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1954年4月,毛主席在罗瑞卿与韩炳文的陪同下,前后3次兴致勃勃地登上了自己在青年时期就一直想要进去看看的故宫城墙。但每次,他却都只在登上午门城楼、参观完博物馆出土的文物,然后绕着城墙转一圈就离开了,完全没有要进去参观的意思。

在这四天3次的游览过程中,毛主席刚刚好游览了故宫一圈。但却也让身边的陪同人员感到好奇,故宫就近在眼前,可是主席为什么只绕故宫参观一圈,却不进去看看?这其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缘由?

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毛主席与故宫的情缘

1918年8月15日,25岁风华正茂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湖南,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征途。19日晚上,毛泽东和张昆弟、萧子升等20多人抵达北平。当晚,毛泽东住进了湘乡会馆,而其他人则散居在湖南会馆和长沙、湘潭、浏阳的会馆。

但随后的几天里,为了节省住宿费,毛泽东搬到了杨昌济老师的家里暂住,和看门的老头住在一间小屋里。因为和其他朋友们住得分散,又离城较远,交通不便,研究留法勤工俭学的事宜也不好集中,于是就由萧子升出面,以北京大学学生的名义在北大附近租了3间很小的房子。

这所房子在三眼井胡同,吉安所东夹道7号,位于北平景山东街的东侧。出了三眼井胡同,就是富丽堂皇的故宫。刚到北京时,杨昌济让女儿杨开慧陪着毛泽东四处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北平各方面的情况。杨开慧陪着毛泽东走过了鼓楼大街、穿过地安门大街,又隔着环绕紫禁城的金水河看故宫。

1918年,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当时还被准许居住在故宫内,所以故宫还没有开放。直到1925年,故宫才更名为故宫博物院,向社会公众们开放起来。因而,刚来北京的毛泽东并没有机会能够入故宫之内参观。

后来在延安时,毛泽东回忆起当时的这段经历,对斯诺说道:

“我当时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但另一方面,故宫的美却给了我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但是,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

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可见当时毛泽东的生活虽然艰难,但却被故宫和其他北京的壮丽风景治愈了,这也让他更有信心去坚定自己的信念,去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前进

1919年12月,毛泽东同湖南人民代表团再次来到了北京,宣传进步思想。当时他住在离故宫不远的福佑寺,但没多久就离开了北平。在此后的30年中,他也再没有来过这里,直到1949年,他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

1948年12月18日,人民解放军围攻北平之前,毛泽东就曾亲笔起草中央军委给平津战役总前委的电报,要求充分注意保护北平工业区及文化古迹,其中他郑重指示:“沙河、清河、海甸、西山等重要文化古迹区,对一切原来管理人员亦是原封不动,我军只派兵保护,派人联系。尤其注意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随后,当时还在国民政府任职的民主人士张奚若,就带着解放军干部请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绘制出北平文物的地图,提前准备好攻城时来保护。

解放军进军北平之前,1949年1月16日,毛泽东再次起草中央军委一封关于保护北平文化古迹的电报,其中就提到了故宫:“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又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你们对于城区各部分要有精密的调查,要使每一部队的首长完全明了,哪些地方可以攻击,哪些地方不能攻击,绘图人手一份,当作一项纪律去执行。”

当时也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的这一指示,才更进一步保证了价值连城的紫禁城免受战火之灾。为了保护故宫、保护文化古迹,毛泽东在指 示前线部队准备攻城的同时,又积极做争取和平解放北平的努力。

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当时由于溃军袭扰,故宫在解放之前也一直是四门紧闭。直到军管会文物部接管故宫之后,才当即决定重新开放。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第一次政协会议召开后,决定定都北平,北平改名为北京。紧接着,故宫等重要文物古迹建筑也划入了着重考虑的范围之内。

数次向故宫捐出文物

从1949年2月12日,故宫开始接待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参观开始,到了3月4日,共接待20余万人。4月19日,朱德也来到了故宫,参观视察了故宫。而在解放初期的一年时间里,周恩来就曾四次到故宫博物院,逐路参观宫廷原状陈列和专馆陈列,审查出国文物的展览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对历史遗迹和遗物的保护,以及文物在宣传教育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他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他对故宫博物院征集、收藏文物,维修、保护古建筑和宣传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多的重要指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收到过来自海内外许多书画家、收藏家等馈赠的诗书画印之类文物,然而,他并没有将这些都自己收藏起来,而是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一个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

1950年,毛泽东亲笔致信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将友人姚虞琴赠送的王夫之手迹《双鹤瑞舞赋》转交给国家。毛泽东在信中强调:“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当获悉墨迹最终拨交于故宫博物院之后,毛泽东甚为欣慰。

不仅如此,他还细心地交代不要将他捐献文物的这件事过分张扬,为此毛泽东还专门批复道:“此物似乎只可收藏,不必陈列展览。”之后,毛泽东又多次将中外友人所赠的私人礼品一一上缴给国家。

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1951年12月12 日,毛泽东主席将友人赠送的王船山墨迹《双鹤瑞舞赋》送给了故宫博物院;1952年12月,毛泽东将友人赠送的钱东璧临写的《兰亭十三跋》转送给故宫;1956年,大收藏家张伯驹将自己收藏的李白《上阳台帖》赠送给毛泽东。

毛泽东对李白的诗词一直都十分推崇,面对这件异常珍贵的李白传世墨迹,他自然是爱不释手,但他最后还是选择按规定,将《上阳台帖》转赠故宫博物院收藏,归为公有。

他非常清楚,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是永久的,可以永远留给世世代代的子子孙孙,也是为国家保存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同时,也表明了毛泽东对祖国文物的重视和关心,以及对故宫博物院的信任和关怀。

除了多次将珍贵文物送去故宫博物馆以外,毛主席曾多次向故宫借阅书画。每次借阅,工作人员都会为博物馆列出一个清单,并及时送还。

故宫至今保存有两份毛主席借阅书画的目录,一次是1959年10月23日借阅书画20件;另一次是1963年2月1日,借阅书画26件。这两次都借阅的是明清两代名人作品,从目录上看,毛主席在绘画上喜爱山水花卉,在书法上喜爱草书。

后来,毛主席的秘书逢先知,在《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文中,写下了一段有关于向故宫借阅书画的回忆:“我们有时还到故宫借一些名书法家的真迹给他看。1959年10月、田家英和陈秉忱向故宫借了20件字画,其中有8件都是明代大书法家写的草书,包括解绪、张弼、傅山、文征明、董其昌等。”

除了借阅博物馆的书画之外,还曾发生过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毛泽东和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之间,还曾存在着一段师生关系。

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早在毛泽东就学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时期,曾有一位情深意笃的老师易培基,十分看重毛泽东的人品才学,当时他就曾说过:“毛泽东将来要当平民天子。”

毛泽东那时候也非常敬仰易培基,后来二人分别之后,也保持着长期的书信联系。直到1929年,易培基受任于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由于国民党内部斗争,有人向易培基发难,制造了所谓“故宫盗宝案”,直接让他成了一名无辜的受害者,最终被迫提出辞职。

但就算是这样,国民政府监察院对他也没有就此放过,又是提议逮捕又是提起公诉。在这样的处境之下,导致易培基优愤交加,换上了肺病,最终含冤离开人世。

当时毛泽东远在延安,知道这一噩耗后,极为悲痛。在与美国朋友斯诺的谈话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深切怀念。

建国后,毛泽东还曾提到过老师的名字。1951年,在周恩来亲自批示50万港币安排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秘密去到香港,将《中秋帖》和《伯远帖》这两件文物购回后,带着文物来给毛主席过目时,毛泽东感慨地说:“辛亥革命后,皇宫变成了故宫;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要把故宫真正变成人民大众共享的博物院。”

周恩来说:“主席,马衡先生在抗战期间,组织故宫文物外迁,避免了敌人的破坏。”“你们都是有功之臣啊。”毛泽东对马衡说,“我的老师易培基先生,就是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为了文物外迁,含冤而死。我听到这个消息,悲痛至极。”

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三次巡游故宫不入宫内

毛泽东对故宫的喜爱,从他曾在1954年4月份3次游览故宫这一点就能看得出。18号、20日和21日,毛泽东都选择下午来到故宫巡游观光。当时为了不打扰游客,他只让公安部长罗瑞卿和故宫保卫科长韩炳文两人陪同在身边。

第一次,毛泽东一行乘车来到了故宫神武门内,从东坡道登上神武门城楼之后,沿着城墙向东行至东北角楼,然后又转向南,一直走到东华门。在东华门城台上,毛泽东直接坐在小马扎上休息,和大家高兴随意地一边吃着香甜可口的橘子,一边平易近人地同韩炳文亲切交谈着。

和故宫的陪同人员交谈的过程中,毛泽东还不忘询间院里机构设备、各部门分工和人员的文化程度等等情况。当听到有人还只是小学文化程度时,毛泽东说道:“那可不行,要好好学文化,文化不高是难以做好故宫博物院工作的。”

随后,一行人又来到了午门。在此,他兴致盎然地参观了设在午门城楼上的“基本建设出土文物展览”。这次游览,前后一共有3个多小时,最后直至天近黄昏才悄悄离去。

第二次,毛泽东来到故宫午门内,登上午门城楼,继续参观设在那里的历史博物馆出土文物展览。当看到自己喜欢的,或者是十分精彩的文物时,他还深有感触地对陪同人员说:“这就是历史。”这一次,毛泽东观看了两个小时,才意犹未尽地离去。

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因为前两次都没有进入到故宫里面,所以身边的人都以为,第三次主席会进去参观一下。结果,毛泽东第三次乘车来到故宫神武门内,登上神武门城楼,顺着城墙向西走,最后到达午门;最后他只是饶有兴致地在西北角楼留下了一幅珍贵的照片

一直到晚上7时左右,毛泽东还想参观文物展厅,但由于没有照明设备,无法继续参观,最后一行人只好挥手告别。直到最后毛泽东一行走下城楼,他也都没有进入故宫里面一步。毛泽东4天内3次登游故宫城墙,3次路线相加,总行程正好是在故宫城墙上绕行一周的路程,可他偏偏只登城墙却没有进入宫内。

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毛泽东一生当中仅有的3次到故宫的记载。同时,毛泽东不进入宫内的原因,也给后人们留下很大的疑惑。

有人认为,这和主席对于故宫曾经是皇家居住的地方抱有“警惕性”的原因。在进驻北京之前,毛泽东曾和大家说过,这次是“进京赶考”,不论是自己还是其他领导人,都不能被紫禁城的繁华富贵迷了眼。因此,他才会对故宫里面产有距离感,一方面是出于对中国历史文物的欣赏,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封建皇权的抵制。

对此,在当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提出,党中央应该进驻中南海的时候,毛泽东一开始是十分拒绝的,长时间都没有松口。最后在周恩来等人的再三劝说下,他才终于不太情愿地搬了过去。

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毛主席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不只是对故宫的文物十分重视,早在毛泽东的青年时期,就十分喜爱历史遗址、古迹,只要他有时间,就一定会去凭吊汉魏故都遗址,考察山东曲阜孔府。

1918年8月,为了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带着同新民学会会员20多人,从长沙前往北京。途中行至漯河车站时,因河水上涨,火车滞留了一天,毛泽东一行只能步行到许昌。

一到许昌,深谙中国历史的毛泽东,就自然地想起这座历史名城辉煌的过去。 然而,昔日繁华的汉魏都城,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衰微破败的景象。为此,毛泽东还和罗章龙一起写了一首《过魏都》。

后来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也十分重视革命文物的征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就开始了革命历史资料的收集。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杨尚昆为出版《长征记》联名发出征稿电报和信函,要求红军师、团级干部对长征行军、战斗、民情风俗、奇闻逸事择其精彩有趣者编成文。

到了10月底,共征集稿件200多篇,50余万字。后来选取100余篇文章以及歌曲、英雄谱、资料表等,编成了30余万字的《红军长征记》。历史资料本身既具有文物价值,又是进一步开展相关文物保护的基础。

1937年5月13日,毛泽东、朱德又再次提出,要“大规模的编辑十年来全国的红军战史”,决定由邓小平、陆定一、张爱萍等11人组成红军战史征稿委员会,负责收集红军历史材料和编辑出版工作。历史材料收集的范围包括历史、战史、长征史、报纸、宣传品、书籍、图书、剧本话报、日记、歌曲、照片、纪念品、旗帜、奖章、文件、法令等17项。这其中既包括历史文字资料,又包括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革命实物。

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1939年初,陕甘宁边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大生产运动。在此期间,开荒生产、破除迷信,也使得文物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为了保护文物,3月8日,中宣部及时发出《关于保存历史文献及古迹古物的通告》,这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关于专门保护古代历史文物的文献。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仅10天的时候,就再次发出了《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通知》。这次文物征集活动,国家领导人带头行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运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带头捐赠,民主人士、社会著名收藏家更是纷纷响应。

1947年10月,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来到葭县(今佳县)南河底村。南河底在有名的宗教名胜白云山,山上有一座白云山庙,庙内有描述道教、佛教经典故事和山水人物等的彩色壁画1590余幅,为古代陕北民间艺术之佳作。

毛泽东当时问警卫员李银桥:“银桥,你到过寺庙吗?”李银桥答:“见过小庙,没有见过大庙。”毛泽东又问:“想不想去看庙?”李银桥犹豫道:“都是一些迷信。”毛泽东纠正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天,二人来到庙里,进入到真武大殿后,毛泽东背着手,认真看着真武铜铸大像以及两廊十个泥塑神像,说道:“这全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修起来的,这是艺术,文化遗产,要保护。”

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路过五台山,在广仁寺大殿里,正遇上寺庙里的喇嘛整理从别处移来的明清藏经。毛泽东看到后,立即对身边的地方干部说:“这些经书要好好保存起来,等将来全国解放,我们要统一收集展出,让广大人民群众看一看我国的文化遗产。 ”

临行前,毛泽东看到庙里存放的康熙御衣和吴道子真迹等珍贵文物之后,再次作出了“很有价值,好好保存”的指示。

1958年9月17日下午,毛泽东由张治中、罗瑞卿和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等人陪同,来到安徽省博物馆参观,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参观地方博物馆,历时近3个小时。

毛泽东对陈列的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边看边说,展厅内引起了阵阵笑声。当走近寿县出土的楚大鼎时,他还惊讶地说道:“啊!这么大,可以煮一头牛!”

后来在休息时,毛泽东对陪同的地方领导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道:“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是毛泽东关于博物馆的一段经典名言,对全国的博物馆建设形成了一股新的强大的推动力。

毛主席重视文物、史料,为新中国的历史和考古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而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也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

1954年毛主席三次登故宫城楼,却从不进去参观,真实原因让人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故宫   城楼   紫禁城   北平   周恩来   午门   湖南   古迹   城墙   北京   书画   文物   博物馆   佩服   原因   真实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