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粟特人:热衷经商的他们,怎样充当东西方文化“中间人”的?

粟特人是活跃在大唐时期中亚的一个古老民族,信仰沃教,擅长经商,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同时期的大食人是欧洲商品通往中国的重要中间商的话,那么粟特人则是大唐丝绸和瓷器通往阿拉伯世界乃至更遥远的欧洲的重要桥梁。

也就是说,在大唐与西方罗马帝国这场世界性的商业活动之中,大食人可以看做是由西向东的一个中介,而粟特人则可以看做是由东向西的一个中介。

唐代粟特人:热衷经商的他们,怎样充当东西方文化“中间人”的?

粟特人陶像

几乎全民以经商为业的粟特人,显然意识到自己赖以生存的丝绸贸易中,大唐或者说中国这个商品输出国的重要性,因此其追求丝绸文化,甚至是大唐文化的认同,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一、粟特人重视商业,他们看到丝绸贸易蕴含巨大商机,因此开始主动融入中国丝绸文化

公元前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次年改元贞观,开启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个罕见的治世:贞观之治。

从公园627年到公元649年,长达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终于将古代中国从隋末乱世的漩涡里拔出,重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巅。其后虽然朝局动荡,但大唐国力却蒸蒸日上,直追强汉,一直到西域都护府建立,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被彻底打通,连同东西方的丝绸贸易,也开始注入新的活力。

唐代粟特人:热衷经商的他们,怎样充当东西方文化“中间人”的?

但大唐毕竟是个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重农抑商是其基本国策,而且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期,遥远的距离也决定大唐无法直接与丝绸之路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亲自交易,这时候各种中间商自然就冒了出来,而粟特人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

根据《唐会要》记载,粟特人:

“生子必以蜜食口中,以胶置手内,欲其成长口尝甘言,持钱如胶之粘物……习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二十即送之他国,来过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至。”

对于商业活动的重视,让粟特人很快意识到丝绸之路可能会带来的利益,所以几乎全民加入到其中,借以谋生。但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四海宾服,粟特人如何才能在众多胡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丝绸贸易之中中国在中亚最重要的中间商呢?

唐代粟特人:热衷经商的他们,怎样充当东西方文化“中间人”的?

这就要跟粟特人与中国的关系讲起了。

《新唐书·西域传》中说:

“康者……君姓温,本月氏人,枝庶分王……世谓 ‘九姓’,皆氏昭武。”

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其一是“本月氏人”,其二是“昭武九姓”,这中间的关系想要弄清楚非一言两语所能说明,但只需知道一点就够了,即昭武九姓也就是粟特人,原本是月氏人的后裔,而“月氏”是汉朝时的叫法,指生活在中国敦煌,祁连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后来逐渐被融合进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只有一小部分流落到中亚,变成了后来的粟特人。

唐代粟特人:热衷经商的他们,怎样充当东西方文化“中间人”的?

月氏人

从这个角度上讲,粟特人可以看做是中国的表亲,因为本身民族里就带着一部分中国文化的气息,自然更容易被唐人所接受,能够在众多胡人之中脱颖而出,得到大唐丝绸贸易中间商的地位,就不足为奇了。

二、粟特人对中国丝绸文化的认同是双向的,粟特人自身不仅主动接纳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极力将自身的文化带入中国

一个精明的商业民族,自然知晓占了先机并不能代表可以在商业活动之中为所欲为,面对大唐这个自命不凡的甲方,想要长久的将丝绸贸易垄断在自己手里,就必须搞好与大唐之间的关系。

而要搞好与大唐之间的关系,那么认同中国传统的丝绸文化,或者说被传统的中国文化所认同,则是其中必须要做的功课。

那么粟特人为了实现融入丝绸文化的目标,到底做了什么呢?

首先自然是粟特人自身对于丝绸文化的效仿和接纳。以粟特人的服装为例,根据考古学家研究,在中亚原本粟特人生存的土地上,很多出土的墓葬中所陪葬的丝绸衣物,上面的花纹图案,有很多诸如“牡丹”“麒麟”等饱含中国元素的图案。

唐代粟特人:热衷经商的他们,怎样充当东西方文化“中间人”的?

这其中反映出来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身文化之中的现象,就是粟特人主动接纳中国丝绸文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另一方面,文化的认同和接纳从来都是双向的。在粟特人接受中国丝绸文化的同时,他们自身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到大唐,成为当时很流行的一种潮流。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

这里的“胡服胡帽”,指的主要就是粟特人的服装式样。

唐代粟特人:热衷经商的他们,怎样充当东西方文化“中间人”的?

当然粟特人对于中国丝绸文化,乃至广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止在服装方面,包括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食物等等方面,全方位的接纳和融合入大唐万国来朝的盛世文化之中,是粟特人之所以能在盛唐占据丝绸贸易重要一极的重要原因。

唐代诗人王翰在《凉州词》之中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其中的葡萄美酒,也是中亚粟特人重要的特产之一。

正是因为在自己的文化之中随时可见大唐的影子,同时在大唐的文化之中又充满许多粟特人的因子,全面的融入大唐文化,带给粟特人的是大唐从上到下的认同,是丝绸贸易的繁荣和昭武九姓为代表的粟特人政权在中亚的兴趣。

三、粟特人主动融入中国丝绸文化,在获利的同时也为大唐开发西部做出了贡献,同时,粟特人独特的民族气质,对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缓和的作用

仅从商业的角度,粟特人作为丝绸贸易重要的中间商,在中亚很多时候可以看成是庞大的大唐帝国伸出去的一支友谊之手。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对中国丝绸文化的接纳,赢得在丝绸贸易之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商业上的互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唐大诏令集》中记载:

“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

在隶属于中国的“伊吾”与“波斯”之间,就是粟特人的存在,如此庞大繁荣的商业活动,不仅带给粟特人经济收益,也对于唐朝国内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唐代粟特人:热衷经商的他们,怎样充当东西方文化“中间人”的?

《资治通鉴》中说: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将原本边疆之地的陇右,变成“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富庶之地,跟丝绸贸易的繁荣离不开关系,而唐朝丝绸贸易的繁荣,又跟粟特人离不开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粟特人对于丝绸文化的接纳和融入,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强盛之机,也给大唐的辉煌盛世添了砖加了瓦。

其次,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粟特人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其一个重要的文化使命,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不同于阿拉伯人有自己固有的,坚定的信仰体系,也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来着不拒。粟特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同时重视商业活动的历史,使其又不排除对于其他文化的接受和认可。

这样一来,当时主宰阿拉伯世界的波斯王朝可以将他们当成同类,因为他们所信仰的沃教,本身也是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同时正如前文所说,与中国的渊源和对于中国包括丝绸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接纳,大唐也将其自己人。

在两种个性都极为突出的文化中间,粟特人充当了一个缓冲和桥梁的作用,使得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国与中亚文化的交流,不那么直接,有了回旋的余地。这对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所起到的作用,是绝无仅有,也是不可替代的。

唐代粟特人:热衷经商的他们,怎样充当东西方文化“中间人”的?

所以说,粟特人对于大唐丝绸文化的融合和接纳,不仅使“昭武九姓”有了兴盛的机会,也加速了大唐对于陇右等原属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同时还为世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综上,粟特人融入中国古代丝绸文化,是因为其民族重视商业活动,想要在大唐逐渐兴盛的丝绸贸易之中分一杯羹的主动行为。

这种融入和双向的,全面的融入。不仅粟特人本身的文化之中,深受到当时大唐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大量粟特人进入大唐,将自己的文化也带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当时社会的一种潮流。

从历史的贡献方面来看,这种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不仅对粟特人和大唐两个相关民族有益,对于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唐会要》

《旧唐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东西方   胡人   中亚   月氏   波斯   大唐   文化   中间商   中间人   丝绸之路   唐代   中国   丝绸   商业活动   民族   关系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