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亲自为他点烟后,为何其再不提回乡种地

文弱书生到一代名将

郑洞国,1903年出生在湖南石门县南岳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从石门中学毕业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当听闻同乡要去报考黄埔军校时,郑洞国也开始跃跃欲试了。

结果他辗转了很多城市,报名却都已经截止了。无奈,郑洞国最后来到了广州,准备索性留在广州营盘里当兵,下一期再考。却没想到,他所住下的旅店老板也是个湖南人,当时旅店里还住着很多来投考军校的同乡,同时他还遇到了从湖南临澧投考的几位同乡。

其中一个叫黄鳌的同乡告诉郑洞国,当初怕考不上,他报了两次名,现在被录取了,所以还多出一个名额,就询问他:“你要不要顶我的名字去考?”加上郑洞国当时有些着急,于是便决定去试一试。结果自己竟真的顺利通过了,入了黄埔军校第1期。但去报名时,他的名字也是以“黄鳌”去的。

谁知世上竟有这样的巧事,入学后,两人竟被分在了一个队里,都是一期二队,教官一点名,两个真假“黄鳌”一起说“到”。这让郑洞国感到压力特别大。终于在半个多月后,他向校方主动承认了错误,才把他的真实名字改了过来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郑洞国与黄鳌,以及另外两位同时考入军校第一期的湖南石门同乡王尔琢、贺声洋,互相成为了在军校里最要好的朋友。几人每日学习、训练之余,几乎形影不离。

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亲自为他点烟后,为何其再不提回乡种地


后来,几位同乡都加入了共产党,郑洞国也经常和他们一起参加共产党们组织的集会。即使在毕业后,他也多次参加共产党员领导的活动,思想十分活跃。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以为郑洞国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在后来的军营生活里,因为这一点,郑洞国在国民党军队里还曾一度不被重用。

除了和三位同乡结下了深厚友谊之外,郑洞国也见到了当时26岁的英俊潇洒的周恩来。因为讲课生动有风度,所以周恩来在学校里颇受欢迎,郑洞国也十分喜欢听他的课。

遗憾的是,郑洞国在军校里只上了七个月就毕业了。虽然时光很短暂,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漫长岁月里,尽管郑洞国在政治和军事生涯中经历了种种曲折和坎坷,但他在这一时期结下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却始终植根于他的心灵深处,才能在最后完成一个爱国主义者到社会主义者的转变。

第一次东征战役时,周恩来任东征右翼军政治部主任,郑洞国则先后任所属党军教导1团连党代表、教导2团营党代表,二人之间也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周恩来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的卓越才干,以及谦和、平易的作风,给郑洞国都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也从心里格外敬重周恩来。

几个月后,第二次东征战役爆发,当时正在湖南家乡探亲的郑洞国闻讯之后,连夜回到广州,但却一直没找到返回部队的机会。直到东征军将陈炯明部彻底被击溃,陆续向潮梅地区集中时,他才辗转赶到东征军司令部的所在地,汕头。

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亲自为他点烟后,为何其再不提回乡种地


再次见到郑洞国,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十分高兴,当即委派他去潮州野战医院任党代表。但郑洞国却对此不太开心。因为在广州时,上级就曾让他担任黄埔军校医院党代表,而实际上他希望的是自己可以上战场,带兵杀敌。

所以现在他好不容易赶到了前线,结果一听自己还是去做医院的党代表,心中自然是极不情愿的。周恩来知道他的这一想法后,便和蔼地对他说:“医院的工作也很重要嘛,那里需要你。你先去工作一个时期,以后我再设法替换你。”

终于,等到医院的伤病员们都陆续痊愈归队时,郑洞国又跑到汕头找到周恩来,此时他很痛快地答应了郑洞国的请求,还亲自举荐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3师8团1营的营长。

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他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始终奋战在时代的前列而郑洞国在这时,却因为思想上的局限,选择了一条与他革命初衷相反的道路。

1938年3月,郑洞国率部队参加徐州会战,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因为战功显著,升为了第98军军长。之后随部队南撤时,又参加了武汉会战和其他一系列战役,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但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还是昆仑关战役。

在1939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上,郑洞国指挥荣誉第1师承担正面主攻任务,和敌军一个师血战了20余日。最终在友军配合下,全歼敌军一个旅团,一举攻克了昆仑关天险

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亲自为他点烟后,为何其再不提回乡种地

思想转变的过程

1948年春,郑洞国率10万大军开始困守东北长春。3月25日,郑洞国率军来到了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长春。在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长春虽然没有经历致命的战火,但却遭受到了比战火更痛苦的煎熬,那就是饥饿。

当时国民党已经几乎走向了全面崩溃,在东北的败局也已经没有办法挽回。那可以说是郑洞国一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时光。

作为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最信任的将领之一,郑洞国在解放战争中,曾打下洛阳、济南这些名城。而在辽沈战役之前,西柏坡的几位常委还曾经讨论过:“最好是动员郑洞国起义。”周恩来也讲道:“这个人我还了解,属于比较老实,本分的人。”

毛泽东最后决定“想办法争取他起义”,还叫周恩来以老师的名义给郑洞国写去一封信,劝他顾念当年在黄埔时的革命初衷,毅然举行起义,回到人民的行列中。但这封信因为是用电报转达前线的,当时长春城内混乱,所以最终并没有送到郑洞国的手中。

10月中旬,东北的军事要塞,锦州,被解放军一举攻克。长春守军见大势已去,渴望前程,便一部起义,一部投诚。

一日深夜,得知突围无望,心情沮丧到了顶点的郑洞国,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有人同你讲话。”郑洞国拿起听筒,对方开门见山。过了一会,又传来另一个声音:“我是解放军的代表,现在长春的局势你是知道的,放下武器的话,还可以保障生命安全。希望你认真考虑。”

但当时的郑洞国仍转不过弯来,回道:“既然失败了,除了战死以外,还有什么可说?放下武器是做不到的。”

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亲自为他点烟后,为何其再不提回乡种地

18日早晨,一行国民党首领们瞒着郑洞国,派人去找解放军接洽谈判。但蒋介石却仍按照原定计划,派来一队轰炸机掩护守军突围,机上指挥官不明真相,继续请示是否轰炸。郑洞国当时婉言拒绝道:“那些以前都是自己人,况现在轰炸已无意义,徒使老百姓遭殃,还是算了吧!”

在这样的形势迫使下,郑洞国不得不作了最后的选择。尽管在战场上失败了,但当时的他心里却不太服气,还想保持所谓军人气节。致使他情绪低落,如患重病一般。

20日晚上11时,郑洞国给蒋介石拍发了诀别电报:“曾部突变,李部覆灭,大局无法挽回。”21日凌晨,特务团对空鸣枪,“发出最后一弹”。郑洞国此时依然百感交集,甚至想要了断自己,幸好被身边的卫士牢牢抱住,阻止了他。

当郑洞国放下武器,很沮丧地随着部队出城时,和他对阵了数月的肖劲光和肖华看到他后,主动从车上下来,走到了他的跟前,同郑洞国握了手,还问候了他一番,随后才坐车离去。

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对他这个败军之将并没有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这一细节,使当时心情还十分沮丧的郑洞国心情恢复了很多。晚上,肖劲光和肖华又邀请郑洞国一起吃饭,全程都对他很是客气。席间,郑洞国只顾低头喝酒,一直不肯讲话。

最后,心如死灰的他只想去当一个老百姓,于是便生硬地提出:“不广播、不登报、不参加公开宴会。”

长春解放之后,郑洞国在解放军的安排下,前往哈尔滨解放区,从此开始了人生历程中的一个新的转折。晚年每当回忆起这一段往事的时候,郑洞国总是念念不忘地说:“我由衷地感激共产党的伟大政策和部属们煞费苦心的安排!”

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亲自为他点烟后,为何其再不提回乡种地


这一批黄埔出身的国民党人,投身革命的初衷,都是因为爱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复兴,而之所以那时候的郑洞国内心一直都十分痛苦,也是因为他觉得国民党战斗了这么多年,最后不但没有救国,反而穷途末路了。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郑洞国的思想已经悄悄发生了改变。

转变的过程中,还有一道坎,让他也一直过不去,就是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1950年8月,郑洞国因为身体不适到上海就医,途经北京的时候,肖劲光、肖华两位将军再次请他吃了一顿发,并且希望他能够参与到解放台湾的工作当中。

郑洞国听了他们的建议后,思考再三,最后还是谢绝了。两岸的统一他是很愿意看到的,可让他自己拿着武器,跟从前的长官和一起共事过的人进行争斗,他不愿意这么做

但是在去到上海之后,郑洞国却发现了共产党的能力之处。早在1945 年抗战刚刚胜利时,郑洞国担任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负责接收南京和上海,那时的他亲眼看到上海物价飞涨,社会乌烟瘴气。

而如今解放军才刚进入上海一两年,就把这里治理得非常好,这一点也对郑洞国的思想冲击很大。他在共产党身上看到了希望,这个希望是符合他年轻时候的理想和初衷的。

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亲自为他点烟后,为何其再不提回乡种地


主席主动为他点烟

让郑洞国思想发生转变的其中一大原因,也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对他的关怀和照顾。

在治病前往上海途径北京的时候,除了肖劲光、肖华两位将军邀请他一起吃了饭之外,周恩来总理和郑洞国在黄埔军校时的另一位师长聂荣臻,也在百忙中会见并宴请了他。当时郑洞国知道这个消息时,感到非常意外和兴奋。想不到事隔多年之后,周恩来总理还一直记挂和关怀着他这个不成器的学生。

吃饭的那天,郑洞国刚走进会客室时,周总理看到他后便连忙起身, 快步迎了过来,用一双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着他,并紧握着他的手说:“欢迎你,我们很久未见面了,难得有这个机会呀……

看到周总理坦诚、热情的表现,郑洞国似乎又像是看到了当年的周主任一样,内心瞬间百感交集,两行热泪也几乎夺眶而出,半天他才愧疚地说:“周总理,几十年来,我忘了老师的教诲,长春解放前夕,您还亲自写信给我,我感谢您和共产党的宽大政策。”

周恩来摆了摆手,微笑着说:“过去的事不提了,你不是过来了吗?今后咱们都要为人民做点事。

席间,周恩来详细地询问起了郑洞国的家人、生活以及工作情况。当问及到今后的打算时,郑洞国却让人意外地脱口说了一句:“我别无所长,人也老了,打算回家乡种地去。”

当时在一旁作陪的黄埔军校一期同学、时任政务院参事的李奇中,听到他的话忍不住打趣道:“好哇,你在老师面前还敢称老!”所有人都哄堂大笑起来。

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亲自为他点烟后,为何其再不提回乡种地

周恩来亲切地鼓励他说:“洞国,你还不到50岁,还有很多时间为人民做贡献。现在国家建设刚刚开始,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呀!”周恩来一席话,让郑洞国一扫心头的阴霾,十分感动,于是便表示自己先回上海治治病,料理一下家务, 再听候安排。周恩来说道:“你先回家休息一下也好,身体养好后随时可以来。”

1950年冬天,郑洞国写信给李奇中,信中他说,自己因为看到了祖国正在越变越好的情形,心情格外振奋,准备春节期间再到北京看看。李奇中看到信后,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周恩来,于是周恩来随即给郑洞国打来电报,邀他进京。

1952年的春节前夕,来到北京的郑洞国再次受到了周恩来的宴请。春节过后,他便开始准备迁至京城工作的行程。6月,郑洞国带着一家人来到了北京,同时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正式开始了他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的人生新旅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毛泽东亲自提议,任命郑洞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机要工作。当时,郑洞国的工资是270多元,还配专车,是很高的生活待遇了。

不久,郑洞国突然接到一张金字请帖,打开一看,竟是毛主席派人送来的,要在中南海家中宴请他。当时他的心情既激动又不安,毛主席日理万机,还能想到他,要设宴招待,这是多么荣幸的事情。

这天,贺龙元帅和叶剑英元帅,还有几位将军等早已落座,郑洞国刚到,毛泽东就迎了过来,同他握手寒暄:“郑洞国,你这个名字好响亮,你对人民是有功的。”落座后,毛泽东又问他吸不吸烟,郑洞国回答说“吸”,又顺手在茶几上取了一支香烟。

没想到毛主席接下来却敏捷地擦着一根火柴,主动站起身来替他点燃了香烟。这一动作细节,也并不是毛主席有意的,他经常这样主动为别人点烟。但当时却让郑洞国很是意外,这样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拥戴的领袖,却如此随和、平易近人,一点没有那种盛气凌人的样子,也让他的心情瞬间轻松了许多

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亲自为他点烟后,为何其再不提回乡种地


毛泽东说:“这下子我放心了,我们终于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了。”听到这句话,郑洞国顿时愣住了,随即站起身子。毛主席挥手招呼他坐下,继续用他浓厚的湖南口音,问起了郑洞国家里的情况。

随后又笑着说:“你的家庭、生活安排好了,还得多为人民做点工作嘛!你今年才51岁,还很年轻!”这句话也让郑洞国深感意外,想不到毛主席这么了解他,连他的年龄都知道。

在那天的宴席上,毛泽东向郑洞国又讲了很多,但让他后来一直始终难忘的是,毛主席是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开导他、鼓励他转变立场,为人民服务,走革命之路的。从那以后,郑洞国也真正走上了一条爱国的道路,这也影响了他整个后半生。

晚年为老兵们尽力

1966年,在那段特殊时期里,郑洞国一直处于“风平浪静”之中。他的家中只被查过一次,而且还对他们十分客气,进屋前先对他们说道:“郑先生,我们到你家看看。”看得时候也没有破坏,最后就只带走了两把军用水果刀。

特殊时期终于结束了之后,各方面也重新回归了以往的样子,全国政协开始恢复工作。1979年,郑洞国当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当时的他已经年近八旬,却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仍积极建言献策。

上世纪80年代,要求落实政策的原国民党起义投诚部队的老兵越来越多,当时郑洞国的家中每周都有几个来求助的老兵。这些老兵们没吃没喝,来了以后,郑洞国就直接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家里,走的时候还给他们拿衣服和钱。

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亲自为他点烟后,为何其再不提回乡种地


于是,更多的老兵们都开始上访写信,郑洞国要为他们一个一个地开证明,说明他们的历史情况。“那时我们家每个月,光买邮票的钱就有六七十块。后来,民革中央机关觉得这个钱是为了工作,可以由公家支出,但祖父就是要自己出。”郑洞国的外孙后来回忆。

这也是出于老人家的一贯想法,想要给国家减轻点儿负担,更重要的是他的内心深处是非常痛苦的,“这些人原来跟着我,抗战也抗战了,内战也打了,最后也跟着我投诚了,还是受到一些不公正对待。

这虽然不是郑洞国的责任,但这些老兵们确确实实是跟着他出生入死过的,现在有困难,郑洞国也就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帮这些人做点儿事,聊表心意。

上个世纪80年代,郑洞国的外孙在协助祖父整理、撰写他的长篇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时,他曾非常感慨地说:“长春和平解放后,我虽然投诚,但思想上却一直没有真正地‘放下武器’。那时我真是顽固得很。但我一旦认准了要实现当年投身黄埔的革命初衷,最终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条真理,百折不回,决不再动摇!”

他也确实这么做到了,在黄埔精神的推动下,郑洞国在建国后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1990年夏,在接待从台湾率团来祖国大陆参访的黄埔军校一期同学邓文仪将军后不久,郑洞国就一病不起了。

弥留之际,郑洞国对守候在病床前的家人们,感慨地说道:“我曾是个军人,对生死已经看得很淡。你们要好好生活,不要为我难过。我现在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没过多久,郑洞国就失去了语言能力,这番话也成了他老人家留给家人的最后遗言。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走完了他88年的漫漫人生路,也结束了自己坎坷的戎马一生。

作为后辈们,对于革命先辈们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们的临终嘱托,除了让我们感叹他们在救国救民道路上探索的艰辛之外,更是让人倍感他们心中的理想信念的伟大。而我们要做的,也是将先辈们的遗志继承下去,将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

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亲自为他点烟后,为何其再不提回乡种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民革中央   黄埔军校   周恩来   党代表   长春   湖南   回乡   同乡   国民党   上海   初衷   战役   解放军   共产党   思想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