽东实际阅读的古典诗词远不止这么多。从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来看,他对唐诗最为钟情、最感兴趣。他所圈点过的唐诗词约有649首,唐五代至宋代诗词的总数有近千首。

1954年,毛主席为何给公安厅长下达命令:准备一个没名字的花圈?


毛泽东对这些诗词,有继承也有批判。他不大喜欢情绪低沉的词,他也不满意那些“哭哭啼啼”,不能给人以精神鼓舞的诗,也不感兴趣。 他喜欢的是那些风格健举,“使人感发兴起”,即有斗争精神和英雄豪气的诗

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中健康优秀的一面,批判消极落后的东西这一方面上,毛泽东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关于诗词的艺术形式,毛泽东则主张,要用民族的传统形式,他认为旧体诗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中国的传统诗词中,都是历代诗人努力和实践所总结出来的,是符合中国语言的实际和规律的,是十分成熟的东西,所以也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同时,他提倡诗歌是要发展的,写诗可以写旧体,也可以写新体,要多样化,要有创造性。这说明毛泽东是绝不将自己的爱好强加在一切人的头上。写新体诗、旧体诗,各从其好。他偏爱旧体诗词,但绝不反对新体诗。

毛泽东喜欢梅花,也爱好咏梅的诗词。1961年11月6日早晨,毛泽东一连三次写信给田家英,要他查明这两句诗的作者和全文。随后田家英很快就查到了,这首诗是明代高启的《梅花》九首之一,是“婉约派”的诗作。

毛泽东自己的诗风豪迈雄健,爱好“豪放派”的诗词,但他对抒情味浓、艺术性高的“婉约派”诗词也不排斥。他曾说过自己对古代诗词的兴趣:不废婉约,偏于豪放

对于自己创作好的诗词,毛泽东一般都不急于立即发表,而是每次都要进行反复地修改。他的诗词写好以后,会先拿给朋友们看一看,让他们提出一些意见。毛泽东曾多次让郭沫若、 臧克家等诗家给他提意见,修改他的诗。

1954年,毛主席为何给公安厅长下达命令:准备一个没名字的花圈?


毛泽东曾说:“诗要改,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是靠自己改。放了一些时候,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这就是所谓 ‘推敲’的好处。”

毛泽东的诗词,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几经修改才写定的。有时为了一首诗或词意境的完美与字句的锤炼,他甚至还会彻夜不眠,反复斟酌,直到满意为止。他深有体会地说:“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与外人道也。”

有很多毛泽东创作出来的词,经过后来的几番修改之后,意境与境界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升华,如他早年所作的《贺新郎·别友》,后四句原来是:“自我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坠,云横翥。”后来在发表时,则改为了:“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不管是从意境还是从气势上来看,修改之后的语句,都比修改前的好了很多,使这首词大为增色。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诗词上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除了和他喜爱读书,阅读古典书籍,并善于研究有关之外,与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思想与艺术传统,也是分不开的。从以上他对唐宋诗词的欣赏、评价与批评来看,毛泽东是一个高明的评论家和鉴赏家,同时也是一个善于学习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高明的诗词家。

毛泽东是20世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的诗是一个政治家与革命家的心声,是与中国伟大的革命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毛泽东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巨人,他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来。 他所创作的诗词,就是这个方面的榜样。

他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诗词具有的民主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并且进行了大胆的超越和创新,同时也摒弃了带有落后思想、属于糟粕的一面,创造性地注入革命的思想与现代的生活内容,对唐宋诗词有所超越与创新,使中华诗词别开生面,获得了新生,同时也成为了我们继承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光辉样板

1954年,毛主席为何给公安厅长下达命令:准备一个没名字的花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花圈   抗战时期   汤阴   李逵   满江红   岳庙   旧体   延安   岳家   精忠报国   古诗词   厅长   中国   诗词   命令   公安   名字   思想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